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文名物新证合编》试图用名物学建构一个新的叙事系统,此中包含着文学、历史、文物、考古等学科的打通,一面是在社会生活史的背景下对“物”的推源溯流;一面是抉发“物”中折射出来的文心文事。本书包括二十八题,均由名物研究入手,努力探索在文献、实物、图像三者的碰合处复原起历史场景中的若干细节。书中用来表现“物”的数百幅图,是贴近历史而与古诗文默契的另一种形式的叙述,使读者捕捉到真实而清晰的历史细节。
她是张中行笔下经历传奇的京城才女;她的作品是众多知名出版社争抢的宠儿;她的图书每每创造社科图书畅销的奇迹。中国社科院著名学者扬之水两部成名力作在天津教育出版社重编出版精美的插图,厚重的内容,精良的制作,低廉的价格奉献给一切对历史文化有兴趣的爱书人。
后记
一
做学问,似有两种基本类型,其一是思考型,有很强的理论色彩;其一是实证型,以考证见长。前者是宏观,或可谓之“道”;后者是微观,或可谓之“器”。当然宏观微观不是两层皮,不妨说前者是线,后者是珠子,而珍珠项链的成品,必是只见珍珠不见线,这应该是一种理想的结果。实际上一个人很难做到全能。有朋友评论我的研究,说我“讨论的名物很具体,很小,是物质文化的点点滴滴,但都是一颗颗的珠玉,大珠小珠落玉盘,颗颗都落在中国历史和文化的盘子里,提供出来,让有心人引经穿线,形成珠串”。
放在本书卷前的《诗中“物”与物中“诗”》,是几年前为参加关于文学史写作研讨会草就的一则未曾发言(因为未曾与会)的发言稿,“用名物学建构一个新的叙事系统”云云,今天看起来,似乎陈义过高,虽然数年来考证不已,且乐此不疲,乃至“物恋”成癖,却至今不成“系统”。前不久我在一篇题作“物恋”的小文中说道“大约一种物恋是用来丰富人生,另一种是打捞历史”,心里想着我该是属于后者。而即此一项,穷一生之力,也未必可以捞得几颗真珠。
二
本书的编订,系以《古诗文名物新证》卷一、卷二为基础,该书原由紫禁城出版社出版于二〇〇四年,合同期为十年。出版社雅量,慨允以其他形式另行出版。今年年初,应广西师大出版社之约,将此书卷一中关于香事考证的七篇文章抽出来,题作《香识》,修订后,单独成册。此番“合编”,这七篇便不再收入,因别以八篇文章补入其内。早年写下的文字中有《弹棋局》一篇,原为遇安师指导下的习作《古器丛考三则》之一则,*初发表于河南艺术研究所主办的《东方艺术》一九九七年第三期。而隋张盛墓所出之器,十几年来,似再未见有人指明其为弹棋局,今收入此篇,非为自表——此乃吾师慧眼识物也。
三
《古诗文名物新证合编》,是与天津教育出版社的第二次合作,依然是愉快的,因为出版社有敬业的统帅和敬业的编辑。责编的认真负责,教人惭惶之外,更感念不已。很庆幸我总能遇到如挚友般的责编,也因此使得“朋友”二字,在我心目中更有含金量。
辛卯小雪前
诗中“物”与物中“诗”
——关于名物研究
我给自己设定的理想是:用名物学建构一个新的叙事系统,此中包含着文学、历史、文物、考古等学科的打通,一面是在社会生活史的背景下对“物”的推源溯流;一面是抉发“物”中折射出来的文心文事。希望用这种方法使自己能够在“诗”与“物”之间往来游走,寻找它们原本就是相通的路径。近年我曾在不同的场合使用“诗中‘物’与物中‘诗’”这样一对概念,我以为,二者原可相互置换,入手的角度不同,方法和目的却是一样的。
文学研究与文学史的写作,通常是落墨于名家和名篇(包括名家之名篇和非名家之名篇),亦即从艺术角度来看是属于文学之精华的部分。但同时是否还可以有这样一种角度,即它通过对诗(广义的诗)中之物的解读,而触摸到诗人对生活细节的观察与体验,以揭出物在其中所传递的情思与感悟,由此使得一些多半是在文学研究与文学史写作视野之外,亦即艺术标准之外的作品(包括名家之非名篇),别现一种文心文事乃至彰显出诗意的丰沛。
相对于文学史写作的“超级大国”,我所作的名物研究是“第三世界”,也可以说,不是主流话语,而是很边缘化的。当然也可以说,它放在哪一个学科里都是边缘的,不论文学、史学、考古学,但它又有可能为每一个学科提供新的视角。名物研究的目的之一,是努力还原历史细节和生活细节。或许在我们能够洞悉古人生活细节的时候,对诗中*深刻的意蕴会理解得更加完全。
几年前与友人闲谈,说起我对“物”的关注,他说:“咏物诗的艺术性多半是不高的。”这句话使我想了很久,我不断反问自己:我对“物”的关注,对于文学和文学史来说,意义何在?如果谈不上艺术性,那么作为诗,它是否还可以有另外的意义?
