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一个很老,很老的人的儿子。尽管在他的记忆中,自己仍然是年轻的——全然不顾自己根本无法自行从椅子上站起来,非得靠着旁人的搀扶和助行器才能艰难地从客厅挪到卧室。
我虽然是经验丰富的老年医学医师,但父亲衰老的现实让我与其他任何人一样感到无力。我能预测父亲的病情转折,描述他的病况进展,但我却无力阻止这一切的到来。
疾病,确切的说是阿尔茨海默病,正使父亲变成一个陌生的、让人难以接受的人。
曾经有一位病人的女儿请求我撤掉她父亲的维生装置,被我拒绝后,她说:“我只希望,你自己的父亲也会死得缓慢而冗长,就像你强迫我父亲所忍受的。”
现在,我用谈话来填补父亲那空洞的时间,为他准备每天服用的药丸,在他喘不过气时,为他加服一点利尿剂。
如果和父母分隔两地,我们每年能回家几次?每次几天?中国人的平均寿命是72岁,从现在起,也许我们真正能和父母在一起的时间不超过30天!
在那一刻到来之前,
你还能陪父母多久?
你还能为父母做些什么?
有人说,父母是堡垒,为我们抵挡迫近的死亡。只要他们还在,我们就可以幻想自己能永远活下去。直到有一天,你发现父亲的步履不再坚实,母亲的脸庞也早已爬满皱纹。
即便本书作者从医30余年,也并没能更轻易地面对自己父亲日渐衰老的现实——衰老和随之而来的死亡是不可逆的,是医学所无法战胜的。在父亲和家庭的巨变面前,他唯有去做所能做到的一切。
这本书里记述的正是作者的亲身经历。一方面是他身为医者的省思,一方面是他身为人子的追忆。“我们该拿父母怎么办?”这个拷问着每个家庭的问题在这里得到了解答,以所有的勇气、诚挚、希望和爱。
如果你为人子女,请一定不要错过这本书,你会在其中发现自己家的影子,重新学会如何去爱。
如果你为人父母,请一定不要错过这本书,不管是为了你自己,你的爱人,或者是你的孩子。
我是一个很老很老的人的儿子。父亲如果知道我这样形容他,一定会不高兴。在他的记忆中,自己仍然是年轻的——全然不顾自己根本无法自行从椅子上站起来,非得靠旁人的搀扶或者助行器才能艰难地从客
厅挪到卧室。但好不容易站稳了的他会转瞬间忘了这回事,他会惊讶地问道:发生什么事了?我怎么了?
他不知道,我在说他是“很老很老”的人的时候,用的是老年学术语,指的是美国人口中迅速增长的一部分——那些超过85岁的高龄人群。作为一名内科医生和老年病学专家,照料这些像我父亲这样的高龄老人正是我的专业,我已花了毕生精力,至少是*近的三十多年,照料他们。
这本书叙述的就是过去三十多年来,我作为一名医生,作为一个高龄老人的儿子,照料父亲以及像他这样年纪的老人的经历。对我来说,它是一部个人回忆录,同时其中又寄寓着我对高龄老人看护的若干理
念。其中,有我的从医生涯,有我的心境变化,以及我所目睹的老年医学界的变化。故事的核心是我的家庭——父亲母亲,父亲为主。正是父亲使我成长为今天的这个样子。
2005年,我利用职业的便利,写了一篇名为《我们该拿老爸怎么办》的文章,描述我这个老年病学医生如何亲眼看着与母亲共同生活的父亲,逐步变得不能自理和痴呆的过程。这篇文章*初发表在讨论健康
政策的期刊《健康事务》上面。后来,《华盛顿邮报》发表了文章的节录,紧接着全国各地的报社竞相转载了这个节录。本来,我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是刺激国人讨论:在不可阻遏的老人潮到来之际,做子女的应如何对待我们日益衰老的父母。没想到,文章刊发后的回应如此之大——国家公共电台的《戴安·瑞姆》(Diane Rehm Show)节目和《泰芮·格罗斯自由广播》邀我访谈,当地电台和电视台也都邀请我做节目。我还应邀在全国医疗会议上演讲,在医疗学术中心作专题报告,甚至有媒体邀我写关于衰老和老年人看护的专栏文章。
*让我措手不及的是,从全国和世界各地寄来的数千封电子邮件和来信,我真不知道该如何回应他们。我是一名医生,毕生的工作就是坐诊,出诊,问询病人的病情,为他们解决困难,但不管怎样,我一次
