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皆是灵山花下人:佛教与中国传统文人生活》是一部佛教与文人相遇的罗曼史!有关信仰、有关理想、有关生活、有关艺术、有关爱情.
《皆是灵山花下人:佛教与中国传统文人生活》主要讲佛教传入中国以来,传统文人在政治生活、读书生活、情感生活、偶像崇拜等不同侧面所受到的影响,发生的变化,并剖析了韩愈、谢灵运、苏轼三个典型的文人个案,体现出佛教对传统文人无往不在的巨大影响.
《皆是灵山花下人--佛教与中国传统文人生活》——一部佛教与文人相遇的罗曼史!
有关信仰、有关理想、有关生活、有关艺术、有关爱情.
《皆是灵山花下人--佛教与中国传统文人生活》主要讲佛教传入中国以来,传统文人在政治生活、读书生活、情感生活、偶像崇拜等不同侧面所受到的影响,发生的变化,并剖析了韩愈、谢灵运、苏轼三个典型的文人个案,体现出佛教对传统文人无往不在的巨大影响.本书由杨伯著.
平心而论,历代君主之中,宪宗算不上佞佛.他迎请佛骨,也只是一时兴起,偶然为之.在他之前,从法门寺迎请佛骨的,大有人在.相反,韩愈的反佛倒是坚持终生,一以贯之,论其执著,前少见古人,后少见来者.
如果了解韩愈的一生行事,你就知道《论佛骨表》这篇文章写得一点也不突然.
唯一值得惊诧的只是,他竟然有胆量反佛反到皇帝那里去.这是勇气可嘉,还是不识时务呢?韩愈才不在乎,他只做自己认为该做的事情.
他认为自己该做什么事情?那就是弘扬儒学,捍卫儒教.为此,必须清除一切路障.所有路障里,佛教是*危险的一个.当韩愈还是一个初登政坛、文坛的下层文官时,就已经抱定这个理想了.用他自己的话说,这叫扶树教道、攘斥佛老.
这很奇怪.因为在那个时代,多数读书人不会像韩愈这样,非常认真地、全方位地反对佛教.相反,大家早已习惯了把僧人当成自己的朋友,从佛法中找寻心灵的慰藉,甚至生命的归宿.韩愈*著名的朋友,几乎都是佛教徒,或者至少对佛教抱持友善的态度,比如,柳宗元、刘禹锡、白居易等人,莫不如此.更讽刺的是,韩愈曾经寄予厚望,希望同自己一道反佛的学生们,也没有几个能坚持到*后.就连反佛姿态*强硬的李翱,晚年据说也拜倒于禅宗大师药山惟俨的门下.这就是说,在那个时代,韩愈几乎是孤军奋战.曾经被他激怒,或可能被他激怒的佛教徒,绝不止宪宗一人而已.
即使如此,韩愈仍然坚持着自己的反佛立场,坚持得有些不合时宜,有些神经质.他从不放弃任何一个重申立场的机会,有时甚至顾不得礼貌和风度.
在唐代,文人和僧人的交往很普遍.文人乐意从僧人那里求得某种心灵的慰藉,僧人则希望借文人的褒扬提振声名.韩愈很早就成名了,有意亲近他的僧人自然不少.可是每次遇到僧人来访,他都迫不及待地板起面孔说教一番.
贞元十六年(公元800年)秋天,韩愈住在洛阳,高僧澄观突然来访.
澄观此行,是受泗州太守的委托,到东都拜会各路名人的,韩愈也在被拜会之列.这本来是件挺值得高兴的事,可韩愈非要说些杀风景的话.会面结束时,他写了一篇《送僧澄观》,劈面而来的**句就是"浮屠西来何施为,扰扰四海争奔驰".接下去,他历数佛教给中国带来的诸多麻烦.然后笔锋一转,又称赞澄观有服务于公家的能力,有吟咏诗赋的才华.言下之意是,有这般能力,有这般才华,却当了和尚,真是可惜了.
被韩愈没头没脑教训一顿的澄观和尚是什么人呢?他可是大有来头.
