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在主义心理学如何看待死亡

书籍推荐| 2024-03-19| 0

在此之前,从未听说过什么“存在主义心理学”,之所以会看这本书,是因为近些日子身边发生的事情——小学同学的妈妈患白血病,救治了三个月,最终无果,还是离开人世了;邻居叔叔在每年例行的体检中,被诊断为肺癌晚期……为此,我连续几个晚上都做了噩梦,梦见自己也患了不治之症,时日无多。

从小到大,身边的亲人、熟人的离世,并不少见,为什么这次对我的影响如此之大?

我想了挺久的,大概以前离开的都是爷爷辈的,也都习惯了,而这次离开的,是父母一辈的人。于是,我在害怕。以前觉得好像离死亡挺远的,突然一下子,感觉那么近。

人类对死亡的恐惧与好奇是同等的,于是,我找到了这本丹麦作家博·雅各布森的《存在主义心理学的邀请》,书里的第五章【死亡焦虑与投入生活】解决了我对死亡的恐惧和担忧。

在此之前,先了解一下什么是【存在主义心理学】,书里说:

存在主义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一个分支,它研究的是每个人与最基本的生活困境之间的关系,也就是每个人如何处理所谓的“人生大问题”。

直白点说,也就是“存在主义心理学”更加注重人的感受,从人性的角度出发,并且它是有哲学基础为支撑的,以此来解决人生大问题,比如常见的“爱”与“孤独”,“顺境”与“逆境”,“幸福”与“痛苦”,生命的“责任”与“死亡”等等。

存在主义心里学很少用来诊断来访者的心理问题,它更多的是帮助每一个人获得更多的生命活力,也就是让人“本真的活着”,探索特定的人性维度,反思自身,辩证灵活的看待人生之中所遇到的这些“人生大问题”。

那么关于死亡的问题,存在主义心理学也是更加关注人在面对死亡时的感受。我们心里都十分清楚,死亡是人类的最终宿命,无人可以逃脱。书中用了一个词,我很喜欢——向死而生。既然这样,那我们为什么会对死亡感到恐惧呢?

其实,我们应该将死亡焦虑和死亡恐惧区分开来。

这本书里说:“焦虑”是指一种没有对象的害怕状态,而恐惧是一种类似的指向特定对象的状态。因此死亡焦虑是对湮灭或“非存在”的普遍害怕,而死亡恐惧是对与死亡有关的特定事件的恐惧。比如想到与亲人的分离等等……

想起我在梦里得知自己时日无多时,心中想到的更多的是与孩子、亲人的分离,还有很多想做而未作的事情。由此可见,如果我能将日子过得更充实一些,将每一分时光都用在想做而有意义的事情之上,当我对自己的人生不觉得有遗憾,是不是就可以更坦然的面对死亡?

关于死亡焦虑的三种理论,我不是很赞同第二个康德劳的理论:死亡焦虑与死亡渴望。

我不认同的地方在于他说我们现代人不健康的生活方式、酒精、尼古丁、以及不知疲倦地工作和追求成就,实在执意破坏生命本身。他将这一切理解为人对死亡的迷恋或者渴望。

这一点我并不是很认同。虽然不健康的生活方式确实是会给人体带来不同程度的损伤(长久来说),但这并不能说是人就是在寻求死亡。哪怕我们什么都不做,一样会死亡。机体的存活时间,是有限度的。况且,什么都不做,不更是浪费生命吗?

整本读下来感觉还是不错的。不同于一些鸡汤类的心理学书籍,这本书里有大量的哲学理论基础,作者又将其化为我们听得懂的语言,并穿插实例向我们阐述。

当人类一旦脱离情绪的管控,站到理智层面去看待问题时,都会觉得“不过如此“。这本书深入浅出的从存在主义层面为我们讲述了几个每个人一生中的都会面临的“人生大事”,掰开了,揉碎了,再重组,换几个角度,其实真的,不过如此。

相关推荐

存在主义心理学如何看待死亡

在此之前,先了解一下什么是【存在主义心理学】,书里说:存在主义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一个分支,它研究的是每个人与最基本的生活困境之间的关系,也就是每个人如何处理所谓的“人生大问题”。那么关于死亡的问题,存在主义心理学也是更加关注人在面对死亡时的感

书籍推荐 143 2024-03-19
微信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