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文名物新证合编

古诗文名物新证合编

作者:扬之水

出版社:天津教育出版社

出版年:2012-04-01

评分:5分

ISBN:9787530966297

所属分类:历史文化

书刊介绍

古诗文名物新证合编 内容简介

《古诗文名物新证合编》试图用名物学建构一个新的叙事系统,此中包含着文学、历史、文物、考古等学科的打通,一面是在社会生活史的背景下对“物”的推源溯流;一面是抉发“物”中折射出来的文心文事。本书包括二十八题,均由名物研究入手,努力探索在文献、实物、图像三者的碰合处复原起历史场景中的若干细节。书中用来表现“物”的数百幅图,是贴近历史而与古诗文默契的另一种形式的叙述,使读者捕捉到真实而清晰的历史细节。

古诗文名物新证合编 本书特色

她是张中行笔下经历传奇的京城才女;她的作品是众多知名出版社争抢的宠儿;她的图书每每创造社科图书畅销的奇迹。中国社科院著名学者扬之水两部成名力作在天津教育出版社重编出版精美的插图,厚重的内容,精良的制作,低廉的价格奉献给一切对历史文化有兴趣的爱书人。

古诗文名物新证合编古诗文名物新证合编前言

后记

做学问,似有两种基本类型,其一是思考型,有很强的理论色彩;其一是实证型,以考证见长。前者是宏观,或可谓之“道”;后者是微观,或可谓之“器”。当然宏观微观不是两层皮,不妨说前者是线,后者是珠子,而珍珠项链的成品,必是只见珍珠不见线,这应该是一种理想的结果。实际上一个人很难做到全能。有朋友评论我的研究,说我“讨论的名物很具体,很小,是物质文化的点点滴滴,但都是一颗颗的珠玉,大珠小珠落玉盘,颗颗都落在中国历史和文化的盘子里,提供出来,让有心人引经穿线,形成珠串”。
放在本书卷前的《诗中“物”与物中“诗”》,是几年前为参加关于文学史写作研讨会草就的一则未曾发言(因为未曾与会)的发言稿,“用名物学建构一个新的叙事系统”云云,今天看起来,似乎陈义过高,虽然数年来考证不已,且乐此不疲,乃至“物恋”成癖,却至今不成“系统”。前不久我在一篇题作“物恋”的小文中说道“大约一种物恋是用来丰富人生,另一种是打捞历史”,心里想着我该是属于后者。而即此一项,穷一生之力,也未必可以捞得几颗真珠。

本书的编订,系以《古诗文名物新证》卷一、卷二为基础,该书原由紫禁城出版社出版于二〇〇四年,合同期为十年。出版社雅量,慨允以其他形式另行出版。今年年初,应广西师大出版社之约,将此书卷一中关于香事考证的七篇文章抽出来,题作《香识》,修订后,单独成册。此番“合编”,这七篇便不再收入,因别以八篇文章补入其内。早年写下的文字中有《弹棋局》一篇,原为遇安师指导下的习作《古器丛考三则》之一则,*初发表于河南艺术研究所主办的《东方艺术》一九九七年第三期。而隋张盛墓所出之器,十几年来,似再未见有人指明其为弹棋局,今收入此篇,非为自表——此乃吾师慧眼识物也。


《古诗文名物新证合编》,是与天津教育出版社的第二次合作,依然是愉快的,因为出版社有敬业的统帅和敬业的编辑。责编的认真负责,教人惭惶之外,更感念不已。很庆幸我总能遇到如挚友般的责编,也因此使得“朋友”二字,在我心目中更有含金量。
辛卯小雪前

