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十七年”文学版本史话的选本,介绍1949年10月至1966年4月当时引起读者广泛关注的文学作品的初版图书,囊括那个历史时期各种体裁。“十七年“文学中成就*为突出的“三红一创、青山保林”等长篇小说和其他名作名篇在中国当代文学史都有专门的章节论述,书中提及的版本不少是作者的“**本”藏书。本书根据**手资料梳理初刊、初版本,厘清了其中的版期误植,更对每本书的作者、内容、写作背景做了简介,较详细地介绍了文学作品的初版、重版等版本源流。这些初版书影很好地展现出“十七年“文学作品的封面设计风格和风貌。
★16开平装,金城出版社出版
★“十七年“文学中成就较为突出的“三红一创、青山保林”等长篇小说和其他名作名篇在中国当代文学史都有专门的章节论述,书中提及的版本不少是作者的“第壹本”藏书
★百多幅建国初期的图书初版书影轻松把读者带回那个激情四溢的年代,既让年轻读者能够领略从前的那段历史风貌,也让年老的读者感慨回味起自己的年轻岁月
★每一幅书影都是当年的那一批老艺术家所作,不仅使读者了解文学作品的写作背景,同时也欣赏到艺术家们不同时期不同的艺术风格,有一种沧桑的怀旧感
★朴实的行文风格亲切、自然,与已满是岁月斑驳的书影相得益彰
★对广大图书收藏爱好者有很好启发和借鉴作用
很早就有喜欢一睹初版本真颜的爱好,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的阅读基本没有选择,是书就看,许多书随着岁月流逝虽然记不得内容,如果看到熟悉的封面却能够唤起读书记忆。因此,像“上海十年文学选集”(《短篇小说选》)、黄雨石译泰戈尔《沉船》等等,几十年后饶有兴致通过网络淘来,就是了结重睹初版本之愿。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期开始,老书陆续重版重印为读者“解渴”,我却先乐于窥得版本异同,继而对版本变迁产生兴趣,之后渐次配齐有关书目的书刊,零零散散写成二百多篇关于版本的小文章,我称之为版本史话,本书即从中选辑而成。
十七年文学特指一九四九年十月至一九六六年五月出版的作品。中国当代文学史有专门的章节论述十七年文学的名作名篇,其文学价值有颇多专家和研究者评论,并有专著行世。我根据**手资料梳理出一些文学作品初刊、初版、重版等版本源流,厘清有的当代文学史对十七年文学作品的版期误植。十七年文学初版本虽然远未达到民国版书刊那般“热度”,作为一个时代的读者的精神食粮和绕不过去的一个文学时期,在电脑当笔、科技作画的今天,自有不可复制的独特之处和看点。仅从三个方面举其要端:
从阅读角度看。各种体裁的作品至今仍然列入文学选本,如大型丛书“中国新文学大系”(上海文艺版)“中国新文艺大系”(中国文联版)均将一九四九年至一九六六年划为一个时期加以遴选。成就比较突出的长篇小说不仅列入一些出版社的文库重版,并且改编成电视剧推向荧屏,也使这些原作的初版本得到读者的重视。此外,相当多的作品是作者的成名作和**本书,具备情趣,有的仅有一次刷本,其发行量并不比现在一些作品少,也有一定的可读性。由于可以理解的原因,现在读到的重版文学作品经过多次修订,与初版本存在一定的差异,从我们的阅读心理来说,当然更愿意看到初版本的文字。
从欣赏角度看。十七年文学作品的书封无论简约或是图版都比较容易辨别,设计风格为作品内容服务是十七年文学作品书封鲜明的特点。我们今天看到的一些封面与作品内容不尽贴切,盖因要为销售服务,虽无可厚非却让人感到十七年文学的初版本书封更具观赏性。
此外,许多作品的插图值得称道,如戚单为《农村速写》插图、吴静波为《山乡巨变》插图、林曦明为《线秀》插图、宋广训等为《红岩》插图,以及众多画家为《红色少年》丛书、《儿童文学》丛刊插图等等,现在看来几乎是不可思议的事情,因此也具备不可复制性。从收藏角度看。十七年文学的初版本渐次吸引了读者的注意,尤其想买到一本品好的长篇小说初版本,善价也不一定就能收入囊中,文学与经济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结合的如此紧密。已经有藏家把目光转向十七年文学的初版本,分别专事小说、散文、诗歌、插图本、少儿读物、译作等类别的购藏。但是得到真正的初版本并非易事,“一版一印”不等于初版本,十七年文学作品的一版一印分别有版社的不同和租型刷本的区分,无论实体和网络的旧书市场中,卖家和买家不乏有被版权页标注一版一印所惑的事例。《创业史》《太行风云》《连心锁》等一些篇什的梳理对读者了解初版本有一定的帮助。
这些版本史话主要发表在《藏书报》《上海新书目》《温州读书报》《出版史料》《悦读时代》等报刊,收入时因为体例需要没有采用原来的篇目。十七年文学的初版本书影赏心悦目,如果只是一种展示似乎有所欠缺,版本史话因此有对作品情节的简介。为了比较广泛反映十七年文学的作品,也选入若干译作,以期达到有识家关注该时期文学创作的多个侧面,为今后的研究者提供便利。《藏书报》十几年来发表有大量十七年文学的版本史话,足资证明十七年文学的版本研究方兴未艾,而厘清初版本的来龙去脉显然是**位的工作。
版本史话只是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尽管冠以版本史话,其实也只能着重在初版本上“史话”。一篇完整的版本史话足可写出一本小册子来,所以作品版本、版次、版别、内容之间的异同不可能详尽叙述。此外需要说明的是还有一些作品如《浮沉》《铁道游击队》《三家巷》等等限于篇幅未能收入,《芳草地》的谭宗远鼓动并帮助我整理出来“大陆十七年长篇小说书目”,因为需要进一步完善亦未附录本书。这本小书如能引起读者的兴趣和批评,我将会喜出望外,希望识家对这些版本史话勘误与指正,也希望今后有机会奉上内容更丰富的增补本。
与我只有一面之交的山东薛原看好这个选题,承其推介居然短期成书,出乎意料。我没有告诉他,其中的山东作者比较多,收入的作品也多,如峻青一人就有三部作品。我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但我觉得很有趣。
李传新,供职于北京理工大学人文学院,编辑 、作家、图书藏家,编辑过《书友、《崇文》等内发报刊,著有《拥书闲读》等作品。
《建国后毛泽东对中国法治建设的创造性贡献》内容简介:本书为了能够完整呈现毛泽东在新中国法治建设中的具体形象,本书选取建国后
韩邦庆(1856—1894),字子云,别署太仙、大一山人、花也怜侬。江苏华亭人(一说松江,均今属上海)。幼年随父寓居北京,后南归应科举,久困场屋,遂居沪上。因嗜...
