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的视野是阔达的,涉及健康与社会政治、经济、环境等的关系,各个阶层健康的不平等境遇、健康在现代社会中的地位、健康如何成为一种被配给的社会资源,医疗技术进步情况下生与死的界线,健康的商业化,以及新技术对躯体的影响等崭新话题。
本书为第二版,作者在**版的基础上新增了健康与身份、新遗传学、躯体的社会学、健康资本等内容。对医学专业师生、卫生行业相关领域的从业者,以及研究社会学、卫生科学和健康促进的人士,是一本极具价值的读本;对普通读者来说,它厘清了人们对健康的认识误区,发人深省,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健康教育读物。
l 西方医学界乃至社会学界的权威精华。l 在书中,每个人都能找到自己的影子。l 本书是西方医学院校“健康导论”课程普遍使用的教科书,而该课程目前在国内才刚刚兴起。l 代表现代发达科技的西方世界,并不是我们印象中的技术依赖者,他们已然对此产生了质疑,而我们却还在盲目崇拜。l 从国计民生角度看,健康从来就不是一个单纯的医学问题,而且千百年来健康观念的变革从未停止过。阅读此书,大有拍案而起的共鸣,以上只是针对健康观众对个人启发,书中还有更高层面、更广阔视角的针对健康的社会保障、政策影响等方面的研究与分析。书评:健康是一头大象——超越躯体,超越生物学如果将健康比喻成一头大象,我们都是寓言里那些蒙上眼睛摸象的旅人,那么,米尔德丽德·布拉克斯特(Mildred Blaxter)与她的这本《健康是什么》的内容也只是摸到了大象的“一条腿”,不过是我们平日里不曾摸过的那条腿,因此,我们在译完全书后忍不住要加上“超越躯体,超越生物学”的阅读引领,以帮助读者诸君更好地把握本书的特色。因为,从躯体、生物学径向探讨健康的文献汗牛充栋,而且学术门槛越来越高,不曾在医学院里泡上十年八载,实在难入门扉,一大堆的术语、缩略语就可将一般读者推拒千里,相形之下,这本《健康是什么》的阅读面就宽广得多,不必旁边备上一册《医学辞典》,抑或《医学缩略语手册》之类。当然,这本书也不是写给街巷、里弄中那些渴望习得某些保健绝招与验方的大伯、大妈们读的,而是一本基于“公众理解健康(疾苦)”、“公众理解医学(医生、医院)”诉求的通识读物,它讲述的道理有助于人们建立健康、疾病、医学、生命认知的大视野、大关怀、大彻悟。对于冲刷重知识宣导、轻智慧启迪,重学术堆砌、轻思想烛照的时代学风也颇具激浊扬清之意。原作者米尔德丽德·布拉克斯特是英国布里斯托大学社会医学系的资深教授,在国人心中,唯有牛津、剑桥才是英国大学的翘楚,其实,布里斯托大学也很牛气,不仅历史悠久(创建于1876年,1909年得到皇家授权),在《泰晤士报》的2011年度*新大学排名中仅次于显赫的牛津、剑桥与伦敦帝国理工大学、伦敦经济学院,位居第五,医学院是该校的骄傲,久负盛名。不过《健康导论》的课程却是在东英吉利亚大学首开的,这缘于那里的医学院创院院长萨姆·林思特(Sam Leinster)的眼光,不过,真正构成国际影响的是位于剑桥的珀力特(polity)出版公司将其收入“学术母题(Key Concepts)系列”,2004年初版,2010年修订再版。译者就是在一次书展上偶遇此书而萌生译介之意的,这本书能跟中国普通读者见面,一半是学理召唤,一半是机缘巧合。这本书对于中国医学界、知识界的意义在于跳脱出“不求甚解”的魔咒,凡事须寻根究底,打破沙锅问到底。在中国,健康还真是一只外表光嫩、内里长絮的“空心大萝卜”,在全民惜生保健的氛围里,人人都渴求健康(只求术,勿求道),但没有几个人能明白“健康究竟是什么”,即使是医学专家也只具备躯体、生物学向度、学术深井里的健康知识、技术,而不曾理解和领悟健康的慧根,甚至没有兴趣去叩问健康、疾病、疾苦、疾患的语词意义。其实,在中文语义里,健与康应该分开来解读,它体现了中国文化的二元共契与两极互动,健—康活脱就是一幅自洽的太极图,在这里,健是张扬,是亢奋,是铁血跋扈,熟语有“健步如飞”、“天行健,君子自强而不息”,强调有为进取,殚精沥血;康则是“亢龙有悔”之后的觉悟。因此,康是温宁,是收敛,是从容豁达,强调无为而治,举重若轻,熟语中的“康哉之歌”就是“太平之歌”,如同陶渊明笔下的言志诗,一端是“猛志固常在”,一端是“悠然见南山”。