古诗文名物新证合编 目录

引言
1玉钗头上风
2明代头面
3说“事儿”
4明代耳环与耳坠儿
5油缸
6每回拈著长相忆
7粉蛾交关与孟家蝉
8帽顶和炉顶
9“蒙恬将军”瓶与插翎之冠
10“满池娇”源流
11望野博物馆藏红绿彩人物塑像丛考
12从孩儿诗到百子衣
13琉璃砲灯中鱼
14摩睺罗与化生
15说“勺药之和”
16两宋之煎茶
附:关于斗茶与分茶
17碗的定名及其他
18棜、禁、案的定名
19帷幄故事
20宋人居室的冬和夏
21隐几与养和
22两汉书事
23书房
附:书房撷趣
24弹棋局
25沂南画像石墓所见汉故事
26幡与牙旗
27从《闸口盘车图》到《山溪水墨图》
28“二我图”与《平安春信图》
29后记

古诗文名物新证合编 节选

诗中“物”与物中“诗”
——关于名物研究
我给自己设定的理想是:用名物学建构一个新的叙事系统,此中包含着文学、历史、文物、考古等学科的打通,一面是在社会生活史的背景下对“物”的推源溯流;一面是抉发“物”中折射出来的文心文事。希望用这种方法使自己能够在“诗”与“物”之间往来游走,寻找它们原本就是相通的路径。近年我曾在不同的场合使用“诗中‘物’与物中‘诗’”这样一对概念,我以为,二者原可相互置换,入手的角度不同,方法和目的却是一样的。
文学研究与文学史的写作,通常是落墨于名家和名篇(包括名家之名篇和非名家之名篇),亦即从艺术角度来看是属于文学之精华的部分。但同时是否还可以有这样一种角度,即它通过对诗(广义的诗)中之物的解读,而触摸到诗人对生活细节的观察与体验,以揭出物在其中所传递的情思与感悟,由此使得一些多半是在文学研究与文学史写作视野之外,亦即艺术标准之外的作品(包括名家之非名篇),别现一种文心文事乃至彰显出诗意的丰沛。
相对于文学史写作的“超级大国”,我所作的名物研究是“第三世界”,也可以说,不是主流话语,而是很边缘化的。当然也可以说,它放在哪一个学科里都是边缘的,不论文学、史学、考古学,但它又有可能为每一个学科提供新的视角。名物研究的目的之一,是努力还原历史细节和生活细节。或许在我们能够洞悉古人生活细节的时候,对诗中*深刻的意蕴会理解得更加完全。
几年前与友人闲谈,说起我对“物”的关注,他说:“咏物诗的艺术性多半是不高的。”这句话使我想了很久,我不断反问自己:我对“物”的关注,对于文学和文学史来说,意义何在?如果谈不上艺术性,那么作为诗,它是否还可以有另外的意义?
于是我想到应该先把我所关注的“物”与咏物诗稍作区分。咏物诗之物,是普遍之物,抽象之物,在此意义上,也可以说它通常是一个一个虚拟的话题。比如唐代李峤、元代谢宗可、明代瞿佑等人的咏物诗。而我的研究对象,即诗文——或者更明确一点说是近年我主要关注的两宋诗文——中的物,是个别之物,具体之物,相对于前者,它是一个一个真实的话题。此所谓“物”,分散开来,是一个一个的点,把散落的点连接起来,便成一线——它应该构成一部生活史细节的文学叙述史。套用一句成词,即“诗人何为”,这里的“为”,便是物在反复不断的吟咏中被赋予诗意——在后来的明清诗文中它却多半只是典故辞藻和躯壳,血肉已不复存在。“物”因此以这样一种方法被关注,被书写,而成为文学史的一部分。诗的艺术性,固然文字、格律、节奏、意境、意象等是其要素,然而用“格物”之眼贴近文学,是否也可以成为一种研究方法呢。

古诗文名物新证合编 作者简介

扬之水,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一九五四年生,浙江诸暨人。现在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从事名物研究。著有《诗经名物新证》<诗经别裁》《古诗文名物新证》《终朝采蓝:古文名物寻微》《奢华之色:宋元明金银器研究》《曾有西风半点香:敦煌艺术名物从考》。

相关推荐

微信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