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与中国文化

道教与中国文化

作者:葛兆光

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出版年:1987-1

评分:7.4

ISBN:9787208000292

所属分类:民俗文化

书刊介绍

内容简介

葛兆光,1950年生,福建福州人。1984年,北京大学研究生毕业,曾任清华大学教授,现为上海复旦大学文史研究院及历史系特聘资深教授。现主要从事中国宗教、思想和文化史研究。主要著作有《禅宗与中国文化》(1986)、《道教与中国文化》(1987)、《中国思想史》(两卷本,1998,2000)、《增订本中国禅思想史——从6世纪到10世纪》(1995,2006)、《宅兹中国——重建有关中国的历史论述》(2011)、《想象异域——读李朝朝鲜汉文燕行文献札记》(2014)等。

作品目录


上编
一、自然、社会、人的同源同构互感:一个系统宇宙理论的形成与神话
二、道教之神:它的谱系与结构
三、斋醮、祝咒、符箓及其他:巫医与道教(一)
四、健身术与炼丹术:巫医与道教(二)
五、积淀与整合:道教哲理、神谱、仪式、方法系统的成熟与定型过程
中编
一、风流的时代与迷狂的信仰:初盛唐的道教热
二、巫觋本色:唐宋文化的嬗变与道教的三种趋向(一)
三、向老庄佛禅靠拢的士大夫道教:唐宋文化的嬗变与道教的三种趋向(二)
四、鬼神与封建伦理的联姻:唐宋文化的嬗变与道教的三种趋向(三)
五、又一个高潮:金代及南宋的道教
六、堕落与没落:元、明、清道教的演变
下编
一、性、命兼修:道教与士大夫的人生哲学与生活情趣
二、道教鬼神观念与仪式方法的再度演进:它与俗文化的关系
三、想象力的世界:道教与中国古典文学
参考书目举例
· · · · · ·

作者简介

葛兆光,1950年生,福建福州人。1984年,北京大学研究生毕业,曾任清华大学教授,现为上海复旦大学文史研究院及历史系特聘资深教授。现主要从事中国宗教、思想和文化史研究。主要著作有《禅宗与中国文化》(1986)、《道教与中国文化》(1987)、《中国思想史》(两卷本,1998,2000)、《增订本中国禅思想史——从6世纪到10世纪》(1995,2006)、《宅兹中国——重建有关中国的历史论述》(2011)、《想象异域——读李朝朝鲜汉文燕行文献札记》(2014)等。

精彩摘录

宗教不同于哲学,虽然它也需要一套解释宇宙、社会、人生的哲理,但更主要的,它是作为一种人类应付生存中种种问题的补偿力量而存在的,人要生存,有了生存还要生存得舒服,而舒服了还要永远享受这种舒服,这是人的追求和欲望,也是一种非理性的需要,人类在现实中无法满足这种需要,只好在宗教仪式与方法的虚幻许诺中求得心理平衡;而哲理毕竟是理想的产物,又时时要受理性的检验,它不能以欺骗的形式出现,使人们在虚幻的满足中获得信心与力量。

——引自第203页


正是“梦里不知身是客”式的贪欢和“点点滴滴在心头”式的忧郁这两种心理的纽结,使这个时代的心理氛围呈现出变态和畸形。北宋人不像盛唐人那样敢于开怀朗笑、那样肆无忌惮地游冶。也不象盛唐人那样拥有豪爽自信乃至天真狂妄地理想和追求理想地强烈意欲,而是像在世纪末日时似的,笑语中隐含着一丝苦薏,游冶中夹杂了一种无可奈何地味道,充满了一种对自己命运无从把握地暗淡心理。

——引自第207页

相关推荐

微信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