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老三届-六0年代的青春记忆

我是老三届-六0年代的青春记忆

作者:清秋子

出版社:中国长安出版社

出版年:2011-05-04

评分:5分

ISBN:9787510703904

所属分类:诗歌文集

书刊介绍

我是老三届-六0年代的青春记忆 内容简介

《我是老三届》是以轻松幽默的笔调开始,逐渐走向深沉,作者对30多年前的知青生涯做了全新细致的阐述。《我是老三届》中作者的回忆,不仅会引起老知青们对往昔的怀念,也能给80后、90后读者以激励和启发。

我是老三届-六0年代的青春记忆 本书特色

《我是老三届》充满温馨的怀旧与执着的寻根之思。不回避上一代人精神上的伤痕,对那个时代的知青大潮做了深刻反思。涵盖了70年代知青的全部生活轨迹,有纯净的“山楂树之恋”、艰苦的劳动、灯下的苦读与纷繁的人事纠结,展现出一代人难以磨灭的历史伤痕,也对那个时代的知青大潮做了深刻的反思。

我是老三届-六0年代的青春记忆我是老三届-六0年代的青春记忆前言

细节,有时候才是本质。
考证知青时代的历史,不能只读冠冕堂皇的文章。
生活粗糙的树皮,要亲自用手摸过,才知道那是一种什么感觉。
那个时代,是我的“山楂树时代”。因此我在本书里,只谈谈知青插队时的细节,大多是讲些寻常小事。我想,那些未经过“暴风雨”磨练的年轻人读了,或许就会有一些思想触动;再或许,他们会明白:这世上*畅快的事,是诅咒发誓;而*难办的事,是日常生活。
下面就是我在知青生活中的一些细节。点点滴滴,都是扎在我记忆中的刺——当然也有花儿。

我是老三届-六0年代的青春记忆 目录

写在前面的话
一、喝生水
二、不洗手
三、手抓大粪的壮举
四、厕所没门儿
五、擦屁股用棍儿刮
六、华美的蚤子
七、抠鞋泥
八、他要住厕所
九、上炕,上炕
十、炕上的伦理
十一、中西合璧的墙上装饰
十二、人与猪共同的厨房
十三、*难舍农家小院
十四、房山头
十五、猪肉粉条可劲儿造
十六、咱家的杀猪菜
十七、青黄不接时咋整
十八、贵人的与平民的美食
十九、缅裆裤与彩色头巾
二十、鸡屁眼里抠布票
二十一、天堂的路是柏油路
二十二、啥叫“日出而作”
二十三、那几年基本是白干
二十四、念初中念成了废物一个
二十五、春耕奏鸣曲
二十六、苞米面肚子,的确良裤子
二十七、“闰土”再也悠闲不了啦
二十八、我在谷垛后仰望星空
二十九、场院上的“高尔夫”
三十、人人皆知的“王八”
三十一、他能听懂《山楂树》
三十二、远嫁的团支书
三十三、战争遗孤
三十四、台湾姑娘
三十五、人大代表老刘头
三十六、蒋二狗子
三十七、魏大爷和魏大娘
三十八、文学是唯一的救命稻草
三十九、上哪儿去弄到书
四十、意气风发中学生
四十一、我演杨子荣
四十二、我为什么要逃避劳动
四十三、我被大队宣传队收编了
四十四、这里的军营静悄悄
四十五,幸福失而复得
四十六、一生中*美的一觉
四十七、小镇借宿
四十八、阳光灿烂的日子
四十九、一次偶然的中彩
五十、报社怀疑是“伪作”
五十一、图书馆是我的大课堂
五十二、一夜间“百花齐放”
五十三、听不够的新歌
五十四、延边访友
五十五、看众生就像蚂蚁
五十六、首都之繁华
五十七、《卖花姑娘》重磅催泪
五十八、有钱就是大爷
五十九、解放碑上的”汤瓢”
六十、“我离贫下中农更近了”
六十一、巴山人物谱
六十二、北碚小住
六十三、在青草坝的自学
六十四、南京访画
六十五、好一个上海滩
六十六、春之涌动
六十七、集体户的老兄
六十八、集体户的老妹儿
六十九、我恨透了张铁生
七十、当一无所有的时候还有精神
七十一、“春桥同志说……”
七十二、边城的欢乐
七十三,失恋
七十四、上帝不阻止你审美
七十五、《朝霞》上*神奇的作品
七十六、《闪闪的红星》微光一闪
七十七、无聊的县机关生活
七十八、《创业》预示了幸福一年
七十九、“坚持乡村的伟大胜利”
八十、请来一尊真神
八十一、命中注定的房间
八十二、一条斜阳照耀下的河堤
八十三、目睹朝鲜的山清秋子河
八十四、险些当了省台播音员
八十五、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
八十六、让我哭瞎了眼睛
八十七、又在读书
八十八、死而复生
八十九,迈进公社大门,
九十、刀锋一样划过的歌声
九十一、思想缴械
九十二、小葛妹妹来去匆匆
九十三、唐山大地震那个月
九十四、红日西沉
九十五、司令员的女儿和邻家小妹
九十六、漫卷诗书喜欲狂
九十七、公社书记劝我从政
九十八、我要给她唱《山楂树》
后记