此人是华严宗的开山祖师,和代宗、德宗以至文宗七代君主保持着密切联系.贞元八年(公元792年),德宗还封其为"清凉国师".这位国师,生于开元二十六年(公元738年),到贞元十六年(公元800年),已经是63岁高龄了.而此时的韩愈,不过30多岁,虽在文坛初露锋芒,却终究只是个底层文官而已.面对年龄、声望高过自己,且是主动来访的高僧,韩愈却始终摆出一副居高临下的姿态.他在诗中提到了澄观的高龄: "惜哉已老无所及,坐睨神骨空潸然."这语气,好像是在替一个走了一辈子弯路的老学生惋惜,这是不是有些欠缺礼貌和风度呢? 贞元十九年(公元803年)春,韩愈在长安为官,另一位法号文畅的僧人前来拜会.文畅的声望比不上澄观,但是经好友柳宗元介绍来的,因此也算别有渊源.韩愈照例写一篇赠序,照例在序里说教一番.他告诉这位文畅和尚,人类与禽兽的*大区别,就在于人类受到圣人之道的沾溉,并且有义务将圣人之道代代传承下去.凡是背离尧舜禹汤圣人之道的,与禽兽无异.韩愈又说:这番道理,以前你不知道,那不是你的错;现在知道了,能不能翻然醒悟,可就取决于你了;这番道理,很多人明白,却不告诉你,那是他们不仁;我遇到你,就要把这些真理讲给你听,这是我的义务.这样一篇火气十足的训导词,文畅和尚读了会开心吗?老朋友柳宗元读了会开心吗?自觉真理在握的韩愈才不管别人开不开心.
又有一次,一位法号高闲的和尚拜会韩愈.高闲是书法家,以精通草书知名于世.韩愈便写一篇《送高闲上人序》,和他谈论书法.韩愈先以草圣张旭为例,论述其书法精妙的道理.他认为,张旭的字所以好,除了由于专注书道,更重要的还在于其内心有一股不平之气.这就是所谓"情炎于中""勃然不释".这股激荡澎湃无可释然的内在情感,悉数投注笔端,才造就张旭穷极天地之变的书法境界.相反,僧人不是讲究淡泊无为、无所嗜欲吗,那么他们的内心应该是波澜不惊的,岂止波澜不惊,简直颓堕委靡,缺乏必要的生命冲动.高闲是僧人,他的内心也应如此.这样的内心,根本不可能写出好字.即便他的字看起来不错,也多半是幻术而已.
原来,说了那么多,韩愈只是打算证明高闲这位书法家很难写出好字,只因他是和尚.这篇文章的论证逻辑是这样的:僧人不可能写好字,高闲是僧人,所以高闲不可能写好字.滔滔雄辩的根基,竟是一个充满傲慢与偏见的大前提.喜欢教训人的韩愈,其实挺不讲理的.
这一辈子,为了反佛,韩愈得罪了不少人.宪宗皇帝只不过是所有被他得罪的人中*危险的一个而已.这样一个凭借生花妙笔到处说教、不怕得罪人、甚至不惜性命的韩愈,你喜欢吗?我觉得他有点可敬,却一点也不可爱.P7-9……
杨伯,1978年生,河北人。文学博士,大学教师。著有《欲采蘋花不自由——复古思潮与中唐士人心态研究》(南开大学出版社)、《林泉高致校注评点》(中华书局)。
平心而论,历代君主之中,宪宗算不上佞佛.他迎请佛骨,也只是一时兴起,偶然为之.在他之前,从法门寺迎请佛骨的,大有人在.相反,韩愈的反佛倒是坚持终生,一以贯之,论其执著,前少见古人,后少见来者.
如果了解韩愈的一生行事,你就知道《论佛骨表》这篇文章写得一点也不突然.
唯一值得惊诧的只是,他竟然有胆量反佛反到皇帝那里去.这是勇气可嘉,还是不识时务呢?韩愈才不在乎,他只做自己认为该做的事情.
他认为自己该做什么事情?那就是弘扬儒学,捍卫儒教.为此,必须清除一切路障.所有路障里,佛教是*危险的一个.当韩愈还是一个初登政坛、文坛的下层文官时,就已经抱定这个理想了.用他自己的话说,这叫扶树教道、攘斥佛老.
这很奇怪.因为在那个时代,多数读书人不会像韩愈这样,非常认真地、全方位地反对佛教.相反,大家早已习惯了把僧人当成自己的朋友,从佛法中找寻心灵的慰藉,甚至生命的归宿.韩愈*著名的朋友,几乎都是佛教徒,或者至少对佛教抱持友善的态度,比如,柳宗元、刘禹锡、白居易等人,莫不如此.更讽刺的是,韩愈曾经寄予厚望,希望同自己一道反佛的学生们,也没有几个能坚持到*后.就连反佛姿态*强硬的李翱,晚年据说也拜倒于禅宗大师药山惟俨的门下.这就是说,在那个时代,韩愈几乎是孤军奋战.曾经被他激怒,或可能被他激怒的佛教徒,绝不止宪宗一人而已.