只需面对一个患者。现在,我一下子每天接到数百封求救信:恳请我给他年迈的父母或配偶以帮助和建议;告诉我孤独、被子女忽视的心碎故事;告诉我与医护人员接触的糟糕经历;临危病人给我讲述他噩梦般的遭遇;远方子女向我袒露他们对父母深深的内疚。甚至还有来自其他州病人的预约,乃至咨询如何快速安乐死的人。那段日子,我每次打开电子邮箱时,都感觉力不从心,难以应对,有时甚至感到畏惧。我不是搞研究的科学家,也不是政策研究人员或者哲学家,更不是圣人和大师。我只是个医生,一个临床内科和老年病学医生,我所能做的只是用心倾听病人的自诉,然后以我的临床经验、少许的常识和真诚的关心,帮助解决病人的每一个问题。
今天的美国有450万像我父亲这样的高龄老人,他们之中仅有5%可以完全无碍地活动,而有50%的人的智力不同程度地受损。可能你的父母就在其中,或者你的配偶是,或者你自己就是。2030年时情况将更为严重。那时,美国将有7200万以上的人年龄超过65岁,有1000万以上的人年龄超过85岁。到2050年,85岁高龄老人数量预计将达到今天的4倍。
可惜我没有足够的勇气和智慧写一本《照料老年人必知的十大法宝》这样的畅销书,我现在写的不是那种书。
我们都在寻找答案,都在想为父母做“应该做”的事情,不管是为了人生伴侣还是我们自己,抑或是为了我们的孩子。但我们常常不知道什么是“应该做”的事情,哪些是“应该做”的事情,我当然也不会假
装知道所有的答案。每个家庭都沿着各自的旅程不断前行,直到至亲走向生命的终点,然后发现留下的只是些回忆而已。如果像我的父亲一样,连记忆也没有
了,只好由做儿子的来搜寻往日生活的线索,像丝线一样,编织到当下的生活情境中,并为它找到某种生活的意义。这就是我写这本书——我的家庭的故事,我的病人的故事——想带给你的东西,希望对你有所启发。写作本书,出于两个原因。一个是,我想通过追寻自己身为儿子和医生的过去,*终能坦然面对父亲母亲的衰老过程和迫在眉睫的大限。我完全明白,紧接着的就是我。另一个原因,我无意于把本书写成一本老年人护理指南,而是希望通过我亲身经历的家庭故事,能引起你与所爱的人的共鸣。如果你能从我的文字透镜中发现些许折射出来的真理微茫,获得自己的一点人生体悟,我也就万分欣慰了。
《最后,才知道该如何爱你:父亲教我的人生功课》文笔细腻、感人,它不仅仅是一次个人经历,更是全球之殇。
——Christine K. Cassel博士 美国环球药品委员会主席
完美地讲述了一个拥有患老年痴呆症父亲的医生儿子的故事,《最后,才知道该如何爱你:父亲教我的人生功课》以睿智而隽永的笔触向我们展示了疾病与健康、生命与死亡和爱的无限力量。
——Abraham Verghese, My Own Country and The Tennis Partner作者
在这本治愈心灵的书中,作者以个人的亲身经历和专业生涯抛出了这样的话题,以人道而直白的角度讲述了回忆、教训和人生。
——Edward Hirsch,Special Orders: Poems作者
杰拉尔德•温诺克:美国得州大学健康科学中心临床医学教授,“医学人文道德中心”副研究员。行医已逾30载,专业是老年医学。同时,作为一个孝顺的儿子,他也有一个“很老,很老的老爸”,随着“老爸”的老年失智症日益严重,在6年中,他和父亲朝夕相处,目睹着父亲逐渐失去生活能力,忘却那些亲人间最美好的回忆,直至最终失去生命的气息。医者的无奈,人子的无力,让他拥有了这堂与众不同的“人生功课”。
2005年,作者在医学期刊发表《我们该拿老爸怎么办》一文,以儿子和老年医学专家的双重立场,讲述自己父亲的患病过程。这篇短文后被《华盛顿邮报》转载,引发了意料外的热烈回响,给美国社会带来了巨大的冲击,作者收到难以计数的读者来信,更受邀至全美收听率最高的美国国家公共广播电台,以及多家地方电台、电视台接受访问。他的故事,感动了千千万万美国人。经读者要求,作者以自己的经历写成此书,希望人们能在其中找到直面生命的力量。
《梦与健康》内容简介:每个人都会做梦,只分觉与不觉,那么,能够觉梦的人,可以通过梦境来预知五脏是否存在什么隐患,从而可以提
儿童财商绘本(套装10册) 本书特色 ★32开平装,金盾出版社出版★每册一个主题,内容由浅入深,比如钱从哪里来、理智消费、省钱、攒钱、挣钱……在有趣的故事中娓娓...
