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觉此生未整人

微觉此生未整人

作者:曾彦修

出版社:天地圖書

出版年:2011-8

评分:9.2

ISBN:9789882194441

所属分类:行业好书

书刊介绍

内容简介

本書是一位中共老文化人的口述回憶錄,由中國社科院的學者整理而成,並經口述者曾彥修先生修訂付梓。

曾彥修先生今年已是九十二歲的老人。早年投奔延安,即在中共的宣傳文化系統工作。這本回憶錄真實地記載了他的曲折、坎坷的人生經歷,也是正直的中國知識分子在時代的大潮流中載沉載浮的一個典型。

本書有幾大方面為中國當代史留下了珍貴的紀錄:

一是他對延安的真實描述和回憶,可從一個側面為近年興起的「延安學」提供一個「過來人」的個案。而研究延安的文化界的狀況則是研究新中國的政治運動、文化發展之來龍去脈的不可或缺的一環。

二是本書主人公五十年代初歷任廣束《南方日報》總編輯、廣東省教育廳廳長,書中有些內容披露了解放初的廣東政界的秘聞,對香港的讀者來說當有相當的價值。

三是作者曾出任人民出版社領導職位,又被打成右派,長期在內地出版界工作,是一位資深的出版家,他的生活史也為中國出版界所經歷的血與火的浴禮留下點點史料。

四是作者親身接觸到不少中共名人,他從側面客觀地敘述了對張聞天、康生、陳伯達、陸定一、胡喬木等人的觀察及印象,生動而具有識見。

最重要,也最值得作者自豪的是:他一生秉持良知,在頻仍的政治運動中從不對人落井下石,這就是本書書名所表示的:「微覺此生未整人」,要做到這一點,在中共體制內,尤其是文化界是很難的。

作者简介

曾彥修,一九一九年六月生於四川省宜賓市。一九三五年冬在重慶北碚兼善中學畢業,一九三六年在重慶北碚中國西部科學院地質研究所做練習生。一九三七年入成都聯中高中讀書。抗日戰爭爆發後奔赴延安。一九三八年一月先在陝北公學學習,三月參加中國共產黨。不久進延安馬列學院第一班學習,後留院工作。一九四一年六月調延安中共中央政治研究室工作。一九四二年初至一九四三年夏,在陝北及晉西北做農村調查。一九四四年四月起在中共中央宣傳部工作,直到一九四九年秋南下廣東。五十年代初,任中共中央華南分局宣傳部副部長,並先後兼任廣州《南方日報》社長總編輯、廣東人民出版社社長、廣京省教育廳廳長等。一九五四年調北京,任人民出版社副社長副總編輯主持工作。一九五七年劃為「右派」。一九七九年再度主管人民出版社,任總編輯、社長。在工作中,較重視學術情報,提倡約請本國專家學者撰寫著作。特別尊敬有真才實學...

(展开全部)

精彩摘录

“全国性的自然灾害”,这个说法是官书的说法,这全不正确。当时有些地方就饿死人。为什么呢,全部公社化,粮食全部归公,人民拿不到。中国幅员这么大,自古以来几千年,没有说从东到西,从北到南,一起闹自然灾害的,除非地球毁灭。中国这么大有时候自然灾害的范围大一点,有时候小一点,像今年(2008年)的地震、雪灾、范围就大得可怕,但是那三年,至少一九五八年,全国好。从全国几个地区来讲,我知道的,特别是三个地区,一般是常年没有水灾,没有旱灾。一个是苏无沪地区,就是苏州、无锡、杭州、上海,包括嘉兴,这是最大的一个地区。这个地区,如果范围再大一些,宁沪杭,包括南京,都可以算进去,是太湖区域。但是那几年,这些地方照样饿死很多人。无锡是天堂,也照样饿死人。一个是成都平原十多个县,这是都江堰水网区,也是旱时可以灌溉涝时可以排水出去。成都市本来就在水网上。所谓的三年自然灾害时期,成都平原照样饿死人。再有一个是珠江三角洲,也是旱涝保收,珠江水量大,大小河多得很。这个地方以水灾为主。在这三个地区,那几年照样发生人为的灾难。时间不是三年,现在说三年,说到一九六一年就止了。我的天老爷,一九六一年还没有到顶点咧,实际上从一九五九年到一九六四年,五年。实际上中国所谓“三年自然灾害”,不是三年,而是五年。局部地区的真自然灾害年年有,但没有哪一年有今年2008年这样重吧。

——引自第239页


他告诉我他们那里是如何“大跃进”的。粮食出来,全部交公,一粒不留,根据工分来领粮。当时最强劳动力一天十工分。朱大生又高又大,一天十工分。任何一家人,根据工分分配的粮食都不够吃,只有向公家借。我说,粮食全是你们种的嘛。他说,都是我们种的,但生产队年年全交公了。我们家家都欠公家的粮。全部是人家种出来的,全部交给你,结果还欠你多少。这个就是人民公社,先进在什么地方呢?

——引自第238页

相关推荐

微信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