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保的暴力

环保的暴力

作者:(捷克) 瓦茨拉夫.克劳斯

出版社: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出版年:2012-10-01

评分:4.5分

ISBN:9787510049958

所属分类:人文社科

书刊介绍

环保的暴力 内容简介

如今,全球变暖问题引发了世界性的灾难恐慌。这种恐慌催生出了对发展与工业文明的畏惧甚至憎恶,使环保原本善良的初衷逐渐蜕变为一种野心勃勃的思潮和运动,显露出专制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这场运动以保护环境为幌子,干涉自由和经济运作,成为政客和科学家夺取话语权、打击异己的武器,甚至演化为发达国家设置贸易壁垒,阻碍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工具。
本书作者瓦茨拉夫•克劳斯具有政治家与经济学家的双重视角。全书一反当今世界主流的变暖灾难论调,从经济学角度出发,冷静客观地重新分析了全球变暖现实和抵御变暖的措施问题。同时以政治家特有的洞察力,犀利而敏锐地指出环保主义是一种变异的专制主义意识形态,其本质依然在于干涉人类的自由和发展。全书还穿插展示了一系列因与主流话语和政治环境相违背而鲜为人所知的科学数据、科学报告甚至科学界内幕。书的结论颇有见地:唯有保护人类自由发展的权力,唯有人类财富的增长和未来的技术进步,才是解决环境问题乃至一切人类问题的根本途径。

环保的暴力 本书特色

捷克总统瓦茨拉夫•克劳斯*振聋发聩的呼声
揭开环保绿色正义下的国际政治博弈
全球已有英、德、日等十八种语言版本
捷克总统亲自为中文版撰写序言。
今天,西方世界*强大的宗教之一就是环保主义……那里有一个*初的伊甸园,一个天堂般的地方,有与自然和谐统一的完美状态,有吃了智慧树上的果子之后的堕落,也有*后的审判。
——迈克尔•克莱顿,美国作家
科学家的研究若导致对于现有数据的不同预测或不同解释,这些科学家就会经常受到胁迫。他们会被指控与“邪恶”的石油公司合作,而无权享受相关基金,难以获得提拔与重用。
——卢波什•摩陶,哈佛大学物理学家
我们为什么要把有限的资源投入去处理实际上不是问题的问题,反而忽略了世界面临的实际问题,例如饥饿、疾病、漠视人权,恐怖主义和核战争的威胁?
——弗雷德•辛格,美国弗吉尼亚大学大气物理学家
作者真实地指出了当前在阻止“全球气温变暖”旗号下,要求各国必须减少“碳排放”,同时制订了不少相关的“游戏”规则,在貌似科学与正义堡垒的背后,其实只是一些发达国家政治家们强加给世界的“真理”,是“政治强加于科学之上的效应”。
——著名学者、作家朱幼棣

