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为艺术与心灵治愈

行为艺术与心灵治愈

作者:蔡青

出版社: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出版年:2012-09-01

评分:5分

ISBN:9787510049903

所属分类:艺术理论

书刊介绍

行为艺术与心灵治愈 内容简介

作者蔡青以一个行为艺术家的角度,通过大量精彩的中外实例,探讨了行为艺术可以在艺术家、艺术品和观众之间促成的各种互动形式,进而论证了这些互动可以沟通人与人的心灵,对自闭、抑郁等心理疾患达到一定的治愈功效。作者在讨论行为艺术作品实例时,避免了泛泛而谈,而是以一个艺术家的洞察力触及了许多作品深层的社会和人文意义。
此外,本书还特别收录了多位中外行为艺术家对本书涉及的两个核心问题的答复,有助读者从更丰富视角看待本书提出的论题。

行为艺术与心灵治愈 本书特色

看点一:正视在中国被弃置和曲解的行为艺术
提到行为艺术,在大众的眼中一直是以一种反面形象存在的。本书从客观、正面的角度,对行为艺术作了简要的论述,以各种实例,向读者揭示了行为艺术的魅力——行为艺术是*直接与观众交流的艺术形式。并且强调了互动在行为艺术中的重要性,以及互动的各种形式。艺术家如何将情绪传达给观众,并如何在过程中调动观众的情绪,得到观众的理解,沟通心灵
看点二:以行为艺术联通精神、启动灵魂。
旁征博引中外实例探讨行为艺术对心灵有治愈的功效。将行为艺术用于生活,是坚持艺术服务于人本,和艺术为人人的善举,行为艺术的互动如何达成生活与艺术的完美结合,是每一个行为艺术家奋力不疲的努力方向。
看点三:64位国内外优秀行为艺术家回函作者,答复书中核心论点。

行为艺术与心灵治愈 目录

序1 / 巫鸿
序2 / 栗宪庭
序3 / 曹意强
序4 / 汤伟峰(Thomas J. Berghuis)
写在前面
引 言
?行为艺术概念的多变性
?行为艺术的历史和区域
?行为艺术中的互动因素
?行为艺术的互动作为心灵治愈的可能性
上篇:行为艺术互动的各种形式
**章 身体的互动
1.1 封闭式的互动
1.2 与他者或物的互动
1.3 偷窥与角色的置换

行为艺术与心灵治愈 节选

序1
巫鸿
我和蔡青并不熟。见到他或听到他都是通过艺术的机缘——主要是通过他的行为艺术。因此现在想来,我们之间能够有这种断断续续、不期而遇的关系也可以算是他的艺术活动的一个成果——因为他在本书里反复强调的一点就是行为艺术的互动性,主要是人的互动。没有互动就没有行为艺术,或是有行为而无艺术。这篇短序可以说是由他开启的,我们之间互动的延续。
我和他**次接触是通过《生存痕迹——中国当代艺术内部观摩展》。时间是1998年,地点是北京朝阳区三环以外4.5公里处姚家园村内刚刚建立的一个名叫“现代艺术工作室”的大院,原来是村里一家工厂的车间和仓库。这个展览是20世纪90年代下半叶蓬蓬勃勃的中国当代艺术另类展览中相当突出的一个,其独特之处在于利用北京城乡交接的地理位置探测时代与艺术家个人脉搏的共振。两年后我在一本名为《在中国展览实验艺术》(Exhibiting Experimental Art in China)的书里对它做了介绍和讨论。展览中有不少出色的作品。蔡青的是开幕式上做的一个名叫《耕种》的行为表演:在大院中间划出一片农田来开荒种地,将大把大把的硬币撒在犁出的沟里,大约是给当时全民共做的发家梦提供一个形象比喻。但他在这个展览中的身份不仅仅是位艺术家,同时也是展览策划人和图录编辑者之一(另一策划人和编辑者是冯博一)。此外他还是展览所在地“现代艺术工作室”的创立者——那时他从德国10年游历回来,希望在中国建立一个专业艺术基地以推动高水平的当代艺术实践。但是他也没有真的回来:“现代艺术工作室”联系方式中的两个地点是德国科隆和法国巴黎

行为艺术与心灵治愈 相关资料

不加夸张地说,在行为艺术这个领域里,《行为艺术与心灵治愈》以及《行为艺术现场》这两部书是我所知道国内出版的最成熟和最深入的一套著作。
——巫 鸿(著名艺术史家,芝加哥大学教授)
无论对于专家还是对于想了解行为艺术的公众,《行为艺术与心灵治愈》都是一本有教科书性质的书。
——栗宪庭(著名艺术批评家,“中国当代艺术教父”)

行为艺术与心灵治愈 作者简介

蔡青,生于黑龙江省虎林,1984 年毕业于浙江美术学院版画系(现名中国美术学院)。
1989 年移居德国,1998 年在北京发起,并与冯博一共同策展了“生存痕迹——首届中国当代艺术内部观摩展”,此展为首次中国当代艺术展,由此推动中国当代艺术运动的进程。
2001 年旅居纽约。
2007 年任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艺术学院教授。
2011 获中国美术学院文学博士。
现任教于中国美术学院公共艺术学院。

相关推荐

微信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