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文名物新证合编》试图用名物学建构一个新的叙事系统,此中包含着文学、历史、文物、考古等学科的打通,一面是在社会生活史的背景下对“物”的推源溯流;一面是抉发“物”中折射出来的文心文事。本书包括二十八题,均由名物研究入手,努力探索在文献、实物、图像三者的碰合处复原起历史场景中的若干细节。书中用来表现“物”的数百幅图,是贴近历史而与古诗文默契的另一种形式的叙述,使读者捕捉到真实而清晰的历史细节。
她是张中行笔下经历传奇的京城才女;她的作品是众多知名出版社争抢的宠儿;她的图书每每创造社科图书畅销的奇迹。中国社科院著名学者扬之水两部成名力作在天津教育出版社重编出版精美的插图,厚重的内容,精良的制作,低廉的价格奉献给一切对历史文化有兴趣的爱书人。
后记
一
做学问,似有两种基本类型,其一是思考型,有很强的理论色彩;其一是实证型,以考证见长。前者是宏观,或可谓之“道”;后者是微观,或可谓之“器”。当然宏观微观不是两层皮,不妨说前者是线,后者是珠子,而珍珠项链的成品,必是只见珍珠不见线,这应该是一种理想的结果。实际上一个人很难做到全能。有朋友评论我的研究,说我“讨论的名物很具体,很小,是物质文化的点点滴滴,但都是一颗颗的珠玉,大珠小珠落玉盘,颗颗都落在中国历史和文化的盘子里,提供出来,让有心人引经穿线,形成珠串”。
放在本书卷前的《诗中“物”与物中“诗”》,是几年前为参加关于文学史写作研讨会草就的一则未曾发言(因为未曾与会)的发言稿,“用名物学建构一个新的叙事系统”云云,今天看起来,似乎陈义过高,虽然数年来考证不已,且乐此不疲,乃至“物恋”成癖,却至今不成“系统”。前不久我在一篇题作“物恋”的小文中说道“大约一种物恋是用来丰富人生,另一种是打捞历史”,心里想着我该是属于后者。而即此一项,穷一生之力,也未必可以捞得几颗真珠。
二
本书的编订,系以《古诗文名物新证》卷一、卷二为基础,该书原由紫禁城出版社出版于二〇〇四年,合同期为十年。出版社雅量,慨允以其他形式另行出版。今年年初,应广西师大出版社之约,将此书卷一中关于香事考证的七篇文章抽出来,题作《香识》,修订后,单独成册。此番“合编”,这七篇便不再收入,因别以八篇文章补入其内。早年写下的文字中有《弹棋局》一篇,原为遇安师指导下的习作《古器丛考三则》之一则,*初发表于河南艺术研究所主办的《东方艺术》一九九七年第三期。而隋张盛墓所出之器,十几年来,似再未见有人指明其为弹棋局,今收入此篇,非为自表——此乃吾师慧眼识物也。
三
《古诗文名物新证合编》,是与天津教育出版社的第二次合作,依然是愉快的,因为出版社有敬业的统帅和敬业的编辑。责编的认真负责,教人惭惶之外,更感念不已。很庆幸我总能遇到如挚友般的责编,也因此使得“朋友”二字,在我心目中更有含金量。
辛卯小雪前
诗中“物”与物中“诗”
——关于名物研究
我给自己设定的理想是:用名物学建构一个新的叙事系统,此中包含着文学、历史、文物、考古等学科的打通,一面是在社会生活史的背景下对“物”的推源溯流;一面是抉发“物”中折射出来的文心文事。希望用这种方法使自己能够在“诗”与“物”之间往来游走,寻找它们原本就是相通的路径。近年我曾在不同的场合使用“诗中‘物’与物中‘诗’”这样一对概念,我以为,二者原可相互置换,入手的角度不同,方法和目的却是一样的。
文学研究与文学史的写作,通常是落墨于名家和名篇(包括名家之名篇和非名家之名篇),亦即从艺术角度来看是属于文学之精华的部分。但同时是否还可以有这样一种角度,即它通过对诗(广义的诗)中之物的解读,而触摸到诗人对生活细节的观察与体验,以揭出物在其中所传递的情思与感悟,由此使得一些多半是在文学研究与文学史写作视野之外,亦即艺术标准之外的作品(包括名家之非名篇),别现一种文心文事乃至彰显出诗意的丰沛。
相对于文学史写作的“超级大国”,我所作的名物研究是“第三世界”,也可以说,不是主流话语,而是很边缘化的。当然也可以说,它放在哪一个学科里都是边缘的,不论文学、史学、考古学,但它又有可能为每一个学科提供新的视角。名物研究的目的之一,是努力还原历史细节和生活细节。或许在我们能够洞悉古人生活细节的时候,对诗中*深刻的意蕴会理解得更加完全。
几年前与友人闲谈,说起我对“物”的关注,他说:“咏物诗的艺术性多半是不高的。”这句话使我想了很久,我不断反问自己:我对“物”的关注,对于文学和文学史来说,意义何在?如果谈不上艺术性,那么作为诗,它是否还可以有另外的意义?