环保的暴力环保的暴力前言

序: 对“全球增温”的思考和选择
为捷克总统瓦茨拉夫•克劳斯的《环保的暴力》作序,我颇费思考。读完全书后,把自己的感想写出来也是一件困难的事,而且很可能不合时宜。但有些事关乎大计,不得不说。
当下,“低碳生活”、“低碳城市”、“低碳经济”、“碳交易”成了流行语,有的人一开口挺时尚的:“你低碳了吗?”——“低碳”毕竟上升到了发展的方向或路径层面。这些以“限制碳排放”为目标的严厉措施或行为约束,似乎为了一个宏大的目标,即阻止“全球气候增温”,抑制随之而来的海平面上升等等生态灾难。但细想,却又不知决定的“巨手”在哪里,有没有更清醒清晰的方向。
应当坦率地承认,瓦茨拉夫•克劳斯是一位有远见卓识的政治家和经济学家,目光敏锐,观点犀利。本书的观点真是振聋发聩——虽然有时政治的眼光同样会导致立论的偏激,但他真实地指出了当前在阻止“全球气温变暖”旗号下,要求各国必须减少“碳排放”,同时制订了不少相关的“游戏”规则,在貌似科学与正义堡垒的背后,其实只是一些发达国家政治家们强加给世界的“真理”,是“政治强加于科学之上的效应”。
确实,世界上不乏有创见的一流科学家,但人们很难听到他们发表对全球变暖问题的看法——事实很可能如瓦茨拉夫•克劳斯所指出的,他们受到了“傲慢的警告”,几乎都无法发表不同的意见。瓦茨拉夫•克劳斯总统认为,全球变暖,主要由人类活动引起——而且仅认为是碳排放造成——只是一种假说,是被无限扩大的“链式推理”。
现在以这种假说为前提的环保行动以及相关的税收政策,几乎主导了世界,“与其说是自然科学毋宁说是社会科学,与其说是气候学不如说是经济学”。确实,这种“学术成果”使一些科学家名利双收;如同人权问题一样,政治家们轻而易举占据了道义和科学的“制高点”,对发展中国家和新兴国家有了特别的话语权,而企业家们则大有利可图。——比如,设置新的技术门槛和技术壁垒,推销装备和技术。在“全球增温”解释权被少数人垄断之后,一位荷兰物理学家对此曾表示,起初感到不安,现在则感到“生气”。瓦茨拉夫•克劳斯总统补充说:“生气的对象还有一些政治家们”。
因为从事环境和政治新闻报道,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开始,我一直关注“全球变化”问题。“气候增温”只是全球变化的一个组成部分。
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后期开始,非洲大旱持续到1984年;1960年南太平洋多次发生厄尔尼诺事件,众多国家和地区出现气候异常和严重的旱涝灾害,与这些灾害相联系的还有大气环流异常和海洋异常。
国际科学联合会理事会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开始实施全球变化计划——国际地圈、生物圈计划(IGBP),旨在对全球系统相互作用的物理、化学和生物过程,生态系统与人类活动的关系,进行多学科研究。世界气候计划(WCP)、热带海洋和全球大气试验(TOGA)等,也应运而生。这些研究是多学科、开放式的,经各国众多领域科学家的努力,仍远未获得一致的结论。
可以说,地球学科的视野,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广阔。同时,在全球变化这个巨系统面前,我们也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意识到自身的不足与局限。
地球系统的生态圈是由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和岩石圈组成的。 地球的各个圈层,是相互作用的整体,同时它又是开放的,和外界存在物质与能量的交换。从根本上来说,地球大气和海洋运动以及生命活动,其能源都直接或间接来自于太阳的辐射,即所谓“万物生长靠太阳”。从物理成因来看,引起一年四季温度变化直接原因,是由于各地在春夏秋冬的日照量不同所致,这是地球绕太阳公转时,黄道面和赤道面有着一个约23°27′的夹角所致——直射的阳光在南回归线与北回归线之间不断移动。
在中高纬度的大陆,一年中冬季和夏季的月平均气温可差20—60℃之多——这种温差的变幅,远超出现在谈论的零点几度的增温。因此,人类对于太阳活动或与此有关的种种变化,给予了特别的关注,但对于“太阳的作用,是人类完全鞭长莫及的”。
现在,有人告诉你,在薄薄有大气圈中——确切地说,在对流层中,由于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含量的增加,导致了大气增温。其原因是,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对于太阳的短波辐射是透明的,而对于地表向外放射的长波辐射(主要在13—17微米的波谱区),则具有强烈的吸收作用。
确实,自工业化以来,大量燃烧煤炭和石油,以及森林破坏减少等原因,使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大为增加,据说二十多年后,可能比工业化前增加一倍。——但毕竟,二氧化碳只是一种微量气体,在大气中的含量为0.039%,或者说万分之三左右,而且还随季节变化有所不同。根据全球大气环流模式模拟试验,引起大气增温的参数相差相当悬殊,大气增温在1.5—4.5℃之间,海平面上升0.2—1.4米。但考虑了海气相互作用之后,其增温幅度可能要比这个值低一些。(《全球变化》,任振球著,科学出版社)——如果模拟试验有3倍之差的数据,而且实际增温幅度可能更低一些,则很难说获得了一致的肯定的结论,这只能表明科学本身存在很大的争议。
“低碳生活”、“低碳城市”,好像当今世界的环保只纠缠在大气中万分之几的“二氧化碳”含量的变化上,对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水、大气和土壤污染,反而不那么看重了。——这的确是环境保护主题的“嬗变”。
应当承认,二氧化碳并不仅仅影响阳光的照射,还可提高农作物的光合作用,提高玉米的产量,历史上的暖湿时期,大多雨量也比较充沛。二氧化碳对地球长波辐射的影响——导致了地球表面温度的升高,其实已经有诸多难解的纠结。它与人类活动的关联度究竟有多少?其中有多少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基本需求所致?多少是可以限排减排的?其投入与成本是否经济?
——真正的科学决非随心所欲的言词发挥。比如上个世纪已经有研究表明,种植水稻会导致大量二氧化碳产生。西方曾有不少人提出限制中国和东南亚国家水稻的种植面积,并以此来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在粮食缺乏和饥荒阴影挥之不去,穷人基本的生活都没有得到保障的国度里,限制水稻种植会大大推高国际粮价,他们买得起进口的小麦和面粉吗?
对于全球变化,我们无法回避这个学科*朴素、*本质的问题。
而人类、特别是发展中国家要付出多少经济代价,在多长的时间尺度上,才能“管控”住大气万分之几的二氧化碳含量发生变化——在这期间,会不会因荒漠化的扩展、火山爆发和天文因素等,使这一切努力完全付诸东流,成为一个打水的竹篮?
在地质年代和冰河时期,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也是变化的。有研究表明,大气二氧化碳含量在三大冰期内都是比较低的,在第四纪大冰期内,末次冰期的盛期,二氧化碳仅为现代的一半,而在间冰期内,二氧化碳含量也比较高。——但这些显然与人类无关。
一些人以为,气候变化似乎都是以亿年、万年为尺度,其实并不尽然。有史以来,地球上就多次出现过暖湿和干冷期。距今3400年前附近,我国处于殷商温暖时代。从东周至秦汉时代,也处于一个温暖时期。在公元4—6世纪气候变冷后,唐代也有个转折,温度比现在高,这一直持续到公元9世纪才变冷。一般地说,温暖时期植物繁茂,光合作用消耗的二氧化碳也多。
十七世纪的小冰期,平均温度也比现在低2℃左右。进入二十世纪以来,北半球温度也有几次大的波动。其中二十世纪初和六十年代以后,为两个低温时期,气温平均有0.4℃左右的下降,只是到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后,才连续出现暖冬和创纪录的高温。有天文学认为,在千年和百年两种时间尺度下,冷暖变迁是由于九大行星地心会聚的参数变化引起的,十九世纪北半球气温变化与地球自转速度变化有关。——总之,大阳与地球的关系变化,对大气温度的影响,要比人类大得多,这是毫无疑问的。
海平面的升高,世界各地各不相同,中国的南海、东海、黄海差异也很大——有的还呈下降态势。否则,一些岛国早就遭到没顶之灾了。我只是想以此说明,关于全球变暖的研究,还有很多工作要做,还有诸多不确定性,其决定因素的指向,很可能不是单一的“碳排放”,而是多元的综合。
瓦茨拉夫•克劳斯视野开阔,旁征博引,他毫不掩饰自己的观点,曾在联合国气候大会等重要国际讲坛上发表演讲,回答美国国会众议院与商业委员的提问。他认为,与影响气候的大自然的力量强度相比,任何政策应当客观地评估人类文明所具有的潜力。试图控制愈加频繁的太阳活动或大洋环流运动的做法,是对社会资源的浪费。采纳各种成本高昂、以消耗稀缺资源为代价的方法,以阻止不可能被阻止的气候变化。实际上忽视了每一项政策措施都必须以经济成本分析为依据。各国的发展、收入和财富水平各不相同,却要做出全球的、整体的和一致的解决方案,付出的代价未免太过高昂,也不公平。
希望大家都能读一读《环保的暴力》这本书,它从另一个角度提出了许多令人深思的问题。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大国,煤炭占一次能源的70%左右,煤炭为主的能源结构不可能有根本性的变化。节能减排是我们长期的任务,但减排的绝不仅仅是二氧化碳,而应该是污染物。——在实行节能减排的过程中,层层下达指标,以致不少地区都出现盲目的“拉闸限电”,甚至限制城市民用电等现象,这给群众生活和经济运行造成很大的困难。在“黑暗中摸索”,回到发展的原点,不是我们的初衷。正像瓦茨拉夫•克劳斯先生所说的,发展中国家抵御气候变化的风险,*有效的是加快自身的发展。
是的,我们从电视新闻中看到,格陵兰的夏天冰川在不断解体,跌落的冰山随洋流漂移;可同时,在暗夜南极的冰盖上迷漫着暴风雪——这是电视镜头不可能拍摄到的。地球和太阳都按照既定的轨迹运行着,一年四季也在继续轮回,几乎每年不同地区都有极端的天气出现,有创纪录的高温或低温。仰望星空,我们应该多一些问号,多一些思考,多一些求索。
是为序。
朱幼棣
2012年7月

