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争与电影

战争与电影

作者:[法] 保罗· 维利里奥

出版社:南京大学出版社

出版年:2011-5

评分:7.8

ISBN:9787305079733

所属分类:行业好书

书刊介绍

内容简介

摄影机早早就在美式战斗机的机枪枪管上方安扎下来,用于捕捉目标,用于正式确认敌人被击败的状况,之所以会有这一情况,原因乃在于,从一开始,在瞄准行为中,在步枪的窥测式瞄准具中,在远射火炮的平行瞄准镜中,武器的功能就与瞳眸的功能相混淆在一起。另外,1858年纳达尔首度发明从热气球上拍摄照片,1882年马雷发明连续摄影枪,“一战”期间对于航空拍摄及其译读的系统性工业化,这种种都显示出,以整个地区为范围而实施的摧毁战具有着电影的维度,也就是说,一片风景处于不断震荡之中,必须通过连续的摄影定格来随时加以重建,以电影的方式对各个不确定地带进行跟踪,在此,胶片取代了战区地图……

第二次世界大战进一步加速了这一舞台的改换。伴随着夜间空袭,探照灯与照明弹的使用,袭击忽然间变成了一整场的特技效果,变成了投放在大气层中的映射,旨在混乱一群受惊民众的心灵。在这种投映中,音声与光亮都带有惊人的强度,随之,便是原子之光将两座城市的影像加以过度曝光。自从这昏蒙的一天之后,战斗中的照明便转化为间接式的,从此,一切都在阴极显像屏的弱光中游戏。这是影像的战争,系列的镜头画面涌现于屏幕之上,是末日威胁的信号,是热核弹头导弹的警世兆示。

《视觉机器》(LaMachine de vision)一书的作者保罗•维利里奥,在这部新著中,提出了战争的感知领域这一问题,探讨军人们以何种方式掌握了对于电影技术的运用,凭之而无休无止地组织与重新组织那致命之对决。

有两类哲学家,一类哲学家让自己沉浸在过去之中,让过去作为现在的遗产和教训而存在;另一类哲学家则紧紧地盯住现在,并将现在作为预言未来的种子而对待。保罗•维利里奥显然是属于后一类哲学家。在他看来,未来的可能性更多地取决于技术和机器——而不是制度和观念——的变革上面。这使他完全偏离了观念史的路径。显然,这是麦克卢汉和波德里亚式的传统——尽管他和他们在很多方面存在着重大的差异。《战争与电影》,这部维利里奥的代表之作,足以表明这个时代最重要预言家的不凡洞见。

——汪民安

作品目录

前言
兵不厌诈
电影并非我看,而是我飞
“汝等入影像地狱者尽丧希望”
即时性的假象
弗恩•安德拉影院
时间占先机,则权益占先机
镜头推移八十年
· · · · · ·

作者简介

保罗•维利里奥 (Paul Virilio, 1932—)是1970年代以降最富原创力的法国哲学家之一,同时也是著名的城市建筑家、随笔作家。1963年,维希留与建筑师克罗德.巴宏(Claude Parent)成立“建筑原则”(Architecture Principe)团体,并发行同名刊物,宣扬建筑的“倾斜功能”(水平与直角被彻底弃绝),曾先后完成两栋建筑作品。1973年起执教于巴黎建筑专业学校(ESA),直到1999年退休。维利里奥的哲学著作围绕着一系列以科技、速度、城市、虚拟、事件、意外及失序为核心的概念群,代表著作有:《领土的不安》(1976)、《速度与政治》(1977)、《消失的美学》(1980)、《批判空间》(1984)、《否定的视域》(1982)、《马达的艺术》 (1933)、《解放的速度》(1995)、《事件的风景》(1996)等。

关...

(展开全部)

精彩摘录

一旦愛爾蘭或巴斯克的非法武裝分子們[……]利用謀殺、暗殺與酷刑來獲取廣告效果,並把其如同贖罪獻牲的受害者們的照片提供給媒體作為爆料,在這樣的情況下,內部戰爭的行事就開起了倒車,返向了戰爭的那些致力於精神效應的起源,厭勝術,宰獻犧牲的懾人場景,以及死亡降臨的懾人場景,它們乃是古老宗教所特有的東西,是長老制部落社會所特有的東西,恐怖主義陰險地提醒我們,戰爭乃是一種澹妄症(delirant)的症候,總是在恐懼、毒品、鮮血的朦朧光亮中運行,也在一統性(unanimite)的朦朧光亮中運行。這種一統性本是在盟友與敵人、受害者與劊子手的肉身相搏中獲得印證,但這裡所涉及的不再是同性慾望的肉身相搏,卻是死亡慾望的同質性對抗,是生存權利之於死亡權利的倒錯。

——引自第1页


戰爭不可能脫離魔術性的景觀(spectacle),因為製造這種景觀正是戰爭的目的所在:打敗敵手,這與其說是要把其抓獲住,不如說是要把其誘惑住,是在將其致死之前,先用死亡的恐怖折磨他。

——引自第3页

相关推荐

微信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