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德、官德是党性之基、为政之本、作风之源、廉洁之根。只要官职,不要官德;只想做官,不想守德,这样的人即使混入官场,也是一名丑角,演出的也将是一场闹剧、丑剧、悲剧。人无论何时何地、何官何职、何权何力、何名何望,都要做人讲人品、为官讲政德、官德。特别是作为一名县委书记,处在改革、发展、稳定的第一线,直接联系广大人民群众,担负着振兴一方经济、富裕一方百姓、确保一方平安的重任,更应该不断加强政德、官德建设,始终坚持以德修身、以德服众、以德领才、以德润才,德才兼备。
“以德修身”是为官的根本
人,无德不可立世;官,无德难以从政。当官,以什么为根本?唯有一个“德”字。如果把道德比作“1”,把素质、才能、政绩、职务等比作“0”,那么,有了道德这个“1”,后面挂的“0”才有价值;如果道德是“0”为官从政必读之书,那么后面的“0”再多也毫无意义。以德修身,这是我国传统文化“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思想的体现,也是当官从政的基本要求。当官从政必须修身,不修身,就将身不道、心不洁、体不健、行不美,就会脱离群众、违背群众利益,走到邪路上去,甚至滑向腐败的深渊,受法纪严惩。古人云:“天下之德,莫过于忠。”对党忠诚,是共产党员的党性原则和政治品质,是保持党的先进性、纯洁性的政治基础,是推进事业发展的政治保证。作为领导干部,无论职位高低,权力大小,在群众的眼里都是官,都是人民的公仆,在任何情况下,都要重政德、守官德,做到忠诚老实,对党忠诚,对人民忠诚,老老实实为人民办大事,不为自己谋大官。
“以德服众”是为官的定位
人以品为重,官以德服众,德高则望重。当前,个别干部不注重反思自己、不注重品德,凡事“我”字当头,只想自己不顾集体、不顾大局、不顾党性原则,有的工作互相掣肘,有的新官不理旧事,有的只喊口号、不抓落实,有的欺上瞒下、表里不一,有的执法不严、越权执法,有的政治敏感性不强、缺乏政治责任感,有的心浮气躁、急于升迁,等等。这些都是领导干部道德认知肤浅、道德情感扭曲、道德信念缺失、道德意识薄弱、道德行为低俗的具体表现。古人曰:“服人者,以德服为上,才服为中,力服为下。”权力使人慑服,才干使人折服,唯有道德使人心服口服。我们深切感受到,无论时代如何发展,社会环境如何变化,高尚的道德理想和精神信念,永远都是支撑一个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不断提升自身文明、引领社会积极进步的精神力量。正所谓党风引导民风,官德影响民德。中国历史上有几次大治的时期,比如文景之治、贞观之治等,都是政风和畅,社会诚信,路不拾遗,夜不闭户,是比较理想的社会状态。对于我们这些领导干部而言,身负治理社会之责,自然要以我们良好的政德、官德去让群众信服。岫岩作为发展中的生态大县、资源大县,要在全县上下,特别是在党政机关中做到不欺上、不愚民,全力提高岫岩的诚信水平。不但让全县人民信服党委、政府,形成齐心协力发展岫岩的合力,也让其他地区的人信任岫岩,愿意到岫岩投资兴业、观光旅游、共谋发展。
“以德领才”是为官的标准
才,指的是一个人的才干、才智、才能。没有才,不能成事,也难以掌好权、执好政。才固然重要,但必须坚持以德领才。德是才的方向盘、导航仪、指南针。季羡林先生说过这样一句话:看人的德性如何,主要看他利人利己的比重分配,为他人的比重越高,德性越高。作为领导干部,不但要有为人民谋利益的才华,更要有为人民谋利益的高尚品德;不但要有驾驭全局、带领群众干事创业的领导才干,更要有影响群众,凝聚群众力量的人格魅力。古人云,“道德可常”为官从政必读之书,意思是,道德的生命力是长久的,而且是最有力量的。现在有个别党员干部,沉湎于灯红酒绿,迷恋于声色犬马,热衷于求神问卜,沉溺于豪赌狂博。也有的官员,用花拳绣腿制造假象显示自己的“官德”,这只能说明是自作聪明的“缺德”。领导干部的道德行为具有放大效应和示范效应,一言一行都受人关注,一举一动都有导向作用。官德就是公德,官才就是为民之才。以德领才,在于德要纯洁、纯公,为民出于公心、大公。党政干部要自觉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工作宗旨,自觉地重德、立德、育德、律德,用以德为先的原则识人、选人、用人,让德才兼备的干部不吃亏,让德行优良的干部有舞台,引领党员干部把心思和精神用到干事业的层面上来,把才智用到推动科学发展上来。
