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新路子、新方法,其实就是许多人都常说过的历史比较法。这个方法并不新,20世纪在中国音韵学的研究中,已经显示出威力。在神秘深奥的傅统音韵学的基础上,用这种方法创建成一门真正的科学
用历史比较法研究汉语法,应该怎样做,我曾经过多年思考,并同几位同志讨论过。我认为:
**,研究汉语语法要把共时研究和历时研究结合起来,在操作时二者又要严格加以区别。
第二,方言中的语法材料需要大力发掘,应用于历史比较研究。方言是历史演变中的活化石,可以弥补历史文献资料的严重不足。如果这项材料充分发掘利用起来,可以使语法研究的面貌大为改善。
第三,利用汉藏语系亲属语言的语法同汉语作比较,是另一条新路子。
第四,要充分继承傅统语言学研究的成果,要充分掌握文献资料。中国的傅统语法学包括在文字训诂学中,《苍》《雅》之学是研究中国语法学(包括语言学)的基础。这个基础打不好,不中能出高水平的成果。
《上古汉语语法研究》是一本论文集,收录作者二十年来对上古汉语语法研究的成果,有实词,有虚词,也有句法,内容大多涉及上古语及上古语法中人们普遍关心的一些问题。《上古汉语语法研究》是作者十余年来的语法论文集,将共时研究和历时研究有效地结合了起来。
序《上古汉语语法研究》在几位朋友的的督促下,终于把作者十余年来的语法论文结集出版了,很好。这项研究是我近二十年来关注的汉语史研究的一部分,所以看到这成果,特别感到高兴。二十年前,我曾申报过一个编写“汉语史”的科研项目,计划在二十年内同我的学生共同完成这部著作。有个大致的分工,方有国和冯英两人负责语法史的研究。希望能写出一部有较高水平的汉语语法史。现在看起来,当时的确过分低估了这项研究的难度。现在他们两人都已在这项研究中摸索出新的门路,出版了各自的专著,虽然这距离原来设想的目标还远,但是,我觉得,他们都在语法研究中摸索出一条新路子、新方法,这是很可喜的事。所谓新路子、新方法,其实就是许多人都常说过的历史比较法。这个方法并不新,20世纪在中国音韵学的研究中,已经显示出威力。在神秘深奥的传统音韵学的基础上,用这种方法创建成一门真正的科学。但是,在音韵学以外,文字学、训诂学、语法学,是否也能运用这个方法呢?答案应该是肯定的。我这些年的主要精力是在研究汉字发展史。去年和方有国写完了《汉字发展史纲要》一书。我自己觉得,这项研究的完成,实际上是历史比较法在汉字研究中的应用。历史比较法是研究语言文字的一个重要方法,但因研究的领域不同,方法也不完全一样,所以需要摸索、创新。关于汉语语法研究,早的且不说,从《马氏文通》算起,已经整整一个世纪了。马建忠以後,汉语语法的研究一直没有间断,许多语言学大师为这项研究费过心血,毕身的主要精力都放在这方面,他们的研究成果非常宝贵。这些成果,无论可取与否,都对今後的研究有用。他们都在研究方法上有所探索。他们对某些具体问题的看法和论点,尽管很不相同,但从研究方法的应用和探讨方面,都可以给我们有益的启发。从研究方法的角度审查前人的语法研究,可以大致看出,这一百年的语法研究,都在不断地探索历史比较法的运用和完善。例如马建忠的《马氏文通》用拉丁语法的框架同古汉语作比较,根据其异和同建立了**个汉语语法框架,後来有人挖苦他,说他的著作是“拉丁语法汉证”。也有些人说黎锦熙先生的《新著国语文法》是“英语语法汉证”。这种批评其实有失公允。中国本来没有完整的语法学这门学科,在开始使用比较法时,难免有削足适履之弊,本不足怪。马建忠也注意到了汉语历史的变化,只是没有当作一种方法来应用,20世纪50年代以後,丁声树、朱德熙用结构主义的方法研究现代汉语语法,成就很大。但是割断了汉语发展的历史,就无法解释现状。吕叔湘先生在历史比较法的应用上费过很多心思。他在这方面的论述很重要。历史比较法,实际上已经逐渐形成了一种完整的方法,既要从历史的角度观察语言的发展变化,又要利用中、外、古、今可资比较的语言现象加以比较,这二者结合运用,才能达到理想的境地。这种方法已经在其他领域应用过,也已经做出显著的成绩。除中国音韵学以外,王国维利用甲骨文的材料研究上古史,创立了利用考古材料与文献资料相比较的“二重验证”法,使上古史的研究跃入一个新阶段,也是这个历史比较法成功应用的范例。 ……
