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革社会中的政治秩序

变革社会中的政治秩序

作者:(美)亨廷顿(S.P.Huntington)著

出版社:华夏出版社

出版年:1988

评分:9.3

ISBN:9787800532184

所属分类:政治军事

书刊介绍

内容简介

塞缪尔·P·亨廷顿(Samuel P. Huntington)美国最有影响力的政治思想家之一,哈佛大学艾伯特·J.韦瑟黑德三世(Albert J Weatherhead Ⅲ)教授,哈佛大学政府系讲座教授及约翰·M·奥林战略研究所(John M. Olin Institute for strategic Studies)所长。曾在卡特政府国家安全委员会任职,为当时国家安全事务顾问布热津斯基的左右手。政治上,他以保守出名。学术上,他以当代马基雅维利(Niccolo Machiavelli)自诩,一向以提出极具争议的观点或理论闻名于学术界。他的十来种学术著作大多探讨当代重大政治、国际关系等领域的理论问题,在学术上颇多建树。

主要著作:

●《士兵与国家》The Soldier and the State: The Theory and Politics of Civil-Military Relations (1957);

●The Common Defense: Strategic Programs in National Politics (1961);

●《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Political Order in Changing Societies (1968);

●《美国政治:不和谐的希望》American Politics: The Promise of Disharmony (1981);

●《第三波―二十世纪后期的民主化浪潮》The Third Wave: Democratization in the Late Twentieth Century (1991);

●《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The Clash of Civilizations and Remaking of World Order (1996);

●《我们是谁:美国国家特性面临的挑战》Who Are We? The Challenges to America’s National Identity (2004).

译者简介

王冠华1955年生于江苏南京,]982获山东大学历史系学士学位、1985年获南京大学历史系硕士学位。1987年赴美.并于1994年获密歇根州立大学东亚史博士学位。现任美国康涅狄格州立大学副教授,上海大学和山东大学兼职教授。主要著作有《寻求正义:1905—1906年中国民众抵制美货运动》(哈佛大学东亚研究丛书2001年英文版,江苏人民出版社2008年中文版),此外还在《历史研究》、《二十一世纪》、ChineseHistorian、JournalofAmericanEastAsianRelations等中外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多篇。目前正在写作SeriousGames:SportsinthePeople’SRepublicofChina。

刘为1955年生。19781988年先后就读于杭州大学、南京大学、英国爱丁堡大学;1989年获南京大学历史学博士学位,后任浙江大学讲师、副教授;1992年在爱丁堡大学完成博士后研究,后任该校苏格兰中心研究员;19962000年任中国中央电视台《读书时间》栏目主持人.现任美国长岛大学环球学院中国中心主任、意大利都灵大学政治学院教授(兼)。主要研究成果有:《贵族与政党英国18世纪晚期的政党政治》(1997年,论文)、《欧洲文明:民族的融合与冲突》(1999年,参与写作)、《国际关系史》(2004年,主编)、OneState,FiveSystemsDevolutionintheUK(2001)、EnvironmentalArgumentandCulturalDifferenc(2008年,参与写作)。

作者简介

塞缪尔·P·亨廷顿(Samuel P. Huntington)美国最有影响力的政治思想家之一,哈佛大学艾伯特·J.韦瑟黑德三世(Albert J Weatherhead Ⅲ)教授,哈佛大学政府系讲座教授及约翰·M·奥林战略研究所(John M. Olin Institute for strategic Studies)所长。曾在卡特政府国家安全委员会任职,为当时国家安全事务顾问布热津斯基的左右手。政治上,他以保守出名。学术上,他以当代马基雅维利(Niccolo Machiavelli)自诩,一向以提出极具争议的观点或理论闻名于学术界。他的十来种学术著作大多探讨当代重大政治、国际关系等领域的理论问题,在学术上颇多建树。

主要著作:

●《士兵与国家》The Soldier and the State: The Theory and Politics of...

(展开全部)

精彩摘录

当托洛茨基说“阶级决定而不是党决定”时,他是错误的。列宁和毛泽东都正确地强调过,具备一个独立于各社会势力并操纵这些势力去达到自己目标的政治组织才是最重要的。党确实必须去吸引民众当中的所有集团。

——引自第276页


城市知识分子与政府的对抗,在几乎所有类型的处于现代化之中的国家里,都是一种普遍现象。而学生通常是最积极而重要的中产阶级政治势力。在传统政治制度下,首都的最高学府通常是敌意和反政权密谋的中心。这种由城市中产阶级、知识分子和学生所构成的反对派格局表明,它是不会被改革所平息的,改革反而会使它恶化。这种形式的反对派在大多数情况下并非出于任何物质上的匮乏,而是出于心理上的不安全感、个人的疏离和负罪感,以及出于一种急需的稳定认同感。城市中产阶级要求民族尊严,要求一种进步感和全民族的总目标,要求通过参与社会的全面改造得到自我实现的机会。这些都是乌托邦式的目标,从来没有一个政府能真正满足这些要求。故此,改革很难安抚这些城市里的中产阶级分子。在大多数场合,他们的确都强烈的反对改革,将其视之为规避变革而抛出的一点小甜头。这种情况固然时常发生,但问题也还有另一面。因为,如果改革的呼声可以作为行动不彻底的借口的话,那么,革命的要求就常常是什么也不干的借口。学生尤其对现代世界和西方先进国家推崇备至。在他们心目中存在着两种巨大的差距,一是现代性原则——平等、公正、共同体、经济福利——和这些原则在他们的社会中实现的程度之间的差距,而是世界先进国家中实际状况和他们自己国内的具体状况之间的差距。这些学生们对自己的国家感到羞辱并与之疏离,他们热切希望重建自己的祖国,将其推向“世界的前列”。在与自己的家庭以及传统的规范和行为准则向离异的情况下,学生们更加彻底的与抽象的现代性准则想认同。这些抽象的准则成了他们评价自己国家的绝对标准。迎合激进中产阶级要求的改革计划只会增强这个阶级的力量及其基金思潮,而不会减弱它的革命倾向。对于意在维护政治稳定的政府来说,对付中产阶级激进主义的最恰当的办法乃是镇压而非改革。凡是能够削弱这些激进分子的数量、力量和内聚力的措施,也会相当程度的减少革命派制的影响。而旨在给学生提...

——引自第369页

相关推荐

微信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