“以德润才”是为官的涵养
《中庸》有言,富润屋,德润身。德的内涵丰富博大。我们讲以德润才,就是用道德实践历练人才,就是让“德”浸润“才”,使才不断得到历练。官德是立身之本,才华是强人之基;人品是纯精髓,才华是真功夫;以德立身,凭才立世。增长自身的廉、勤、俭,以及才智、能力,可谓渠道多多、方法种种、各有其法。不过,古人讲得好,“官德乃为官之本,本固则德厚,德厚则威高”。做人无德,什么事都做不成;做官无德,一分威信不会有。周恩来同志在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漫长岁月中,建立了不朽功勋,但他“死不留灰、生而无后、官而不显、党而不私、劳而不怨、去不留言”,不愧为一位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以“大无”实现了“大有”,以“平凡”达到了“崇高”。人的内心通过情趣流露,人的品德通过行为展示。情趣有雅俗之分,品德有高低之别。一个内心纯净的人,情趣一定高雅;一个行为美好的人,品德一定高尚。希望自己威信高、说话有人听、办事有人跟的干部,应把以德润才作为主体抓好。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好的人品并非与生俱来,好的官德更需后天修炼。以德润才是党政干部的必修之课、必用之功。一个人如果把一言一行都和人格修养联系起来,就能真正做到克己自律、自强不息。
“德才兼备”是为官的基点
《资治通鉴》曰:“才者,德之资也;德者为官从政必读之书,才之帅也。 ”德,决定着自身的品质、形象、威信;才,决定着自身的能力、本领、水平。德是基础,才是条件;德是核心,才是关键;德是本质,才是属性。才靠德来统帅,德是才的灵魂;德好才不好,干不成大事;才好德不好,小才干小坏事,大才干大坏事。但话又说过来,没有才,德行再好,也办不成事,也就难以掌好权、执好政。有德有才是精品,无才无德是毒品;德和才的关系,是心与力的关系,综合起来就是为党和人民的事业无私奉献的强烈愿望、信心及为人民服务的实际工作本领、能力。毛泽东同志说,学问再大,方向不对,等于无用。所以,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德才全优。有人不是立志做大事,而是把当官升官当作飞黄腾达的途径,把“乌纱帽”看成通向私欲的天堂和敲门砖。于是,他们不是盯着问题抓工作,而是瞄着位子干工作;不是靠真抓实干求进步,而是靠歪门邪道谋职位,更甚者,为了升官挖空心思跑官、要官;有的当面讲人话,背后说“鬼话”;有的事成归功自己、事败归罪他人。我们一定要瞪大眼睛,从动态的工作实践中看人,选任那些真正德才兼备的良才。唯有这样,才能树立正确的选人用人导向,才能营造风清气正的干事创业环境,才能实现党的队伍更加纯洁的目标。(作者:杨君 系中共岫岩满族自治县委书记)
免责声明:本文系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旨在传递信息,不代表本站的观点和立场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需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如果来源标注有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或者其他问题不想在本站发布,来信即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