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实感

现实感

作者:[英] 以赛亚·伯林

出版社:译林出版社

出版年:2011-1-1

评分:9.2

ISBN:9787544715812

所属分类:行业好书

书刊介绍

内容简介

以塞亚·伯林(1909-1997)英国哲学家和政治思想家,二十世界最著名的自由主义知识分子。出生于俄国里加的一个犹太人家庭,1920年随父母前往英国。1928年进入牛津大学读文学和哲学,1932年获选全灵学院研究员,并在新学院任哲学讲师,其间与艾耶尔、奥斯丁等参与了日常语言哲学的运动。二战期间,先后在纽约、华盛顿和莫斯科担任外交职务。1946年重新回牛津教授哲学课程,并把研究方向转向思想史。1957年成为牛津大学社会与政治理论教授,并获封爵士。1966年至1975年,担任牛津大学活尔夫森学院院长。主要著作有《卡尔·马克思》(1939年)、《自由四论》(1969)、《俄国思想家》(1978)、《概念与范畴》(1978)、《个人印象》(1980)、《扭曲的人性之材》(1990)、《现实感》(1997)等。

作品目录

编者前言…………………………………………………………………………………………
导言(帕特里克·加迪纳)……………………………………………………………………
现实感……………………………………………………………………………………………
政治判断力………………………………………………………………………………………
哲学与政府压制…………………………………………………………………………………
社会主义和社会主义理论………………………………………………………………………
马克思主义和十九世纪的国际工人协会………………………………………………………
浪漫主义革命:现代思想史的一场危机………………………………………………………
艺术的责任:一份俄国遗产……………………………………………………………………
康德:一个鲜为人知的民族主义源头…………………………………………………………
罗宾德拉纳特·泰戈尔与民族意识……………………………………………………………
索 引……………………………………………………………………………………………
译后记……………………………………………………………………………………………
· · · · · ·

作者简介

以塞亚·伯林(1909-1997)英国哲学家和政治思想家,二十世界最著名的自由主义知识分子。出生于俄国里加的一个犹太人家庭,1920年随父母前往英国。1928年进入牛津大学读文学和哲学,1932年获选全灵学院研究员,并在新学院任哲学讲师,其间与艾耶尔、奥斯丁等参与了日常语言哲学的运动。二战期间,先后在纽约、华盛顿和莫斯科担任外交职务。1946年重新回牛津教授哲学课程,并把研究方向转向思想史。1957年成为牛津大学社会与政治理论教授,并获封爵士。1966年至1975年,担任牛津大学活尔夫森学院院长。主要著作有《卡尔·马克思》(1939年)、《自由四论》(1969)、《俄国思想家》(1978)、《概念与范畴》(1978)、《个人印象》(1980)、《扭曲的人性之材》(1990)、《现实感》(1997)等。

精彩摘录

人是单一而不可分的存在,他一旦从事创造,无论做什么,无论他有没有意识到,他都会把全部的自己投入进去。理解一部艺术作品就意味着进入这个艺术家的状态,理解他眼中的世界、他的内心生活、他的目的、他的处境。没有人能随随便便读懂拜伦,除非他(至少暂时)“生活过”拜伦的个人和社会经历,借拜伦的眼光来观看世界。要读懂某个作家,仅仅是静静地观察,哪怕带着同情心,也是不够的。必须再前进许多步,成为“拜伦主义者”“歌德信徒”,持续上一段时间,然后再跳出来。要达致真理,必须走极端,靠仔细的判断是不行的。精雕细刻地评价某首诗或者某篇小说的某个特质,例如分析词语、风格、主题和处理手法、语言或形象的历史和心理根源——无论这些要素有多么关键,都回答不了只有靠批评才能回答的核心问题:为什么要创作这部艺术作品?它说的是什么?为什么要说,它有说的价值吗?只有问出这些问题的人,才能吃批评家这碗饭,这些问题既关乎事实,又关乎价值兼具审美、心理和道德意义。而要问这样的问题,只能进入一个作家的全部经验,只要这种经验可以被外人体验到。

——引自章节:伟大的俄国评论家:V.G.别林斯基


一个人越发展、越成熟、自我意识越强,他就越多地用字词,越少地用感性形象思想甚至感受。我不想褒扬或者攻击民族主义。民族主义造成了辉煌的成就,也犯下了骇人的罪行;它肯定不是现今国外仅有的破坏性因素...尽管如此,民族主义在我看来是今日世界上最强大的力量。在欧洲,即它最初成长为压倒性势力的地方——法国大革命放虎出笼的多种力量之一——它最初和许多其他势力联手起家:民主、自由主义、社会主义,等等。但不管在哪里,它们内部闹翻后,民族主义无一例外地都胜出、奴役它的对手,使其变得相对次要。民族主义通常源自人性尊严受伤害或遭凌辱的感觉,源自得到承认的要求。这一要求无疑是推动人类历史的强大力量之一。它或许采取了可怕的形式,但作为一种情感,它本身并非不自然或者令人反感的。在我看来,对承认的渴望在当今海外已经变得比任何力量都要强大。这些人或许是成功人士,乐于本职工作,直到福利国家保护自己的基本利益,但他们并不觉得得到了承认。得到谁的承认?得到“上层”的承认,得到统治阶级的承认。...无疑地,被排除在外的人容易夸大精英阶层的权力或他们的铁板一块,但在不平等的社会里,人们一般都知道是谁挡住了他们上升的路。精英阶层确实存在。我们世界的这种危机是由下面的事实造成的:个人才能与成功、经济力量与能力,有时甚至是政治影响力,都已远远跟不上对社会地位的渴求这一首要因素。

——引自章节:泰戈尔与民族意识

相关推荐

微信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