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方法

论方法

作者:潘绥铭

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出版年:2011-9-30

评分:9.4

ISBN:9787300142869

所属分类:行业好书

书刊介绍

内容简介

潘绥铭,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人民大学性社会学研究所创建人、所长。自20世纪80年代起开设“性社会学”课程。基于二十余项实证研究,奠定了中国性社会学的基本理论框架与方法体系,创立了“初级生活圈”、“中国性革命”、“性产业”、“性化”等基本概念。

黄盈盈,博士,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讲师,中国人民大学性社会学研究所副所长。主要研究领域包括:“小姐”研究、女性的身体与性、性研究的定性方法、艾滋病的社会影响因素。著有《身体·性·性感——对中国城市年轻女性的日常生活研究》等论著。

王东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博士,首都师范大学教育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教育政策,社会学研究方法。

作品目录

《论方法社会学调查的本土实践与升华》
导言论方法
上篇 定量调查方法的中国贡献
第1章 “社会学调查”与“元假设”的提出
第一节 社会学的调查:概念的提出与操作化
第二节 “元假设”:调查问卷的灵魂
第2章 社会学问卷设计的初始考虑
第一节 问卷调查做不到什么
第二节 社会学问卷是要研究问题,而不是描述现象
第三节 理论应用:社会学问卷调查之本
第四节 设置相关假设:社会学问卷之魂
第3章 问卷设计中若干问题的本工思考
第一节 常见的误解
第二节 设置“开放题”是一种失误
第三节 反思“观念调查”
第四节 不许事后假设,慎用二手资料统计
第4章 随机抽样的本土应用
第一节 以社会科学为主体,发展随机抽样
第二节 “居住区”的抽样构想及实践
第三节 抽取调查样本的本土方式
.第四节 居住区指标:在社会学问卷中把个体复归到社会中去
第五节 网站调查与实地调查的实证对比研究:样本偏差程度及其方法论意义
第5章 调查实施过程的展现与分析
第一节 调查队伍的组建和选择
第二节 本土的难点:进入现场
第三节 调查前的准备
第四节访谈
第五节 调查的管理
第6章 调查操作方法的自荐
第一节 邀约被访者:调查本土化的尝试
第二节 千方百计防止“假数真算”
第三节 请使用笔记本电脑来调查
第四节 多种应答率的设计与学术意义
中篇 定性调查在中国:操作过程的展现、分析与反思,
第7章 中篇引言
第一节 文献回顾的体会
第二节 重视调查过程的展现和反思
第三节 一些名词的说明和选择
第四节 进行定性调查的初始考虑
第8章 定性调查新解
第一节 “求同法”、“求异法”与“求全法”的不同性质
第二节 对象选择与人数问题——“最大差异的信息饱和法”及其方法论意义
第9章 为什么设计,设计什么
第一节 理论的作用体现在哪里
第二节设计之源
第三节 提出好的问题,研究就成功了一半
第四节 研究方法的设计
第五节 设计的调整:“踩点”与试访谈
第10章 社区考察:社会学定性调查的本土尝试
第一节 什么是社区考察
第二节 “进入”
第三节“切人”
第四节 社区考察中的“观察”
第五节 耳闻、聊天、体验:定性调查中“共述”、“共景”、“共情”的递进
第11章 深度访谈的本土应用
第一节 深度访谈的不同分类及其意义
第二节 访谈是共同讨论,而不是一问一答
第12章 座谈会调查法的重提与反思
第一节 座谈会的分类与意义
第二节 座谈会的适用条件
第三节 座谈会的操作
第四节 座谈会中的权势关系
第13童 “现场反思”方法
第一节 录音还是笔记
第二节 调查与反思的同步过程
第三节 现场分析
第四节 需要被研究的研究者
第五节 质量判定的标准:笔者的认识
下篇 方法论层次的探讨
第14章 “主体建构”:性社会学研究视角的革命及本土发展空间
第一节 从“性科学”到“性的社会建构”
第二节 “主体建构论”的逻辑结构
第三节 中国“性”研究的主体建构——从方法论层面表述的本土化
第15章 中国社会调查中的研究伦理:方法论层次的反思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
第二节 研究伦理的讨论:从道德层次到方法论层次
第三节 研究伦理具体应用的方法论来源
第四节 研究伦理的方法论探讨:举例说明
第五节 研究伦理的刚性贯彻与认识上的局限性
第六节 高于伦理原则的道义责任
第七节 讨论:研究伦理的自觉源于“主体建构”视角的确定
第16章 对于社会学调查方法的光谱式理解
第一节 社会调查,何谓真实
第二节 “定量与定性之争”:笔者的参与
第三节 定量调查与定性调查:结合,组合,还是整合
第17章 问卷调查的“过程控制”:论主体构建视角下调查方法的整合
第一节 生活环境的控制:添加对于调查点的全面考察
第二节 调查情境的控制:激发主体的充分呈现
第三节 数据质性的控制:收集“主体的构建表现”
第四节 走向整合:过程控制的方法论意义
· · · · · ·