蔡康永的说话之道-2 本书特色 《蔡康永的说话之道2》是知名主持人蔡康永*好玩、*幽默的说话之道第二册,全新内容展现更直接生动的聊天方法。《蔡康永的说话之道2》...
《过你想过的生活》内容简介:在现代生活中,每个人都疲于奔命,为工作、为家庭、为各种琐事忙得焦头烂额,我们很少有时间能够静下
超過八百萬讀者認為本書救了自己的命《時代雜誌》特別推薦:作者了解痛苦的感覺,她對那些還在載浮載沉的人感同身受,為他們丟出
有妈的孩子是个宝-意林少年亲情馆-1 本书特色 一则故事改变一生励志小故事,阅读好伙伴,童趣大本营有妈的孩子是个宝-意林少年亲情馆-1 内容简介 在我们生活的这...
《国家赔偿案件中精神损害赔偿制度疑难问题实证研究》内容简介:2010年修订的《国家赔偿法》第一次从立法层面确立了国家赔偿案件中
解决意识:工作的实质就是解决问题 目录 **章能否彻底解决问题是一种意识业绩决定你的一切彻底解决问题才有好业绩把身边的问题都彻底解决解决问题的钥匙就在自己身上让...
《自卑与超越》内容简介:个体心理学创始人阿德勒的代表作,改变万千人命运的心理学经典作品。阿德勒认为,每个人都会自卑,但对自
机关从三国偷学到的99个非常手段 本书特色 参透职场重重机关,偷学别人不想让你知道的非常手段!参透职场重重机关,从此不再惧怕潜规则!南门太守在《机关(从三国偷学...
费尔巴哈物质精神的故事-有趣的哲学启蒙书 本书特色 康英启所著的《费尔巴哈(物质与精神的故事)》是一本让孩子能读懂、能体会的哲学普及读物。书中以讲故事的形式,选...
做了这些事.人生就会不一样-写给中学生的心理学常识-2 本书特色 有些事,现在不做,一辈子都错过了。中学生学常识,让我们一起与这个世界谈一谈。做了这些事.人生就...
史玉柱点评创业(含盘) 本书特色 如果说有人告诉我史玉柱为人不错,我就会认为说这话的人为人不错,其实在我心里,对史玉柱的认可与否成了我判断人的一个重要的因素。—...
《被讨厌的勇气:“自我启发之父”阿德勒的哲学课》内容简介:本书用“青年与哲人的对话”这一故事形式总结了与弗洛伊德、荣格并称
你就是脸皮太薄!:克服羞怯心理的85条实用心理学法则 本书特色你就是因为脸皮不够厚,凡事犹豫退缩,才把好事全都搞砸! ·当初你脸皮厚一点,告诉上司“这个项目我...
有些事现在不做,一辈子就不会做了 本书特色 有些事现在不做,一辈子都不会做了。“如果这一件又一件的小事去做了,你的生活就变得更好了。”有些事现在不做,一辈子就不...
高难度对话:《跟任何人都聊得来》精进版 本书特色 ※世界500强企业沟通课程!迈克·贝克特尔是美国金牌培训师、畅销书作家,现任《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作者史蒂芬...
金科玉律 内容简介 这是一本浓缩了人类智慧精华的书。本书选取的18条金科玉律,内容涵盖了个人成功与企业发展的方方面面,其中包括木桶定律、80/20法则、马太效应...
自从有了心理学 内容简介 本书中可以看到一个人普通人——有的是富家公子、有的是书香门第,也有的是靠打工维持生计和学业的穷孩子,他们如何成为耀眼的明星等。自从有了...
宝宝好性格成长绘本(全6册) 本书特色 ★ 12开平装,适读年龄3-7岁,中译出版社出版★ 系列绘本被誉为“英国Z受孩子们喜爱的床边故事”,被译为多国语言,销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