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刀锋文丛:被围与突围》表达了一位资深文学研究者的当代文化忧思。作者指出,在始终强大的环境中,“被围”注定了陷落的命运,它让人们在茫然中自失,在平庸中满足,磨损理想,剿灭信仰,滋长狡黠。而这种境况的改变,只能以人们原本敏锐的感受力的恢复为前提。
知识理性的手术刀,批判武器的犀利交锋,学院知识分子书斋内外不甘落寂的文化幽怀。当代大众文化批评的系列丛书,名家云集,笔锋犀利,见解深刻,知识理性与人文关怀的双重变奏。
当代中国文学研究也是以中国之外的“世界”文学的情形为参照对象 的,比较文学成为理所当然的*主要的研究方式,该研究领域汇集了当代 中国文学研究实力强大的学者,中国学术界在此贡献出了自己*重要的成 果。新时期中国学人重提“比较文学”首先是在外国文学研究界,然而却 是在一大批中国现代文学研究者介入,或者说是在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界将 它作为一种“方法”加以引入之后,才得到长足的发展。有学者指出:“我们称之为‘新时期’的文学研究,热热闹闹地搞了十多年,各种新理论、新观念、新方法都‘红’过一阵子。‘热’过一阵子,但‘年终结账’,细细一核算,我认为在这十几年中扎根扎得*深,基础奠定得*牢固,发展得*坚实,取得的成就*大的,还是*初‘红’过一阵而后来已被多 数人习焉不察的比较文学。”当代中国文学研究设立了以“世界”文学现有发展状态为自己未来目 标的潜在意向,并由此建立着文学批评的价值取向。曾小逸主编的《走向 世界文学》一书不仅囊括了当时新近涌现、后来成为本学科主力的大多数 学者.集中展示了那一时期的主力学者面对“走向世界”这一时代主题的 精彩发言,而且以整整4万5千余字的“导论”充分提炼和发挥了“走向世 界文学”的历史与现实根据。更年轻一代的学人对于马克思、歌德“世界 文学”著名预言的接受。对于“走向世界”这一诉求的认同,都与曾小逸 的这篇“导论”大有关系。一时间,仅仅局限于中国本身讨论问题已经变 成了保守封闭的象征,而只有跨出中国、融入“世界”、追逐“世界”前 进的步伐,我们才可能有新的未来。1990年代以来,我们重新质疑了这样将“中国”自绝于“世界”之外 的思想方式,更质疑了以“西方”为“世界”.并且迷信“世界”永远“进化”的观念。然而,无论我们后来的质疑具有多少的合理性,都不得不 承认,一个或许充满认知谬误的“世界”概念与幻识,恰恰*大限度地打 破了闭锁的思维,让我们在一个全新的架构中来理解我们的生存环境与生 命遭遇。这就如同一百多年前,中国近代知识分子重启“世界”的概念,**次获得新的“世界”的知识那样。“世界”一词.本源自佛经。《楞 严经》云:“世为迁流,界为方位。”也就是说,“世”为时间,“界”为空间,在中国文化的漫长岁月里,除了参禅论道.“世界”一词并没有 成为中国知识分子描述他们现实感受的普遍用语。不过,在近代日本,“世界”却已经成为了知识分子描述其地理空间感受的新语句,当时中国的 知识分子在谈及日本见闻的时候,也就将“世界”引入文中,例如王韬的 《挟桑游记》,黄遵宪的《日本国志》。20世纪初,留日中国知识分子掀 起了日书中译的高潮,其中,地理学方面的著作占了相当的数量,“大部 分地理学译著的原本也是来自日本”。随着中国留学生陆续释译的《世界 地理》《世界地理志》等著作的广泛传播,“世界”成为整个中国知识界 的基本语汇。“世界”一词回传中国、成为近现代中国基本语汇的过程,也是中国知识分子认知现实的基本框架——地理空间观念发生巨大改变的 过程:我们所生存的这个世界并非如我们想象的那样以中国为中心。是的,在l00年前,正是中国中心的破灭,才诞生了~个更完整的“世界”空间 的概念,才有了引进“非中国”的“世界”知识的必要,尽管“中国”与 “世界”在概念和知识上被作了如此不尽台理的“分裂”,但“分裂”的 结果却是对盲目自大的终结,是对我们认识能力的极大的扩展。这,大概 不能被我们轻易否定。20世纪9。年代以后,学界开始反思,这些以西方化的“世界”知识为 基础的思维方式会在多大的程度上压抑和遮蔽我们的“民族”文化与“本 土”特色?我们是否就会在不断的“世界化”追逐中沦落为西方“文化殖民”的对象?其实,l0O余年前,“世界”知识进入中国知识界的过程已经告诉了我 们一个重要事实:所谓外来的(西方的)“世界”知识的丰富过程同时也伴 随着自我意识的发展壮大,本土的、地方的知识恰恰也获得了生长的可能。l∞余年前的留目中国学生在获得“世界”知识的同时,也升起了强烈“乡土关怀”。本土经验的挖掘、“地方知识”的建构与“世界”知识的引 入一样令人瞩目。他们纷纷创办的反映其新思想的杂志,绝大多数均以各 自的家乡命名,《湖北学生界》《直说》《浙江潮》《江苏》《洞庭波》 《鹃声》《豫报》《云南》《晋乘》《关陇》《江西》《四川》《滇话》 《河南》,等等。在这些以“地方性”命名的思想表达中,已经没有了传 统士人的缠绵乡愁.倒是充满了重审乡土空间的冷峻、重估乡土价值的理 性以及突破既有空间束缚的激隋。我们所看到的分明是一次次的精神的“还乡”,他们在精神上重返自己原初的生存世界,以新的目光审视它,以 新的理性剖析它,叉以新的热情激活它。出于对普遍主义与本质主义的批判立场,克利福德·格尔兹教授 (Cliffordd Geertz)提出了“地方性知识”这一概念并在《地方性知识》 一书中有过深刻的表述。“肝}胃的地方性知识,不是指任何特定的、具有 地方特征的知识,而是一种新型的知识观念。而且地方性或者说局域性也 不仅是在特定的地域意义上说的,它还涉及在知识的生成与辩护中所形成 的特定的情境,包括由特定的历史条件所形成的文化与亚文化群体的价值 观,由特定的利益关系所决定的立场、视域等。”它要求“我们对知识的 考察与其关注普遍的准则,不如着眼于如何形成知识的具体的情境条件”…。在作为后现代主义时代的思想家,克利福德-格尔兹强调的是那种有别 于统一性、客观性和真理的绝对性的知识创造与知识批判。P49-P51
文赋集释——中国古典文学理论批评专著选辑。目录 前言征引书目《唐陆柬之书陆机文斌》《文镜秘府论》《文选》《李善注文选》《
罗兰-巴特随笔选(外国名家散文丛书) 本书特色 《罗兰·巴特随笔选》将罗兰·巴特的一些重要随笔按发表的时间顺序分为“写作的零度”、“神话”、“批评与真理”、“S...