即使如此,韩愈仍然坚持着自己的反佛立场,坚持得有些不合时宜,有些神经质.他从不放弃任何一个重申立场的机会,有时甚至顾不得礼貌和风度.
在唐代,文人和僧人的交往很普遍.文人乐意从僧人那里求得某种心灵的慰藉,僧人则希望借文人的褒扬提振声名.韩愈很早就成名了,有意亲近他的僧人自然不少.可是每次遇到僧人来访,他都迫不及待地板起面孔说教一番.
贞元十六年(公元800年)秋天,韩愈住在洛阳,高僧澄观突然来访.
澄观此行,是受泗州太守的委托,到东都拜会各路名人的,韩愈也在被拜会之列.这本来是件挺值得高兴的事,可韩愈非要说些杀风景的话.会面结束时,他写了一篇《送僧澄观》,劈面而来的**句就是"浮屠西来何施为,扰扰四海争奔驰".接下去,他历数佛教给中国带来的诸多麻烦.然后笔锋一转,又称赞澄观有服务于公家的能力,有吟咏诗赋的才华.言下之意是,有这般能力,有这般才华,却当了和尚,真是可惜了.
被韩愈没头没脑教训一顿的澄观和尚是什么人呢?他可是大有来头.
此人是华严宗的开山祖师,和代宗、德宗以至文宗七代君主保持着密切联系.贞元八年(公元792年),德宗还封其为"清凉国师".这位国师,生于开元二十六年(公元738年),到贞元十六年(公元800年),已经是63岁高龄了.而此时的韩愈,不过30多岁,虽在文坛初露锋芒,却终究只是个底层文官而已.面对年龄、声望高过自己,且是主动来访的高僧,韩愈却始终摆出一副居高临下的姿态.他在诗中提到了澄观的高龄: "惜哉已老无所及,坐睨神骨空潸然."这语气,好像是在替一个走了一辈子弯路的老学生惋惜,这是不是有些欠缺礼貌和风度呢? 贞元十九年(公元803年)春,韩愈在长安为官,另一位法号文畅的僧人前来拜会.文畅的声望比不上澄观,但是经好友柳宗元介绍来的,因此也算别有渊源.韩愈照例写一篇赠序,照例在序里说教一番.他告诉这位文畅和尚,人类与禽兽的*大区别,就在于人类受到圣人之道的沾溉,并且有义务将圣人之道代代传承下去.凡是背离尧舜禹汤圣人之道的,与禽兽无异.韩愈又说:这番道理,以前你不知道,那不是你的错;现在知道了,能不能翻然醒悟,可就取决于你了;这番道理,很多人明白,却不告诉你,那是他们不仁;我遇到你,就要把这些真理讲给你听,这是我的义务.这样一篇火气十足的训导词,文畅和尚读了会开心吗?老朋友柳宗元读了会开心吗?自觉真理在握的韩愈才不管别人开不开心.
又有一次,一位法号高闲的和尚拜会韩愈.高闲是书法家,以精通草书知名于世.韩愈便写一篇《送高闲上人序》,和他谈论书法.韩愈先以草圣张旭为例,论述其书法精妙的道理.他认为,张旭的字所以好,除了由于专注书道,更重要的还在于其内心有一股不平之气.这就是所谓"情炎于中""勃然不释".这股激荡澎湃无可释然的内在情感,悉数投注笔端,才造就张旭穷极天地之变的书法境界.相反,僧人不是讲究淡泊无为、无所嗜欲吗,那么他们的内心应该是波澜不惊的,岂止波澜不惊,简直颓堕委靡,缺乏必要的生命冲动.高闲是僧人,他的内心也应如此.这样的内心,根本不可能写出好字.即便他的字看起来不错,也多半是幻术而已.
原来,说了那么多,韩愈只是打算证明高闲这位书法家很难写出好字,只因他是和尚.这篇文章的论证逻辑是这样的:僧人不可能写好字,高闲是僧人,所以高闲不可能写好字.滔滔雄辩的根基,竟是一个充满傲慢与偏见的大前提.喜欢教训人的韩愈,其实挺不讲理的.
这一辈子,为了反佛,韩愈得罪了不少人.宪宗皇帝只不过是所有被他得罪的人中*危险的一个而已.这样一个凭借生花妙笔到处说教、不怕得罪人、甚至不惜性命的韩愈,你喜欢吗?我觉得他有点可敬,却一点也不可爱.P7-9……
杨伯,1978年生,河北人。文学博士,大学教师。著有《欲采蘋花不自由——复古思潮与中唐士人心态研究》(南开大学出版社)、《林泉高致校注评点》(中华书局)。
杨伯,1978年生,河北人。文学博士,大学教师。著有《欲采蘋花不自由——复古思潮与中唐士人心态研究》(南开大学出版社)、《林泉高致校注评点》(中华书局)。
超级记忆术 内容简介 为什么学习那么用功却总也记不住?为什么电话号码、重要日子记了又忘?为什么看到一张十分熟悉的面孔却想不起名字?为什么连重要的谈判会议都能忘词...
