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学术文化名著:通俗社会科学二十讲》分二十篇,其中一部分是作者曾在《通俗文化》半月刊发表过的,内容大致可分为社会、家庭、国家、民族四部分。作者试图运用谈话的形式,将此四方面的内容娓娓道来,于行文中好似重复冗赘,却使文章趋于通俗化,作者旨意在通俗化运动上的抛砖引玉。
《民国学术文化名著:通俗社会科学二十讲》分二十篇,其中一部分是作者曾在《通俗文化》半月刊发表过的,内容大致可分为社会、家庭、国家、民族四部分。作者试图运用谈话的形式,将此四方面的内容娓娓道来,于行文中好似重复冗赘,却使文章趋于通俗化,作者旨意在通俗化运动上的抛砖引玉。
鲁滨孙是不是孤独的人?(什么是社会)世上有没有一个孤独的人,完全不和别的人发生关系,他还可以生活下去呢?这样的人我们没见过,不过读小说的时候,好像碰见过这样的人。从前英国有一部有名的小说,叫做《鲁滨孙飘流记》——这部书,中国人老早翻译过来了——那里面的主人公鲁滨孙,是一个航海家,他在海船中遇着大风,飘流到一只孤岛的旁边,船身沉没,同船的都葬到水里去,他独自一个人泅水到了岛上,侥幸保了残生,回头找着破船露出的一部分,拾得一些吃的东西,用的东西,比方猎枪等等,他把这些工具,武器和粮食搬到岸上,独自一个人生活起来。鲁滨孙在那个孤岛上,时而做猎人,时而做木匠,时而做农夫,总而言之,各种样式的劳动,他都去做,因为他自己要靠自己做,才能把穿衣吃饭住房子几个问题解决。但是我们可不可以根据鲁滨孙的故事,就说一个人只要自己高兴尽可以和随便什么人都不发生关系,过他一个人的清静日子呢?这是不可以的。因为从鲁滨孙的故事,我们就不能证明鲁滨孙是一个完全孤独的人。为什么说鲁滨孙不是完全孤独的人呢?因为鲁滨孙在孤岛上所利用的粮食工具等项;都是别人做的——鲁滨孙过去是在海船上做事,当然不会同时去打铁种田的。照这样看起来,就是小说家编造故事,也不能造出一个完全孤独的人来。世界上哪里还有真正孤独的人呢?但是,或者有人要说,我们不妨再造一个新的鲁滨孙,这个鲁滨孙,我们不要他利用现成的粮食,工具和武器,让他去过原始时代的野蛮生活。这样,他准可以完全孤独了。好!这个原始时代的鲁滨孙就算制造出来,但以后的故事就很难写下去。假使有狮子虎豹来了,鲁滨孙还是抵抗呢?还是逃跑呢?要抵抗,就应当有尖锐的牙齿和脚爪,有加几十倍的体力。要逃跑,就应当跑得特别快,应当会下水,或者会上树。而且,鲁滨孙应该是毛深皮厚,才可以抵御风寒暑湿的侵害。甚至于他的肚肠,他的口味,都要和野兽一样会吃生东西。鲁滨孙把所有的时间,所有的精力,都用到找寻食料方面去。仅仅维持得生命,他没有多余的力量去发明工具。这样,鲁滨孙就完全回到了野兽的时代。鲁滨孙一离开了野兽的时代,就不能孤独地生活了。为着抵御猛兽的侵害,为着解决食料的问题,为着性欲的引诱,原始的野蛮人不得不成群结队的过日子。野蛮人的身体虽然具备了和野兽不同的手和脑,但是想要运用手和脑来制造石刀石斧等等的工具,他们不能不联合几十,百把人做一起,共同生活,使得寻找食料以外,还剩出一点力量来。有了工具,又需要大家一同去做事,比方打猎,采集果实等等,男女老少,各人按照各人的能力,担任一部分工作,这样合多数人的力量,才能够扩大食物等项的生产力。现在澳洲美洲等等地方的土人,有些极其野蛮的,他们都是成群结队地生活,从没有孤孤单单地做工作的,就是做过工作之后,他们把大群分散,也是分成许多小队,各自回去,也不是一个人的行动。可见他们野蛮人,比文明人更不能脱离团体生活。实在野蛮人的脑子里面,简直不会产生鲁滨孙的故事,因为他们不能想像,一个人离开团体还可以生活。如果有人遭了团体的驱逐,等于宣布了死刑。鲁滨孙的故事是从文明人的头脑里产生出来的。文明人为什么会想出一个人孤独地生活着的事呢?因为文明时代,人和人的关系,比较野蛮时代复杂得多,不容易看出来。即如刚才说的,飘流海岛上,带着猎枪粮食等项的鲁滨孙,并不是孤独的,这是从他所带的东西看出来的。如果不从物品上面去看人的关系,单单是直接地去考察,我们就决定不能否认鲁滨孙是一个孤独的人。文明时代人和人的关系,大半都是这样间接地发生的。但是,我们只要从穿、吃、用的东西上面去看人的关系,就看得出这种关系,比较野蛮人的范围来得大。我们现在吃的麦子,也许是美国农夫耕种出来的;穿的布匹,也许是英国织工织出来的。我们乡下取的蚕丝,也许要给巴黎的舞女作衣裳;采的茶叶,也许给纽约的商人作饮料。总而言之,人生在世,少不了穿、吃、用。一个人穿的吃的用的,不能都归一个人弄。不管是野蛮人也好,文明人也好,单单一个人总活不来。只有结成一伙,大家去生产穿的吃的用的,大家才得活命。不管是大家一块儿弄,一块儿吃也好,或是各人在各人的地方弄,我替你生产谷子,你替我生产布匹也好,总而言之,各人做的都是公众的一部分工作,换句话说,就是社会的生产。人们参加这种社会的生产,是为着要活命。当生活逼迫着你的时候,你就是不高兴-也不能不做。换句话说,就是人们参加社会的生产,和本人的意志毫无关系。人们既然在社会的生产当中,或者一块儿劳动,或者互相工作,就会直接地间接地发生关系。这种种的关系,都叫做生产关系。加入了这种生产关系的一切个人,构成了一个总体,这就是所谓社会。一般人常说,社会是由个人集合而成的。但是,仅仅有许多个人站在一处,也不能成为社会。这好比八个齿轮,要按照一定的关系组织起来,才成为一架钟。各个人要依照一定的生产关系结合起来,在整个的组织中占得一定的位置,那末,这种个人的集团,才成为社会。人类是社会的动物。随便什么人,从生到死,没有一天可以脱离社会关系。因此,就是到海中孤岛上去做鲁滨孙,也不能成为一个真正孤独的人。……
