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刘亮程的新散文集,其散文集大成之作,荣获《中华读书报》2012年度十大好书,被誉为《一个人的村庄》的姐妹篇。作者十年漫游新疆,将视野从村庄生活扩展到城镇乃至新疆南北各地,用深情的文字将更广阔、更质朴、更柔情的生活挽留于这部新疆之书。全书既有历史文化底蕴,又极具现实震撼力,被认为是新疆历史、现实与梦幻交融的结合体。
本书依然沿袭《一个人的村庄》的风格,文字淡雅、质朴,多对身边的人、物、事,以他惯有的素淡明澈的语言进行抒写和描绘,平常人延续了几百年的生活状态,在刘亮程的笔下散发了出了耀眼的光辉,他笔下的新疆能够深刻地停留在每个读者的记忆中,让人向往。哲学思维与诗性智慧相交织,形成他散文中特有的深厚与诗美素质,读来无不令人撼彻心扉。
《一个人的村庄》姐妹篇
内地、香港大中小学生必读作家
《中华读书报>2012年度十大好书
了解新疆,游走新疆,品味新疆,必读《在新疆》
刘亮程创作三十年 自选集 精装珍藏版
真是很少读到这么朴素、沉静而又博大、丰富的文字了。我真是很惊讶作者是怎么在黄沙滚滚的旷野里,同时获得了对生命和语言如此深刻的体验。在这片垃圾遍地、精神腐败、互相复制的沙漠上,谈到刘亮程的这组散文,真有来到绿洲的喜悦和安慰。
——李锐(50后代表作家,著名小说家)
后记
在新疆的风声里
刘亮程
一、和新疆的一场相遇
我生活在新疆,一个远离海洋的地方,这里干燥空旷、少雨多风,什么东西都长得慢,我的写作更慢,《在新疆》这部散文集,断断续续写了十年。十年可以收割十茬麦子,可以长成一棵树,甚至长老一代人,但却不一定能写好一部书。一部书有自己的生长期。尤其一部散文书,它是有年轮的。心灵的年轮印在文字里,那可是一年都不能少,少一年都长不成。
《在新疆》之前,我写过另一部散文集《一个人的村庄》,也花了十年时间。其实,《一个人的村庄》已经完成了我的散文写作。我用一本书就完成了自己,完成得如此完美,就像我在书里写的“早早干完一辈子的活,回在家里”。我从来没想过再写一部书去*它。我*自己干什么。
《一个人的村庄》之后,我闲了一些年,我在书里塑造的那个闲人,是我自己。我的理想是做一个闲人。闲了又生事。写了两部有故事的书,一个《虚土》,一个《凿空》。《在新疆》就是这个漫长的时间里写成的。东一篇西一篇,不像《一个人的村庄》那样集中。我已经从村里出来了,开始在新疆行走,仍然是游手好闲地走,没正经事,全是闲散文字。可是,走着走着我发现,我跟新疆这个地方相遇了。
《在新疆》是我跟新疆的一场相遇。
二、半路上的库车
写《在新疆》之前,我写了一组散文《库车行》(书中名《半路上的库车》)。我本来是走南疆,走到库车走不动了,龟兹河滩大巴扎的万头毛驴和驴车留住了我。我在库车待了一段时间。后来每年去好几次。我和当地维吾尔族人在一块聊天,彻夜喝酒。前半夜我不懂维语,后半夜我说的全是维语,第二天早晨又全忘了。那样的生活要一直延续下去,我完全可以听懂他们说话。但听懂仅仅是一个方面,仅仅懂得一个民族的语言是不够的。更多的生活是可以看懂的,或者靠鼻子也可以嗅懂,甚至我是一个瞎子的话,靠听觉触觉我也能懂。生活不只有语言交流一条路径。我刚开始在库车游走时,随行带着一个翻译。后来我一个人在那里走,我觉得不需要翻译了。碰到一个老大爷,我走到他身边,递支烟,我对他笑笑,他对我笑笑。不用说什么话,就像坐在自己的老父亲身边,他的今生今世全在我的脑海中。他布满皱纹的脸,那样的苦笑,那样的眼神看你,你会觉得已经一起生活了多少多少年了。没有一点是你不懂的,他和你全无隔膜。另一个民族的生活,它和你父辈的生活,兄弟姐妹的生活以及村里人的生活,有什么区别?我写的只是人间某个角落的生活,没有民族之分。我曾说过一句大话,即使我离开人间一百年再回来,我依然能懂得大地上的事情。我能看懂春种秋收,看懂人的悲欢离合、喜怒哀乐,看懂生活的每一个细节。当时的库车老城,就像我离开几百年又回去的一个地方,那种陌生的熟悉,或者熟悉的陌生,我一下就看懂了。后来我以库车为背景写了《凿空》。
