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类型·乡土中国

人文类型·乡土中国

作者:【英】弗思,费孝通

出版社:辽宁人民出版社

出版年:2012-03-01

评分:4.8分

ISBN:9787205072353

所属分类:民俗文化

书刊介绍

人文类型·乡土中国 内容简介

《人文类型》和《乡土中国》同样都是以人类学家的眼光检视人们的生活状况,将那些人们当作边缘的人文类型和习以为常的文化特质作为考察的核心。用“他者的目光”克服社会理论的自我限制,对体质特征与文化特征进行探索。帮助人们用更广阔的视角观察“他者”和“本己”之间的异同,而不致局限于自身的文化观。并用同样的方法反思本民族的文化。这些都有助于解决当前人类面对的问题。将两部著作合集出版,就是出于这样的考虑。

人文类型·乡土中国 本书特色

弗思编著的《人文类型乡土中国》内容介绍:《人文类型》和《乡土中国》同样都是以人类学家的眼光检视人们的生活状况,将那些人们当作边缘的人文类型和习以为常的文化特质作为考察的核心。用“他者的目光”克服社会理论的自我限制,对体质特征与文化特征进行探索。帮助人们用更广阔的视角观察“他者”和“本己”之间的异同,而不致局限于自身的文化观。并用同样的方法反思本民族的文化。这些都有助于解决当前人类面对的问题。将两部著作合集出版,就是出于这样的考虑。

人文类型·乡土中国 目录

出版前言
人文类型
导言
**章种族特征和心理差别
第二章人和自然
第三章原始社会的劳动和财富
第四章社会结构的某些原则
第五章行为的规则
第六章合理的和不合理的信仰
第七章人类学在现代生活中
附录一文献目录
附录二译者的话
乡土中国
旧著《乡土中国》重刊序言
乡土本色
文字下乡
再论文字下乡
差序格局
系维着私人的道德
家族
男女有别
礼治秩序
无讼
无为政治
长老统治
血缘和地缘
名实的分离
从欲望到需要
后记

人文类型·乡土中国 节选

差序格局
在乡村工作者看来,中国乡下佬*大的毛病是“私”。说起私,我们就会想到“各人自扫门前雪,莫管他人屋上霜”的俗语。谁也不敢否认这俗语多少是中国人的信条。其实抱有这种态度的并不只是乡下人,就是所谓城里人,何尝不是如此。扫清自己门前雪的还算是了不起的有公德的人,普通人家把垃圾在门口的街道上一倒,就完事了。苏州人家后门常通一条河,听来是*美丽也没有了,文人笔墨里是中国的威尼斯,可是我想天下没有比苏州城里的水道更脏的了。什么东西都可以向这种出路本来不太畅通的小河沟里一倒,有不少人家根本就不必有厕所,明知人家在这河里洗衣洗菜,毫不觉得有什么需要自制的地方。为什么呢?——这种小河是公家的。
一说是公家的,差不多就是说大家可以占一点便宜的意思,有权利而没有义务了。小到两三家合住的院子,公共的走廊上照例是尘灰堆积,满院生了荒草,谁也不想去拔拔清楚,更难以插足的自然是厕所。没有一家愿意去管“闲事”,谁看不惯,谁就得白服侍人,半声谢意都得不到。于是像格兰亨姆的公律,坏钱驱逐好钱一般,公德心就在这里被自私心驱走。
从这些事上来说,私的毛病在中国实在比愚和病更普遍得多,从上到下似乎没有不害这毛病的。现在已成了外国舆论一致攻击我们的把柄了。所谓贪污无能,并不是每个人绝对的能力问题,而是相对的,是从个人对公家的服务和责任上说的。中国人并不是不善经营,只要看南洋那些华侨在商业上的成就,西洋人谁不侧目?中国人更不是无能,对于自家的事,抓起钱来,拍起马来,比哪一个国家的人能力都大。因之这里所谓“私”的问题却是个群己、人我的界线怎样划法的问题。我们传统的划法,显然是和西洋的划法不同。因之,如果我们要讨论私的问题就得把整个社会结构的格局提出来考虑一选。
西洋的社会有些像我们在田里捆柴,几根稻草束成一把,几把束成一扎,几扎束成一捆,几捆束成一挑。每一根柴在整个挑里都属于一定的捆、扎、把。每一根柴也可以找到同把、同扎、同捆的柴,分扎得清楚不会乱的。在社会,这些单位就是团体。我说西洋社会组织像捆柴就是想指明:它们常常由若干人组成一个个的团体。团体是有一定界限的,谁是团体里的人,谁是团体外的人,不能模糊,一定分得清楚。在团体里的人是一伙,对于团体的关系是相同的,如果同一团体中有组别或等级的分别,那也是先规定的。我用捆柴来比拟,有一点不太合,就是一个人可以参加好几个团体,而好几扎柴里都有某一根柴当然是不可能的,这是人和柴不同的地方。我用这譬喻是在想具体一些使我们看到社会生活中人和人的关系的一种格局。我们不妨称之作团体格局。

人文类型·乡土中国 作者简介

费孝通(1910~2005),祖籍江苏吴江,著名的社会学家、人类学家、民族学家和社会活动家,中国民主同盟的卓越领导人。1930年进入燕京大学社会学系,攻读社会学专业。1933年从燕京大学毕业后考进清华大学做研究生。1936年秋季后进入伦敦大学经济学院,在马林诺斯基指导下学习社会人类学,后完成了博士论文《江村经济》并获得博士学位。《江村经济》一书被誉为“人类学实地调查和理论工作发展中的一个里程碑”,成为国际人类学界的经典之作。1949年10月参加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1952年到中央民族学院担任副院长。1978年到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工作,1979年接受重建中国社会学的学科教学与研究工作的委托。1980年当选为民盟中央副主席。1982年起任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所长。1980年获国际应用人类学会年度马林诺斯基奖荣誉奖,1981年又荣获英国皇家人类学会颁发的该年度赫胥黎奖章。1983年当选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副主席,1988年当选为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1996年被推举为民盟中央名誉主席。

相关推荐

微信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