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主的追求:1948-1949筹建新中国实录》讲述了协商建国过程中的故事,并选取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民主人士,如李济深、张澜、宋庆龄、郭沫若、黄炎培、沈钧儒、冯玉祥、杨杰、朱学范等作了专题介绍,披露了许多鲜为人知的政坛秘闻。1943年4月30日,中国共产党发布了纪念“五一”劳动节口号。提出“召开政治协商会议,成立民主联合政府”。这一口号得到了全国各阶层人民和民主党派、无党派民主人士的热烈响应。
《民主的追求:1948-1949筹建新中国实录》(作者秦立海)运用大量**手资料、档案和当事人的日记、回忆录等真实再现了“五一口号”之后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在中国共产党的帮助下排除万难、共赴解放区筹备“民主建国”的惊险历程,全书分为上中下三篇,包括“取道苏联奔赴东北解放区”;“李济深躲过毛人凤的暗杀阴谋”等内容。《民主的追求:1948-1949筹建新中国实录》适合从事相关研究工作的人员参考阅读。
对此,蒋介石惊呼,“这是我军剿匪以来*可痛心、*可惋惜的一件事”,“大家如果再不大彻大悟,急起直追,不但革命事业无法完成,而且我们剿匪军事,恐将陷于*后的失败,整个为共产党所消灭”。
此时,蒋介石已经完全没有了年初那种趾高气扬、不可一世的神气。
5月24日,蒋介石在日记中写道: “时局逆转,人心动荡,军、政、经、社,均濒危殆。奸党为遂行其推翻政府夺取政权之意图,其在前方则广泛展开武力斗争,攻城掠地,着着进逼;而在后方各大都市,则鼓动风潮,扰乱社会,更无所不用其极。……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情急之中,蒋介石使出了卑劣手段。6月25日,国民党政府*高法院以“窃据国土,称兵叛乱,祸国殃民,罪大恶极”的罪名,下令通缉中共领袖毛泽东。
然而,没有逮着毛泽东,却迎来了中共的战略进攻。6月30日,刘伯承、邓小平率领晋冀鲁豫野战军主力12万余人,一举突破黄河天险,开始千里跃进大别山,揭开了人民解放军战略进攻的序幕。
有时,历史在时间上是如此的巧合,但实质内容却大不相同。
同样是在6月30日,国民党中央常务委员会与中央政治委员会举行联席会议,根据蒋介石的提议,决定实行全国总动员,宣称:“中国共产党武装叛乱,割据地方,破坏统一和平,危害国家民族,政府以政治方式解决之途径,已因共产党之迭次峻据而告绝望,为保卫国家基础,扫除建国障碍,拯救匪区同胞,亟应明令剿办,戡平内乱。”
7月4日,国民党政府第六次国务会议一致通过蒋介石交议的《厉行全国总动员,以戡平共匪叛乱,扫除民主障碍,如期实施宪政,贯彻和平建国方针案》。以此为标志,蒋介石正式放弃了自全面内战爆发以来,沿用达一年之久的“不宣而战”方针,进入所谓“戡乱”时期。
对此,蒋介石在日记中写道:“国务会议通过实行剿匪总动员案,此乃为政治上对共斗争胜利之基础乎?”显然,连蒋介石自己对“总动员”能否挽救国民党的失败命运都已没有信心。
7月14日,中共新华社在题为《总动员与总崩溃》的社论中,更是一针见血地指出:“事实上蒋介石的真正总动员老早实行过了,在以前他是只做不讲;现在他已经没有什么可以总动员,只等着一个总崩溃了。”“总动员救不了总崩溃,这个公式连蒋介石集团也无法否认。”
秦立海,1972年生,山东蒙阴人,历史学博士,现为天津大学社会科学与外国语学院中国近现代史教研室副教授,主要从事中共党史与党建、中国近现代政治史的教学与研究工作。近年来,相继在《中共党史研究》、《党的文献》、《党史研究与教学》、《历史教学》、《安徽史学》、《百年潮》等期刊发表文章五十多篇。
对此,蒋介石惊呼,“这是我军剿匪以来*可痛心、*可惋惜的一件事”,“大家如果再不大彻大悟,急起直追,不但革命事业无法完成,而且我们剿匪军事,恐将陷于*后的失败,整个为共产党所消灭”。
此时,蒋介石已经完全没有了年初那种趾高气扬、不可一世的神气。
5月24日,蒋介石在日记中写道: “时局逆转,人心动荡,军、政、经、社,均濒危殆。奸党为遂行其推翻政府夺取政权之意图,其在前方则广泛展开武力斗争,攻城掠地,着着进逼;而在后方各大都市,则鼓动风潮,扰乱社会,更无所不用其极。……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情急之中,蒋介石使出了卑劣手段。6月25日,国民党政府*高法院以“窃据国土,称兵叛乱,祸国殃民,罪大恶极”的罪名,下令通缉中共领袖毛泽东。
然而,没有逮着毛泽东,却迎来了中共的战略进攻。6月30日,刘伯承、邓小平率领晋冀鲁豫野战军主力12万余人,一举突破黄河天险,开始千里跃进大别山,揭开了人民解放军战略进攻的序幕。
有时,历史在时间上是如此的巧合,但实质内容却大不相同。
同样是在6月30日,国民党中央常务委员会与中央政治委员会举行联席会议,根据蒋介石的提议,决定实行全国总动员,宣称:“中国共产党武装叛乱,割据地方,破坏统一和平,危害国家民族,政府以政治方式解决之途径,已因共产党之迭次峻据而告绝望,为保卫国家基础,扫除建国障碍,拯救匪区同胞,亟应明令剿办,戡平内乱。”
7月4日,国民党政府第六次国务会议一致通过蒋介石交议的《厉行全国总动员,以戡平共匪叛乱,扫除民主障碍,如期实施宪政,贯彻和平建国方针案》。以此为标志,蒋介石正式放弃了自全面内战爆发以来,沿用达一年之久的“不宣而战”方针,进入所谓“戡乱”时期。
