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中国古典文学研究信纸文选粹(1950-2000):诗词曲篇

香港中国古典文学研究信纸文选粹(1950-2000):诗词曲篇

作者:邝健行,吴淑钿

出版社:凤凰出版社

出版年:2002-04-01

评分:5分

ISBN:7806431187

所属分类:诗歌文集

书刊介绍

香港中国古典文学研究信纸文选粹(1950-2000):诗词曲篇 内容简介

由上世纪90年代开始,我每年总有一两次机会到国内参加跟古典文学有关的国际学术研讨会,像唐代文学国际研讨会或杜甫国际研讨会之类。大会负责人有时在会前跟外地代表商议,请他们登台报告所在国家或地区研究的情况。我听过台湾地区代表、韩国和日本代表的报告,获益不浅。大会负责人也有一两回跟我接触,希望我讲讲香港方面的有关研究活动。这时候我便不免窘急支吾,因为无论唐代文学研究也好,杜甫研究也好,尽管我知道的确有香港学者孜孜从事,可是一段时期的整体研究情况,由于资料没有人收集整理过,无从参考,无法通盘了解,要登台作系统报告,却是办不到;*后只好婉言谢绝。有负主人盛意,心里固然歉疚;再想到因为没有报告,可能会引起部分代表的误解,以为香港对有关范围的研究一片空白,心底益发惶恐了。
1948、1949年间,国内政治局势变化,一些人文学科的学者因此南迁香港。他们在香港除了继续个人的学术探研,还开办大专院校、招集同道教学,以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为目的。几十年下来,两三代师生间薪火相传,讲学著作,积累了一定的学术研究成果。另一方面,香港是个极度开放的国际性都市,居民流动自由方便,不少香港青年到外地接受高等教育以后,回港服务;与此同时,也有不少外地学人到香港来作短期访问或长期工作;他们种种著述,同样加厚了香港学术成果的积层。这样再加上香港一向以来的学术传承系统,使得过去五十年内香港学术研究的总体成绩可以称道。收窄到古典文学研究的层面看,成绩大抵也可以肯定。遗憾的是:长久以来,没有人对摆在眼前的东西动念收集整理以及介绍论述。过去几十年香港学者究竟作过怎样的努力,取得怎样的成绩,大家总是模模糊糊,弄不清楚。
吴淑钿老师在1998年初跟我商议,准备向校方提交学术研究计划,申请资助。计划*后决定:辑录和整理20世纪后半期香港学者古典文学研究的有关资料。这个计划恰好能够帮助我解除心中向来的闷结,于是跟吴老师一同申请。学校不久通过计划,款项拨下,工作随即开展。两年之间,吴老师探微搜佚,别类分门,全力以赴。期间我虽然有时也出点意见,做点零散事务,但谈不上什幺助力。计划得以如期完成,吴老师功劳*大。
资料库收集了不少资料,我们觉得应该先行选出部分论文编书出版,好让海内外人士稍稍了解过去半世纪香港学者研究古典文学的情况;于是有《香港中国古典文学研究论文选粹(1950—2000)》一书的构思。前年10月,我向南京大学的莫砺锋教授提及这番构思,莫教授稍后转告周勋初教授,周教授即时来信,极力支持;还在出版事情上给我们作出有益的建议和帮忙,令人感激。现在《选粹》全书三册——《诗词曲篇》、《小说、戏曲、散文及赋篇》和《文学评论篇》一一陆续面世了,算是我们工作的部分报告,也算是我们对学术界的微薄献礼。三册共选文七十馀篇。

香港中国古典文学研究信纸文选粹(1950-2000):诗词曲篇 本书特色

从1950至2000年这50年间,中国古典文学在香港是如何发展的?香港在中国古典文学研究方面的成果有哪些?《香港中国古典文学研究论文选粹(1950—2000)·诗词曲篇》纪录了诗词曲在香港发展的足迹。作为香港过往特殊历史阶段的文化表征之一,我们岂能错过?

