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鲁迅和胡适,后人对他们的议论可以说不惜笔墨,洋洋洒洒。而韩石山先生的这种比较研究,在汗牛充栋的鲁研胡研著作中,亦有可圈可点之处。即使初版至今六年,评论文字仍络绎不绝。当时,恐怕作者自己也未能料到。对《少不读鲁迅老不读胡适(全新修订版)》的认同基本有三点,一是材料翔实,考证有序;二是观点明确,绝不含糊;三是意犹未尽,留给读者思考空间。有这三点,《少不读鲁迅老不读胡适(全新修订版)》在当今鲁研胡研界,该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存在。至于“少不读鲁迅,老不读胡适”这个说法能否让人接受,已无碍它的流传。
《少不读鲁迅老不读胡适》编辑推荐:我的看法是在读书中发端的,也是在阅读《少不读鲁迅老不读胡适》的过程中完善的。我可以不相信自己的德行与智力,却不敢无视那么多书本的品质,还有它们的作者的诚挚。
胡适的文风
这一章说说鲁迅和胡适两人的文风与社会理念的不同。先说文风。
不管两人的留学背景有什么不同,思想品质上有着怎样的差异,也不管他们生前身后有着怎样的遭际,作为后人,我们看到的是他们的文章,想学的和不想学的一切,也都包含在他们各自的文章中。换句话说,他们的文章写得怎样,能从中学到些什么东西,这才是**重要的。要在不长的篇幅里,全面地谈两人的文风,几乎是不可能的。只能是择其大端,略加论列,有个大致的判断就行了。为了保持论述的公允,每人只选两篇文章,且都是前期的。
先谈胡适,以便谈鲁迅时有个比较。
什么是文学,或者说什么是好文章,胡适有固定的看法,终其一生没有什么改变。
一九二一年年底编辑出版的《胡适文存》,后来称做**集,收有一篇《什么是文学》。一开头便是,他曾说:"语言文字都是人类达意表情的工具;达意达的好,表情表的妙,便是文学。"接下来说,怎样才是好与妙呢,这就很难说了。他曾用*浅近的话说明如下:"文学有三个要件:**要明白清楚,第二要有力能动人,第三要美。"
这是篇文章,也是写给钱玄同的一封信。原信没有署年月日,《胡适文集》的编者注明,此信写于一九二○年十月十四日。信中引用的那句话"语言文字是人类达意表情的工具"云云,就更早了,是他在《建设的文学革命论》中说的。该文载于一九一八年四月十五日出版的《新青年》第四卷第四号。可说是新文化运动初期的作品。
这些,可说是胡适关于文学与文章的*初的主张。
一九五九年,胡适已六十八岁,眼见就是古稀之龄了。五月十六日这天,有台湾大学的六名侨生代表到南港"中央研究院"来拜访胡适,这些学生组织了一个海洋诗社,还带来了他们的刊物《海洋诗刊》。交谈中,胡适说:
"大部分的抽象派或印象派的诗或画,都是自欺欺人的东西。你们的诗,我胡适之看不懂,那么给谁看得懂?我的《尝试集》,当年是大胆的尝试,看看能否把我的思想用诗表达出来;如果朋友们都看不懂,那成什么诗?白居易的诗,老太婆都能听得懂;西洋诗人也如此,总要使现代人都能懂,大众化。律诗,用典的文章,故意叫人看不懂,所以没有文学价值。我的主张,**要明白清楚,第二要有力量,第三要美。文章写得明白清楚,才有力量;有力量的文章,才能叫做美。如果不明白清楚,就没有力量,也就没有‘美’了。"
一九六○年十二月二十三日,胡适和胡颂平聊天时说起,过去有一位朋友请他吃饭,这位朋友的儿子写了一些诗,说是新诗吧,又带些旧诗的样子,已排印好,预备出版了。主人夫妇对他们的儿子很夸奖,要他看一看。他看了之后,发现这孩子写的诗,全是不通的。他在他们家里,他们又预备了很好的饭菜请他,怎么说好呢?这让胡适很犯愁。只好说,这是孩子的老师不好,不肯好好的指点孩子的错误。又对主人夫妇说了下面一段话:
"无论诗或文,**要做通。所谓通,就是通达。我的意思能够通达到你,你的意思能够通达到我,这才叫做通。我一向主张先要做到明白清楚。你能做到明白清楚之后,你的意思才能够通达到别人。第二叫力量。你能把你的意思通达到别人,别人受了你的感动,这才叫力量。诗文能够发生力量,就是到了*高的境界,这个叫做美。"
这两件事,都记在胡颂平整理的《胡适之先生晚年谈话录》里。与一九二一年的看法相比较,将近四十年后六十八九岁的人,和四十年前二十八九岁时说的话,几乎一模一样。
不光对写作,就是一些小的事情上,也是这样。胡适晚年曾在台湾师范大学演讲,提到律诗和京剧,斥为下流。座中喜欢律诗和京剧的人听了大为惊愕,事后梁实秋告诉他们,这是胡先生数十年一贯的看法,可惊的是他几十年后一点也没有改变。确也是的,无论是对文学艺术,还是对社会政治,胡适的许多观点,一生几乎没有什么改变。这有浅的一面,也有执著的一面,常人是难以做到的。
小事中每每隐匿着大的历史事变的开端,可惜这样的见微知著,常是许多历史学家事后的聪明。
——《鲁迅和胡适:同时来到历史的交叉路口》
韩石山,山西临猗县人,生于一九四七年。一九七○年毕业于山西大学历史系。曾任《山西文学》主编,现为山西省作家协会副主席。早年写小说,继而散文、随笔、评论,均有涉猎。近年来潜心于现代文学研究与人物传记写作,主要著作有《民国文人风骨》《徐志摩传》《李健吾传》《寻访林徽因》等。
小事中每每隐匿着大的历史事变的开端,可惜这样的见微知著,常是许多历史学家事后的聪明。
——《鲁迅和胡适:同时来到历史的交叉路口》
韩石山,山西临猗县人,生于一九四七年。一九七○年毕业于山西大学历史系。曾任《山西文学》主编,现为山西省作家协会副主席。早年写小说,继而散文、随笔、评论,均有涉猎。近年来潜心于现代文学研究与人物传记写作,主要著作有《民国文人风骨》《徐志摩传》《李健吾传》《寻访林徽因》等。
王安石评传 内容简介 本书详细考察了王安石的时代与生平,探讨了王安石的政治思想、文学思想、哲学思想等及其失败的原因,比较了王安石与北宋诸子学术思想的异同,分析了...
