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主要分为两部分。**部分为佛学概论,讲述印度、中国和各地的佛学历史及主要的佛学理论;第二部分为中国佛学,讲述中国佛学的特质、宗派及其重建。另外,本书还收录太虚大师的《我之宗教观》《我的宗教体验》《我的佛教改进运动略史》三篇文章,以助读者了解大师的宗教思想本书是近代高僧太虚大师所撰《佛学概论》、《中国佛学》的合集。《佛学概论》从“学史”和“学理”两个角度论述了佛学历史和佛教原理;《中国佛学》对中国佛学的特质、宗源以及各宗代表高僧的佛教思想作了详细阐释,其中不乏有趣的佛典故事。。
太虚大师学识渊博,思想深邃,在佛学和世学理论上都提出了不少精深的见解。他提倡“人生佛教”,主张以“舍己利人”“饶益有情”的精神改进社会和人类,建立完善的人格、僧格。本书系统介绍了佛学的大略历史和基本理论,重点讲述了中国佛学。讲解详细透彻、通俗易懂,是佛学爱好者不容错过的经典读本
太虚,原名吕沛林,中国近代著名高僧,佛教改革运动的理论家和实践家。十六岁时,在苏州小九华寺拜士达上人为师,取法名“唯心”。奘年和尚赐法号“太虚”。太虚大师创办僧教育学院,培养新僧人材;组织居士正信会,团结各界信众;出版书报杂志,宣传佛教文化,为佛教事业作出了杰出贡献。
道教与长江文化 本书特色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光辉灿烂。儒教文化产生在黄河流域,佛教文化产生在恒河流域,道教文化产生在长江流域。可以说长江流域是道教的摇篮,长...
汉译文库-忏悔录 本书特色 《忏悔录》共分十六卷,追溯了作者五十年间的人生经历和心路历程,重点描述了作者在东西方各伟大思想、宗教间的求索过程,以寻找生命的意义和...
《印度哲学概论》原为作者于1917年至1924年在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印度哲学课程期间所作的讲义。全书分“印度各宗概略”、“本体论
《尔雅译注》:《尔雅》是我国第一部按义类编排的综合性辞书,是疏通包括五经在内的上古文献中词语古文的重要工具书。现作为《十
守望智慧的记忆 本书特色 哲学家在自身领域的创造都凝聚在了他们的著述里,其他领域也大多如此。一百年来,北大哲学家群体留下了大量的著述,这是北大哲学门和现代中国哲...
康德的大刀-《纯粹理性批判》导读 本书特色 伟大的德国浪漫诗人海涅评价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是砍掉了自然神论头颅的大刀。本书选择康德哲学中*容易被中国读者误解的...
南怀瑾选集-庄子諵譁-第三卷-[典藏版] 本书特色 《庄子》一书记载了庄子本人及其门人后学的思想言行,是道家的代表作品。自魏晋以降,其影响力更是跨越道家,与儒、...
全球化视野下的中国儒学研究 本书特色 本书为复旦大学哲学学院关于“全球化视野下的中国儒学研究”的成果,代表当今国内外学术界有关儒学问题研究的富有创新性的高水平...
中国哲学史大纲 内容简介 本书论述了中国哲学的发展历史,剖析了中国哲学,对中国哲学史学科的探讨具有重要的借鉴、参考价值。中国哲学史大纲 目录 增订新版小序引论*...
道德箴言录 本书特色 《道德箴言录》并不是一堆简单的规范和训条,在揭露了当时上流社会、宫廷贵族中的道德腐败和伪善的同时,对人们的行为品质进行了深刻地分析和描述,...
日讲书经解义 本书特色 前清帝师经筵日讲的讲义清宫学习儒家经典的课本日讲书经解义 内容简介 《日讲书经解义(清康熙内府刻本)》(作者库勒纳)为《《日讲书...
本书稿以天竺佛教史迹开端,从西到东,分别研究了丝绸之路上的天竺、新疆、北方、南方佛教史迹中的有关佛教考古的问题,以佛教石
快乐学哲学-第5版-注释版 本书特色 《英文大学人文经典教材:快乐学哲学(注释版)》自1988年问世以来,一直受到业内的肯定和读者的欢迎,不断再版。难以理解的哲...
本丛书发挥成中英、H.Beck等人的《本体诠释学》(Onto-Hermeneutics)的诠释角度对中国哲学当代诠释进行阐释,除了延续中国哲学体用
四书释义-钱穆先生全集-[新校本] 内容简介 《论语》、《孟子》、《大学》、《中庸》合称“四书”,是儒家的经典古籍,在中国思想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钱穆先生所著《...
周易新解 本书特色 中华民族有着数千年的文明历史,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文化,给人类留下了丰富的精神财富,其中就有《周易》。本书参考大量易学著作,借鉴老子《道德经》中...
灵韵与救赎:本雅明思想研究 本书特色 本雅明坐在圣日尔曼德普雷的德斯杜赫马哥兹咖啡馆等一个朋友,突然觉得“有-种迫人的力量”,他为自己的生活和思想“明确无误”地...
无人能弘道:傅佩荣谈论语(精装版) 本书特色 《论语》是中国文化中一项极珍贵的遗产。其中记载孔子有关政治、社会、教育、交友、处事的说法,数千年来一直展现其历久弥...
本书将游历康德哲学的旅程划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集中于第一批判和康德关于自然哲学的著作,第二部分集中于第二批判和康德的道
《利玛窦中国札记》主要撰写者是一位在中国生活了多年的欧洲人,他以灵敏的感受和一个旁观者的态度,详尽记录了在中国的传教经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