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刀锋文丛:被围与突围》表达了一位资深文学研究者的当代文化忧思。作者指出,在始终强大的环境中,“被围”注定了陷落的命运,它让人们在茫然中自失,在平庸中满足,磨损理想,剿灭信仰,滋长狡黠。而这种境况的改变,只能以人们原本敏锐的感受力的恢复为前提。
知识理性的手术刀,批判武器的犀利交锋,学院知识分子书斋内外不甘落寂的文化幽怀。当代大众文化批评的系列丛书,名家云集,笔锋犀利,见解深刻,知识理性与人文关怀的双重变奏。
当代中国文学研究也是以中国之外的“世界”文学的情形为参照对象 的,比较文学成为理所当然的*主要的研究方式,该研究领域汇集了当代 中国文学研究实力强大的学者,中国学术界在此贡献出了自己*重要的成 果。新时期中国学人重提“比较文学”首先是在外国文学研究界,然而却 是在一大批中国现代文学研究者介入,或者说是在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界将 它作为一种“方法”加以引入之后,才得到长足的发展。有学者指出:“我们称之为‘新时期’的文学研究,热热闹闹地搞了十多年,各种新理论、新观念、新方法都‘红’过一阵子。‘热’过一阵子,但‘年终结账’,细细一核算,我认为在这十几年中扎根扎得*深,基础奠定得*牢固,发展得*坚实,取得的成就*大的,还是*初‘红’过一阵而后来已被多 数人习焉不察的比较文学。”当代中国文学研究设立了以“世界”文学现有发展状态为自己未来目 标的潜在意向,并由此建立着文学批评的价值取向。曾小逸主编的《走向 世界文学》一书不仅囊括了当时新近涌现、后来成为本学科主力的大多数 学者.集中展示了那一时期的主力学者面对“走向世界”这一时代主题的 精彩发言,而且以整整4万5千余字的“导论”充分提炼和发挥了“走向世 界文学”的历史与现实根据。更年轻一代的学人对于马克思、歌德“世界 文学”著名预言的接受。对于“走向世界”这一诉求的认同,都与曾小逸 的这篇“导论”大有关系。一时间,仅仅局限于中国本身讨论问题已经变 成了保守封闭的象征,而只有跨出中国、融入“世界”、追逐“世界”前 进的步伐,我们才可能有新的未来。1990年代以来,我们重新质疑了这样将“中国”自绝于“世界”之外 的思想方式,更质疑了以“西方”为“世界”.并且迷信“世界”永远“进化”的观念。然而,无论我们后来的质疑具有多少的合理性,都不得不 承认,一个或许充满认知谬误的“世界”概念与幻识,恰恰*大限度地打 破了闭锁的思维,让我们在一个全新的架构中来理解我们的生存环境与生 命遭遇。这就如同一百多年前,中国近代知识分子重启“世界”的概念,**次获得新的“世界”的知识那样。“世界”一词.本源自佛经。《楞 严经》云:“世为迁流,界为方位。”也就是说,“世”为时间,“界”为空间,在中国文化的漫长岁月里,除了参禅论道.“世界”一词并没有 成为中国知识分子描述他们现实感受的普遍用语。不过,在近代日本,“世界”却已经成为了知识分子描述其地理空间感受的新语句,当时中国的 知识分子在谈及日本见闻的时候,也就将“世界”引入文中,例如王韬的 《挟桑游记》,黄遵宪的《日本国志》。20世纪初,留日中国知识分子掀 起了日书中译的高潮,其中,地理学方面的著作占了相当的数量,“大部 分地理学译著的原本也是来自日本”。随着中国留学生陆续释译的《世界 地理》《世界地理志》等著作的广泛传播,“世界”成为整个中国知识界 的基本语汇。“世界”一词回传中国、成为近现代中国基本语汇的过程,也是中国知识分子认知现实的基本框架——地理空间观念发生巨大改变的 过程:我们所生存的这个世界并非如我们想象的那样以中国为中心。是的,在l00年前,正是中国中心的破灭,才诞生了~个更完整的“世界”空间 的概念,才有了引进“非中国”的“世界”知识的必要,尽管“中国”与 “世界”在概念和知识上被作了如此不尽台理的“分裂”,但“分裂”的 结果却是对盲目自大的终结,是对我们认识能力的极大的扩展。这,大概 不能被我们轻易否定。20世纪9。年代以后,学界开始反思,这些以西方化的“世界”知识为 基础的思维方式会在多大的程度上压抑和遮蔽我们的“民族”文化与“本 土”特色?我们是否就会在不断的“世界化”追逐中沦落为西方“文化殖民”的对象?其实,l0O余年前,“世界”知识进入中国知识界的过程已经告诉了我 们一个重要事实:所谓外来的(西方的)“世界”知识的丰富过程同时也伴 随着自我意识的发展壮大,本土的、地方的知识恰恰也获得了生长的可能。l∞余年前的留目中国学生在获得“世界”知识的同时,也升起了强烈“乡土关怀”。本土经验的挖掘、“地方知识”的建构与“世界”知识的引 入一样令人瞩目。他们纷纷创办的反映其新思想的杂志,绝大多数均以各 自的家乡命名,《湖北学生界》《直说》《浙江潮》《江苏》《洞庭波》 《鹃声》《豫报》《云南》《晋乘》《关陇》《江西》《四川》《滇话》 《河南》,等等。在这些以“地方性”命名的思想表达中,已经没有了传 统士人的缠绵乡愁.倒是充满了重审乡土空间的冷峻、重估乡土价值的理 性以及突破既有空间束缚的激隋。我们所看到的分明是一次次的精神的“还乡”,他们在精神上重返自己原初的生存世界,以新的目光审视它,以 新的理性剖析它,叉以新的热情激活它。出于对普遍主义与本质主义的批判立场,克利福德·格尔兹教授 (Cliffordd Geertz)提出了“地方性知识”这一概念并在《地方性知识》 一书中有过深刻的表述。“肝}胃的地方性知识,不是指任何特定的、具有 地方特征的知识,而是一种新型的知识观念。而且地方性或者说局域性也 不仅是在特定的地域意义上说的,它还涉及在知识的生成与辩护中所形成 的特定的情境,包括由特定的历史条件所形成的文化与亚文化群体的价值 观,由特定的利益关系所决定的立场、视域等。”它要求“我们对知识的 考察与其关注普遍的准则,不如着眼于如何形成知识的具体的情境条件”…。在作为后现代主义时代的思想家,克利福德-格尔兹强调的是那种有别 于统一性、客观性和真理的绝对性的知识创造与知识批判。P49-P51
西藏之西:阿里阿里 本书特色 《西藏之西,阿里阿里》是一部全面生动的,关于西藏阿里地区史地人文、世系源流与历史演变的精彩读本。作为行政区域上的“阿里”,指的是中...