毫无疑问,超越躯体,超越生物学(进入心灵、历史、哲学、社会学视域),是一种健康认知上的突围,叫精神暴动也未尝不可,应该说是世界卫生组织(WHO)打响了**枪,早在1946年,世界卫生组织就重新定义了健康的内涵,从躯体无疾延展到心理平衡、社会适应方面,30年后,恩格尔根据这一卓识将生物医学模式也扩充到“生物—心理—社会”的大视野之中,但是,这样的“林子响箭”并未惊醒梦游的“憨熊”,他们依然执著地朝着单向度的生物学路径高歌猛进,如今已经攀上技术主义、消费主义的悬崖峭壁,那里有三个坠落口,分别是健康的人工化、生命的技术化、医学的生活化,人们正毫无选择地飞身下滑,眼前是什么,脚下是什么,未来又将是什么,大家都陷入茫然。进步主义、技术乐观主义并未提出令人信服的证据,君不见(“亢龙无悔”的必然景象),政治家正在为日益入不敷出的健保费用而一筹莫展,环保主义者正在为青山绿水的失去而泣声悲切,卫生监管官员为不断涌现的添加剂、食品污染事件而身心憔悴,百姓正在为高吊起来的健康欲望未能满足而愤愤不平,为未能获取优质的健保资源而迁怒于医院和医生……难道健康是一个纵欲的黑洞?国民健康的欲求究竟需要多少技术可以抵达,需要多少钱可以买到?实在是一道无解的悬题。作者告诉我们,健康是人类建构的概念与意识(动物界并没有),一开始就预设了理想的健康与健康的理想,希望与奢望的悖论,帝王时期的祝词是“万寿无疆”,或许只包含长生、永生的诉求,并无健康的内涵,而今祝福语的内容已扩大为健康,长生,不许生病。“健康”就像发酵的面团一样昨是今非了。常言道“人食五谷杂粮,焉能无病”,言下之意,健康总是相对的,人总是会生病的,生命中人与疾病存在必然关联。不过,并不是每一个人在同一时期都会生病,这就是怎么会生病的偶然性。现实中有人禀赋好,一生极少生病,有人运气佳,常常能躲过病魔侵袭,也有人常年在医院泡着却无大病,有人从不上医院却猝然而殁。所以,不许生病是心愿、是祈求,是生命的张望和希望,不是真实的境遇。这里也包含人们对于健康责任与生命的承诺、疾苦的理解、领悟,世上绝无理想的健康,真实的健康即是对现实的妥协。终其一生完全不生病,并无疾而终,那是神仙;容忍自己少生病,生小病,也算福大命大,亦为仁者;容忍自己生可救、可逆的病,药(术)到病除,多是勇者;能直面疾病(带病延年)、超越痛苦,坚守尊严,则是智者。“永远健康、不许生病!”还要看谁在说,对谁说。若是上帝对信众说,那是好运(福音)降临;若是政府对国民说,则是一份卫生、保健福利的承诺,政策宣示,医改纲领,人们因此可乐观医改成功,再也没有看病难、看病贵的烦恼;若是企业高管对员工说,无疑是从天而降的企业福利的大礼包;若是家长对孩子说,这里包含着亲情和爱愿的呵护;若是医生对病人说,则表明医生有了一份自觉,保健服务重于医疗服务,但求世间人无病,哪怕架上药生尘;若是自己对自己说,则表明其人健康意识强烈,行为高度自律、生命管理充满智慧与艺术。不过,人人都说神仙好(不生病,不衰老,不死亡),唯有声色犬马忘不了,若是心中的欲火过盛,强人、超人意识亢奋,放任财富的优越,去结交世间豪杰,尝遍天下美食,阅尽人间春色,到头来确是一团迷雾,陷入健康、长寿的海市蜃楼:幻想自己不生病,少生病,生小病,生药到病除(术到病除)的病。实际却是一病即恐,一病即溃。更要紧的还是健康与否由不得你主观体验,要由客观指标来判定,尽职的体检大夫会嘱咐你闭上嘴,少说话,任凭声光电磁手段齐上阵,数百项指标“围剿”之下,结果是“屈打成病”,世上将不会有一个健康人,“我不相信你没病”只是谜面,谜底是“我不相信你不是我的病人”,技术崇拜、消费炫耀培育了人们对机器、对干预的过度敏感,过度依赖。随后大戏一定是吊瓶满天飞,抗生素满天飞,支架满天飞,钉子满天飞,糟蹋钱委实是小事,身体的危害(潜在危害)才是大事。真是越说越糊涂,健康传播陷入“现代魔咒”,原本以为百姓知识不足,陷入愚昧,殊不知,对于许多人来说,知识越多,误解越多(陷入过度想象与过度承诺而无法自拔),症结何在?在观念迷失,错把奢望当希望,对健康过度想象,对医学过度期许,多了“健”的亢奋,少了“康”的温宁。大家真应该找个僻静的时间和地方仔细读读这本小册子。王一方2011年仲秋
米尔德丽德·布拉克斯特(Mildred
Blaxter,1925-2010),英国布里斯托大学社会医学系荣誉教授。布拉克斯特四十多岁才开始学习和研究社会学,参与创办或编辑的期刊有:《社会科学与医学》,《健康与疾病的社会学》等。出版的著作有:《健康与生活方式》,《健康是什么》等。她在社会学领域诸多开创性的研究对医学社会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享誉世界的医学社会学家。