香港中国古典文学研究信纸文选粹(1950-2000):诗词曲篇 目录

总序
体例说明
诗词曲篇序
论同光体诗
顾亭林诗论
阮籍之风格
韩幄诗与《香奁集》论考
亭林诗文用南明唐王隆武纪年考
元好问与《中州集》
评郭沫若的杜甫观
评郭沫若的《李白与杜甫》(节选)
论姜白石词
论清代诸家词韵之得失
读钱牧斋《烧香曲》
寒山诗的流传
刘禹锡的诗
大雁塔的几个高度——试读杜甫的《同诸公登慈恩寺塔》兼谈高适岑参、储光羲同题诗
赋比兴的语言结构——兼论早期乐府以鸟起兴之象征意义
杜甫《题玄武禅师屋壁》诗
全真教祖王重阳的词
王安石接待辽使及使北年代初探
陶渊明历史地位及其诗中之文化要义
卢挚的出身、生卒年代及其佚作——兼评《卢疏斋集辑存》
从《枫桥夜泊》说起
中国诗人笔下的美国大选——论黄遵宪的《纪事》诗
初唐五言律体律调完成过程之观察及其相关问题之讨论
论谢灵运《述祖德》诗二首
吴文英的节令词
“苏诗始学刘禹锡故多怨刺”辨
苏轼“西园雅集”考辨
《陌上桑》罗敷“以礼自防”探微
温庭筠《菩萨蛮》十四首的篇章结构
近体诗“孤平”杂说
陈陶《朝元引》与《黄庭经》
后记

香港中国古典文学研究信纸文选粹(1950-2000):诗词曲篇 节选

由上世纪90年代开始,我每年总有一两次机会到国内参加跟古典文学有关的国际学术研讨会,像唐代文学国际研讨会或杜甫国际研讨会之类。大会负责人有时在会前跟外地代表商议,请他们登台报告所在国家或地区研究的情况。我听过台湾地区代表、韩国和日本代表的报告,获益不浅。大会负责人也有一两回跟我接触,希望我讲讲香港方面的有关研究活动。这时候我便不免窘急支吾,因为无论唐代文学研究也好,杜甫研究也好,尽管我知道的确有香港学者孜孜从事,可是一段时期的整体研究情况,由于资料没有人收集整理过,无从参考,无法通盘了解,要登台作系统报告,却是办不到;*后只好婉言谢绝。有负主人盛意,心里固然歉疚;再想到因为没有报告,可能会引起部分代表的误解,以为香港对有关范围的研究一片空白,心底益发惶恐了。1948、1949年间,国内政治局势变化,一些人文学科的学者因此南迁香港。他们在香港除了继续个人的学术探研,还开办大专院校、招集同道教学,以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为目的。几十年下来,两三代师生间薪火相传,讲学著作,积累了一定的学术研究成果。另一方面,香港是个极度开放的国际性都市,居民流动自由方便,不少香港青年到外地接受高等教育以后,回港服务;与此同时,也有不少外地学人到香港来作短期访问或长期工作;他们种种著述,同样加厚了香港学术成果的积层。这样再加上香港一向以来的学术传承系统,使得过去五十年内香港学术研究的总体成绩可以称道。收窄到古典文学研究的层面看,成绩大抵也可以肯定。遗憾的是:长久以来,没有人对摆在眼前的东西动念收集整理以及介绍论述。过去几十年香港学者究竟作过怎样的努力,取得怎样的成绩,大家总是模模糊糊,弄不清楚。吴淑钿老师在1998年初跟我商议,准备向校方提交学术研究计划,申请资助。计划*后决定:辑录和整理20世纪后半期香港学者古典文学研究的有关资料。这个计划恰好能够帮助我解除心中向来的闷结,于是跟吴老师一同申请。学校不久通过计划,款项拨下,工作随即开展。两年之间,吴老师探微搜佚,别类分门,全力以赴。期间我虽然有时也出点意见,做点零散事务,但谈不上什幺助力。计划得以如期完成,吴老师功劳*大。资料库收集了不少资料,我们觉得应该先行选出部分论文编书出版,好让海内外人士稍稍了解过去半世纪香港学者研究古典文学的情况;于是有《香港中国古典文学研究论文选粹(1950—2000)》一书的构思。前年10月,我向南京大学的莫砺锋教授提及这番构思,莫教授稍后转告周勋初教授,周教授即时来信,极力支持;还在出版事情上给我们作出有益的建议和帮忙,令人感激。现在《选粹》全书三册——《诗词曲篇》、《小说、戏曲、散文及赋篇》和《文学评论篇》一一陆续面世了,算是我们工作的部分报告,也算是我们对学术界的微薄献礼。三册共选文七十馀篇。

