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远感恩毛泽东

永远感恩毛泽东

作者:田伶

出版社: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出版年:2011-06-01

评分:4.8分

ISBN:9787500131663

所属分类:文学理论

书刊介绍

永远感恩毛泽东 内容简介

任何一个伟人在他逝世后,社会上都会有正面和负面的评价,毛主席也不例外。这或许是因为立场不同,或许是因为观点有异,或许是因为思想方法不一样,但无论如何,事实总是**位的。真实情况到底是什么,这是我们*关注的问题,也是*重要的问题。田伶和王连春撰写的《永远感恩毛泽东》一书就提供了毛主席从20世纪60年代初直到他逝世这段时期有关他个人生活的一些真实情况,这与外间众说纷纭.非常离奇的一些说法是不一样的,但这些真实情况对于正确理解毛主席是很有帮助的。

永远感恩毛泽东 本书特色

《永远感恩毛泽东》是不仅中国出版集团重点关注的书籍之一,也是献给中国共产党建党90周年的献礼之作。《永远感恩毛泽东》的出版是对台湾出版的《毛泽东的黄昏岁月》、美国出版的《毛泽东私人医生李志绥回忆录》等歪曲毛泽东形象的有力回应,还历史伟人以本来面目,还历史事实以客观公正。《永远感恩毛泽东》披露了一些鲜为人知的毛泽东对文革历史人物尤其是林彪、江青等人的评价和看法,这是极其珍贵的历史资料。书中还披露了毛泽东对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的高度评价和看法,有助于我们加深对历史的认识和了解。

永远感恩毛泽东 目录

封面
前折页
书名页
版权页
目录页
序一毛泽东是中华民族*伟大的人伍绍祖
序二
前言事修而谤兴,德高而毁来
**章不满十二岁入伍的小兵
一、艺海之路梦初圆
二、参加《东方红》大型音乐舞蹈史诗的演出
三、为基层部队演出
第二章1962—1967:春藕斋见闻
一、来到离“太阳”*近的地方
二、领袖风采和演出

