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六镇

江南六镇

作者:阮仪三

出版社:河北教育出版社

出版年:2002-05-01

评分:4.8分

ISBN:7543446502

所属分类:民俗文化

书刊介绍

江南六镇 内容简介

片断:
粉墙黛瓦人家
江南水乡所处的长江三角洲和太湖水网地区,气候温和,季节分明,雨量充沛,因此形成了以水运为主的交通体系。居民的生产生活依赖着水,这种自然的环境和功能的需求,塑造了极富韵味的江南水乡民居的风貌与特色。
江南水乡民居在单体上以木构一、二层厅堂式的住宅为多,为适应江南的气候特点,住宅布局多穿堂、天井、院落。构造为瓦顶、空斗墙、观音兜山脊或马头墙,形成了高低错落、粉墙黛瓦、庭院深邃的建筑群体风貌。水乡多河的环境出现了水巷、小桥、驳岸、踏渡、码头、石板路、水墙门、过街楼等等富有水乡特色的建筑小品,组成了一整套的水乡居住环境。
由于江南水乡一直是全国文化*为发达的地区之一,人才荟萃,因而水乡城镇的许多住户是诗书传家。又由于物产富庶、工商繁盛,这些城镇历来是官宦退隐、富户别墅、学士散居之地。那些有文化素养的人当然是精心营造房舍;而一些富绅商贾也附庸风雅,聘请饱学之士筹划,所以在许多水乡城镇中留下了不少精美的院宅。其次,这些水乡民居大都营建于封建社会,封建伦理、儒学传统、风水习俗都直接影响着这些民居的经营布局、房舍安排等。如厅堂的主次,前后的序位,主客的区分,主仆的隔离,男女的差别等在设计都有独到的手法,这是江南水乡民居的人文因素在意识形态上的反映。
根据民居的规模,可分为大宅、中宅、小宅三类:
大宅人都是富商、官宦的宅第,纵向称进,横向称落,大宅多则九进,少则四进,多到七落,少则一落不等。如周庄的沈厅则为七进。有的大宅与园林巧妙结合,既创造了居住建筑的产物——私家园林,又增添了民店本身的吸引力。如同里镇的退思园就是非常精致的园林。
大宅在平面布局上,通常都有严格的轴线,正门朝南或朝东,宅院规矩方正,进落有序。
大宅主落一般有五进,依次由门厅(沿街有的带店或带楼)、轿厅(停放轿子)、正厅(接待主要宾客,举行婚丧礼仪)、内厅(会见亲戚好友、家庭议事)、女厅(也称上房,常用为居住用房)组成,主体建筑以厢房或院墙围合组成院落。边落一般不独立开门,常由花厅(会见常客、举行宴会等)、书房(读书)、花园、内宅(居住)、厨房(多沿后巷开门,不造成干扰,但无家庭专门浴室、厕所)组成。宅的入口沿街或沿河,便于人员的出入和物品运送。两落之间,往往没背弄,这样既分开了主仆的交通路线,又大大增强了内宅的私密性,并有利于隔声、防火、防盗。
中宅从形式上看与大宅相仿,不同的是中宅进数较少,一股少于四进,且一般无边落,内部空间的组合没有大宅那么考究,但相比之下较为灵活。中等收入家庭多属此宅。
小宅,是一般平民的住宅,规模较小,多为一到两进,有的沿街,有的沿河,平面布局较为随意,为水乡城镇特有的小巷和水巷景观。
普通小宅占地小,无严格的轴线,一般有两进,面宽多在一到三间,形式自由,因地制宜,空间利用合理但私密性较差。普通小宅沿河沿街处常有营业性质,临河都开有门,有踏渡水埠一直通到水面。
水乡城镇民居在其厅堂组合时,创造了一些富有特征的构件,既丰富了水乡民居的内容,又具有强烈的特征。
天井,是民居中用以采光、通风的特征构件,在一般的三合院中,其深度与高度相当,宽度有多种,如主屋三开间,则以明间面阔为准。或五开间较大的,则以明间或次间面阔为准。在大宅中,天井大都做成长方形,并且将两楔的进深减小,或用廊代替厢房,天井成横长方形,东西长度大,通风较好,而且夏季可以减少太阳的照射。常设前、后天井以利通风,后天井一般进深较小,植有落叶乔木以利遮阳。
砖雕门楼这是做在前后进腰门上的,是纯粹装饰性的特征构件,明代的门楼较为简朴,清代雕花较为繁琐,这些门楼上都题有匾额。
墙水乡民居以木结构为主,因而墙具有重要的防火功能,一般山墙皆高出屋面,做成梯阶式或平头高墙,称“封火墙”或“女儿墙”。墙可分实砌和空斗两种,或下为实上为空的混合式。墙基常用条石,石灰粉刷。当用作装饰性墙面时,就用清水磨砖贴面,既简朴又表现出主人的殷实。
地面院宅内露天的地面(知大井)用石板条铺、块铺,裂纹石块或鹅卵石铺砌,也有用砖铺。室内地面都用砖。江南多雨,地下水位浅,室内易潮湿,一般先用石灰夯实,其上铺砂,砂上铺砖,以避潮气,居室的房内则用木地板。
轩是室内天花,实际上是使屋顶增加一个空气保温层。大宅、中宅的轩有的装饰考究,木雕精良,有各种做法如船篷轩、鹤顶轩、花篮轩等。
屋顶与山墙屋顶铺青瓦,整个坡屋顶成向内微曲的屋面,有利于屋面排水。屋脊的做法花样很多,普通小型民居只用瓦竖砌,两头做简装纹饰。大、中型民居的主要厅堂脊头有做成龙、鸡等花饰。普通山墙为硬山式不出屋顶,厅堂等重要建筑的山墙用出屋顶的屏风墙,随着房屋进深的大小,有一山、三山和五山屏风墙的不同。
江南水乡民居总的面貌是:平房楼房相掺,山墙各式各样,形成小巷和水巷驳岸上那种高低起伏,错落有致的景观,建筑造型轻巧简洁,虚实有致,色彩淡雅,因地制宜,临河贴水,空间轮廊柔和而富有美感。因此,常被人称之为“粉墙黛瓦”、“小桥流水人家”。