对此,蒋介石在日记中写道:“国务会议通过实行剿匪总动员案,此乃为政治上对共斗争胜利之基础乎?”显然,连蒋介石自己对“总动员”能否挽救国民党的失败命运都已没有信心。
7月14日,中共新华社在题为《总动员与总崩溃》的社论中,更是一针见血地指出:“事实上蒋介石的真正总动员老早实行过了,在以前他是只做不讲;现在他已经没有什么可以总动员,只等着一个总崩溃了。”“总动员救不了总崩溃,这个公式连蒋介石集团也无法否认。”
秦立海,1972年生,山东蒙阴人,历史学博士,现为天津大学社会科学与外国语学院中国近现代史教研室副教授,主要从事中共党史与党建、中国近现代政治史的教学与研究工作。近年来,相继在《中共党史研究》、《党的文献》、《党史研究与教学》、《历史教学》、《安徽史学》、《百年潮》等期刊发表文章五十多篇。
古来征战几人回:亲历滇缅抗战 内容简介 “为完成征服中国,要进行彻底作战和完全封锁中国”,日军入侵缅甸.试图切断滇缅公路,完成前后夹击中国。为保住生命通道,在l...
白宫的盛衰消长-克林顿在白宫 内容简介 未来的历史学家只能根据一份备忘录、一封信或者当事人对当时事件的回忆才能将所发生的一切联系起来。而我在本书中的记录要比他们...
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 内容简介 资本主义的现状及其在当代的发展变化,历来是我们密切关注的对象,但在时代主题转换前后,情况又有所不同:当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我们...
宋代政教关系研究 内容简介 本书是对宋王朝与佛教、道教的关系进行系统研究的成果。全书分为三大部分:即系统分析宋王朝各时期在政教关系方面采取的各种举措及其成败;考...
摆脱贫困 本书特色本书初版于1992年7月,收录了习近平同志担任中共宁德地委书记期间自1988年9月至1990年5月的重要讲话、文章,共29篇,121千字。全书...
《逆说美国的民主》内容简介:日本学者揭开美国社会的繁荣表象,审视民主主义的困境。■本书从民主思想说起,展现美国社会繁荣与危
2016年12月5日-在纪念万里同志诞辰10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 本书特色 中共中央12月5日上午在人民大会堂举行座谈会,纪念万里同志诞辰100周年。中共中央总...
失败的遗产:中华首届国会制宪(1913-1923) 内容简介 从l913年军l923年,民国国会在制定宪法的过程中,两遭解散而两度复会,围绕内阁制与总统制、单一...
2007/2008年-国际形势和中国外交蓝皮书 内容简介 本书是关于研究“国际形势和中国外交”的蓝皮书,书中具体包括了:美国对外战略的辩论和调整方向、俄美新一轮...
2016-全面小康热点面对面-理论热点面对面 本书特色 本书紧密联系全面深化改革和干部群众思想实际,围绕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十三五”规划决议,对全面建成小...
苏中军区海防团回忆史料 本书特色 这是一本反映在抗日战争时,新四军第*师暨苏中抗日根据地海防部队的回忆史料。苏中军区海防团(后发展为苏中军区海防纵队),1942...
作者简介张发奎是国民党陆军二级上将,曾任国民党陆军总司令,担任北伐战争中被誉为“铁军”的第四军第十二师师长、军长。抗战时
《歌德论文学艺术》内容简介:本书是德国著名思想家歌德的一本文集,书中汇集了歌德在不同时期对不同类型的文学与艺术的评论和见解
2014年9月5日-在庆祝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成立6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本书特色 中共中央、全国人大常委会5日上午在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庆祝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成立60周...
中国雄师 华北野战军:名将谱·雄师录·征战记 本书特色 在中国人民解放军征战史上,曾有一支与四大野 战军齐名, 并与四大野战军一起构成了我军五大野战军主力的英 ...
战后中苏关系若干问题研究:来自中俄双方的档案文献 内容简介 本书作者在多年来挖掘和整理了大量有关中苏关系的俄国档案和中国地方档案的基础上,以历史唯物史观和实事求...
本书反映了西方国家关系理论中新自由制度主义与新现实主义在大战略理论问题上的争论。书中的观点反映在两个维度。一是将大战略的
秘闻秘档-CIA美国中央情报局全传(图文本) 本书特色 凤凰观天下:cia美国中央情报局——窃听全世界的风声与克格勃、军情五处、摩萨德齐名的世界四大间谍机构之一...
唐士其1967年生,法学博士,现任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主要研究领域为西方政治思想史、当代西方政治思想和比较政治学。已出版著作包括《国家与社会的关系》(北京...
“新马克思主义”文论 内容简介 “新马克思主义”文论是本世纪西方*具影响力的文论之一,《20世纪西方文论研究丛书:新马克思主义文论》是对它的历史回顾与总结。《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