三、新疆人的长相
我在新疆出生长大。写《一个人的村庄》时我没有提及新疆,我认为文学是*地域、民族和文化的。但写《在新疆》时,我有了一个新疆人的感觉,新疆给我的东西太多:长相、口音、眼光、走路架势和语言方式等等。我在区文联上班那会儿,经常有人推开办公室门,用维吾尔语或哈萨克语向我打听某个人或某件事,我大概能听明白,但只能用汉语回答,他们听我说汉语,就笑了,他们把我当成本民族的人了。的确,我长得既像维吾尔人,又像哈萨克人和蒙古人,还有点像回族人。我不知道自己为啥长成这样了,是风吹的,还是太阳晒的,或者是这里的饮食、空气、气味让我变成了这样?这个地方在不知不觉中让我的文字和生命都充满了她的气息。
对一个作家,气候有时候起作用。新疆干燥,我的文字就有一种干燥的气质。大家到新疆来,都喜欢带点干货回去:葡萄干、杏干、巴旦木。新疆文学也是干货。赫拉克利特有句名言:“人的灵魂是干燥的,干燥的灵魂是好的。”我的思维和语言肯定受新疆气候的影响,不知不觉中形成一个作家的语言方式和看事物的眼光,甚至连长相都变成这个样子。
四、我能听懂风声
新疆是一个多风的地方,我的文字中经常描写到风。我认识风,能听懂风声,知道风从哪儿刮起,在哪儿停住。我知道这里一年刮几场西风,东风下雨还是西风下雨。我喜欢把一些故事放在风中去讲述。风是动的,风在描述、风在呈现、风在传诵。人若听懂风声,就听懂了大地上的所有声音。文学的听懂是一种心悟,一种内心感受,是我和风之间的心照不宣。风声中有大地上的所有声音。
五、新疆时间
相对内地,新疆时间是一种慢时间、旧时间。你们天亮劳作了,我们还在做梦,一种跟在内地时间后面的时间。作家的心灵应该更慢。慢是我们对待世界的一种态度:细嚼慢咽,慢条斯理,慢慢体味,漫长等候。慢是仔细,是认真,是抚摸和注视。在慢下来的心灵里,生命看见它自己。
有评论家写过一篇非常好的论文《刘亮程的时间》,把我的文学时间细分为“黄沙梁时间”“虚土时间”和“新疆时间”。其实我的写作和生活,一直在一种只有上午下午、白天黑夜的农耕时间里。农耕时间是大块的,缓慢悠长,没被分割破碎,适合万物生长,适合地老天荒地想事情。当时间被切割成分秒,它自然就紧张变快了。喜欢那个浑然的时间。不知不觉就过去多少年的时间。我只是在这样的时间里挖了一个坑,横了一根木头,让一往无前的时间在这里绊了一跤,一切就不一样了,成为“刘亮程的时间”。
在新疆生活,跟在中国任何一个地方生活有什么区别呢?没有什么区别。对一个普通人来说,新疆就是一个远处的生活,但对新疆人来说,她就是家乡。对一个作家来说,在任何地方生活写作都一样,一个作家不需要有那么大的一块地域,那么悠久的厚重的文化来成就自己的文学,那样太浪费了,即使完成一部传世之作,也不需要动用那么多的人文资源吧。在一个小地方生活很多年,思考很多年,独自想一些事情,感悟一些道理,把一些小事情想大,大事情想小,完成一部东西,一个作家的使命就此完成了。每个作家都完成着他感知和想象内的那点东西。