作者简介

潘绥铭,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人民大学性社会学研究所创建人、所长。自20世纪80年代起开设“性社会学”课程。基于二十余项实证研究,奠定了中国性社会学的基本理论框架与方法体系,创立了“初级生活圈”、“中国性革命”、“性产业”、“性化”等基本概念。

黄盈盈,博士,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讲师,中国人民大学性社会学研究所副所长。主要研究领域包括:“小姐”研究、女性的身体与性、性研究的定性方法、艾滋病的社会影响因素。著有《身体·性·性感——对中国城市年轻女性的日常生活研究》等论著。

王东 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博士,首都师范大学教育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教育政策,社会学研究方法。

精彩摘录

元假设这个概念的灵魂就是“生活是光谱式的存在,而一切界定都是我们的人为”。

——引自第32页


无论我们如何具体地定位一个我们所研究的现象,都必须把该现象置于我们所能确定的两个极端之中来思考与审视。这就提出了四个思考原则:首先,光谱是无限延伸的,它很可能根本就没有什么“两极”。只不过,我们为了研究它,不得不事先界定好这个“两极”。否则,我们就不可能知道我们究竟要调查什么。其次,光谱是连绵不断地存在的,本来是无法分割的。我们的一切所谓定位和分类,其实只不过是由于种种条件的限制,不得不人为地、生硬地截选了这个光谱式存在的某个区间,甚至可能只是某些点。这绝对不等于该现象的全部,我们所截选的结果对于这个光谱也没有什么代表性。再次,无论我们如何截选光谱,我们所使用的截选标准,都是我们先入为主地人为创造出来的。无论它有多么雄厚的理论基础或者经验准备,它都是一种元假设或者假设,而不是生活中真的存在这样的划分标准。最后,无论使用问卷调查还是定性访谈方法,我们调查结果中的一切失误,往往都不是来自于这两种方法各自的优缺点,而是来自于我们在上述的“认知光谱”与“截选区间”这两方面的偏差。最常见的例子就是中国城乡之间的人口流动。它的“两极”是“根本不流动”与“根本不定居”。那么我们的研究意识到这样的两极的存在了吗?涵盖了其中的各种情况了吗?我们究竟截选了其中的哪一个区间呢?有些社会学研究,研究者不仅在“流动人口”、“进城农民”与“农民工”这些不同的定义之间游移不定,而且从来也不解释自己为什么割舍了农村孩子上大学、市民下乡经商、农村人在城市间漂泊等常见的现象。结果,无论他们得到什么样的调查结论,也都只能是莫名其妙。退一万步来说,即使论文中没有必要说那么详细,问卷设计者自己至少也应该写上这样一句话,那就是:“我考虑了截取光谱的问题。”

——引自第32页

相关推荐

微信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