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别二十世纪丛书——百年传媒变迁

告别二十世纪丛书——百年传媒变迁

作者:闾小波

出版社:江苏美术出版社

出版年:2002-03-01

评分:4.5分

ISBN:9787534412943

所属分类:文学理论

书刊介绍

告别二十世纪丛书——百年传媒变迁 目录

引言
**章 筚路开山 (晚清11年)
“报界大总统”——梁启超
东京与上海
20世纪**大报案——《苏报》案
20世纪**桩残杀记者的事件
革命党人制造反清舆论
政府也重视媒体,创办官报
献妓谋官者被曝光
世纪出版机构——商务印书馆
报馆云集的望平街
精美多姿的出版社“社标”
新闻有了“法”
奴性与自由——传媒观念的变化
第二章 鸡鸣不已 (北洋16年)
“新闻自由”之争
深文周纳的新闻出版法
舆论之力迫使总理辞职
以记者身份闻名于世的黄远生
一篇击碎袁世凯称帝的雄文《异哉,所谓国体问题者》
雄鸡一唱天下白——《新青年》
北大的**个博士——胡适
五四运动迎来新一轮办报潮
共产主义刊物破土而出
通讯社的建立
震惊中外的临城劫车案
五卅运动中进步报人挺身而出
广泛的舆沦动员与国民革命运动的高涨
“暗幕”上的两颗“明星”——邵飘萍、林白水
电影从无到有
北洋时期传媒的三个特征
第三章 热血进发 (国民政府)
建立“党”的喉舌
新闻检查制度
命案换来的“九一”记者节
国民党的喉舌——《中央日报》
细说标榜“四不主义”的《大公报》
《大公报》的四大名旦
荣获国际新闻大奖
孔二小姐事件
独家新闻报道与特色专栏
*早向中外报道红军的名记者范长江和斯诺
《新闻报》股权转让风波
百万大军与百万读者的较量:震惊中外的史量才案
新闻社团——中国青年记者学会
十里洋场多美人
“闲活”引来巨祸——《新生》事件
“漂亮的江北人”——戈公振
捍卫“报格”的邹韬奋
暂别上海渎者与回师孤岛
上海爱国报人惨遭日伪迫害
共产党的重要喉舌——《新华口报》
第四章 革故鼎新 (建国后17年)
第五章 波谲云诡 (文革10年)
第六章 天高云淡(改革开放20年)
……

告别二十世纪丛书——百年传媒变迁 本书特色

本书介绍了从1900年到2000年这一百年以来中国传媒的重大变化,从晚清一直讲述到新中国第三代领导人执政。本书内容简明扼要,语言通俗易懂,并且图文并茂,是学习的理想教材。对于读者尽快掌握本书所介绍的知识有很大的帮助。

告别二十世纪丛书——百年传媒变迁 节选

1913年新一届国会大选揭晓。国民党的后起之秀宋教仁领导该党取得了竞选的胜利,这意味着袁世凯对内阁即将失去控制:袁氏一面策动共和、民主、统一三党联合,组成进步党.以对抗国民党;一面以金钱美女等手段来收买宋教仁。宋氏不为所动,袁氏继而图穷见;3月20日晚,末教仁由黄兴等人陪同自沪北上。当他走到上海火车站检票处时,三颗罪恶的子弹向他射来。22日凌晨,刚过而立之年的末教仁不幸遇难。
“宋案”发生后,4月26日,孙中山、黄兴联名发出《致各省议会政团报馆电》,呼吁“严究主名,同仲公愤”。电文首见于革命党的喉舌《民立报》上,用大字排印,极为醒目,各报强烈要求追查凶犯,并追踪报道上海法庭对“末案”的调查,大胆披露国务总理赵秉钧和机要秘书洪述祖与刺客之间的密电密函。《民立报》还把袁、赵的照片登在报上,并标有“袁犯世凯”、“赵犯秉钧”。“宋案”真相大白后,舆论同声谴责该案的主谋赵秉钧。正是胁于舆论的强大压力,赵氏被迫引咎辞去总理,改任直隶都督:以舆论之力迫使政要辞职,在西方并不稀奇。但在中国这还是头一回。
“恶有恶报”,这种劝人为善的佛教信条,在“宋案”中得到充分的印证,制造“宋案”的诸多凶手无一例外。开枪的刺客武士英很快被捕下狱,赵秉钧派来心腹龙某前来投毒,武氏暴死狱中。龙某领赏后,回到家乡不久,又被赵秉钧派人刺死。收买武土英的帮会头子应桂馨被捕后,被其党羽“抢”了出去,回到天津未出车厢即被枪杀。第二年赵秉钧患疾,袁世凯派心腹送来药物,赵服后便七孔流血,一命呜呼:末案的幕后策划者国务秘书洪述祖在案发后神秘地失踪了,他改名换姓,刹去胡须。1917年隐居在上海的洪氏,突然接得租界会审公廨的传票,某洋行指控他借钱未还。洪氏从会审公廨出来正要上电车时,突然被人用力揪住,“还我父亲的血债!”宋教仁的儿子末振吕哭叫着。宋教仁
黄远生,字远庸,江西九江人。1904年赶上*后一次会试,中进士,与沈钧儒、谭延鹃同科,黄是*年轻的一个。按清制,进士及第均授以官职,即所谓“学而优则仕”也。黄也被授派到河南当知县,但他却坚决辞官,留学日本,人日本中央大学攻读法律。民国刚成立,他与蓝公武、张君劢(被誉为“新中国三少年”)在京创办《少年中国》周刊,同样受到西方思想及日本报业文化熏陶的黄远生认为报纸应是民众的舆论机关。他在《(少年中国)之自白》一文中
提出公共的舆论机关“不能据为私有”,主张“屏绝因
……