永远感恩毛泽东 节选

**章 不满十二岁入伍的小兵一、艺海之路梦初圆1931年阴历10月11日,在冀西南的一个小山村,贫农的女儿二丫头(小名),已经19岁了,遵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按照隆重的传统仪式,坐着轿子嫁给了苑家会村老田家的儿子兵泰(小名)。当时,新郎只有17岁,他骑着马迎娶了这位贤惠朴实的贫农女儿。他们就是我的爸爸和妈妈。用他们的话说,婚后感情很好,共生育两男四女,六个孩子加他们两口子一共八口人,共同走过了一段曲折而又幸福的人生里程。父亲是个老革命,他1929年—1933年在河北保定第二师范学校读书并参加了中共地下党领导的学潮,是个进步青年,后于1933年在河北唐县一区民安庄学校任教并继续参加中共领导下的许多革命工作。在一次活动中,撤离时他不慎跑丢了围巾,被敌人拣到后辨认出来,由此身份暴露了,国民党悬赏要他的人头。后来,在组织的帮助下,父亲于1937年秋季参军,并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为了工作的需要,他将原来的名字田振华改为田国栋。在革命队伍里,他虽然是做政治工作的,但是,也参加过大大小小的许多战斗。1939年,在攻打大龙华的战斗中,他作战勇敢,还缴获了日本军官佩带的战刀和军用大衣。由于我从小就离开家庭,基本上是在部队长大的,因此对父亲的历史了解并不多,只是从父亲留下来的物品中获知,抗日战争时期,父亲在晋察冀边区十三分区工作,所在部队的司令员是赫赫有名的杨成武将军。听妈妈讲,父亲一生转战南北,但从来没有受过伤,只是积劳成疾,身体一直不好,因肺病总是住院。解放后,于1954年6月由华北军区后勤部转业到中央轻工业部工作。我的妈妈名叫张廷芝,与爸爸结婚后,大伙都习惯叫她“兵泰媳妇”。妈妈也是抗日战争时期的老党员,1942年参加了八路军,在原晋察冀**军分区鞋厂工作,是个支前能手。1943年,由于敌后环境恶劣,疏散军、勤、妇、弱还乡。妈妈是个“解放脚”,所以回到老家又参加了贫民团并任主席,于1945年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46年经组织批准开始随军,从此一家人终于过卜了较为安定的日子。解放后,母亲曾在北京市宣武区的一个造纸厂任主管党务的副厂长,并兼做当地街道的治安委员。由于工作积极,1957年还协助北京市公安局破获了一起杀人案件,受到北京市公安局的表彰。1958年她被选为北京市宣武区人民代表。20世纪50年代,在街道工作没有收入、无人愿意干的情况下,妈妈毅然辞去了厂长的职务,做起了专职的街道主任工作。我的妈妈用她自己的一言一行,言传身教地影响着我们姊妹几个。妈妈是一个非常善良而执著的人,她总对我们讲:“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我们的一切,是共产党毛主席领导咱们建立了新中国,在新社会没有人压迫人,和平年代多好啊!”她懂得感恩,喜欢平平静静的生活,她更是立场坚定,跟着共产党勤勤恳恳地为人民工作着。在我的印象中,她的一生只有奉献,没有索取。记得1990年因病逝世时,我们在她的衣袋里,只见到了中国共产党党章,并在“为人民服务”一页用纸条作了标记;除此之外,身上只有一个装着3角7分钱的钱包……1947年,在催生共和国的隆隆炮声中,我在部队里出生。幼时父亲讲:我出生的所在地区是根据地,也就是现在人们常说的老区。按照旧历来算,我的生日是1947年阴历十月十一,恰好就是爸爸妈妈16年前结婚的日子。爸爸开玩笑地夸奖妈妈说:“你又给咱们这个革命家庭添了一个‘小福星’,这是个大喜事。”后来,我在家中一直很受宠爱,包括姐姐、哥哥们都特别爱护我。用我妈妈的话说:“自小青出生,就没有受过罪,生活一天比一天好,直到全国解放,她就是有福。”母亲怀我的时候,接到正在部队领兵打仗的父亲捎来的口信:按照我家的习惯排列,生男可取名小金,生女可取名小青。我的两个姐姐分别叫“青梅、青月”,两个哥哥分别叫“金矿、金双”,所以我这个小女儿出生后,正式取名田小青。转眼我到了要上学的年龄,该起个学名了,于是父亲就为我们(除了两个姐姐)下面四个孩子更名,我就改名叫田伶。“伶”字究竟是什么意思,我当时并不明白,长大以后,才知道“伶”字还可以当做演员讲。难怪有人用我的名字编成谜语:“乡村演员”。我受妈妈的影响从小就很善解人意,并心直口快,坚持正义。还爱唱爱跳,在小学二年级时,就参加宣武区商业系统的演出,很受大人们的喜爱。全国解放以后,我们全家随着父亲所在的部队——华北军区后勤部来到了北京。开始全家住在东城区东堂子胡同。1954年,父亲从部队转业,我们又搬到宣武区。1959年夏天,传来消息说,宣武区少年之家舞蹈队的十八个女队员,要去空政文工团参加选拔舞蹈演员的考试。那时我并不是舞蹈队的成员,只不过是少年之家图书馆的服务员。但是,因为我特别喜爱舞蹈,而且在学校曾经演出过舞蹈节目,还在宣武区的演出中获得过好评,所以少年之家的辅导员就叫上我跟着她们一起去了。七月,北京骄阳似火,灼烤着我们焦虑、忐忑不安的心。当我们匆匆忙忙赶到空政文工团的时候,每个人都已大汗淋漓。在空政文工团一位老师的带领下,我们列队走进了排练大厅。不一会儿,几位老师开始对她们十八个人进行初步考察。先是扳腿,接着又做了几个下腰动作,然后要求她们每个人表演一些小节目。当时我站在一旁,觉得挺好玩,都看傻了。舞蹈队的同学都表演完了之后,忽然,一位姓方的老师指着我说:“该你了。”开始我以为是在叫别人,左看右看。但方老师仍指着我说:“不用看了,就是你。” ……

永远感恩毛泽东 作者简介

田伶,中国舞蹈家协会会员。1947年11月25日出生于河北唐县。1959年8月28日于北京考入空政文工团,学习、工作至1982年。近24年的军旅艺术生涯中。曾经在全军第三届文艺汇演中,成功地表演了舞蹈《碧空姐妹》一参加过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的演出工作。受空军领导的委派,曾经多次到中南海为中央领导演出,1982年9月离开空政文工团到中国民航总局工作。王连春,回族,1941年3月生,河北沧州孟村回族自治县人。1961年8月入伍,1964年入党。大专文化。曾先后在北京军区、军委空军、总参谋部、解放军艺术学院工作。大校军衔。历任战士、班长、参谋干事、政治协理员、处长、办公室主任、政委等职。

相关推荐

微信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