王一方,医学人文学者,资深医学编辑,现为北京大学医学人文研究院教授,北京大学科学史与科学哲学中心研究员,北京大学医学部健康传播研究中心主任。有专著《医学人文十五讲》(2007)、《医学是什么》(2010)等出版。
徐凌云,早年就读于山东医科大学,后入瑞典卡罗琳斯卡医学院攻读博士学位,并在美国宾西法尼亚大学医学院博士后科研站从事研究工作。现为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院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健康科学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有译作《设计婴儿》(2004)等出版。
《身体经济学:是什么真正影响我们的健康》作者发现了关于生存和死亡的数字:数据竟然可以描述孰生孰死的原因。我们的身体健康不
《人类动机:行为背后的七情六欲》内容简介:为什么有的人有创建商业帝国的动机,而有的人则想打造漂亮的艺术品呢?为什么有的人更
《完整的人》内容简介:你有多久没有体验到早晨醒来,充满希望地迎接新的一天的感觉了? 你为什么活得那么累?为什么总是感到挫败与
《Serverless工程实践》内容简介:本书是一本关于Serverless架构从原理、入门到实战的技术指南,通过多个开源项目、多个云厂商的多
《性格的力量:勇气、好奇心、乐观精神与孩子的未来》内容简介:思想决定行为,行为决定习惯,习惯决定性格,性格决定命运。来自美
《关系陷阱》内容简介:在家庭、婚姻、工作、恋爱等所有的人际交往中,我们都会常常陷入身不由己的境地,这是因为人际关系中隐藏着
这一秒不放弃.下一秒才会有奇迹 本书特色 每个人都有梦想,每个人都希望自己的梦想能够实现,且每个人都有可能潜藏着无限的才华。本书或引用世界名人成就丰功伟绩的事例...
吃对蔬菜更健康-蔬菜食疗保健手册 本书特色 本书选择了35种常见蔬菜,并详细说明各蔬菜的营养成分、适宜人群、保健功效等,指导不同体质的人群进行保健食疗,...
萧言生-知足常乐 本书特色 手到病自除,知足者常乐不必求医问药,足下自有健康双足可行千里,亦可治百病中华经络养生教母萧言生力作中华古老悠久的养生方法全球叹为观止...
《清醒思考的艺术》内容简介:《清醒思考的艺术》不仅指陈思考错误,更提出有效对抗妙招,预防掉入隐形思考陷阱,让你看清思考盲点
《高窗》内容简介:一枚珍稀金币不见了,马洛被失主默多克太太请来寻回金币。默多克太太一开始就把矛头指向自己的儿媳妇。但默多克
英美亞馬遜讀者★★★★★推薦你的細菌決定你愛吃的東西,你的直覺來自細菌的感覺人類和細菌,誰才是身體的主人?腸子裡的細菌會
零度疼痛 本书特色 文学界有一个笑话,说诗歌写不好可以写小说,小说写不好可以去写散文,散文写不好可以去搞理论,理论搞不了可以去搞批评,批评也搞不了那就基本上废了...
《警惕你身边的隐形攻击者》内容简介:你是否遇到过这样的人? 总是打压你、贬低你的恋人? 做家务时永远拖延、动辄冷漠不语的配偶
中风诊治-国家级名老中医用药特辑 本书特色 我国脑中风的发病率和患病率近年来呈上升趋势,每年发生的中风事件约200万,每年死亡人数超过120万,是发达...
妙用食疗养全家 内容简介 是药三分毒,食物是*好的医药。食疗,不仅可以治病,更是保养全家人的灵丹。妙用食疗,宝宝长得壮,老人保安康,男人身体强,女人健康又漂亮。...
生活中必知的130个心理常识 本书特色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人生*大的智慧就是能够读懂自己,能够洞察对方的心灵。 要想完全了解一个人,就必须要读懂他(她)的心。...
你所不知道的汪氏脉诊 本书特色 《你所不知道的汪氏脉诊》8章,通过由远及近的镜头语言描述手法,从网络微博到听说汪双祥和他汪氏脉诊,然后伴随着微博质疑开始质疑&l...
常见心理障碍评估与治疗手册 内容简介 本书是一部关于常见心理障碍的测量、评估、诊断、治疗的工具性手册,它概括了国内外这方面的*新研究成果,又根据中国人的特点作了...
编辑推荐:★作者杨奕是一位备受中国普通老百姓喜爱的超级健康畅销书《手到病自除》的作者,更是一位有很高造诣的人体反射区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