城市文化论纲 本书特色 《城市文化论纲》对城市文化作了较为全面系统的论述。文化,在这里表现出城市的来龙去脉以及与人的生存和发展的关系。人创造了城市,城市反过来影...
《有些事现在不做,一辈子都不会做了.3》内容简介:《有些事现在不做,一辈子都不会做了.3,一个人的生活》 这本书继续提倡“只需去做
并非自明的知识与思想(全2册) 内容简介 《并非自明的知识与思想(套装共2册)》是以文集的形式来向读者递送思想信息的,由于出自不同的手笔,《并非自明的知识与思想...
中国的民族识别(56个民族的来历) 内容简介 本书是国家社会科学规划(基金)会1990年批准立项的《中国少数民族社会调查研究——中国的民族识别》课题的研究成果。...
《赞美沉默》内容简介:★2021年诺奖得主古尔纳代表作 ★我们在重复父辈的故事,逃不出原生家庭的轮回 ★真假交错的叙事,我们每个
20世纪中国市民形象与市民文化 本书特色 《20世纪中国市民形象与市民文化》讲述了市民社会是中国现代文化和文学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它的发展过程也是20世纪中国现...
李培林自选集 本书特色 李培林编著的《李培林自选集(精)/学习理论文库》这本文集选了关于企业组织研究的几篇文章,企业组织是我的研究本行,李培林现在招的博士研究生...
沈志华,1950年4月出生。现为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国际冷战史研究中心主任,北京大学兼职教授。主要研究方向冷战史、苏联史。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已出版的学术专著有...
《澳大利亚汉学家李瑞智之研究》内容简介:本书首先对李瑞智本人的外交生涯、学术背景及其汉学、中国学研究进行梳理,从而在整体上
《测试架构师修炼之道》内容简介:本书并不是一本单方面讲授测试技术或者测试管理方面的书籍,旨在帮助广大奋斗在一线的测试工程师
《重新理解企业家精神》内容简介:“企业家”是张维迎教授自1984年以来经济学研究的核心。不同于主流经济学中的市场均衡假设,作者
信息论基础 本书特色 杨孝先等的《信息论基础》自2002年的1999级开始已经有9届学生使用,他们提供了很多宝贵的建议,并评论称此讲义对定理给予的证明,...
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修订版) 本书特色 王文章编著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是从基础理论方面系统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保护的拓荒之作,同时也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
归因与文化 本书特色 本书采用文化心理学和跨文化分析、比较的方法,揭示了西方归因理论是西方个体主义、自由主义、理性主义、竞争主义文化的产物,批判了其文化偏见。在...
西方主义-敌人眼中的西方 本书特色 《西方主义(敌人眼中的西方)》:追溯“反西方”的历史与本源。解读动荡世界的矛盾本质,破译反西方偏执症的内在动因,想像,妖魔化...
通讯名作100篇-上下-修订版 本书特色 《通讯名作100篇(套装全2册)(修订版)》是由新华出版社出版的。通讯名作100篇-上下-修订版 内容简介 简介本书收...
王宇信,1940年5月生,北京平谷人,研究员,博士生导师。1959年入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1964年考入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生。兼任中国文字博物馆顾问,...
为书籍的一生 本书特色 你可以把它当作一部小说读,小说讲到一个奇怪的资本家的生平和事业,叙述他怎样被书刊的神奇力量和教育的美好思想吸引住。你也可以把它当作一部历...
经典与解释-巨人与侏儒(1960-1990) 本书特色 有一句老话说,“我们是矮子,但是我们站在巨人们的肩上”,我的标题跟这句话绝对扯不上关系。这句话披着谦卑的...
世界十大神秘恐怖之地 本书特色 人们总是有着独特的好奇心,越是正常的事物越是容易让人们乏味,而越是离奇恐怖的地方反倒越受人欢迎。《时刻关注:世界十大神秘恐怖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