环保的暴力 目录

序:对“全球增温”的思考和选择1
致中国读者4
前言13
**章 环保 VS 环保主义:问题的界定1
第二章 资源真的会用完吗:资源、资源的可耗竭性以及价格的不可替代的作用23
第三章 未来会怎样:财富效应和技术进步效应33
第四章 如何合理地评估未来:贴现率与时间偏好45
第五章 灾难“将要来临”:方法论概述:成本及效益分析,或者预警原则之绝对化?57
第六章 全球真的变暖了?65
第七章 怎么办?87
附 录97
附录一 针对美国国会众议院和能源与商业委员提出的有关人类对全球变暖和气候变化造成影响的若干问题的回答 99
附录二 环境激进分子的痉挛式反应 105
附录三 我们应该用风力发电站代替泰梅林核电站吗? 108
附录四 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上的演讲 111
参考文献114
出版后记129

环保的暴力 作者简介

作者
瓦茨拉夫•克劳斯:捷克政治家,于1941年6月19日出生于布拉格一个平民家庭。1963年毕业于布拉格经济学院,1968年取得经济学博士学位。1989年步入政坛,但依然保持与经济学界的联系,继续讲学,并时有新的学术论著发表。2003年2月在总统选举中击败执政联盟三党候选人索科尔,当选捷克总统,任期五年。2008年2月15日在总统选举中再次胜出,成功连任。目前已出版了二十多部专著,内容涉及社会、政治、经济等诸多题材。曾获得许多国际大奖,还拥有多个荣誉博士头衔。
译者
宋凤云:原籍黑龙江省。1983年考入北京外国语学院东欧语系捷克语专业。1985年赴捷克首都布拉格查理大学(Charles University)留学深造。1994年获查理大学比较语言文学博士学位。曾任查理大学中文系教授,现任布拉格国立音乐艺术学院(Prague Conservatory)音乐戏剧系教授。从事翻译工作二十余年,涉足文学、诗歌、经济、建筑和美术技术等专业领域翻译创作。其翻译作品有诗歌集《宜兰之夏》,当代捷克文学选读《喧嚣的孤寂》等。

相关推荐

微信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