class=big14>提要:本文考察上古早期名词“所,”向指示代词,“所”转化的过程和理据,论证独用“所”後面加动词形成*早的“所+动”结构,使两种语境的;“所”统一起来。在此基础上结合金文、《诗经》、现代汉语方言和漠藏语系亲属语言,证明“所+动”为“中+定”语序,揭示其名词性、多义性,定语灵活自由性和被动性等语法特点及原因。进而对其发展式“所+介+动”、“所+动+者”、“所+动+名”的形成、内部结构关系和“所”与“者”、“名”语法功能的相互变化作出理性阐释。文中还指出了现在通行的代词说和助词说的不足。
关键词:上古汉语;“所”字;所宇结构;演变;後置定语
分析所字结构,19世纪末《马氏文通》有“所”为“接读代字”“或隶外劲,或隶介字”而“必居宾次”的解释”;20世纪20年代初,陈承泽提出“‘所’字乃助字之含有指示作用者”。马氏和陈氏的分歧发展下来,形成了今天代词说和助词说的对立。此外,上古汉语独用“所”和所字结构的“所”有无关系?“所+动”是怎样形成的?如何分析内部结构?“所+介+动”、“所+动+者”、“所+动+名”等结构怎样产生?内部层次如响?“者”的词性和作用是什麽?所字结构何以能够进入被动句,形成“为+名+所+动”被动式?等等。这些问题也还没有很好地解决。
本文从语法发展出发,考察上古“所”字的词性演变,各式所字结构的形成及其内部结构关系和语法特点,试图弄清楚所字结构和独用“所”的关系及上述其他相关问题,使“所”的词性和语法功能归于一个有序的发展系统,并对代词说和助词说提出不同的看法。
摘要:于省吾先生分析《诗经》的“止”,认为虚词“止”是汉代学者窜改未尽的古文“之”,当其作指示代词和语末助词时,功能与“之”同。实际上指示代词和语末助词“止”都从动词“止”发展来。用作指示代词,“止”、“之”异词同义;用作语末助词,“止”相
当于“矣”。从字体上看,“止”、“之”区别较明显,“止”非古文“之”。
关键词:《诗经》;虚词;指示代词;语气助词;异词同义
中图分类号:H1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2677 (1999) 05—0111—(05)
于省吾先生在《(诗经)中“止”字的辨释》一文(以下简称《辨释》)中穷尽性地辨析了《诗经》的“止”字,并提出了一些新的观点。其中,实词“止”字是“止”字之讹,其容止、
止息诸义由足趾本义引申来;虚词“止”除传统的语末助词外,还有作定语和宾语的指示代词等见解,独到精辟,令人信服。但《辨释》认为,虚词“止”字是汉代学者不能尽识窜改未尽的古文“之”,其指代作用和语气特点完全等于!“之”,这一点还须斟酌。《诗经》的虚词“止”跟实词“止”有着密切的关系,跟“之”;的语法特点不完全相同。下面我们不揣浅陋,谨就《诗经》中虚词“止”的形成、特点及其与“之”的关系,提出一些不同的意见。
一、指示代词“止”由动词“止”发展来
《诗经》的指示代词“止”如《大雅·公刘》“止基乃理……止旅乃密”等“止”。《辨释》认为其字作。止”是古文“之,,字的隶定,应释作指示代词“之”。
的确,“之”在先秦汉语中常用作指示代词,据此将“止”释作“之”,在词义上是没有问题的。但“止”可能不是古文“之”。《诗经》一部分“止”本身也是指示代词,由动词“止”发展演变来。为说明这个问题,我们先看看先秦汉语中其他指示代词的来源。
黄盛璋先生曾深入研究过先秦汉语指示代词的来源。他联系时空观念考察,指出那时指示;代词的来源“大半跟时间观念有关,一部分跟空间观念有关”川。与时间观念有关的如“是、时、其、兹”等。“是”字从日从正,“正”表示两足正立,“一”所以齐之;人正立时太阳正在其上相值,以此用来表示时间的“吟”;“今”就是时间上的“此”,于是拿来作近指代词。《说文》:“今,是时也。”即拿近指的“是”;来训时间的“今”。“时”作指示代词多见于《尚书》、《诗经》,这个字甲骨文上从之下从日(下文用“时”代替),义为“今日”夕如“口亥卜,王燕口时车吉。”(《殷墟书契前编》VI,43,六)。孙海波《古文声系》:
“时,是日也。从日之声。”是日就是今日,也即此日,引申作近指代词。“其”在甲骨文中可以表示“将来”义,如“癸酉卜,乙亥不风?乙亥其雨?”(甲2999)这个词利用将来的观念,发展出远指代词。兹,从甲骨文起,既表时间,又作指示代词。卜辞中“兹日”、“兹夕”跟“今日”、“今夕”同样普遍,“兹”即“今”,也即;“此”。《诗经》“时代“兹”还用作指示代词,自《论语》以後变成一个古字眼。
