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观念,丧事是凶事,平民百姓颇多犯忌,传统的丧制又多充满着“迷信”色彩,并为“提倡科学者”所唾弃,于是乎中国几乎没有关于丧仪的刊物,普通刊物,也不愿登载关于丧事的研究文章。著名上海史专家薛理勇的这本《丧葬习俗》,却是系统介绍中国丧葬发展史的一部专著,分别为:丧仪与丧事程序;宗法制度与守丧制度;形形色色的祭祀风俗;丧具的源起与发展;近代丧事之嬗变。每个章节内容详尽,引证充分。《丧葬习俗》从丧葬的制度、程序、风俗等等多个角度剖析中国文化史中丧葬习俗的演变进步,是文化史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
著名上海史专家薛理勇的这本《丧葬习俗》为系统介绍中国丧葬发展史的一部专著,分别为:丧仪与丧事程序;宗法制度与守丧制度;形形色色的祭祀风俗;丧具的源起与发展;近代丧事之嬗变。每个章节内容详尽,引证充分。从丧葬的制度、程序、风俗等等多个角度剖析中国文化史中丧葬习俗的演变进步,是文化史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
《说文解字》“殡,死在棺,将迁葬柩。宾遇之。”译成白话——尸体已经放进棺材,在入葬之前,活人们像对待宾客一样送他出行,所以写作——殡。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也有一段表述:按《士丧礼》:“主人奉尸,由阼阶向西阶,敛于棺。”棺先在肆中矣。所谓殡也,在西阶。《檀弓》曰:“殡于客位。”又曰:“同人殡于西阶之上,宾之也。”《释名》亦曰:“于西壁下涂之曰殡,殡,宾也,宾客遇之……”段玉裁引用了长段的古文献,无非就是要说明,“殡”就是从人断气以后,入葬之前一段时间的丧事活动,亲人们像对待宾客的礼遇送别亲人,所以叫作“殡”。当亲人被确定断气后,家人或委托代理操办丧事的“执事”就立即在丧家的厅堂里挂起布帏,设立一个停尸和供人们吊唁的场所,也就是所谓的“灵堂”,千百年来,中国人一直遵守这一种制度。但是,到了近代以后的上海,由于社会结构,房住环境,商业进步等多种因素的制约,传统的“灵堂”不得不发生变化,*终被商业化的“殡仪馆”替代。本书中已多次提到,上海是一个移民城市,尤其是进入近代以后,高度的城市近代化使上海向周边地区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吸引周边地区的人民大量涌入上海,使在较短的时期内城市人口以很快的速度增长。到20世纪初,上海已经成为一个百万人口的大城市,而且移民人数远远多于本地居民。大量的移民首先打破了中国以宗法制为基础,宗族世代集中居住的居住形式,邻里之间已不再是传统居住形式中的亲属、亲戚关系,邻里之间可以以朋友的方式交往,但也可以“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人们已不必如宗法制下的“礼尚往来”;其次,都市化的另一个麻烦就是人口密集,居住条件困难,办丧事要有足够的空间,而上海人*缺少的就是生活和活动空间,人们希望有谁能出租“空间”,以解决生活中必须会遇上的“红白喜事”,*早举办公共性、商业性的殡仪服务是分散在城市中的同乡会馆、公所。一般认为,中国的会馆始于明朝。几千年来,通过科举考试是政府选拔官吏的主要方法和手段,同样也是学子走上仕途的主要途径。古代交通十分落后,进京赶考是十分艰难的,住在偏远地区的人赶考,也许要提前半年从家里出发,而且还不知何时能抵达京城,如提早抵达京城,就须在京城住下来等考试,同时,考试结束到正式公布考试成绩又得需要一段时间,对不少学子来讲可是一笔不小的开支,而参加会试的学子又随时可能从中冒出一位大官,于是,有的省或府城或县城就在京城设立一个“会馆”,它似乎是一个地方政府驻京办事处或招待所,主要接待进京会试的同籍“举人”,“会馆”也因此而得名。明刘侗于、奕正《帝京景物略·稽山会馆唐大士像》:尝考会馆之设于都中,古未有也,始嘉(靖)隆(庆)间……用建会馆,士绅是主。凡出入都门者,藉有稽,游有业,困有归也。地方政府在京城设立会馆的另一作用是,京城是消息*灵通的地方,皇宫中的大小事情都可能被朝廷官吏和为皇宫服务的工作人员传出来,犹如今天北京人喜欢“侃大山”一样,会馆就可以将皇宫中的事抄成“邸报”送到省里,供省政府参考。上海不是京城,只是一个滨海的商业城市,所以,上海会馆的一大作用是“仕宦商贾之在他乡者,易散而难聚,易疏而难亲,于是,立会馆以联络之,所以笃乡谊也”(光绪癸未上海《重修建汀会馆碑》)。中国古代实行土葬,“树高千丈,落叶归根”,即使客死他乡的人,家人也会想方设法把亲人的灵柩运回家乡人葬,而靠个人的力量要将棺木运回家乡又是十分困难的,于是,会馆的另一作用就是代同乡人暂厝、运柩,帮助无力下葬的“困难户”处置殡葬事宜,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上海《四明公所义冢碑》(此“四明”指浙江宁波府,以宁波位于四明山下而得名)中讲: 四明襟山带海,地狭民稠,乡人耕读外,多出而营什一之利。久客他乡,死生莫必,或年(下缺)远,子若孤,莫知其所,良可悼叹。余自昭文移任上海县事,上海为东南一大都会……知有四明公所,为同乡停厝旅梓之区……撰此碑文者自称“加同知衔知上海县事定海蓝蔚雯”。蓝氏祖籍广东大埔,寄籍浙江定海(今舟山)。字子青,号蔗生。初以诸生援例捐知县,任江苏丹徒知县;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调署理上海知县,二十六年九月(1846年10月)离任,次年六月又复任署理上海知县;1853年9月上海爆发小刀会起义,上海城市遭到严重破坏,外交上也出现诸多困难,蓝氏于1854年7月任署理上海道台,一方面与英法等国达成协议,联合镇压小刀会,悬赏追捕义军头目,并宣布江海关恢复征税。1859年奉命赴天津,听候直隶总督差遣,次年在北京逝世。该碑文应该是他1846年即将离任署理上海知县时所撰。文中提到的“旅梓”就是暂厝在四明公所内等候运往宁波的棺柩。……
