*近一段时间,天气牛热,弹指即汗。断断续续读西蒙娜·薇依《扎
根-人类责任宣言绪论》(三联书店2003年版)。其中一些话,是足够晓畅
的,也是足够令人深思的。真理往往简单得令人猝不及防。真理拒绝化妆
,也不需要化妆。在论及“自由”一词时,西蒙娜·薇依如是说:“人类
灵魂不可缺少的一种营养,就是自由。具体而言,自由在于选择的可能性
。当然,必须是实在的可能性。在有公共生活的地方,处于对共同利益的
考虑,到处免不了有规则,限制着选择。但自由的大小并不取决于限制的
宽窄。在一些不太容易衡量的状况中,它有其丰富性。”事实就这么
简单。自由是灵魂的营养,但“自由”却被“规则”限制。“规则”从何
而来?为什么设定?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规则”的益处和坏处同样明
显。从这一点出发,我由此及彼地想到散文写作以及文学的其它文体。它
们*根本、*重要的一点就是自由。它们从来不被圈定,不被限制,不被
螺丝拧紧,套筒套住。它们天性自由。自由是它们必不可少的“责任”和
“营养”。除了人性、人道、悲悯、同情、奉献、牺牲、勇气、坚持、爱
、梦想等共同品质外,是没有什么可以像渔网或者篱笆、高墙那为它们“
定义”与“焊接”的。对当下散文,我一直心有疑惑。当大家叫好的
时候,我沉默。我为什么不沉默,也无法不沉默。我始终对那些走红的高
调的东西保持戒意和距离。我以为,不合唱是一个写作者*重要的“底线
”,不效仿是一个写作者*需要保持的“方向”。在这个时代,一切的标
准都是可疑的。长期以来,我有一个难言的体验:在很多时候,我们对艺
术的判断是不可靠的。艺术的好坏与我们每个人的心境、时机有关。在某
些时候,由于个人现实境遇和心情,我们会忽然失去基本的审美能力及艺
术觉察力。但绝不是有意为之,是艺术于“某时某刻” 在我们眼睑和趣味
中忽然失去了感染及传播的气味与力度。我相信,这一点不惟我个人,同
道者一定也有过。只不过,在正统的、坚决的批评家那里,始终有着一套
自以为是的标准和方法来行使他们的艺术判断和批评的权利(能力)。
艺术从来不需要规则,也不需要某种标准。艺术的自由在于:每一个人
都是艺术的,或者有艺术的一面,且是与他人不重复,有联系但不盲从的
。“有一种人,就有一种散文”。这话异常正确。甚或所有的事物都可以
如此这般地进行概括和指认。散文历来被视作*见性情和人格品质的文体
。其*重要的一点,就是好的散文始终散发着一种个人的独有的“气味”
,它不干瘪和单调,它具备发散的、穿透、触动和抵达的力量。使近之者
为之所惑,远之者心怀敬意。倘使少却了这种力量,那恐怕就不是艺术,
或者不是创造的艺术了。在艺术及其创造上,*可怕的就是没有自由
。一个人和另一个人,即使父子,母女和夫妻,他们肯定存有不同抑或有
着永不可弥合之不同点的。这种“不同”体现在具体细节,乃至内心甚至
灵魂当中。散文的自由,首先是写作者的自由。写作者的自由首要的是思
想和内心的自由。一个写作者,为写而写,为某种目的或功利目的去写,
往往是失败的。文学的“功利”应当是穷尽宇宙、悲怜苍生、条分梦想、
缕析人性、爱及万物的功利性的“雄心”,它是与红尘俗世中的“功名利
禄”有着本质性的区别。西蒙娜·薇依在论“荣誉”时所说:“荣誉
是人类灵魂必不可少的一种需求。必须给予人的敬重,即便是有效地给予
了,也不足以满足这项需求,因为,它是对所有人都相同且不变的;而荣
誉对于每一个相关的人,不仅仅与他本人有关,也涉及到他周遭的社会关
系。加入每一个集体能为某个成员提供由其过去所包含且为外部世界公开
承认的伟大传统中的一个位置,这种需求就能得到充分的满足。”(引处
同上)将这段话断章取义地引申下去:既然文学艺术是的本质是自由的,
那么,每一个人都需要得到充分的尊重与满足。当然,这种“满足”应当
基于他们各自的艺术创造力及在艺术创作中的实际表现,绝不是任何一种
“艺术”及其行为都需要给予*大限度的“荣誉”和 “满足”。具体
到这部《七个人,七种散文》。李登建的散文写作长期以来以乡土为主要
关注点。在文学中,“地域”有时候是一种很好的依托,同时也是一种限
制。而李登建很好地解决了“地域的限制”问题,他的方法是专注到人,
专注到“我”之于这片地域上人与自然的关系,专注到人心人性,通过对
他们的观察和分析,用艺术的方式把一片地域上“人”立起来,与更多的
、更大的地域形成一种对照。在中国,不论是梁邹平原还是其它地域,人
的生存状态及秉性习俗是极为雷同的。所以,李登建这种基于个人的乡土
散文书写,是有着升华的力度与比照的力量的。在文体上,吴昕孺的写作
一向开阔。我说的这种开阔包括两个方面,一是题材的,一是体裁的。而
且做得都很到位。这一次,吴昕孺的作品叫人眼前一亮。严格说,他这次
的作品小说成分居多。但我历来反对就体裁进行严苛的划分。文学只有一
种,那就是如何更好地发现和呈现人在大地和人群中的个体状态及其派生
的种种心境和生命、灵魂际遇、体验与发现等独特的成分。所有的书写也
只有一个目的,那就是:对自身的社会设定、命运解读与对他人他物的关
照和理解,*大限度的逼近世界的真相及人性、自然万物的隐秘轨迹。
《散文中国5:七种人,七种散文》基本上没有跟着“潮流”和“风气”跑,收录的作品也难以在当红者那里找到“范本”或者“榜样”。这是一种可贵的品质。他们没有去前赴后继地追踪,也没有去异口同声地模仿。他们在走着自己的散文之路,明确地将“自由”作为自我的散文的一种责任和营养来坚持和实践。而且异常自觉。关于此,细心的读者可以从《平原深处》《铁匠铺的一天》《浏阳河传》《天堂纳税人》《在钢铁中生活》《养猫记》《一个人的漂泊》《绯闻,绯闻》《呼吸也痛》《碎了的瓷》《走进两条苦难的河流》《无法抵达的村庄》《美人怀揣迷魂散》《我们是怎样远离自然的》等作品中得到充分验证。
21世纪年度报告文学选:2006报告文学 本书特色 五彩缤纷的生活,为报告文学作家提供了丰富而生动的写作素材和主题,而普通读者对国际国内热点焦点难点疑点问题的极...