舆空间观念有关的如“此、彼、之”等。“此”字甲骨文(如《粹》380)和金文(如余冉饪、居般等)左边从止,右边从人,黄盛璋先生解释其意义:“人开始行走尚未离地,後足留止
之处表这裹。”按:此解有道理。《说文》:“此,止也。”留止不动,属空间观念;指留止之处则转为指示代词。彼,《说文》:“往有所加也。”字从彳,与走路前往他处有关。前往属空间移动,由此及彼,遂引申为远指代词。“之”作指示代词兼有近指和远指功能。近指如“之一日其雨?”(《卜辞通纂》422)远指如“之日允雨。” (前Ⅶ,36,二)有的学者称这种、‘之”是泛指。黄盛璋先生认为“之”作指示代词与时间观念有关。我们认为,*初可能和空间观念有关。“之”本义为“往”,甲骨文像两足离开此地他往之形。他往义和“彼”字义略近,遂同“彼”一样,引申发展为远指代词;将要离开而尚在此地,由此又引申发展为近指代词。
《诗经》中有“数+斯+名”结构,如《大雅·思齐》“大姒嗣徽音,则百斯男”的“百斯男”。类似的结构在《诗经》中还有四见:《小雅·甫田》:“乃求千斯仓,乃求万斯箱”;《大雅·下武》“於万斯年,受天之祜……於万斯年,不遐有古”。
“数+斯+名”结构很少见于先秦其他典籍。其中“斯”字历代解释分歧。汉代毛亨、郑玄解“百斯男”为“百子”,郑玄解“千斯仓”、“万斯箱”、“万斯年”分别为“千仓”、“万箱”、“万年”,均视“斯”为无义助词或衬音词。唐代孔颖达解《甫田》《下武》两例同毛、郑、解《思齐》“则百斯男”为“则生百数之此男”,“斯”释为“此”,前後不一。清代王引之《经传释词》:“‘斯’犹‘其’也。”王氏视“斯”为代词。今人裴学海先生主张“斯”相当于“之”,是连词(或称结构助词),他批评王引之的解释“失之”。王显先生认为;“斯”是重言的标志,“百斯”、“千斯”、“万斯”犹云“百百”、“千千”、“万万”。其他还有不少解释《诗经》的,或发挥毛、郑的观点,或沿用王引之的说法。“斯”字众解不一,“百斯男”一类结构如何分析,终无确论。
我们认为,解释“百斯男”一类结构,首先要考虑《诗经》的诗歌体裁和诗歌体裁的语言特点;第二,要利用《诗经》中的相似结构和相似虚词(如“其”、“之”、“此”等)加以比较。我们从造两点出发并结合实例分析,认为“百斯男”等结构应释为“百其男”,王引之“斯”犹“其”的解释比较可靠。同时,“百斯男”亦即“斯男百”或“其男百”,是《诗经》中的一种特殊的变式结构。
“斯”作代词犹“其”,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考察。
(一)《诗经》中“斯”、“其”都见使用,它们都可以作代词修饰限定名词。如:
斯言之玷,不可为也。(《大雅·抑》)
我客戾止,亦有斯容。(《周颂·振鹭》)
其室则迩,其人甚速。(《郑风·束门之墇》)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卫风·氓》)
(二)《诗轻》中有特殊的“数+斯十名”结构,同时有特殊的“数+其+名”结构。後者也很少见于先秦其他典籍。“斯”、“其”在结构中显然都是代词作定语,词性和作用相同。“数+其+名”结构在《诗经》中凡五见,如下:
女亦不爽,士贰其行。(《街风,氓》)
士亦罔拯,二三其德。(同上)
如可赎兮,人百其身。(《秦风·黄乌》)
谁谓尔无牛,九十其椁。(《小雅·无羊》)
亲结其缡,九十其仪。(《豳风·东山》)
(三)从“之”、“此”二词来看,遗两个代词在《诗经》中可以作定语修饰限定名词,如“之子于归”(《周南·桃夭》)“生此文王”(《大雅·大明》)。但这两个代词在《诗经》中没有用来组成“数+之+名”和“数+此+名”结构。我们检查《诗经》全部用例,代词“之”作定语,只出现在“之子”这种结构中,与“斯”“其”有一定的差别。“其’’作第三人称代词用作领属性定语,更舆“之”“此”有所不同。《豳风·七月》有“一之日”、“二之日”等结构,其中“之”是连词不是代词,和“斯”、“其”词性不同。就因为“之”不是代词,所以“一之日”、“二之日”不能按下文所说的句型变换方式,变换成“之日一”、“之日二”,而“百斯男”、“贰其行”等是可以这样变换的。
(四)《说文》:“斯,析也。从斤其声。”以“其”作声符。这说明《诗经》时代“斯”“其”二字语音相同或相近,“斯”可用如“其”。
……
簡單、自由、獨特。充滿個性的紙膠帶,不論是搭配──紙材、鋼珠筆、寫真、橡皮章、布作、生活雜貨,只要巧思一點,就能隨手拼貼幸福時刻。愛上紙膠帶,創作如此自遊自在!...