1971-2010-重量-芒克集 本书特色 白话文运动以来,中国现代文学(广义而言,包括所谓当代文学)焕发出蓬勃的生机、取得了辉煌的成就。现代汉语诗歌在传统诗歌...
洛夫诗精编 本书特色 本书是台湾诗人洛夫的诗歌精选。选诗从作者早年诗歌创作的集子到80年代,共计200多首,是其诗歌的精华集萃。洛夫的诗,技巧圆熟,具有高度浓缩...
千万别娶大脚女人(世界谚语中的女人) 本书特色 “斯希珀的文字诙谐生动,妙趣天成。她对谚语的解读分析引人入胜。” ——星期如电讯报 “非常有助于随...
《世界在门外闪光:英国维多利亚时代诗选(上卷)》选录了克莱尔、丁尼生、勃朗宁、胡德等家喻户晓的大诗人的代表作品,另收录极具东
果戈理 (1809—1852)俄国小说家、剧作家。由于果戈理的创造性劳动,小说才开始在俄国文学中取得重要地位。他被公认为俄罗斯小说之父。主要作品有小说集《狄康卡...
书山屣痕:季羡林自选集 目录 自序关于神韵门外中外文论絮语新疆古代民族语言中语尾am>u的现象《汉语成语源流大辞典》序"天人合一"新解关于"天人合一"思想的再思...
摊牌 内容简介 公元2000年5月,赌城拉斯维加斯。全球规模*大的第31届世界扑克冠军赛在即,联审团对冠军赛前东道主持德·比宁离奇死亡的判决此时也备受关注。来自...
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选--当代文论诗歌散文卷 内容简介 这个选本为《中国现当代文学史》课程的配套教材,考虑教学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们编选遵循以下原则:一、所选作品...
泣血长城 本书特色第四章爱情故事 我已经采访到的这些事情,是无法写入宣传事迹材料里的,因为,它们不适合在各种报告会上宣讲。要想让这些真实的故事重见天日,只能通过...
霜冷长河-余秋雨 本书特色 《霜冷长河》是余秋雨在文学创作上的一次转变,从《文化苦旅》到《山居笔记》再到《霜冷长河》,从历史的大话题转向了历史的小话题,在《霜冷...
吴其昌文集(全五册) 本书特色 ★ 吴其昌(1904-1944),清华国学研究院第*届毕业生,师从王国维治甲骨文、金文及古史,从梁启超治文化学术史及宋史,深得王...
B冯唐-如何成为一个怪物 本书特色 1、畅销小说家冯唐*新自选随笔集。2、王小波遗孀、著名社会学家李银河作序推荐,“世界*美的书”得主朱赢椿装帧设计【新星文学】...
洋葱汤里的流水岁月-14个味觉故事 本书特色一本以“味觉”切入经典作品的文学指南 13份源自文学名著又易于上手的佳肴配方 梅子涵“女儿的故事”中的大眼睛小姑娘,...
《“一带一路”产业合作发展报告(2020—2021)》内容简介:《“一带一路”产业合作发展报告(2020―2021)》是国家工业信息安全发
中国知青梦 本书特色 《中国知青终结》讲述了一段被人们渐渐淡忘的历史:当1989年*后一个知青怀着壮志未酬的心境,带着被战火创伤的肢体回到国内,这场历时20年、...
世上最美诗歌 本书特色 为了满足不同读者的不同需求,本书囊括了中外许多优秀诗歌,以点带面地全面展现了各个时期、各个国家的经典诗歌,熔古典、现代、东方、西方于一炉...
日本战国群雄系列(典藏版) 本书特色 ★ 16开礼盒装,重庆出版社出版★ 日本战国时期,是指从应仁之乱的1467到德川幕府建立的1603年这一段近一百四十年的时...
闪烁时间-石康 本书特色 这是石康*新的一本随笔集。 2005年与2006间的生活速写,地点分别是在厦门与北京,有一些工作,有一些生活点滴,有一些私人感受,有一...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自主学习指导》内容简介:本书是《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材的自主学习和同步实训指导书,每章设立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