于是我想到应该先把我所关注的“物”与咏物诗稍作区分。咏物诗之物,是普遍之物,抽象之物,在此意义上,也可以说它通常是一个一个虚拟的话题。比如唐代李峤、元代谢宗可、明代瞿佑等人的咏物诗。而我的研究对象,即诗文——或者更明确一点说是近年我主要关注的两宋诗文——中的物,是个别之物,具体之物,相对于前者,它是一个一个真实的话题。此所谓“物”,分散开来,是一个一个的点,把散落的点连接起来,便成一线——它应该构成一部生活史细节的文学叙述史。套用一句成词,即“诗人何为”,这里的“为”,便是物在反复不断的吟咏中被赋予诗意——在后来的明清诗文中它却多半只是典故辞藻和躯壳,血肉已不复存在。“物”因此以这样一种方法被关注,被书写,而成为文学史的一部分。诗的艺术性,固然文字、格律、节奏、意境、意象等是其要素,然而用“格物”之眼贴近文学,是否也可以成为一种研究方法呢。
扬之水,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一九五四年生,浙江诸暨人。现在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从事名物研究。著有《诗经名物新证》<诗经别裁》《古诗文名物新证》《终朝采蓝:古文名物寻微》《奢华之色:宋元明金银器研究》《曾有西风半点香:敦煌艺术名物从考》。
黎塞留和马萨林 本书特色 黎塞留登上权力宝座给人印象深刻,但他的每一阶段都可以通过家族渊源和个人才能而得到解释。而马萨林则相反,似乎带有某种冒险家的味道,具有相...
遍地诸侯-大唐的裂变 本书特色 从891年到907年的十六年间,大唐王朝已名存实亡,各路诸侯虽名义上仍奉唐朝正朔,实际上是打着勤王的旗号纷纷坐大。经过分化整合,...
你不知道的旧社会 本书特色 这是一位出生于上世纪三十年代的老者记忆中的旧社会,一个剥去后世政治修饰的旧社会。其中有昔日青帮、土匪、警察等黑白两道各色人物的日常生...
南宋卷-如果这是宋史宦官王朝-2 本书特色 这是极致之卷。中华民族全部信史中*伟大的将军开始了他*伟大的北伐。无数传说中的名字,张宪、岳云、杨再兴闪耀其间,他们...
《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转载指数排名研究报告(2015)》内容简介:当前中国的各类研究报告层出不穷,种类繁多,写法各异,成百
北京研究外文文献题录 本书特色 本书介绍了笔者所见的一百多种有关北京的历史文化、政治经济、民众生活、文学戏剧等的外文书籍,每种书包括内容介绍、作者生平及著述介绍...
现代卷-山东通史-上.下册 内容简介 《山东地方史文库》历经三年多努力,终于正式付梓,这是一件可喜可贺的事情。山东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之一。根据考古发现,距今四五...
洪业论学集 内容简介 洪煨莲(1893.10.27-1980.12.23),原名业,字鹿岑,谱名正继,号煨莲,英文学名William。福建侯官(今闽侯)人。著名...
夏商西周的社会变迁(当代中国人文大系) 内容简介 本书主要考察了夏商西周时期的社会性质,提出了与以往不同的一些看法。本书认为,夏商两代的社会性质应当是氏族封建制...
《人类简史(知识漫画):人类的诞生》内容简介:《人类简史》知识漫画,改编自全球畅销书《人类简史:从动物到上帝》,由作者尤瓦
民国初年的政治,是一部很好的连续剧,政治风潮起伏跌宕,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充满着戏剧的元素。三颗政治明星袁世凯、梁启超、
《2023中国大学排名》内容简介:《2023中国大学排名》由全球知名的高等教育评价机构——上海软科教育信息咨询有限公司在“2023软科
《海子的诗》内容简介:《海子的诗》是“蓝星诗库·典藏版”丛书中的一种。诗集收录了海子自创作以来所有短诗的精华作品,以及长诗
晚清笔记 本书特色 《晚清笔记》为“百家小集”系列的其中一种。本书是著名近代史专家、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马勇的一部全新历史随...
1900-1927-为中国寻找现代之路-中国留学生在美-(第二版) 本书特色 《为中国寻找现代之路:中国留学生在美国(1900—1927)(第二版)》选择20世...
宋.元-中国通史故事 内容简介 公元960年,赵匡胤建立了宋王朝,定都开封,国号为宋。宋钦宗靖康元年(1126)金兵攻入开封,此前史称“北宋”。次年宋高宗赵构在...
听黄仁宇讲中国大历史 本书特色 从《万历十五年》到《现代中国的历程》对近年*受欢迎的史学专家 黄仁宇作品精心修订,权威解读内容更细致,语言更通俗黄仁宇作品*好的...
帝国的惆怅:中国传统社会的政治与人性 本书特色《帝国的惆怅》是易中天对帝国制度的反思。中西历史的进程,是一个"交相胜"的过程。有时候我们比人家好,有时候人家比我...
《创业管理概论》内容简介:本书结合国家关于创新创业教育的政策导向,从创业者的视角来阐述创业管理的相关内容。本书内容涵盖创业
本书旨在对以下中心议题作出回答:政权的变化和变异是如何对集体诉求的伸张形式——斗争政治——产生影响的?作者从历史与现实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