宁夏.银川风物志 内容简介 本书是中国西部风物志丛书中的一册,系统地介绍了宁夏·银川独具特色的历史传统,民族民情、地物风貌、风土特产。全书以生动优美的文笔咏物状...
老子的智慧 本书特色 老庄思想,博大深邃,是中华智慧的根基之一;林语堂幽默睿智,文若流水;这两者的结合就是我们所看到的《老子的智慧》。林语堂突破桎梏,以庄释老,...
丝路岁月:从历史碎片拼接出的大时代和小人物 内容简介 在考古发现的残简断片中,10个民族不同、身份不同、职业不同、生存时间不同、个人遭遇不同的“小人物”以其精彩...
侠的精神文化史论 本书特色 在历史阴暗的夜空里,偶然出现一些特立独行的任侠仗义之英雄侠客,仿佛在阴冷的寒夜,偶然发现了一两颗亮丽的流星,带给人们一霎时莫名的...
雅俗轩墨馀脞录 本书特色 曲彦斌先生多年来醉心于民俗学研究,成果颇丰,是民俗语言学这一学科的首倡者。《雅俗轩墨馀脞录》是他关于民俗语言学方面的研究成果结集,既有...
中国古代丧葬习俗 内容简介 在中华民族的漫漫历史长河中产生、演变和积淀而成的丧葬习俗,既表现为繁复多样的礼仪形式,又具有丰富深邃的历史文化内涵。围绕死者而展开的...
中国读本:经典版 本书特色 《中国读本》作者苏叔阳先生以其独立的创作视角、自在的创作激情,系统地介绍了中国的自然风貌、悠久历史、民族繁衍、文化形成、哲学起源、伦...
图解《说文解字》:画说汉字:1000个汉字的故事 本书特色 《画说汉字:1000个汉字的故事》以《说文解字》为依托,精选了1000个现代生活中较常用到的汉字,并...
音系学导论:当代国外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文库(3) 本书特色 本书是剑桥大学出版社“剑桥语言及语言学入门”系列丛书之一,旨在培养音系分析所需的基本技能,是一部专门...
中国传统文化辞典 本书特色 《中华传统文化辞典》是一部关于中华传统文化的中型工具书。中国传统文化辞典 内容简介 一、本辞典正文共收条目4700左右,按内容分为3...
在响雷中炸响-一个人的电影史 本书特色 电影是社会历史的万花筒。电影所表现的内容纷繁复杂,涉及人性深度、心理深处、伦理深层,涵盖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的方方面面...
国学会心录 本书特色杨义先生对国学的研究,对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与当代意义的阐释,曾在国内外学界引起强烈反响。 本书是作者近二十年来关于国学和文化的短文、答问和讲...
在廣告業歷任業務指導、網路行銷事業經營總監、創意總監及企畫總監,並曾在出版業擔任創意總監及行銷總監等職。現任《大師輕鬆讀》雜誌副總編輯。合著有《數位廣告人》(商...
读库-1501 本书特色 本辑《读库》一共包含七篇文章,《饼干盒子里的照片》,《自然笔记》,《聂华苓叙事》,《金色天国》,《戈尔迪翁之结》,《望星空》和《声音》...
★囊括100余位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作家,平均5分钟读懂一位大师。用最精练的语言为大师建档立案,读者只需5分钟就能掌握一位大师的核心线索。★既是作家百科,又是一部跨...
淺野敦子あさのあつこ出生於日本岡山縣。1997年以《野球少年》獲得第35屆野間兒童文藝賞,並榮獲『日本厚生省中央兒童福祉審議會』推薦為優良讀物。2005年再以《...
明代鸽经 清宫鸽谱-王世襄集 本书特色 《明代鸽经清宫鸽谱(王世襄集)》由王世襄和赵传集编著,《鸽经》在前,由赵传集注释、今译,《鸽谱》居后,由王世襄撰述,囊鸽...
画火御寒 本书特色 本书以丰饶之笔抒写人情世故,鞭辟入里,摇曳生姿;用自嘲之心省察一生坎坷,亦庄亦谐,兴味盎然。既谈往事旧人,也说今人今事。画火御寒 内容简介 ...
读库-1203 本书特色 《读库》为“京城著名文化名人”(圈内语)张立宪主编的综合性人文社科读物,取“大型阅读仓库”之意,一般每两月推出一期。丛书侧重对当今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