北京的红尘旧梦 本书特色 “姑妄言之姑听之,豆棚花架雨如丝。”在这座有着近千年历史的城市,我们触及到的永远是历经岁月冲刷的那一部分。更多的已成了…一笔糊涂账,消...
林放集 本书特色 《中国杂文》系列丛书,当代作家选五十位,每人一部杂文,五十篇左右。另有合集十部,每部二十几位作家,共二百多位作家,四百多篇作品;现代作家二十位...
人生的三路向-梁漱溟卷-中外名家随笔精华 本书特色 本书是对梁漱溟关于宗教、道德与人生问题研究的一次全面梳理。由梁漱溟先生的哲嗣梁培宽先生亲自辑录...
青花里的乡愁-关于瓷与茶的美学日志 本书特色 《青花里的乡愁——关于瓷与茶的美学日记》(精装版)作者以乡愁这个看似飘渺、感性的情感为题,...
淡品人生 内容简介 林清玄散文具有明澈动人,飞扬浪漫,淳厚深思,宽容博受的风格。 本书从作者早期创作的《玫瑰海岸》、《暖暖的歌》和《白雪少年》等16种书中,选出...
橄榄香 本书特色 《橄榄香》是董桥的小说人生集,是作者尝试一种新的创作方式的文章结集。该书收录三十余篇回忆性散文,均以写人为主,从“我”的视点切入,叙述各种人物...
城南旧事 本书特色 本书是琥珀经典文丛之一,精选林海音《城南旧事》《窃读记》《琼君》《金鲤鱼的百裥裙》《在胡同里长大》《北平漫笔》等名篇,分“城南旧事”“童年童...
《人生的修行》内容简介:篇篇精选不仅有《背影》的深情也有《给亡妇》的悲恸 雅俗共赏品读人生况味 认识不一样的朱自清 本书精选朱
伤心咖啡馆之歌 本书特色 如同所有原创天才作家,麦卡勒斯小姐令我们认识到,我们对真实世界中某些明显的东西视而不见……她是一位有着罕见洞察力的大师,无与伦比的小说...
中国言实出版社雄风文丛宿命的行走 本书特色 近些年来,实力作家秦岭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作家》《散文》《文艺报》等报刊发表大量散文随笔,叙说自己在生活...
沈从文集-沈从文谈艺术 本书特色 1949年,沈从文离开文坛,痴迷于文物研究三十余年,后有巨著《中国古代服饰研究》等问世。尽管文化研究与文学创作,属于两个性质与...
《当代希腊双剧选》选收了希腊当代十四位剧作家的十五部剧本,这些作品既继承了古希腊戏剧的优良传统,又注入了当代社会生活的新气息。其主题大体可以分为三类:一、反映现...
《中国语言文学研究(2017年秋之卷/总第22卷)》内容简介:《中国语言文学研究》系河北师范大学文学院主办的学术集刊,为半年刊。其
轻阅读:空山灵雨·无法投递之邮件 本书特色由许地山所*的本辑“轻阅读”《空山灵雨无法 投递之邮件/轻阅读书系》收集了许地山《空山灵雨 》和《无法投递之邮件》,是...
第一次写皮皮鲁 内容简介 《**次写皮皮鲁》是郑渊洁出版的惟一的一部随笔集,记录了作者从出生到成名的经历。文笔轻松幽默诙谐,并能给读者以启示。第一次写皮皮鲁 目...
1966-1976-中国当代新读编年史 内容简介 本书主要记述1966年1月至1976年12月在中国大陆发生的有关新诗创作、评论、出版、活动等史事。本书按有关史...
他的思想出入儒道,杂染佛禅,既能关注朝政民生,保持独立的见解,又能随缘自适,达观处世。宏博通达的学识才华和饱经忧患的人生
《古董局中局4:大结局》内容简介:北京小古董店的铺主许愿, 凭着一句去伪存真的家训,直面古董造假幕后黑手“老朝奉”, 古玩这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