读者文摘精华文丛:感悟卷:生命的恩赐 本书特色 本丛书从青少年成长过程中遇到的困惑和问题出发,每本书精选了近100个具有感染力的励志故事,这些故事汇集了生活中...
《微反应》内容简介:本书是心理应激微反应科学院院长姜振宇的代表作,是经过15年研究积累,25家司法机构联合支持,超过1000小时刑
平松洋子,日本饮食生活作家。奔走于世界各地,以饮食文化与生活为写作主题,活跃于《每日新闻》《ALL读物》《周刊文春》等日本各大报纸杂志,文风轻妙又感性,背后富含...
诗说 本书特色 本书系同济大学“中国思想与文化丛书”的一种。本书由著名学者潘雨廷先生所著,多从两周政治得失、《诗经》风雅正变等思想高度出...
人间失格 本书特色 《罗生门》 描述了一位被辞退的仆役和身为强盗的老妪,面对生死抉择,似乎“以恶凌恶”才得以生存,也显得那么理所当然。 ...
格律卷-中国最美古典诗词 本书特色 竺黎燕等编著的《中国*美古典诗词(格律卷)》是一部诗歌、韵文的研究著作。优秀的诗篇不但要表现内容,还要注重形式之美。本书精选...
《纸糊的民国:中华民国30年的风雨往事》内容简介:本书是南阳作家群中的易存安先生历经多年思考、精心打磨的经典之作,全书以“文
玉壶清谈 本书特色 这部作品见证着中西文化的差异与发展。作为一位出身于中国书香世家的学者,作者赵启光教授深入“异乡”30年,感受着两个世界的人和事。30年说长不...
作品目录目录:词源注前言原序制曲句法字面虚字清空意趣用事??物节序赋情离情令曲杂论乐府指迷笺释引言论词四标准清真词所以冠绝
革命烈士诗歌选读-最新版 本书特色 ★我推荐人民文学出版社的“语文新课标必读丛书”,不仅因为这套丛书包含了丰富的知识,更因为出版社以严谨精审的态度,给读者提供了...
朱光潜经典作品集:给青年的十二封信(增订本) 本书特色 美学泰斗朱光潜晤谈人生给青年的十二封信+与青年谈心洞察明理,言真意切,看透人生的迷茫与暗伤执笔随想,给青...
1921-1957-阿赫玛托娃诗全集 本书特色 阿赫玛托娃一生创作颇丰,出版的诗集主要有《 黄昏》、《念珠》、《白色的鸟群》、《车前草》、 《耶稣纪元,1921...
《昭通简史》内容简介:古朴浑厚的乌蒙大地,以其独特的区位优势,典型的山区环境,丰富的资源宝库,为各民族生息发展提供了多层次
散文诗歌卷-人民文学奖历年获奖作品精选 本书特色 《人民文学奖历年获奖作品精选:散文诗歌卷》:舒婷、周国平、周晓枫、雷抒雁、雷平阳、张悦然……你不能错过的中国当...
苍洱之间 本书特色 泳倾力作序,陈子善,李新宇,梅毅,陈远联袂推荐,艰难曲折的巴蜀山道,挺拔秀美的苍山洱海,抗战中南迁的西南联大,中国文学史上的另一曲“未央歌”...
《人的宗教》内容简介:本书中,收录了泰戈尔在1930年5月于牛津大学曼彻斯特学院希伯特讲座所做的系列演讲,也包括他长年周游世界各
曼殊外集 内容简介 研究苏曼殊的**代代表人物柳亚子先生,在《重订苏曼殊作品索引》中曾订下了三个出版计划,即《曼殊余集》、《曼殊画集》及《曼殊外集》。“余集”中...
希姆博尔斯卡选读札记:Ⅱ 本书特色 本书收录了希姆博尔斯卡对1975年到2002年出版的二百余本著作的读书随感。这些图书评论首次翻译为中文出版,内容涵括传记、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