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学

针灸学

作者:王华

出版社: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出版年:2012-08-01

评分:5分

ISBN:9787513209892

所属分类:行业好书

书刊介绍

针灸学 内容简介

《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十二五”规划教材·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第9版):针灸学》绪论概述了针灸学的概念、范畴和主要内容,阐述了针灸学的发展简史、对外传播和国际交流,归纳了针灸学的学科特点和学习方法;上篇为针灸基础理论,主要论述了经络腧穴的基本理论和知识,重点介绍了经络的概念、循行路线及规律和腧穴的归经、定位、主治和操作等;中篇为针灸技术,主要论述了针灸技术的作用,重点介绍了以毫针、艾灸为主体的各种针灸技术的基本知识和操作要求等;下篇为针灸治疗,主要论述了针灸治疗原则、作用和治病特点、针灸诊治规律、针灸处方等,具体阐述了特定穴的应用,重点介绍了各科常见病的针灸治疗;附篇选录了古代针灸歌赋,解释了古代体表部位名称,介绍了子午流注针法、灵龟八法等,供学习时参考。

针灸学 本书特色

王华、杜元灏主编的《针灸学》主要内容:绪论概述了针灸学的概念、范畴和主要内容,阐述了针灸学的发展简史、对外传播和国际交流,归纳了针灸学的学科特点和学习方法;上篇为针灸基础理论,主要论述了经络腧穴的基本理论和知识,重点介绍了经络的概念、循行路线及规律和腧穴的归经、定位、主治和操作等;中篇为针灸技术,主要论述了针灸技术的作用,重点介绍了以毫针、艾灸为主体的各种针灸技术的基本知识和操作要求等;下篇为针灸治疗,主要论述了针灸治疗原则、作用和治病特点、针灸诊治规律、针灸处方等,具体阐述了特定穴的应用,重点介绍了各科常见病的针灸治疗;附篇选录了古代针灸歌赋,解释了古代体表部位名称,介绍了子午流注针法、灵龟八法等,供学习时参考。

针灸学 目录

绪论一、针灸学的概念、范畴和主要内容二、针灸学的发展简史三、针灸的对外传播和国际交流四、针灸学的学科特点和学习方法上篇 针灸基础理论**章 经络总论**节 经络系统的组成一、十二经脉二、奇经八脉三、十五络脉四、十二经别五、十二经筋六、十二皮部第二节 经络的标本、根结、气街、四海一、标本二、根结三、气街四、四海第三节 经络的作用和经络学说的临床应用一、经络的作用二、经络学说的临床应用第二章 腧穴总论**节 腧穴的分类和命名一、腧穴的分类二、腧穴的命名第二节 腧穴的主治特点和规律一、腧穴的主治特点二、腧穴的主治规律第三节 特定穴一、特定穴的意义二、特定穴的分类和特点第四节 腧穴的定位方法一、体表解剖标志定位法二、骨度折量定位法三、指寸定位法四、简便定位法第三章 经络腧穴各论**节 十二经脉及其腧穴一、手太阴肺经及其腧穴(一)经脉循行(二)主要病候(三)主治概要(四)本经腧穴(11穴)1.中府2.云门3.天府4.侠白5.尺泽6.孔*7.列缺8.经渠9.太渊10.鱼际11.少商二、手阳明大肠经及其腧穴(一)经脉循行(二)主要病候(三)主治概要(四)本经腧穴(20穴)1.商阳2.二间3.三间4.合谷5.阳溪6.偏历7.温溜8.下廉9.上廉10.手三里11.曲池12.肘骼13.手五里14.臂臑15.肩髑16.巨骨17.天鼎18.扶突19.口禾髎20.迎香三、足阳明胃经及其腧穴(一)经脉循行(二)主要病候(三)主治概要(四)本经腧穴(45穴)1.承泣2.四白3.巨髎4.地仓5.大迎6.颊车7.下关8.头维9.人迎10.水突11.气舍12.缺盆13.气户14.库房15.屋翳16.膺窗17.乳中18.乳根19.不容20.承满21.梁门22.关门23.太乙24.滑肉门25.天枢26.外陵27.大巨28.水道术29.归来30.气冲31.髀关32.伏兔33.阴市34.梁丘35.犊鼻36.足三里37.上巨虚38.条口39.下巨虚40.丰隆41.解溪42.冲阳43.陷谷44.内庭术45.厉兑四、足太阴脾经及其腧穴(一)经脉循行(二)主要病候(三)主治概要(四)本经腧穴(21穴)1.隐白2.大都3.太白……中篇 针灸技术下篇 针灸治疗附篇

相关推荐

微信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