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小吃札记

台北小吃札记

作者:舒国治

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年:2011-9-1

评分:7.8

ISBN:9787549505142

所属分类:行业好书

书刊介绍

内容简介

◎编辑推荐

1.台北奇人、著名作家舒国治的首部谈吃作品,用味觉书写台湾的经典之书——“终身的晃游者”、 台北“小吃教主”、“生活趣味的杂项作家”、“旅行文学的作家”、台北的“地下市”、“文艺圈最佳导游”带你吃遍台北——想吃,来台北就对了:“台北是人情最温热,最喜被照拂也最喜照拂别人的体贴之城。”

2.风靡十载,畅销两岸,写尽数十年台湾饮食文化——二十年前以短篇小说《村人遇难记》在台湾文学横空出世后,舒国治凭借《理想的下午》《流浪集》《门外汉的京都》等一系列作品奠定了自己“文坛浪子”的地位。“我一直想写一些解决生活问题的文章”——养生也好、住房也好、追求快乐也好,当然还有最基本的吃饭。

3.舌尖上的台北,“吃的乡愁”,人手一册宝岛美食地图——“如果到了台北,我该吃什么、怎么吃?”全书囊括从台北到台南六十七个人迹罕至的美食秘境:从声名远播的清粥小菜、大肠面线到犄角旮旯里的西点面包房和蔬果榨汁摊……城市工业化的大背景下,没人知道这些街头小吃会在哪一天突然消失——“倘他们累了老了不做了,我又要到何处觅食呢?”

4.通过食物认识一个城市,这不止是一本小吃指南——食物是历史的见证,也是理解一个城市最好的入口,小吃的佳美,透露出这座城的性格,跟着舒国治追寻跟吃有关的记忆、乡愁,是一本“有味道”、“有故事”的台北城市指南。

◎内容简介

若一个年轻人,不想再忍受办公室同僚之难以公事,决心每天烘三百个葱花面包;

再如主妇每日中午将精心调制的五十个便当拿到公园卖,半小时卖完回家,

这皆是我所谓“理想的行业”,更别说对社会之贡献了。

本书为作者在《商业周刊》所发表专栏作品的集结,包括六十七篇有关宝岛隐秘食肆的小散文,凝聚了“台湾文艺界最独具慧眼食客”舒国治数十年来在台湾各地觅食的心得体会。该书自2007年面世来已经成了台湾旅行和了解台湾美食的必备宝典。在任何与台湾饮食有关的论坛、网站、APP上,舒国治和《台北小吃札记》都已经成为标杆式的经典内容——十年来一批又一批的食客按图索骥、不谙现代营销的古朴店家则将舒国治的文章剪报张贴在店铺门口作为宣传。

假如你有志探索宝岛美食,带上这一本书就足够了。

作品目录

自序——品嚼小吃,宝爱台北
台北市
一 汀州路康乐意包子
二 延平北路汕头牛肉面
三 永乐布市对面清粥小菜
四 泉州街林家干面
五 金华街烧饼油条
六 内湖老张胡椒饼
七 双连圆仔汤
八 归绥街粥饭小菜
九 永康街口鼎泰丰
十 鼎泰丰新推出炸酱面
十一 东丰街半亩园
十二 忠孝东路艾家清真黄牛肉面馆
十三 仁爱路圆环秦家饼店
十四 天母刘妈妈担担面
十五 民乐街小包子肠子汤 (已歇业)
十六 延平北路旗鱼米粉
十七 中山北路七条通肥前屋
十八 旧万华戏院旁大肠面线
十九 南机场推车烧饼
二十 贵阳街永富冰淇淋
二一 六张犁鱼僮小铺
二二 公馆惟客尔蔓越莓面包 (已歇业)
二三 捷运站旁古亭果汁吧
二四 甘州街呷二嘴刨冰
二五 南昌路底牛杂面
二六 师大夜市冬瓜茶
二七 东门市场张妈妈自助餐
二八 民生东路史记牛肉面
二九 罗斯福路棉花田精力汤
三十 台电大楼巫云咖哩
三一 永康街 Truffe One 手工巧克力
三二 大稻埕慈圣宫叶家咸粥
三三 师大路市场口炒米粉
三四 师大路口“永和”水煎包
三五 延平南路中原福州干面
三六 中原街腰子冬粉
三七 华山市场阜杭豆浆
三八 天母茉莉汉堡
三九 三张犁南村炒面
四十 古亭市场水煎包
四一 公馆水源市场甘蔗汁
四二 永康街秀兰小吃
四三 东门市场卤肉饭
四四 金山南路烤番薯 (已歇业)
四五 永康街“冶堂”茶文物空间
四六 永康街小隐
四七 希望不是遗珠的店
新北市 基隆市
四八 新店“面对面”面疙瘩
四九 淡水中山路清粥小菜
五十 淡水老街排骨饭
五一 淡金公路菠罗面包
五二 基隆庙口十九号摊卤肉饭
附录 中南部等外县市
五三 宜兰三十元小吃之旅
五四 新竹市竹莲街麻老
五五 员林卤肉滨爌肉饭
五六 嘉义刘里长鸡肉饭
五七 嘉义民雄鹅肉亭
五八 嘉义阿娥豆花与阿龙土魠鱼
五九 嘉义市延平街米糕
六十 台南天公庙口虱目鱼丸
六一 台南市莉莉水果店
六二 台南肉伯火鸡肉饭
六三 台南包成羊肉与阿堂咸粥
六四 台南义成水果店
六五 台南阿村牛肉汤
六六 台南阿明猪心冬粉
六七 屏东蔡家寿司
分类索引
人名索引
简体版后记
· · · · · ·

作者简介

舒国治

一九五二年生于台北。原籍浙江。是六十年代在西洋电影与摇滚乐熏陶下成长的半城半乡少年。七十年代初,原习电影,后注心思于文学,曾以短篇小说《村人遇难记》备受文坛瞩目。一九八三至一九九〇,七年浪迹美国,此后所写,多及旅行,自谓是少年贪玩、叛逆的不加压抑之延伸。而文体自成一格,文白相间,简淡中深富雅韵,论者咸认与他的清简度日有关。常人忽略的清苦生活之美,最受他无尽窥探与咏颂。

著有《理想的下午》《门外汉的京都》《流浪集》《台北小吃札记》《穷中谈吃》等。

精彩摘录

忽听邻桌小孩问爸爸:“什么是木须汤?”爸没答。趁这机会在此说说。木须汤即蛋花汤;此店如此用字,显见是谙北京旧俗的。乃以“木须”避“蛋花”之讳也。因明、清时太监在北京大小饭庄进出甚多,凡涉及“鸡”、“蛋”字,皆避之,代以他字。“木须”即规划,又称木樨,蛋之色黄如桂花,故取以代之。

——引自第58页


豆瓣酱也不下得太浓,算是像极了家庭自己随手调出的那份清淡感,并且,最难得的,像是业余者之清新手笔,完全没有寻常店售炸酱面的那份职业腔下的大缸黑腻。有时你甚至可以说:这好像特别为我到厨房临时做出来的一碗面似的。所谓“家常”,岂非指此?

——引自第54页

相关推荐

微信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