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枚为文自成一家,与纪晓岚齐名,时称“南袁北纪”。倡导“性灵说”。主张写诗要写出自己的个性,认为“自三百篇至今日,凡诗之传者,都是性灵,不关堆垛”。主张直抒胸臆,写出个人的“性情遭际”。主张“性灵”和“学识”结合起来,以性情、天分和学历作为创作基本,以“真、新、活”为创作追求,这样才能将先天条件和后天努力相结合,创作出佳品,认为“诗文之作意用笔,如美人之发肤巧笑,先天也;诗文之征文用典,如美人之衣裳首饰,后天也”。主张文学应该进化,应有时代特色,反对宗唐宗宋。
袁枚少有才名,擅长写诗文,三十三岁父亲亡故,辞官养母,在江宁(南京)购置隋氏废园,改名“随园”,筑室定居,世称随园先生。好友钱宝意作诗颂赞他:“过江不愧真名士,退院其如未老僧;领取十年卿相后,幅巾野服始相应。”他亦作一幅对联:“不作高官,非无福命祇缘懒;难成仙佛,爱读诗书又恋花。”自此,他在随园过了近50年的闲适生活,他在给友人程晋芳的信中说:“我辈身逢盛世,非有大怪癖、大妄诞,当不受文人之厄。”袁枚晚年游历南方诸名山,与诗友交往。生平喜称人善、奖掖士类,提倡妇女文学,广收女弟子,为当时诗坛所宗。袁枚与赵翼、张问陶(船山)并称乾嘉性灵派三大家。为"清代骈文八大家"、"江右三大家"之一,文笔又与大学士直隶纪昀齐名,时称"南袁北纪"。
大淖记事-汪曾祺典藏文集 本书特色 《大淖记事》为汪曾祺的经典小说精选集。《大淖记事》书中所收录篇目,皆是对汪曾祺中短篇小说多次遴选后得出的精品。其中包括《大淖...
《数学宝盒》内容简介:本书是一本数学思维启蒙书。如果数学是通往实在的一种手段。我们就可利用数学去探索、去发现、去理解实在中
万物柔肠-亲近自然卷 本书特色 一、作者傅菲是活跃在中国散文界*前沿的作家。他的作品关注自然,体察人情,构思精巧,语言诗性,充满了爱与慈悲的力量。二、书中每篇散...
清末民初文献丛刊:湘绮楼诗文集(套装共4册)(精) 本书特色 ★ 32开硬精装,朝华出版社2017年12月出版★ 全书272千字,1296页,是晚清文学家王闿运...
品读人生 本书特色 人生是一个过程,生命是一种体验,人类一代接一代地感叹人生的苦短,生命的易逝。“人为什么活着”、“应该如何活着”等这些人生的问题是人类永远思索...
《胡适杂忆(唐德刚作品5)》内容简介:《胡适杂忆》原是作者在撰写《胡适口述自传》时,打算自写的一篇短序,不料下笔即几十万言,
《给一个青年诗人的十封信》内容简介:里尔克与叶芝、艾略特一起被誉为欧洲现代最伟大的三位诗人。《给一个青年诗人的十封信》是里
左边是涯,右边是岸 本书特色 这本强江海著的《左边是涯右边是岸》讲述的都是恶人的故事,但恶人在成为恶人之前,他们和千千万万个普通人一样,是妻子眼里温良的丈夫,是...
如何阅读一首诗 本书特色 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当志情满溢胸臆,发言而可为诗;光说不够,还要嗟叹、歌咏,不知不觉竟也扬手起舞,蹈足击掌。在烦闷、耗神...
守岁 本书特色 “鲁迅文学奖”“冰心散文奖”得主郭文斌*新散文力作《守岁》守是归途,守是优雅,守是自然,守是幸福一曲西部生命的歌吟,一片西部乡土的深情为您安驻岁...
话匣子 本书特色 《话匣子(精)》是茅盾继《子夜》出版后所作的散文集。“内分上下二编,篇目都四十余,共十万字,有文艺理论,随感小品,新书述评等,凡爱读茅...
中国年度优秀诗歌-2012卷 本书特色 杨志学编著的《中国年度优秀诗歌(2012卷)》收入240位诗人于本年度公开发表的诗歌作品240首(每人一首),这些诗作均...
腕下消息 本书特色 这本《腕下消息》由学者朱以撒著。这本散文集距作者的**本散文集《古典幽梦》已经过去了十年。如果说《古典幽梦》还显得坚硬沉重,那么这本集子则更...
《我爱这哭不出来的浪漫》内容简介:十年又十年,严明数度转行,几易人生,他站过乡镇高中的讲台,也曾跻身摇滚教父的乐队,在纸媒
无事忙杂记 内容简介 一、走到哪儿说到哪儿柏林归来多摩川的樱花节巴黎漫记从欧洲到美国日本二题台湾的吃台湾的喝香港杂记西夏吟大凉山的明月吐鲁番的葡萄哈密的瓜西出阳...
2007-中国年度散文 内容简介 余秋雨写殷墟和甲骨文,写数千年前中国的祖先以甲骨记事,写甲骨文在偶然中的被发现,写文化学者为保存和研究甲骨文的种种困苦,文章颇...
《讲好故事得人心:职场故事思维》内容简介:本书将从概念入手,由理论到实践,先介绍好故事的要素,再循序渐进讲解如何设计故事、
古文观止(全三册) 本书特色 文坛巨匠巴金先生回顾一生创作道路,数次坦言:《古文观之》中222篇散文,实终身难忘之启蒙良师。《古文观止》是一部经典的文言散文汇编...
生如夏花-泰戈尔经典诗选-3 本书特色 《生如夏花(泰戈尔经典诗选3)》收录了泰戈尔的两部代表诗作:《吉檀迦利》与《新月集》。本书中,编者在已出版的泰戈尔作品的...
走河:恒河逆旅人 本书特色 三十岁那年,作者到了印度。后来,他又退了博士学业,一去再去。起初,他不明白自己为什么去印度,又为什么“走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