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山魁夷艺术论

东山魁夷艺术论

作者:东山魁夷

出版社:人民美术出版社

出版年:2001-08-01

评分:5分

ISBN:9787102023861

所属分类:艺术理论

书刊介绍

东山魁夷艺术论 内容简介

东山魁夷(1908-1999),日本画家。曾留学德国,旅行北欧,多次访问中国。其风景画以西方写实的眼光捕捉日本情调之美,善于表现未经现代文明污染的纯洁的大自然。他的作品在保持平面性的同时增强空间感,在装饰性中抒情寓意,格调高雅蕴藉,充满诗情哲理,透着淡淡的伤感。他对艺术理论、音乐有一定造诣,擅长散文。著有《东山魁夷》11卷。

东山魁夷艺术论 本书特色

东山魁夷(1908-1999),日本画家。曾留学德国,旅行北欧,多次访问中国。其风景画以西方写实的眼光捕捉日本情调之美,善于表现未经现代文明污染的纯洁的大自然。他的作品在保持平面性的同时增强空间感,在装饰性中抒情寓意,格调高雅蕴藉,充满诗情哲理,透着淡淡的伤感。他对艺术理论、音乐有一定造诣,擅长散文。著有《东山魁夷》11卷。

东山魁夷艺术论 目录

东山魁夷的风景画世界
东山魁夷画语录
东山魁夷艺术年表
后记
图版目录

东山魁夷艺术论 节选

东山魁夷(1908-1999),日本画家。曾留学德国,旅行北欧,多次访问中国。其风景画以西方写实的眼光捕捉日本情调之美,善于表现未经现代文明污染的纯洁的大自然。他的作品在保持平面性的同时增强空间感,在装饰性中抒情寓意,格调高雅蕴藉,充满诗情哲理,透着淡淡的伤感。他对艺术理论、音乐有一定造诣,擅长散文。著有《东山魁夷》11卷。

东山魁夷艺术论 相关资料

书摘 东和西(2)有人认为:西方文化是人本主义的,东方文化是自然主义的。这种观点在解释人本主义、自然主义的概念时容易产生混乱。不管东方西方,人的文化只能通过人而存在。在西方美术史上,直到17世纪,几乎所有的名作都是人物画。对此,在东方,山水画这一门类在唐代就已经发达了。以后,在风景、花鸟画上名作辈出。但是,西方人善于客观地观察对象,东方人善于主观地捕捉对象。松尾芭蕉曾说:“静观,则皆言有所得。”所谓“静观”,以观察者的心理状态为前提,绝不是脱离人间的态度,毋宁说是站在深入人间的观点上。于是,所谓“静”,大约是脱离自己利害得失而虚心观物的“心”。那时,万物具有各种生命而自然存在天地之间,心灵感到对象和自己深深的紧密联系。日本自古多受中国的影响,芭焦这句话也从中国的诗中来。在精神思维的深刻上,中国胜于西方,或不劣于西方。欧洲、中国都是大陆,国民体验着发族迁移、异国间残酷争斗的历史。对此,日本是远东的岛国,被海包围,受海保护,自从统一国家出现,大体上只有国民之间的内战。在这种战争中,国民没有经历过极度的苦难、愤怒、悲哀、憎恨、恐怖、破坏。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看当时国民自我丧失的样子就可明白。这样温和湿润的岛国、具有这样的历史,民族的爱好与大陆国家有所不同是理所当然的。亲近自然、情感细腻、感觉洗练等方面,别国无法术相比。在雅典卫城的山丘上耸立着帕特农神庙,洪蓝的天空辉映着大理石圆柱;在密林深处隐栖着伊势神宫,清澈的小泉相伴着它的简素和清净。由此可见,西方和日本的精神基础明显不同。正如人的力量和意志的象征,帕特农神庙的建筑样式显示着威严和庄重;伊势神宫是通过与周围自然的调和而产生的美,不可能与其幽深的森林、河流、山地分离。前者在干燥的空气中受强烈阳光的照射,作为具有立体感和量感的体积存在,某种程度上形成与自然对立的空间。后者在常绿树林遮蔽的山麓上,在由河流和森林构成的湿润氛围中,以白木架、茅葺顶的素朴结构与大自然充分共存。西方人长期间在追求征服自然中生活,日本人寻找与自然的调和中共存。我曾说过:这些对自然的不同态度,在美术上也表现在人物画和风景画方面。在此仅从风景画的发展来看吧!无疑只能一,瞥概略。任东两方的美术中,风景的要素比如云、水、树木、建筑等,从很占老的时代就已出现。然而,风景画这一门类的成立,在东方作为山水

东山魁夷艺术论 作者简介

刘晓路,1953年12月生,1984年毕业于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部美术系,获文学硕士学位。曾任《中国大百科全书·美术》责任编辑,现任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外国美术研究室主任。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国翻译工作者协会、中日关系史学会、日本东方学会会员。曾作为东京大学、东京艺术大学、哈佛大学、加利福尼亚大学访问学者,访问日本、美国、韩国。长期从事中国和外国美术研究,出版有20余部著作,主要有:《日本美术史》、《20世纪日本美术》、《中国帛画与楚汉文化》、《春秋战国艺术史》、《五代两宋美术》、《秦汉绘画》等。

相关推荐

微信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