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拉伯─伊斯兰文化史(第一册)

阿拉伯─伊斯兰文化史(第一册)

作者:艾哈迈德·爱敏

出版社:商务印书馆

出版年:2001-9-1

评分:8.4

ISBN:9787100033664

所属分类:民俗文化

书刊介绍

精彩摘录

其它如沙濮,如高山、深谷,如草、木、虫、蛇,地面之平坦、崎岖、软、硬、广袤、宁静、肥沃、瘠瘦……等,在阿拉伯文中,都有极完备丰富的字义。至如汪洋大海、海中鱼介、海上风波、海水的种类、海水的性质等等字义,便比较的稀少了。如果读者翻开阿拉伯的分类词书,如伊本·西戴的《词典类编》,将各类的字义比较一下,可以看见单骆驼一类,便占一百七十六页之多,而关于船支一类的字,则仅占七页而已。《词典类编》共十七册,骆驼一类,竟占去一册,假使我们说“骆驼“的字义占阿拉伯文的十七分之一,这并非过甚其词,因为骆驼是阿拉伯游牧人的生活柱石。可以感觉到的名词,抽象的名词也是如此。薄命、杀戮、忧愁、苦痛的字,总是比快乐、欢欣、消闲,游戏……的字为多:阿拉伯人单为“灾祸”一字便设置了四百多字,虽文字学家,亦苦不能备记,这可以想见阿拉伯人的灾祸之多。甚至有人形容:“灾难”一字已经多到成为学习文字时的灾难了,因为阿拉伯人的环境是贫祸相导的环境,不是舒活快乐的环境。在阿拉伯蒙味时代的文学中,是很容易看到同样的情况,吟咏骆驼、描写丘陵的诗词特别多。诗人们对歌功、颂德、凭吊…...之类的作品大多采用当时流行的仁慈慷概一类的词语。所以歌咏英雄义士,提倡尚武精神,颂扬进袭敌人、退保乡邦一类的诗词,在阿拉伯文学里,便占了很高的地位。诗词以外,还有典故、谚语,都是阿拉伯人生活的真实写照。

——引自第50页


现在应当研究,这种沙漠区域对于人的性情有什么影响?沙漠地带生物稀疏,无论植物、动物以及人类都较城市稀少。大部分的地方,差不多没有人类的踪迹,没有壮丽的建筑,没有广大的田庄,没有茂密的森林。(沙漠地方的人,面对大自然,目无所障;烈日当空,则脑袋如焚;明月悠悠,则心花怒放;星光灿烂,则心旷神怡;狂飙袭来,则所挡立擢人们在这样强烈的、美丽的、残酷的大自然之下生活,心性未有不驰思于仁慈的造物、化育的主宰的。这或许可以解释世界上大多数人信仰的三大宗教产生于沙漠地区的秘密:犹太教产生于西奈沙漠,基督教产生于巴勒斯坦沙漠,伊斯兰教产生于阿拉伯沙漠。

——引自章节:第四章蒙昧時代阿拉伯人的思想生活

相关推荐

微信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