我是新疆人,在新疆出生、长大,这么多年未曾离开。新疆是我的家乡,家乡无传奇。我没有在我的家乡看到人们想象的那个新疆,那个被遥远化、被魔幻化,甚至被妖魔化的新疆。至少我个人的生活,我认为是平常的,我从来没有书写过新疆的传奇。我从来没有猎奇过新疆,因为新疆的一切事物我都视若平常,我看着它们看了半个世纪,在我眼中这里就是一个我生活的新疆。
六、文学是讲感情的艺术
我曾经倡议我们中国的汉语读者,多关注一下边疆少数民族作家的写作,我们不要把眼睛只盯上欧美、拉美那些国家的文学,其实在新疆肯定有同样的有价值的文学,她是我们中国这个大家庭中的民族文学,是另一种语言的另一种思维,我们需要关注,不妨读点新疆作家的东西。我一直在读,只要是翻译成汉语的少数民族作家的东西我都读。我生活在新疆,用汉语写作,但是还有那么多的作家,他们用维吾尔语、用哈语、用蒙语在写作。写作本身是一种秘密。我们需要知道别人的心灵秘密,我们需要知道同样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过着同一种生活的作家们在想什么。当我用我的一本书呈现出我的新疆生活的时候,我非常希望知道一个维吾尔语作家呈现了怎么样的一种新疆生活。当我写到了有关新疆的一个事件、一段生活的时候,维吾尔语、哈萨克语是怎样表达它们的?我们需要相互倾听、相互看见。这几种语言之间的关系非常微妙,每一种语言都在表述同一个地方,但是表述得肯定千差万别。所以写作的秘密真的是这样,作家从事的就是这样一种通过文学来显露心灵秘密的职业,通过文学来做沟通。我在新疆也谈过,假如汉语和维吾尔语都不相互阅读了,那么这是一种多么残酷的现实。
文学艺术是人类*古老的心灵沟通术,是上帝留给人类的*后一个沟通后门。当我们用其他的形式不能保持正常沟通的时候,那么文学这种沟通就变成了*后的,因为在文学中作家呈现的是人。文学是一种讲感情的艺术,我们讲政治讲不通,讲国家法制讲不通,讲各种民族民间团体的约定讲不通的时候,那么咱们就讲感情,坐到一个毯子上讲感情,这就是文学。大家都回到人这个地位,把民族放下,把宗教放下,把文化放下,把政治观念放下,坐到一块讲人的感情,*后是可以讲通的,文学恰恰讲的就是这一点,所以各民族之间相互的文学阅读是多么的重要和必要。
我以前很少谈新疆。新疆是我的家乡,对我而言,她就像空气一样,像阳光和雨水一样,你怎么去谈她?那种对家乡的情感,远非一个爱字可以表达,它更丰富更复杂,百感交集、悲欣交集。《一个人的村庄》写的是我家乡的小村庄,从文学意义上说,这个小村庄也许更大。从自己童年的小村庄,写到整个新疆,家乡随着年龄在变大、扩张,但再不会大过新疆。 《在新疆》依旧是一个人的新疆。
刘亮程:1962年生,新疆沙湾县人。种过地,放过羊,当过十多年农机管理员,现任新疆作协副主席,被誉为“乡村哲学家”和“20世纪中国*后的散文家”,是继沈从文、汪曾祺之后,当代作品*经典,*常销的乡土文学作家。著有诗集《晒晒黄沙梁的太阳》,散文集《一个人的村庄》《在新疆》及长篇散文《虚土》,长篇小说《凿空》等。《鸟叫》《我改变的事物》《对一朵花微笑》《寒风吹彻》《今生今世的证据》等多篇作品入选内地和香港小学、中学、大学教材。
苏轼是北宋时期卓有贡献的词人,他不但力倡以诗为词,改革唐五代以来弥漫词坛的淫靡之风,而且在创作实践中,全面继承了前人词作
最新豪放词 本书特色 中华民族有辉煌灿烂的古代文化,浩如烟海的历代名著,就是中国古代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著述为中华民族的成长提供了丰富的营养,国学集萃丛...