香港中国古典文学研究信纸文选粹(1950-2000):诗词曲篇 相关资料

书摘关于“奇特之性情”,此实浪漫文人之性格。此中固有性情之真处,然亦有许多夹杂。或因激愤而然,或因矫违而然,或因生物本能而然。如既厌司马昭(文帝),而又虚与委蛇,此即趋利避害之生物本能。所谓“喜怒不形于色”,“口不臧否人物”,即此方面之保护色也。即此而言,则固非单纯文学家之性格,亦有其动心忍性处(非孟子所说之“动心忍性”),非一往是性情之真也。母死吐血,固是真性情,然“与人围棋”,必“留与决赌”,则亦是矫违。此处,围棋之事并无足以使其必压抑母终之痛者,何强忍为?或因好胜之心过强,遂抵住其痛母之心乎?抑或故示无动于衷乎?性情之际,主观心理之事,极曲折微细,固难一律。生命之不经,亦非可以常情论。然在此,若一有心理之曲折,便非性情之真,亦非性情之纯。任何俗情,任何胶着,皆必为母终之痛所冲破,此方是至孝之性,方是性情之真纯。阮籍此等处,只可说是生命之奇特,不可说是性情之真纯。至居母丧,斐楷往吊,则“散发箕踞,醉而直视”。嵇喜来吊,则“作白眼”。嵇康“赍酒挟琴”来,则“见青眼”。此皆因激愤而故作怪态。夫一般社交,厌其虚伪无实,故示怪态,犹可说也。居母丧而作怪态,则主客皆成虚伪。父母之丧,昊天罔极。此处最易见真纯与平实。此时只有一哀戚之痛,任何奇特与怪妄皆容不上。奇特与怪妄皆不直,皆是罔,皆违离真性情。哀戚之痛可以使矫揉造作之心与虚亢矜持之气消化于无形,心亦平,气亦和。惟是一肃穆之衷情。客人之吊亦投入此衷情而不容其不真。主人之哭亦自然而不容已。此一刹间,不是礼俗问题。何来激愤?何容作怪?此时最易见人间之温暖,与人情之亲切。此岂纯是应酬之礼节耶?所谓礼者非天降,非地出,皆本乎人情,亦于此表现得最清楚耳。以前中国农村社会里过新年全是一片喜庆嘉祥之气。年前之打架仇恨.一至元旦,一声“贺新年”,皆归消释。此是喜庆之情促使人心平气和。于此亦最易见人间之温暖与人情之亲切。平时之激愤,虚亢,一切骄矜不实之气,皆顿时消融而归于平平。于此最易见天地人之本体,亦于此最易见天地人之所以立。故拜年不是礼,乃是喜庆嘉祥之气之洋溢。居丧之哀,客人之吊,亦不是礼,乃是一片哀情之肃穆。此两种情,最易拆穿一切虚妄。阮籍居母丧,出怪态,得毋以其平素激愤习气机栝已成,陷溺于其所为而不可使复,虽在母丧之哀戚,亦不能畅通其性情之真耶?然母总是母,其吐血数升,不可谓不真。然此真是落于第二义,藉激愤礼俗之反动以表现。而一有反

相关推荐

微信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