告别二十世纪丛书——百年传媒变迁 相关资料

引言
时下人们常说,我们生活在一个信息大爆炸的时代,其实就是指人们的日常生活被各种媒体所包围,小到天气、交通、物价、娱乐,大到抗洪救灾、克林顿绯闻、科索沃危机等,都得依赖于各种媒体。古时候有“秀才不出门,全知天下事”之说,“天下事”太多了,哪能全知呢?这是当一大堆文盲坐到一起的时候,其中冒出一个秀才来吓唬人,竟发此狂言。如今谁要是说这话,未必是吹牛,从学龄前儿童到古稀老人、从穷乡僻壤到大都市、从目不识丁者到大知识分子,谁能不接触媒体?聋子、瞎子也能通过电视或广播来接受新闻,说出个“克林顿与某女人如何如何”,你大概不会感到意外。今天广播、电视、报刊、各类广告等媒体成了人们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人们花在媒体上的时间也越来越多。在现代社会,人要想脱离媒体而存在是不可想象的。
狭义的大众传播媒介通常指与新闻事业有密切关系的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电影及网络,而广义的大众传播媒介是指向广大受众传递各种信息的工具,如果考虑到中国的历史与20世纪的国情,通俗的小册子、揭贴、告示、会票、旗帜、徽章(像章)、绘画、照片、广告、传
单、墙报(大字报)等皆可视为大众传播媒介。此外,近年来飞速发展的互联网可望成为21世纪的主流媒介。
“文化”一词早已从神圣的学术殿堂请到世俗社会。在今天,文化不只是被广泛使用,有时甚至被滥用,走到书摊前,你会发现如麻将、妓女、酒、茶等,这都是“文化”,似乎什么名词后面都能续上“文化”二字。这里笔者亦不避其俗,在传媒后面也加上“文化”一词。
传媒文化含义比较宽泛,它至少包括三项主要内容:传播事业(媒体的物化形式、种类、制作过程等)、传媒制度(包括管理体制、产权关系、组织形式、政策法规等)及传媒的观念形态(思想体系、指导思想、价值观、职业道德等)。这三者是相互关联的,传播事业的发展、制度的变迁,必然会在观念上得到反映,而观念的变化,也会推动事业与制度的发展与革新。
本书以传播事业的发展为主线,叙述20世纪中国传媒与国家政治、经济发展、大众生活的关系,中国人传播观念的变迁,传媒在大众生活中的地位,受众对传媒的接受与选择,中国新闻界发生的重大事件、重要传媒及重要人物等。
传播活动与人类的生存与繁衍相伴而生,一起发展。可以说,自从有了人类就有了传播,一个问候的手势、一种警示的声音、一堆相互照映的篝火等,即是人类原始的、也是直接的媒体。语言文字诞生后,人类可藉此交换更为复杂的传播内容,也使得“鸿雁传书”成为可能。而印刷技术的发明,则是人类传播活动第——次重大的技术革命,它大大拓宽了人类传播活动的空间与时间,人们不仅可以与远方的朋友交流,也使得文化遗产得以世代相传。
鲁迅先生总是好揭国人的伤疤,常常讲一些令学究们不愿意听而又无可辩驳的话。他曾发出这样的哀叹,勤劳智慧的中华民族拥有令人自豪的“四大发明”,只可惜未能用到正道上去,而用在放鞭炮、测风水等方面。四大发明中就有两项即造纸和印刷术与传媒的发展有密切的关系,它们是现代传媒诞生的必要的技术前提或物质前提。但正像中国发达的古代文明并本能使中国率先走上资本主义道路一样,领先的传媒技术也未能使现代大众传媒最先在中国问世。

相关推荐

微信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