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史教程(上卷)

哲学史教程(上卷)

作者:(德)文德尔班

出版社:商务印书馆

出版年:1987-04

评分:9.2

ISBN:9787100022972

所属分类:人生哲学

书刊介绍

内容简介

《哲学史教程》(上)的开头篇章在两年前就发表了。经过多次令人不快的延误和干扰之后,此书终于完成,与读者见面了。读者不可将此书和纲要之类混淆起来。纲要之类的书有时很可能就是从一般哲学史的讲稿中整理出来的。我现在献给读者的是一部严肃的教科书。在这《哲学史教程》(上)里,我打算全面而精炼地描述欧洲哲学种种观念的演变,其目的在于表明:我们现在对宇宙和人生作科学的理解和判断所依据的原理原则,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由于什么动机,为人们所领悟并发展起来。这个目的决定了这《哲学史教程》(上)的整个形式。据此,我们研究的文史依据和传记、文献资料都必然地限制在最小范围,选材也只限于能为进一步钻研的读者获得最丰富的原始资料而开辟道路。哲学家本人的论述,也只有在那些论述能提供在思想上有持久价值的论证或基本原理时,才扼要地加以引证。除此之外,作者为了支持某一种与众不同的见解,也偶尔引用了原著一些段落。选材总着眼于个别思想家所提出的既新颖而又富有成果的东西;而对于那些纯属于个人的思想倾向,虽然作为学术研究确有可取之处,但不能引起哲学兴味者,最多也不过略略提及而已。

作品目录

作者序
作者第二版序
绪论
第一节 哲学名称和哲学概念
第二节 哲学史
第三节 哲学和哲学史的划分
第一篇 希腊哲学
导言
第一章 宇宙论时期
第四节 存在的概念
第五节 宇宙发展过程或宇宙变化的概念
第六节 认识的概念
第二章 人类学时期
第七节 道德问题
第八节 科学问题
第三章 体系化时期
第九节 通过认识论和伦理学重建的形而上学
第十节 唯物主义体系
第十一节 唯心主义体系
第十二节 亚里士多德逻辑
第十三节 发展的体系
第二篇 希腊化—罗马哲学
导言
第一章 伦理学时期
第十四节 圣人的理想
第十五节 机械论与目的论
第十六节 意志自由与宇宙尽善尽美
第十七节 真理标准
第二章 宗教时期
第十八节 权威与天启
第十九节 精神与物质
第二十节 上帝与宇宙
第二十一节 世界史问题
第三篇 中世纪哲学
导言
第一章 第一段时期
第二十二节 内在经验的形而上学
第二十三节 关于共相的争论
第二十四节 肉体与灵魂的二元论
第二章 第二段时期
第二十五节 自然域和神域
第二十六节 意志优先或理智优先
第二十七节 个性问题
· · · · · ·

作者简介

威廉·文德尔班(Wilhelm Windelband,1848—1915),德国哲学家、新康德主义弗莱堡学派创始人,1848年生于波茨坦,早年在耶拿、柏林和哥廷根等大学学习,受教于黑格尔的学生、哲学史家库诺·费舍和价值哲学的创始人洛采,后历任苏黎世、弗莱堡、施特拉斯堡和海德堡大学教授。文德尔班认为哲学问题就是价值问 题,任何知识都要以价值为标准,提出社会历史科学也是关于价值世界的科学的观点,不仅在哲学史中具有重要地位,对近代社会学和历史学的发展也有重要影响。主要著作有:《序论》(1884)、《哲学史教程》(1892)、《历史与自然科学》(1894)、《论意志自由》(1904)、《哲学导论》(1914)等。

精彩摘录

这段时期规定的圣人的概念,其最突出的特征是恬静(无动于衷),斯多葛学派、伊壁鸠鲁学派、怀疑派孜孜不倦地将这种独立于世界之外颂扬为圣人的优越性:他自由,他是王,是神;无论发生什么事,都不能损伤他的知识,他的德行,他的幸福。这样描述的理想是时代的特征;这个时期的模范人物不是为伟大的目的而工作而创造,而是了解如何把自己从身外世界解脱出来,如何自在自己身上寻找幸福。

——引自第223页


基督教从一开始就在伟大人物的经验中找到整个世界发展的本质,对于基督教来说,外部自然只不过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发展的舞台,特别是有限精神与神之间的关系发展的舞台。除此之外,作为进一步决定力量的还有爱的原则、人类的团结意识、对“普遍罪孽”的深刻信念,以及对共同赎罪的信心。所有这一切导致人们认为“灵魂堕落”和“灵魂拯救”的历史就是世界现实真正的形而上学涵义。因此成为基督教戏形而上学内容的不是自然的永恒变化过程,而是作为自由意志活动的事件洪流的世界史戏剧。(P344)这样一来,基督教思想家对于世界是所抱的种种观点完全是宗教性质的。但是在他们关于历史目的论的更普遍的原则得到了承认。当希腊哲学以一种宗教思想绝不可能超越的深度和力量来钻研自然界的合目的性时,便引起了一种完全崭新的历史目的高于自然目的论。历史目的论在价值上比自然目的论更高;自然目的论是用来为历史目的论服务的。这样一种概念,即从成熟的结论出发回顾伟大历史发展的活生生的回忆,可能只是暂时的,罗马帝国的世界闻名产生于各民族命运的相互交错中,它在深刻化的自我意识中开始领悟到这种民族命运交融中的有目的的预感。特别是绵亘一千年之久的希腊文学传统产生了这种浩大过程的概念。从这整个古代文明发展而来的宗教世界观赋予了上述思想以这种形式——历史发展的意义必须在上帝为拯救人类而做的种种准备工作中去寻找。由于古代文明的各民族认为他们有效工作的时间已经结束,因此完全可以理解,他们相信历史的终结就在他们面前,而在历史结束之时,他们全盛时期的太阳就降落了。但是,与在人类历史中计划周密的统一这种观念连在一起的是超越时空的人类统一的思想。公共文明的意识,冲破民族界限,在全人类共有的天启和拯救全人类的信仰中得到完成。……这样一来,人类和人类的命运就成了宇宙中心。这种以人类为中心的特性是基督教世界观与新柏拉图主义世界观的根本分歧之处。新柏拉图主义...

——引自章节:世界史问题

相关推荐

微信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