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民党史稿-(上.中.下册)

中国国民党史稿-(上.中.下册)

作者:邹鲁 编著

出版社:东方出版中心

出版年:2011-11-01

评分:4.9分

ISBN:9787547304297

所属分类:政治军事

书刊介绍

中国国民党史稿-(上.中.下册) 内容简介

本书按组党、宣传、革命、列传四篇分别记述革命团体的建立、革命党人的宣传活动、历次武装起义和革命党人的生平事迹。时间起自1894年(光绪二十年)兴中会成立,止于1925年北伐前。材料翔实,尤以党人传记史料价值为高,为研究辛亥革命和中国近代史的重要参考资料。作者邹鲁东游日本,加入同盟会。回广州後考入政法学堂,结识了朱执信及陈烱明等,参加了秘密革命活动。

中国国民党史稿-(上.中.下册) 本书特色

★ 32开平装,东方出版社出版

★邹鲁,国民党元老、中山大学首任校长、书法家

★ 本书初版于1929年上海民智书局出版;1938年商务印书馆再版;第3版1976年台湾商务印书馆出版;1960年中华书局出版

★本书是研究国民党史的拓荒之作,极具史料价值

中国国民党史稿-(上.中.下册)中国国民党史稿-(上.中.下册)前言

民国十三年,本党改组,余正搜集材料,拟完成广州三月二十九日革命史。总理论之曰,盖并搜集材料,编成党史。余谨遵命,因在中央党部周刊,特登征求党史材料广告,并由青年部与海外部,联名发函海外,以广征集,复乞同志中尝身与其事者,开列事实,或口述而为笔记。对于出版书报,有关党史者,购借抄录,尤不惮烦,总理更时时有所见赐。及冬,而积稿几盈二箧,乃乘十四年春假,假宅友人,以便专心编辑。孰意甫行从事,而总理以病耗告,余赴京侍疾,乃中辍。及秋,因清党开会的西山总理灵前,意南回未有期,托友将留粵之党史稿件寄京,至则余又来上海。十五年、夏,取得一部材料,编辑《广州三月二十九革命史》,乃甫成。先严弃养,孤露昏瞀,遂未能再事汇集材料,以纂党史。至冬,党史材料由京携回,而党军将至,谋应付之不暇,卒无能执笔。至十六年四月,南京清党,五月乃得再理旧稿,着手编辑,虽在酷暑,犹不敢懈。直至九月,编至革命章武、汉革命以前,而沪、宁、汉党部统一,组织特委员会,余因赴南京服务,而党史之未编者,请胡汉民先生续成,其已编者,请为改正。蒙胡先生允许,用章次改定,大体订正后,胡先生与余均先后出国,遂复搁置。去冬始各言旋。胡先生方有事于南京,仍促余终其事,并叠嘱无过求全,速梓以应需要。因之曰夕从事,依据胡先生为改订之章次,及修正之事实,分别更易续成之,以公诸世。兹有为读者告者,则总理个性之发见,当以中华革命党章程为*,以党治国,以身负党之精神,悉行表现。然因誓约中有附从孙先生革命之言,及党章之军政训政各时期,竟为世人所诟病,同志亦多怀疑,更不能实力奉行,以底于成。及苏俄革命成功,全国在共产党之下,严密为政治进行,总理之理想,一一见诸事实,所以总理之称许苏俄革命方式,非称许苏俄也。借苏俄以证己之理想之易于实现,所以塞世人之口也。下察者流,谓民国十三年改组,总理效法苏俄,实则总理偕苏俄之方式,畅个人之主张也。且总理一生以创造自负,历数美、法、俄之革命,只有一民主义,或二民主义,以三民主义革命者,实以本党为创始。而三民主义,又自融中外古今学说之精华,世无其匹,所以一面谓三民主义,合于林肯之民有民治民享,同时即批评美国之革命,只有一民主义;一面谓民生主义即共产主义,同时即批评马克斯为社会之病理家,不合于进行定律。为方便说法,则乐取于人以为善,而至于根本异同之际,则又未尝轻于舍己以徇人。今遗书具在,而汶汶者,曾不及此,此总理所以常憾同志不能明瞭其主义也。吾党历史,有四十年之长,党务遍于全球,党史不获在总理生前,秉承一切而编成之,缺漏至多,实为遗憾,故兹籍取所有可征之事,悉行采录,聊缀成文,俾有条理,以供史料,亦可藉以继续征求事实,备他日完成党史,因拟名曰《中国国民党史料》。嗣经胡先生引《明史稿》之名,改为《中国国民党史稿》。但一人之搜集有限,率笔直载,有征引者详,难稽考者略,亦事之无可如何者,深愿斯篇出后,各地党部,各地同志,凡身与其事,或见闻所及,有关党史者,无论文之修短,事之巨细,皆望随时见示,俾得汇为完备党史,昭未方来。初,广州三月二十九日革命之成也,余先有黄花冈七十二烈士事实出版,以为征集材料,兹篇取义,即本于此,是则余受总理命,兢兢努力之用意也。

中华民国十八年二月二日邹鲁

中国国民党史稿-(上.中.下册) 目录

**篇组党上册
第二篇宣传上册
第三篇革命(甲)中册
第三篇革命(乙)中册
第四篇列传下册

中国国民党史稿-(上.中.下册) 节选

中国国民党史稿-(上.中.下册) 作者简介

邹鲁(1885—1954),幼名澄生,以“天资鲁钝”,自改名为鲁,别号海滨,广东大埔人。国民党元老,民国政治家、教育家。著有《中国国民党史稿》、《回顾录》(即《邹鲁回忆录》)、《教育与和平》等。

相关推荐

微信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