我是老三届-六0年代的青春记忆 节选

一、喝生水下乡前,我是城市孩子,家庭生活还不错,按当时标准是典型的“娇生惯养”,因此对下乡后的一些细节,感觉就非常强烈。
首先是,下乡了,就再也不能喝开水了,只能喝生水。水从井里打上来,存在水缸里,渴了,就拿水舀子舀起来喝。
在老乡的观念里,水,就是生着喝的,烧开了喝,等于“脱裤子放屁”。
我下乡8年,只要是在农村待着,喝的就是生水。
农村的井水纯净,问题倒也不大;比较难以克服的是——无论谁,都共用一个水舀子。水舀子是什么样子呢?是镀锌板做的,像牛奶锅,带个把儿。也有更简陋的,就是“瓢”,半个葫芦的壳。
一个集体户,如果有lO个人,就等于10个人共用一个杯子。这个问题,根本不能去想。
在田间集体干活,往往是三四十个劳动力,有专人从村里挑水到地头,两大桶水,一个公家的水舀子。大家歇气时,想喝就喝,这就等于三四十个人共用一个杯子,这也不能去想。
我们知道,井水再干净,生水里也是有很多细菌的,跟欧洲的自来水不能比;而且40个人共用一个杯子,喝一口水,就相当于跟40个人接了吻。这个,也得克服一下。
年轻人易于冲动,向往“革命者生涯”,这很好。但,切·格瓦拉不是那么好当的。
二、不洗手有朋友看到这儿,可能要说了:“怎么又诉苦?知青去了农村几年,有什么大不了的?那老农民在农村一辈子,又怎么说?”话不是这么说的,小子们。我们当年痛苦,不是因为“被贬了”、“被涮了”,更不是因为生活水平下降了——那时候多少是有点“革命豪情”的。那时候的痛苦,主要是因为:好好的学童忽然成了童工了,“两种文化”;中突得太厉害。
“文革”前的城里学童,都还不是妖魔吧,从小受的是一整套文明教育,比如,要讲礼貌、讲卫生,跟现在差不多。忽然一夜之间下乡了,要“革命”了,还要触及灵魂,一切都颠倒了过来。
这文化观念倾覆之苦,是人内心*大的苦。为什么现在的海外留学生,比没出国的爷们儿还爱国?就是这道理,留学生们舍不得的是从小就熟悉的文化。
那时候我们下乡,要过很多关,首先一关,就是“生活关”。在城里一向很讲卫生,老师有时候还检查剪没剪指甲。到农村后,反过来了,越埋汰(肮脏)越革命,讲卫生是资产阶级娇小姐阔少爷作风。具体到行动上,上面已经说了一种——喝生水,每天和40个人接吻。这还不算难受的,更难受的是,“革命”了,从此饭前便后就不再洗手了。
早上当然要洗脸,时间来得及也可以刷牙。但一天干活很紧张,生产队长一吆喝,心慌慌的,赶紧出工,刷不刷牙不一定,反正早上洗脸时,算是把手给洗了。然后中午、晚上收工回来,又累又饿,还洗什么手,端起碗,拿起大葱、大饼子就吃。
……

相关推荐

微信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