延安一片月(2012/1) 本书特色 40年前,中国大地上发生了一场波澜壮阔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延安一片月》记叙了作者高红十1969年到陕西省延安地区下乡...
三世与三界 内容简介 儿童啼哭时,人们用美妙的童话去抚慰他.然而今天,讲述童话的人一代一代地死去了,童话本身也老了,新的童话读者刚一出生就打瞌睡了.于是他们都一...
静观集-雨果文集-第十三卷 诗歌卷 内容简介 《雨果文集:静观集》是雨果诗集的合集,包括《惩罚集》《静观集》《凶年集》三部。其中,《惩罚集》是一部政治讽刺诗集,...
《从一个蛋开始》内容简介:《从一个蛋开始》是70后实力作家,鲁迅文学奖、老舍文学奖徐则臣全新散文随笔自选集。作者亲自挑选了自
纯真年代 本书特色 《纯真年代》是伊迪丝·华顿的代表作,也是她所有作品中结构技巧较完美的一部小说。她以亲身经历为基础,描绘了十九世纪七十年代末八十...
老舍作品精选 本书特色 老舍是一位多产作家,一生写了一千多篇(部)作品,在现代中国文学史上占有独特的地位。本书主要选取了老舍的一些有代表性的短篇小说、散文和诗歌...
海上文学百家文库:088:萧军 罗烽 骆宾基卷 本书特色 萧军、骆宾基、罗烽,上世纪三十年代活跃在上海文坛的三位东北作家。他们的身份既是作家,也是革命者,因此,...
爱眉小札:徐志摩经典 内容简介 徐志摩是开一代诗风的“新月派”的主将,被誉为“中国的雪莱”,对我国新诗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他谈话是诗,举动是诗,毕生行径...
七部名著读伦敦-寻找狄更斯 本书特色《七部名著读伦敦:寻找狄更斯》是《三联生活周刊》主笔王星,图文并茂,通过狄更斯作品来认识伦敦。伦敦创造了狄更斯,狄更斯创造了...
VisionaryauthorOriahMountainDreamerbringstolifethewisdomofherbeloved`Invitation,...
韬奋著译文丛事业管理与职业修养生活史话 本书特色 ★ 事业管理与职业修养》的文章,*初发表于1939年—1940年间的生活书店自办的内部刊物《店务通讯》上。本书...
先知·沙与沫 本书特色 “洋经典”系列为读者推荐了一批小巧玲珑的外国文化好书,丛书所选作品来自各国大家,都是人文学科中的精华,不少是作家的代表之作,而且可诵易读...
浮生闲情 本书特色 皇甫卫明所著的《浮生闲情》是一部抒写乡村生活的散文集。作者在《浴锅》中记述了故乡的锅浴。 这种富有乡野气的乡村公共浴室现在已...
汤姆叔叔的小屋 内容简介 本书讲述了一位美国黑人奴隶, 在惨无人道的奴隶制的压迫下艰难的生活*终死去的故事。一经出版就犹如平地一声震雷, 震撼了美国社会, 从而...
《文稿拾零》内容简介:《文稿拾零》收录了博尔赫斯担任布宜诺斯艾利斯《家庭》杂志“外国书籍和作者”栏目主编时所写的短文二百余
张清华,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文学院副院长、国际写作中心执行主任,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常务理事。曾获省部级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南京大学优秀博士论文...
作品目录三闲集序言一九二七年无声的中国怎么写(夜记之一)在钟楼上(夜记之二)辞顾颉刚教授令“候审”(并来信)匪笔三篇某笔
我的视觉日记:旅德生活十五年 内容简介 1988年,充满青春和灵气的王小慧与同济大学同窗攻读的丈夫俞霖一同赴德国留学。1991年德国“清明节”的那一天,高速公路...
全宋词审稿笔记 内容简介 简介本书是《全宋词》修订本的审稿笔记,为国学大师王国维先生次子王仲闻先生审核《全宋词》修订稿时与唐圭璋先生互相探讨的记录,其中包含了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