我读荀子 本书特色 本书是“赵又春读经典”新出著作。 赵又春“我读”系列自2005年陆续出版以来,获得一些读者的认同和赞誉,“作者善于发疑析疑,堪称慎思明辨,多...
哲学与人生 本书特色 《哲学与人生》分理解哲学、思辨人生、生活智慧、历史视野、文化反思、叩问信仰六辑,收录了我国著名马克思主义哲学家陈先达教授近年来有关哲学与人...
道德哲学的问题 内容简介 译者前言**讲第二讲第三讲第四讲第五讲第六讲第七讲第八讲第九讲第十讲第十一讲第十二讲第十三讲第十四讲第十五讲第十六讲第十七讲编者注释出...
活着的萨满(中国萨满教) 本书特色 ★ 16开精装,2001年4月出版,辽宁人民出版社出版★ 东北民族文学与文化研究学者郭淑云、王宏刚主编★ 中国萨满教学界对北...
晚明思潮 内容简介 简介本书一九九四年曾由里仁书局徐秀荣兄刊印。岁月如矢,转瞬书亦售罄,因补续作数篇,改由学校发行,爰志感言数语曰:晚明,是个社会文化大变动的时...
西方现代思想史 本书特色 《西方现代思想史(修订版)(精)》(作者罗兰·斯特龙伯格)为研究西方现代学术思想的*新力作之一。旨在成为一种了解西方欧洲传统中*重要的...
走近马克思:苏东剧变后西方四大思想家的思想轨迹 内容简介 本书试图对这四大思想家在苏东剧变后走近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轨迹作出如实的描述和考察,以帮助人们破解这个谜。...
人与永恒:珍藏版 内容简介 我不相信人一生只能爱一次,我也不相信人一生必须爱许多次。……你是深谷,一次爱情就像一道江河,许多次爱情就像许多浪花。你是浅滩,一次爱...
尼科马亥伦理学 内容简介 西方伦理学史上**本伦理学专著。据说由亚里士多德之子尼科马亥整理成书,故名。作者系统总结了古希腊伦理学思想,使之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在...
周读书系论语解读 本书特色 《论语》是儒家思想的**经典,主要记载儒学创 始人、“万世师表”孔子的言语行事,同时也载录了孑L子 若干弟子,如曾参、颜渊、子路、子...
数理视野下的易学 本书特色 从数理的视野解读演易新法、易卦新证、易数新知、变卦新解和《序卦》新论,使易学成为当代知识体系中一个组成部分,使得易卦数理在现代科学中...
《西方死亡哲学》从理论层面上阐释了西方人心中的死亡之谜和西方死亡哲学的基本意涵,而后具体地考察了西方死亡哲学的历史发展进
基督教与近代中国人物 本书特色 《基督教与近代中国人物》探讨了一系列近代中国人物如马应彪、林联辉、梁廷枏、郑观应、洪仁玕、孙中山、杨衢云、容闳、林则徐、王韬等与...
美的曙光 本书特色 1.作者蒋勋先生在读者中有着很高的人气,已出版的一系列作品都非常畅销。本书以深入浅出的语言勾勒上古时期的艺术史,讲述美的萌芽,是一本被誉为“...
细读周易 本书特色 “细读国学经典丛书”精选国学文化中*代表性的经典著作,并邀请业内权威专家结合时代需求进行精细、精确解读,力求以权威实...
论语 本书特色 《论语》是中国人的圣经,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发轫,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 本书采用中华书局权威版本,原典配以白话翻译。64开本,便于携带翻阅;双色印...
庄子-传世经典文白对照 本书特色 《庄子》一书,今存三十三篇,分内篇、外篇、杂篇三部分。内篇为庄子自著无疑,一般认为外篇除大部分为庄子手笔外,也有部分为后学所编...
星云大师谈当代问题(套装共3册) 本书特色 ★ 16开平装,印质上佳,东方出版社出版★ 星云大师,国际著名佛学大师,著作等身,有百余种佛学著述,并翻译成英、日、...
实验逻辑学 内容简介 《实验逻辑学》共十六章, 其中**至三章主要介绍本书所用到的软件 —— “塔斯基世界”, 第四至十六章分别介绍运用该软件实现逻辑运算, 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