吕碧城集 本书特色 清末民初文献丛刊(影印本):古有先秦诸子百家争鸣,近有民国大师百花齐放,西学东渐东西交融,尽享思想学术文化盛宴。 《吕碧城集》 展现了近三百...
杨葵-东榔头 内容简介 《东榔头》中作者用趣味平实的笔触讲述了一段段生活趣事,同样平凡的衣食住行,却有着不平凡的情调和感悟。杨葵-东榔头杨葵-东榔头前言 现在回...
文明皇后-胡兰成遗稿集 本书特色《文明皇后》是胡兰成晚年在日本的读史随感,以《北史》为基础,书写了文明皇后、崔浩等对中国后世有深远影响的拓跋魏历史人物,另附《中...
心里有数的人生 本书特色 两位数学狂人的心灵分享人生从此得到*清澈的照亮史上*令人潸然泪下的师生故事一部温馨、真实的人生故事用*坦诚与温暖的文字打动每个人在含着...
金子美铃全集 本书特色 金子美铃是活跃于20世纪20年代的日本童谣诗人,她的作品洋溢着绮丽的幻想,语言晶莹剔透,那种女性抒情的温婉美质具有震撼读者心灵的力量.其...
《小提琴乐队演奏要则》内容简介:本书由原上海交响乐团小提琴首席张曦仑先生和指挥家江浦琦共同编著,是一本关于小提琴在乐队中如
《人单合一:学得会的海尔管理法》内容简介:海尔集团近40年的稳健发展无疑是中国企业学习的标杆和楷模,海尔的成功不仅是它为社会
金瓶梅评点 本书特色 “徐州明清十人文萃”丛书收录的是徐州明清时期十位历史文化名人的作品集,这十位名人分别是:明万历朝进士张贞观,明代散曲大家、“乐王”陈铎,明...
枉然的柔情 本书特色 他高贵、深思、偏于忧愁的灵魂在这温柔但又不陷入多愁善感的诗中忏悔,这痛苦的分析唤起了读者一种忧郁的同情。由于他迷人优美的诗句和娴熟的技巧,...
线订《容斋随笔》 本书特色 论王朝兴废,彰显灼见。谈历史典故,娓娓道来。考百家之言,指正存疑。评诗文词句,议论精当。古圣先贤之书,是中华文明的载体,是华夏民族性...
《通往印度次大陆》内容简介:《通往印度次大陆》收录的文字都是黑塞在东南亚的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地旅行时的见闻与感
瓦尔登湖 本书特色 适读人群 :文学爱好者“中译经典——世界文学名著典藏版”丛书具有以下三大优势:★内容丰富。本套丛书所选译本全部为名家译作,原汁原味呈现作品的...
交通“刑警”:一位事故科长的办案札记 本书特色 《交通"刑警":一位事故科长的办案札记》:形形色色的交通事故刑事犯罪案件的背后,是生命的陨落,是亲人们的痛不欲生...
龙榆生(一九O二一一九六六),宇沐勋,号忍寒居士,书斋名风雨龙吟室、江西万载人。自一九二一年起,先後从黄侃李刚学声韵.文字、辨章之学,从陈衍石遗学诗,从疆邨老人...
《两位魔术师》内容简介:《两位魔术师》:两个魔术师因为斗气,而各自把对方的魔术当众揭穿,让彼此难堪。后来,两个人和解了,彼
《宽容》内容简介:《宽容》一书出版于1925年,是房龙的代表作之一。当时作为通俗历史学家的房龙在美国已是家喻户晓。他用手中那只
普里什文散文 内容简介 普里什文在上个世纪三十年代就在用自己的创作“促进自然保护事业的发展”,将海狸保护者及其保护行为宣传给了众人。而在我们这里,直到二十一世纪...
鬈毛 内容简介 北京,是有着三千多年建城史和八百多年建都史的历史文化名城,她不仅有举世瞩目的文化遗存,同时也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北京文化孕育了一代又一代的文学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