薛理勇,祖籍福建省福清市。1947年出生于上海。长期任职于上海市历史博物馆,从事上海历史、中华文化史、风俗史研究。主要社会职务有:上海市规划委员会专家委员会委员、上海食文化研究会副会长、上海地名学会常务理事、上海道教协会常务理事等,并担任SMG纪实频道嘉宾主持。已出版的著作有:《文以兴游——豫园楹联碑刻赏析》、《上海路名地名拾趣》、《上海滩地名掌故》、《上海沧桑百年》、《上海俗语切口》、《上海妓女史》、《外滩万国建筑博览》、《上海老城厢史话》、《上海老学校》、《上海闲话》、《上海闲话碎语》、《上海租界史话》、《外滩的历史和建筑》、《消逝的上海风景线》、《食俗趣话》等,主编《上海文化源流辞典》、《上海掌故辞典》。
布芒语研究 本书特色 布芒语是自称“布芒”的傣族使用的语言。“布芒”傣族分布于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金平苗族瑶族傣族自治县勐拉地区的曼仗上寨和曼仗下寨两个村...
汉语大字典(缩印本) 内容简介 本书系根据《汉语大字典》八卷本缩制而成。《汉语大字典》是一部以解释汉字的形、音、义为主要任务的大型语文工具书。《汉语大字典》是汉...
新华谚语词典 本书特色 一部中型谚语词典,收录常用谚语约5000条。☆条目分正条、副条,反映源远流长的中华传统文化。☆释义准确、简明,充分揭示深层意义。例句丰富...
古代汉语同步辅导-(一) 本书特色 《古代汉语(1)同步辅导》:名校名师联手打造,系统归纳重点难点,精选典型同步练习,紧密联系考研,跻身更高层次。古代汉语同步辅...
龚嘉镇文字文化论文选 内容简介 《龚嘉镇文字文化论文选》是针对《规范汉字表》研制中面临的一些两难问题,就新时期汉字规范的方向、策略与重点发表的意见。汉字具有鲜明...
大家小书.史籍举要 本书特色 《史籍举要》全书有严格的体例,这是本书一个显著的特点,受到许多读者和专业工作者的称道。作者在本书《前言》中明确地规定了撰述的体例,...
百家讲坛-这张魔鬼的床 内容简介 看百家讲坛主讲人“外传”个性张扬,听山大教授马瑞芳“神聊”精彩纷呈! 阎崇年、易中天、于丹、王立群、康震、孙立群、纪连海、毛佩...
故园往事-二集 本书特色 本书是《故园往事?一集》的姊妹篇,记录了作者对自己少年时代种种往事及身边人物的深刻回忆。由“血亲”“自我”“生计”三部分构成。通过朴实...
中国古代服饰-中国传统民俗文化-民俗系列 本书特色 为什么我们人类祖先的服装和佩饰会如此简单粗糙,而我们今天却那样丰富多彩?我国的服饰又是怎样由原始葫芽状态逐渐...
《大学心理健康教育实务》内容简介:本书遵循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规律,根据大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重点从健全心理健康教育制度,建
秦亚青,男,1953年10月出生于山东淄博市,汉族。政治学博士,外交学院副院长,院学位委员会主席,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评审组专家,中国国际关系...
师门问学录 本书特色 《师门问学录》(作者周勋初等著)为南京大学周勋初教授讲述,马来西亚籍博士生余历雄记录整理的问学录,附有余历雄博士学位论文提要等。全书以唐宋...
民俗信仰与双向认知-兼论古代文学典籍的定向解读 本书特色 《民俗信仰与双向认知——兼论古代文学典籍的定向解读》在对六个 概念(精英思维,民间信仰、民俗信仰[俗信...
《万亿级流量转发:BFE核心技术与实现》内容简介:《万亿级流量转发:BFE核心技术与实现》围绕BFE开源项目,介绍网络前端接入和网络
傑瑞‧史賓納利 Jerry Spinelli史賓納利小時候想當一個牛仔,現在他是一個「作家」。他於1982年出版第一本小說《七年級太空站》,1991年以《馬尼亞...
河西走廊-西部神话与华夏源流 本书特色 《河西走廊:西部神话与华夏源流》是中国民族文化走廊丛书中的一册.河西走廊-西部神话与华夏源流 内容简介 简介揭开中原王朝...
传统文化研究:第十五辑 内容简介 《传统文化研究(第15辑)》自九十年代初创刊至今已出版了15辑,重在通过对吴文化的研究,彰显苏州地域特色的历史轨迹和文化个性,...
《穆夏画集:少女的诗篇》内容简介:《穆夏画集:少女的诗篇》收录了新艺术运动先锋穆夏最具代表性的百幅画作。穆夏的作品吸收了日
探索印第安文明 本书特色 《探索古文明书系:探索印第安文明》是推荐给学生的优秀课外读物。探索印第安文明 内容简介 古印第安文明对人类世界的贡献是有目共睹的:他那...
《新媒体时代诚信价值观的形成机理研究》内容简介:本书以新媒体时代社会环境变迁背景下诚信价值观的形成机理问题为研究主题,主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