江南六镇 本书特色

每当春雨霏霏,杨柳吐绿,桃花水涨,盈盈的湖水荡漾着渔舟,水面上薄雾轻笼,那碧水,那浆影,那波光漪漾……在秋水落霞,层林尽染之时,夕阳晚照,水乡村镇的房舍竹树,镇市上三三两两散集的人群,那小桥,那水埠,那吴音软语……“江南水乡”款款入梦来。本书以丰富精美的图片,生动简练的文字,介绍周庄、同里、南浔、乌镇、西塘、甪直六颗水乡明珠,体味水乡古镇历史文化风韵。

江南六镇江南六镇前言

“江南水乡”这四个字映入眼帘时,人们的脑海里就会勾画出一幅轻柔秀美的图画。确是如此,每当春雨霏霏,杨柳吐绿,桃花水涨,盈盈的湖水荡漾着渔舟,水面上薄雾轻笼,那碧水,那浆影,那波光漪漾……是一首诗;在秋水落霞,层林尽染之时,夕阳晚照,水乡村镇的房舍竹树,镇市上三三两两散集的人群,那小桥,那水埠,那吴音软语……是一首首歌。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人人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
这些前人的诗歌,使江南水乡的自然景色和水乡风情更令人神往。遍布江南水乡的大小古镇,凝聚了江南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是江南文明的聚集点。
近年来,江南水乡周庄、用直、同里、南浔、乌镇、西塘六古镇声名鹊起,游客云集。人们惊喜地发现,这里拥有清涟的河水,纯朴的田野,幽谧的街巷,古旧的民居。倘徉在乡间的石板路上,追寻古人留下的历史踪迹,驻足在驼背的石桥上,欣赏旖旎的水乡风光。举目所见,是原汁原味的历史沉淀,小憩品尝,是地地道道的家乡醇味。没有常住城市中的喧闹浮躁,没有某些旅游地的假造矫作,能觉出一份野趣,能得到一份清纯,能享受一片宁静。
我从小在江南长大,那一方秀美的山水,一份淳厚的人情,诸多小镇文化的遗存和日常生活的风韵,无不令我魂牵梦绕。由于对江南古镇的深厚情感,又有工作的关系,从一九八○年开始,我就寻找各种机会,对这些古镇开始了广泛的调查、研究和保护规划工作。但这个过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其中的辛苦与艰难难以一一道出;有幸的是,随着整个社会对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逐渐重视,我们也得到越来越多的人的支持,六古镇原汁原味的历史风貌才得以保存。
今天,通过十多年来持之以恒的努力,才使更多的人能够在繁忙的工作之余,在车水马龙拥塞喧闹的城市之外,到六古镇采风,来感受中国古朴而丰富的民间历史与文化,进而更关心中华民族水久的精神和物质的家园,为它的保护贡献一份力量——这也许就是我们所有夜以继日的工作,以及这本小书的意义了。

江南六镇 目录

能不记江南?
[壹]古镇溯源
[贰]水乡风韵
[叁]小桥流水
[肆]粉墙黛瓦人家
[伍]人与自然的融和
六古镇采风
[壹]六古镇的共性与特色
[贰]江南**水乡——周庄
繁荣的街市
双桥佳话
“迷楼”逸事
“沈厅”故事
“修旧如故”的叶宅
[叁]水乡明珠——同里
贴水名园
走三桥
嘉荫堂的砖木雕琢
[肆]以庙兴市——用直
驳岸和石桥
保圣寺与斗鸭池
水乡倩妆
叶圣陶和万盛米行
[伍]水墨画卷——南浔
崇文重教的镇风
曾经繁荣的丝市
别致的私家花园
家藏万卷书
水巷婉蜒“百间楼”
宏屋巨宅“懿德堂”
[陆]文风蔚然——乌镇
蚕花季节
老街余韵
玲珑的水阁房
相聚在茶坊
茅盾故居
[柒]吴根越角——西塘
婉蜒的廊棚
民间博物馆
黄酒飘香
七老爷庙和老爷出巡
跋:古镇保护坎坷路

江南六镇 作者简介

阮仪三
同济大学规划系教授,从事中国古城镇的规划保护研究工作,主要作品有《江南古镇》。

相关推荐

微信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