徐光耀日记 本书特色 ★ 16开箱装,全塑封,河北教育出版社出版★ 徐光耀13岁参加八路军,24岁写出新中国出版的**部反映八路军抗战的长篇小说《平原烈火》,以...
《两忆集》是洪子诚、么书仪合著的回忆文集。上编为五十多年来的“北大记忆”:学生时代的校园生活、政治运动中的“革命”与“被
黄侃(1886—1935),字季刚,室名量守庐,民国时期著名学者。黄侃治学远绍汉唐,近承乾嘉,于经学与小学蔚成一家之言,在近代学术
玄奘-大家精要 内容简介 玄奘(602-664)是中国历史上独步千古的佛门大师。他早年舍身求法,“乘危远迈,杖策孤征”,跋涉五万余里,历经艰险,备尝磨难;他游学...
《颜色里的中国画·绿》内容简介:“墨中国文化艺术启蒙·颜色里的中国画”,是一套中国艺术启蒙大系,也很适合亲子共读、及对中国
走出黑土地的女作家——萧红评传 本书特色 萧红,以《生死场》、《呼兰河传》等里程碑式的作品,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留下了闪光的足迹.萧红在世界上仅生活三十一个春秋...
使命之旅-克里传 本书特色 《使命之旅:克里传》是约翰克里踏上越战使命之旅的传记,是**部较为全面地介绍克里在海军服役、参加越南战争及其外交生涯的作品。克里出身...
周敦颐 本书特色 岭南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中特色鲜明、灿烂多彩、充满生机活力的地域文化,其开发利用已引起社会的重视。《岭南文化知识书系》采用通俗读物的形式,选题广...
隋唐历史人物:唐肃宗评传 内容简介 《唐肃宗评传》的作者,在潜心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史料的搜集、考辨,令人信服地证明,肃宗李亨在平定安史之乱的过程中功绩显著,而且...
潜伏 在特殊战线:旧中国上流社会的中共特别党员 内容简介 这是真实的人,这是真实的事;这是在旧中国上流社会声名显赫、能量巨大的一群人;这是在冷酷无情血雨腥风的世...
格蕾丝.凯利传记-上流社会 本书特色 唐纳德·斯伯特所著的《上流社会:格蕾丝·凯利传记》在摩纳哥王妃辞世25年后,掀开格蕾丝神秘高贵的面纱,呈现20世纪...
八十忆双观-师友杂忆合刊 内容简介 《錢穆先生全集-八十憶雙親、師友雜憶合刊》,主要内容包括:前言、七房桥、五世同堂、先祖父鞠如公等。八十忆双观-师友杂忆合刊 ...
回忆恩格斯 本书特色 《回忆马克思》共收文章36篇,《回忆恩格斯》共收文章35篇。这两本书中的大部分回忆文章曾在1983年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回忆马克思恩格斯》文...
大师私人话语.书信系列:生命与记忆:柏格森书信选 内容简介 《生命与记忆:柏格森书信选》作者柏格森是本世纪法国*著名的哲学家。法国人常将自己各方面的成就首先归功...
穿越美与不美 本书特色 有些人不应该忘记,有些事应该知道大师不远,潜在民间当代*具学术原创力的两岸三地文化人群体亮相历时八载,深度采访追踪,珍贵史料首度面世褪去...
罗瑞卿大将画传 内容简介 在灿若星辰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将军方阵中。有十颗*耀眼的将星,他们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十位大将——粟裕、徐海东、黄克诚、陈赓、谭政、萧劲光、...
我眼中的世界名人--邓伟日记 本书特色 本书是作者亲身经历的真实记录,同时记录了世界名人的儿时教育和成长历程,记录了他们对事业和社会、生活与生命的感悟、记录了他...
刘墉-时代的大人物.古今互动版 本书特色 《刘墉》文人称他“刘石庵”,百姓叫他“刘罗锅”,人们记住了他的清廉,他是文坛的一代宗师。刘墉:这个贪官生畏、百姓称赞的...
传奇黄永玉 本书特色 在凤凰的日子;小学,小学,你是如此灿烂;江湖行;这一双漂泊的脚;黑白之美一九四八,上海的亮相与批判;拼贴风中碎片中国画落叶飘零;追寻[墨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