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出生了,这就不再是一个可以辩论的问题,而只是上帝交给他的一个事实;上帝在交给我们这件事实的时候,已经顺便保证了它的结果,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
我常以为是丑女造就了美人。我常以为是愚氓举出了智者。我常以为是懦夫衬照了英雄。我常以为是众生度化了佛祖。
坍圮
每一个有激情的演员都难免是一个人质。每一个懂得欣赏的观众都巧妙地粉碎了一场阴谋。每一个乏味的演员都是因为他老以为这戏剧与自己无关。每一个倒霉的观众都是因为他总是坐得离舞台太近了。
就命运而言,休论公道
宇宙以其不息的欲望将一个歌舞炼为永恒。这欲望有怎样一个人间的姓名,大可忽略不计。
“在人口密聚的城市里,有这样一个宁静的去处,像是上帝的苦心安排。”
但是有一天我认识了神,他有一个更为具体的名字——精神。在科学的迷茫之处,在命运的混沌之点,人惟有乞灵于自己的精神。不管我们信仰什么,都是我们自己的精神的描述和引导。
孩子,这不是别的,这是你的罪孽和福祉。
人的故乡,并不止于一块特定的土地,而是一种辽阔无比的心情,不受空间和时间的限制;这心情一经唤起,就是你已经回到了故乡。
在满园弥漫的沉静光芒中,一个人更容易看到时间,并看见自己的身影。
四百多年里,它一面剥蚀了古殿檐头浮夸的琉璃,淡褪了门壁上炫耀的朱红,坍圮了一段段高墙又散落了玉砌雕栏,祭坛四周的老柏树愈见苍幽,到处的野草荒藤也都茂盛得自在坦荡。
味道是最说不清楚的,味道不能写只能闻,要你身临其境去闻才能明了。味道甚至是难于记忆的,只有你又闻到它你才能记起它的全部情感和意蕴。
多年来我头一次意识到,这园中不单是处处都有过我的车辙,有过我的车辙的地方也都有过母亲的脚印。
人有时候只想独自静静地待一会儿。悲伤也成享受。
我与地坛
又是秋天,妹妹推我去北海看了菊花。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秋风中正开得烂漫。我懂得母亲没有说完的话。妹妹也懂。我俩在一块儿,要好好儿活……
一个失去差别的世界将是一潭死水,是一块没有感觉没有肥力的沙漠。
要是有些事我没说,地坛,你别以为是我忘了,我什么也没忘,但是有些事只适合收藏。不能说,也不能想,却又不能忘。它们不能变成语言,它们无法变成语言,一旦变成语言就不再是它们了。它们是一片朦胧的温馨与寂寥,是一片成熟的希望与绝望,它们的领地只有两处:心与坟墓。比如说邮票,有些是用于寄信的,有些仅仅是为了收藏。
无言是对的。要是上帝把漂亮和弱智这两样东西都给了这个小姑娘,就只有无言和回家去是对的。
那时她的儿子还太年轻,还来不及为母亲想,他被命运击昏了头,一心以为自己是世上最不幸的一个,不知道儿子的不幸在母亲那儿总是要加倍的。
摇着轮椅在园中慢慢走,又是雾罩的清晨,又是骄阳高悬的白昼,我只想着一件事:母亲已经不在了。在老柏树旁停下,在草地上在颓墙边停下,又是处处虫鸣的午后,又是鸟儿归巢的傍晚,我心里只默念着一句话:可是母亲已经不在了。把椅背放倒,躺下,似睡非睡挨到日没,坐起来,心神恍惚,呆呆地直坐到古祭坛上落满黑暗然后再渐渐浮起月光,心里才有点儿明白,母亲不能再来这园中找我了。
我甚至现在就能清楚地看见,一旦有一天我不得不长久地离开它,我会怎样想念它,我会怎样想念它并且梦见它,我会怎样因为不敢想念它而梦也梦不到它。
第一个是要不要去死,第二个是为什么活,第三个,我干吗要写作。
危卧病榻,难有无神论者。
三十岁时,我的第一篇小说发表了,母亲却已不在人世。过了几年,我的另一篇小说又侥幸获奖,母亲已经离开我整整七年。
一些当时看去不太要紧的事却能长久扎根在记忆里。它们一向都在那儿安睡,偶尔醒一下,睁眼看看,见你忙着(升迁或者遁世)就又睡去,很多年里它们轻得仿佛不在。千百次机缘错过,终于一天又看见它们,看见时光把很多所谓人生大事消磨殆尽,而它们坚定不移固守在那儿,沉沉地有了无比的重量。比如一张旧日的照片,拍时并不经意,随手放在哪儿,多年中甚至不记得有它,可忽然一天整理旧物时碰见了它,拂去尘埃,竟会感到那是你的由来也是你的投奔;而很多郑重其事的留影,却已忘记是在哪儿和为了什么。
真是神奇。很可能,生和死都不过取决于观察,取决于观察的远与近。比如,当一颗距离我们数十万光年的星星实际早已熄灭,它却正在我们的视野里度着它的青年时光。
先别去死,再试着活一活看。
假如世界上没有了苦难,世界还能够存在么?要是没有愚钝,机智还有什么光荣呢?要是没了丑陋,漂亮又怎么维系自己的幸运?要是没有了恶劣和卑下,善良与高尚又将如何界定自己又如何成为美德呢?要是没有了残疾,健全会否因其司空见惯而变得腻烦和乏味呢?