于是我想到应该先把我所关注的“物”与咏物诗稍作区分。咏物诗之物,是普遍之物,抽象之物,在此意义上,也可以说它通常是一个一个虚拟的话题。比如唐代李峤、元代谢宗可、明代瞿佑等人的咏物诗。而我的研究对象,即诗文——或者更明确一点说是近年我主要关注的两宋诗文——中的物,是个别之物,具体之物,相对于前者,它是一个一个真实的话题。此所谓“物”,分散开来,是一个一个的点,把散落的点连接起来,便成一线——它应该构成一部生活史细节的文学叙述史。套用一句成词,即“诗人何为”,这里的“为”,便是物在反复不断的吟咏中被赋予诗意——在后来的明清诗文中它却多半只是典故辞藻和躯壳,血肉已不复存在。“物”因此以这样一种方法被关注,被书写,而成为文学史的一部分。诗的艺术性,固然文字、格律、节奏、意境、意象等是其要素,然而用“格物”之眼贴近文学,是否也可以成为一种研究方法呢。
扬之水,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一九五四年生,浙江诸暨人。现在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从事名物研究。著有《诗经名物新证》<诗经别裁》《古诗文名物新证》《终朝采蓝:古文名物寻微》《奢华之色:宋元明金银器研究》《曾有西风半点香:敦煌艺术名物从考》。
三国史话 本书特色 吕思勉所*的《三国史话/周读书系》是历史学家吕思勉生前所写的**一部通俗性的史学作品。作者以丰富的历史知识为基础,从文学和史学的角度,对三国...
碑铭所见前秦至隋初的关中部族 内容简介 本书从题名的姓氏、官爵、里居和亲属关系,阐明了关中古部族的名类渊源、地域分布、姓氏变迁、婚姻关系、阶级分化、部族融合以及...
《法国玩全攻略 (图文全彩版)》内容简介:本书为一本法国玩全攻略旅游达人宝典,共分为10章,内容包括玩转法国准备、巴黎玩全攻略
全系列从各个侧面记录了希特勒纳粹德国由崛起到覆灭的整个过程。每一册都向您展示了第一手的私人记录,从未发表过的照片,亲历者
《寻访中国古村镇》内容简介:本书考察中国古镇古村落现状,提出保护古镇古村落的方法。近20年来,由于大力推进城镇化建设,古镇古
长城踞北:怀柔卷 本书特色 《长城踞北.怀柔卷》由怀柔区政协组织相关专家在前期调研的基础上,结合近年研究结果及相关信息撰写而成,全书从共分“龙脊沧桑...
壮哉吾国:给孩子讲中国历史(全10册) 本书特色 ★32开平装,中国轻工业出版社出版★以不同主题进行划分,让孩子根据自己的喜好阅读,激发阅读兴趣和对历史的新鲜感...
《意大利的冬天:米什莱散文选》内容简介:本书文章精选自法国19世纪著名历史学家儒勒·米什莱的12部代表著作——《鸟》《虫》《海
给大家看的全球通史:经典全译本 本书特色 房龙以如椽大笔,在《给大家看的全球通史》中,为读者展现了一幅波澜浩荡的人类文明画卷: 数百万年前,我们...
桂苑笔耕集校注(上下) 内容简介 《桂苑笔耕集》是唐末新罗文人崔致远的诗文别集。崔致远,字海夫,号孤云,新罗王京(今韩国庆尚北道庆州)人。他于唐懿宗咸通九年(8...
春秋战国-争鸣与争雄的时代 本书特色 黯淡了刀光剑影,远去了鼓角争鸣。齐桓晋文的霸业,各归尘土;七国争雄的风光,只能想见。这转折的年代,涤荡去腐旧,萌生出新芽。...
《征服,1016—1130》内容简介:本书记述了中世纪时期发生在意大利的另一场“诺曼征服”。11世纪,居住在法国的诺曼人因缘际会,来
五代十国大变局 本书特色 五代十国夹在盛唐隆宋之间,并在大辽的压制下显得毫不起眼。然而,单论这段历史过程的曲折、其中斗争的残酷、命运变幻的无常,混乱时代特征丝毫...
历史哲学教程 内容简介 翦伯赞在书中论述了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及其在中国历史上的具体反映、关于中国社会形势发展史等方面的问题。20世纪即将过去,中国历史学经历了...
国语-古典名著白文本 本书特色 《国语》是关于西周(公元前11世纪~公元前771年)、春秋(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时周、鲁、齐、晋、郑、楚、吴、越八国...
本书主要从古代文献和考古发掘两方面入手,并结合相关民间传说,力图考证有文字记载历史之前的中国社会状况,包括当时的部落分布
近代东外滩 本书特色 《近代东外滩》一书由浦东新区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浦东新区档案馆和新区文史学会三个单位共同编辑。全书分9个部分,为编辑好此书,编辑部的同仁翻...
摹庐丛著摹庐丛著/文史考古论丛 内容简介 本书为陈直先生著作系列“摹庐丛著”之一种。本书收录了陈直先生已出版专著以外的主要论著(包括已发表的和未发表的),按照文...
一个时代的侧影:中国1931-1945 本书特色 这是抗战中的社会,民间,生活……从1931年到1945年,中国人经历了一个改变命运的大时代。战火煎逼,梦想涅槃...
《不烦恼:我的人生哲学》内容简介:★一代文学泰斗向读者的真诚奉献:踏遍青山慨叹八十岁月,沧桑了悟洞鉴百年人生进退哲思 ★多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