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众.公众舆论与国民政府外交(1927-1949)

民众.公众舆论与国民政府外交(1927-1949)

作者:左双文

出版社:安徽大学出版社

出版年:2011-12-01

评分:5分

ISBN:9787566403179

所属分类:政治军事

书刊介绍

民众.公众舆论与国民政府外交(1927-1949) 内容简介

《民众、公众舆论与国民政府外交研究(1927-1949)》写到:近年来海峡两岸研究民国外交史的学者,主要是着力于外交当局和外交官员的研究,其重点主要在“上层”,此书则是着力对民众、公众舆论这些与“上层”既密切联系又相对独立的“下层”在中国外交中的作用,作较为全面、深入的考察。从多达60多种民国时期的报刊中,梳理舆论对外交事务的关注和影响;从大量公私文书的比对中,观察外交事务中民众与政府互动的情形。此书是国内**本系统研究民国时期民众、公众舆论与中国外交关系的著作。

民众.公众舆论与国民政府外交(1927-1949) 本书特色

《民众、公众舆论与国民政府外交研究(1927-1949)》从民国外交史的角度,着重研究民众(公众舆论)在民国外交中的角色、活动、作用,以及这些活动对外交进程的影响以及对涉外事件处理结果的影响,对双边关系的影响,对政府外交方针、外交决策、对外态度、外事处理方式的影响。同时,将与民众运动对应的政府的反应和决策联系起来加以考察和分析。
全书涉及的主要内容有:(一)民国时期民众参与外交事务概况;(二)民国时期公众舆论对外交事务的干预和评论;(三)政府对民众参与外交事务的态度和对策;(四)政府外交受民众(公众舆论)参与的影响;(五)英、美、日、苏等国对中国民众介入外交事务的态度和反应;(六)民众参与的作用及其评价。

民众.公众舆论与国民政府外交(1927-1949) 目录

绪论
**节济南事件前后的国民政府与中外舆论
第二节九一八事变后学生的请愿示威与国民政府的应对
第二章九一八事变后的《国民外交杂志》及其政治主张
**节“国民外交协会”的构成
第二节《国民外交杂志》的基本主张
第三节作用与影响
第三章日本侵华危机加深后国民政府与民众的反应及互动
**节榆关失陷后当局及国内民众的反应
第二节热河失陷及《塘沽协定》签订后社会各界的反应
第三节日本进窥华北后中国朝野的不同态度
第四节日本策动华北自治后民众及当局的反应
第四章中德、中英外交中民众的参与及其影响
**节中共和民众舆论对陶德曼调停的反应
第二节民众与1937年英日关于中国海关问题交涉
第三节1939年天津事件后的国民外交
第四节1940年滇缅路危机后的民众舆论和民众团体
第五章中苏外交中的民众及其与国民政府的互动
**节《苏日中立条约》的签订
第二节中国民众舆论的介入
第三节抗战胜利前后的中苏关系
第四节中苏东北问题的交涉与国统区的民众反苏运动
第六章抗战中后期及战后初期中美关系的国内公众舆论
**节1943年前后中美关系的国内公众舆论
第二节抗战胜利前后中美关系的国内公众舆论
第二节抗战胜利前后中美关系的国内公众舆论
第三节马歇尔使华与国内公众舆论
第七章民众、国民政府与战后对日处置问题
**节战后初期开放对日贸易问题上的中国政府与民众
第二节对日和会问题上的交涉
第八章1947—1948年问中美关系中的民众及其与政府关系
**节中国民众“反扶目”情绪的发展
第二节“反美扶日”运动的爆发及过程
第三节《1948年援华法案》成立之前的民众与国民政府
第四节《1948年援华法案》成立之后的民众反应
结束语
主要参考文献/325
后记/339

民众.公众舆论与国民政府外交(1927-1949) 节选

此时,国民政府主席蒋介石正在由宁赴赣的途中。在宁的国民党中央常务委员于右任、丁惟汾、戴季陶、朱培德等,立即通知相关人员,于当晚8时举行临时中央常会。会议由戴季陶主持,与会者还有王正廷、吴稚晖、邵力子、陈立夫、陈布雷、张道藩、恩克巴图、克兴额等人,会议通过了若干决议:“会议中众意对外仍采诉之国际联盟,请其主持公道,对内则亟谋全国国民及本党同志牺牲成见,一致联合,又电催介石迅即返京妥商一切。……并由中央通告国民及党员,除剿赤救灾工作外,全国国民须一德一心,共御外侮等语。至晨1时许始散。”
20日上午,还在从南昌返回南京的军舰上,蒋介石即对日方请国民政府保护其在中国各地日侨的要求,作出了及时回应。他电令叶楚伧,告以“顷接王部长正廷电称,日使馆上村书记官来称,日政府已下令加意保护在日华侨,希望我对日侨亦尽力保护云云。着即由国府通令各省市,切实劝谕可也”。
也许是日方保护侨民的要求提醒了蒋介石,在致电叶楚伧的同时,蒋介石致电韩复榘,令其注意防止民众激烈反目,以免使日军更有扩大事态的借口:日侵沈阳后,“我政府正严重交涉中,各地方民众爱国心理之冲动,自所难免。但切不可有激烈反日运动及报复暴举,使日更有所藉口,使外交益陷困难。应力持镇静,严守秩序。请兄负责维持为要”。
21日下午2时,蒋介石从南昌返回南京后,下午6—10时召集吴稚晖、张静江、戴季陶、邵元冲等会商处理办法。蒋对日前中央临时常会决定的若干办法表示赞同,主张此事“应先提国际联盟会及非战公约各国,以求公理之战胜。而一面则团结国内,共赴国难。至于军事,忍耐至相当程度,出自卫*后行动,与倭寇决战”。
22日上午,蒋出席南京市召开的临时党员大会,即公开提出了“先以公理对强权,以和平对野蛮,忍痛含愤,暂取逆来顺受态度,以待国际公理之判断”的处理方针。蒋也知道,这种既不抵抗又不交涉的方针,民众是很难理解的,故在报告中也谈到要如何应对民众反日情绪的问题。

相关推荐

微信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