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舜臣-中国随想

陈舜臣-中国随想

作者:(日)陈舜臣 著

出版社:陕西人民出版社

出版年:2011-04-01

评分:4.6分

ISBN:9787224096538

所属分类:诗歌文集

书刊介绍

陈舜臣-中国随想 目录

**章
牡丹浓艳乱人心
蝶衣之舞
中国的姓氏
“公案”趣谈
在六和塔畅想《水浒传》
有感“二十四史”的出版
庐陵的曾先之
动摇之心
鲁迅原籍轶事
赏月的毛泽东
仰望之塔
铜镜拾零
兰之随想
第二章
契丹与茶
诃梨勒树
石榴随想
江南味觉
中国史书中的日本
生鱼片的诗歌——日中食物比较考
牛之趣谈
绝句拾遗
竹之随想
第三章
中国古代人与青铜器
《史记》趣谈
长沙T字型彩色帛画
儒教以前的中国发现——长沙古墓随想
临沂西汉墓幻想
汉代的饮食文化
《水浒传》与我
琉璃厂的历史
第四章
《西游记》的原点
项羽和刘邦
《三国志》和孔明
翻译后记

陈舜臣-中国随想 内容简介

陈舜臣的先生的随笔,既有学术价值又有可读性,还有双重文化的意蕴。在本书中,他以优美的文笔描述了中国历史和文化,小到“牡丹浓艳乱人心”、“兰之随想”,大到“中国姓氏”、“儒教以前的中国发现”,文字清浅如水,读之顿觉眼口生香,如挹纸上。

陈舜臣-中国随想 节选

牡丹浓艳乱人心
唐代(618—907)的中国人是“牡丹狂”,这个话题颇为有名。在白居易的诗中有如下诗句:
花开花落二十日。
一城之人皆若狂。
据说,以阴历三月十五日前后二十天为中心,是国都长安的牡丹观赏期。
有叫斗花(赛花)的节日,那时人们头插奇异花朵互相攀比,多者为胜,但如何判定输赢却不太了解。为获胜,有人不惜重金购买名花幼苗,在庭院栽培。
这种赛花并不只限于牡丹,可当时人们都认为牡丹*好,实际上呈现出一派“牡丹争芳斗艳”的情景。
插在头上的牡丹令人陶醉,庭院中的牡丹也使人兴致勃勃。
“今日西明寺的牡丹花正好盛开。”
于是,人们又纷纷涌向那里。
慈恩院的牡丹因比别处早开而闻名。相反,太真院的牡丹却以晚开有名。当慈恩院和太真院的牡丹开花时,因没有其他赏花的地方,到此赏花的人如潮如涌热闹非凡,近似一种狂热状态。
牡丹浓艳乱人心。
一国如狂不惜金。
就像以上王睿的诗句那样,牡丹狂一旦失去节制就会误人歧途。
“红紫二色间深浅”(白居易)。
综上所述,当时人们喜欢红牡丹和紫牡丹。不知什么原因,白色好像不受欢迎。
“乃冷淡也。”
白居易这么解释。
的确,与红色和紫色相比,白色显得素朴。
总之,牡丹是代表中国的花,称为“国花’’也当之无愧。
事实上,有不少人认为牡丹就是国花。1929年(昭和四年),当时的中国政府却以法律规定:“梅乃国花。”
不言而喻,日本的国花为樱花,可这并不是用法律规定的。对用法律规定国花,人们多少有些抵触。可问起来,除此以外,好像还有许多先例。
提起梅,中国人喜爱梅花由来已久。从诗歌咏叹梅的频繁程度看,的确梅明显地超过了牡丹。
在唐朝那个鼎盛时代,而且在长安繁荣的土地上,我觉得牡丹不过是一时引入注目的花朵。
……

陈舜臣-中国随想 相关资料

有这样一种定论,中国菜肴重视材料,日本料理在情趣上下工夫,但也有例外。我在南京品尝了菊花火锅,当时放火锅的炉子呈大型盆状,周围不规则地挖有许多小孔。点火后从小孔中蹿出细长的火苗,形成包围锅体的燎原之势,宛如绚丽的管弦形菊花。为什么要用火苗包围锅体呢?只不过是为了看上去更像菊花,这应是重视情趣吧。
——《江南味觉》
儒教的道德就像照相机的镜头那样,只捕捉能看到的东西。如“述而不作”(《论语》)所示,是对创作,即想象力的否定。
——《儒教以前的中国发现》

陈舜臣-中国随想 作者简介

陈舜臣,日本著名作家,日籍华人,1924年出生于神户。1961年以《枯草之根》荣获第七届江户川乱步奖,开始在日本文坛崭露头角,四十多年来始终创作不辍,作品达一百七十多部,写作范围涉及推理小说、历史小说、现代小说、随笔游记等领域。《青玉狮子香炉》获第六十届直木奖,《茶事遍路》获第四十届读卖文学的随笔·纪行奖,另有多部作品获奖。因陈舜臣对日本文化的贡献,1995年3月获第五十一届日本艺术院奖,1998年11月获日本三等瑞宝勋章。题材相近,关于中国,国内已出版的还有随笔《龙凤之国》等。

相关推荐

微信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