就算我们连丑陋,连愚昧和卑鄙和一切我们所不喜欢的事物和行为,也都可以统统消灭掉,所有的人都一样健康、漂亮、聪慧、高尚,结果会怎样呢?怕是人间的剧目就全要收场了,一个失去差别的世界将是一潭死水,是一块没有感觉没有肥力的沙漠。
看来差别永远是要有的。看来就只好接受苦难——人类的全部剧目需要它,存在的本身需要它。看来上帝又一次对了。
随时可能完蛋的感觉比完蛋本身可怕多了
人为什么活着?因为人想活着,说到底是这么回事,人真正的名字叫做:欲望。
但是太阳,它每时每刻都是夕阳也都是旭日。当它熄灭着走下山去收尽苍凉残照之际,正是它在另一面燃烧着爬上山巅布散烈烈朝辉之时。那一天,我也将沉静着走下山去,扶着我的拐杖。有一天,在某一处山洼里,势必会跑上来一个欢蹦的孩子,抱着他的玩具。
我想局长到底是局长,比我会得病。
人活一天就不要白活”亦为其一,慢慢地去做些事于是慢慢地有了活的兴致和价值感
任何以自己的观念干涉别人爱情的行为,都只是一股逆流。
难道我们不该对灵魂有了残疾的人,比对肢体有了残疾的人,给予更多的同情和爱吗?
上帝爱我!——我们的设计只剩这一句话了,也许从来就只有这一句话吧。
我已不在地坛,地坛在我。
我打开一本书,/一个灵魂就苏醒/……/我阅读一个家族的预言/我看到的痛苦并不比痛苦更多/历史仅记录少数人的丰功伟绩/其他人说话汇合为沉默
媲美羅蘭.巴特《戀人絮語》,社會學大師包曼犀利速寫情愛與人際關係的輕快之作。渴望與人相繫,卻更恐懼被就此綁死。害怕孤單,
《人情·世故》主要内容简介:在人情与世故之间,抱着如三岁小孩的好奇心看大人的人间世:感受人情的温度,重绘人心的图画,品味
中国学界之选择“文学史”而不是“文苑传”或“诗文评”,作为文学研究的主要体式,明显得益于西学东渐大潮。从文学观念的转变、
《新国货浪潮》内容简介:《新国货浪潮》MOOK书系第二季,是中国首部国货城市商业图书。本书以地理为坐标,通过“消费”“城市”“
《伊利亚随笔》荟萃了英国著名作家查尔斯·兰姆(CarlesLamb,1775~1834)最出色的随笔作品,堪称十九世纪英国文学的瑰宝。在这些
《一间只属于自己的房间》内容简介:1928年10月,伍尔夫在剑桥大学做了两场面向女性的演讲——“女性与小说”。之后她在此基础上撰
《华尔街金融真相》内容简介:华尔街到底隐藏了什么?《华尔街金融真相》捅开了华尔街“马蜂窝”,看清了华尔街“金外衣”下的真相
本书包括了作者读《诗经》、唐诗、元曲、《三言二拍》、《聊斋》、《红楼梦》等古典文学作品的札记,作者站在一个思想者的角度,
《我们心中的怕和爱》是一本回信集子,内容也多是诉说情感遭际、生活烦恼,还有一些对人生价值的探讨。水木丁的回信,敦厚却有风
《呐喊•彷徨》是中国现代小说的经典之作。《呐喊》是鲁迅1918年至1922年所作短篇小说的结集;《彷徨》则收入了鲁迅1924年至1925年
印度曾经是我们的远方,我们的西天,是法显、玄奘、孙悟空、猪八戒、沙和尚到过的地方,是我们想象力的源泉之一,想了解这个秘密
《心理韧性》内容简介:作为家长,当孩子还在我们的羽翼之下时,我们应该做什么,来帮助孩子有能力应对今后可能遇到的困境?作为老
《读史杂评》内容简介:本书系中国社科院历史所孟彦弘研究员的学术随笔集,收录其近年发表的学术评论、学界往事文章二十多篇,文字
災禍臨頭時,人們尋求上帝。而我,則是想起小小的幼狼……我們每個人的靈魂都有塊空地。生命中極罕見的時刻,光會射進這塊空地閃
《闲情偶寄》共分词曲、演习、声容、居室、器玩、饮馔、种植、颐养等八部,论及戏曲理论,妆饰打扮、园林建筑、器玩古董、饮食烹
《冯骥才语文课》内容简介:冯骥才先生是作品入选中小学语文课本数量最多的作家之一,本书收录了冯骥才先生目前被收入语文课本的全
《解锁:打破受害者情结》内容简介:如果你想创造繁荣、富足,以及令人振奋的生活,你需要摆脱旧的“受害者”思维,把自己从过去的
《功能医学新思维破解心血管病难题》内容简介:本书围绕大多数心脏病的病因展开讨论,根据一般系统论的主要原则阐明了包括冠心病、
鲁迅几万字的遗著,其中很大—部分必将永远受到读者的喜爱,后世读者将以一种赞叹和欣赏的态度阅读它。有—部分时过境迁,不再使
《校园健康防护》内容简介:本书为儿童医学科普读物,通过一个虚拟的世界—疯狂病原城,将传染病病原体卡通化,根据其临床表现、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