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号:惺吾、号邻苏,晚年自号邻苏老人
生卒:1839年6月2日—1915年
时代:清末民国初
籍贯:宜都陆城
简评:历史地理学家、金石文字学家、目录版本学家
生平简介
杨守敬先生是清末杰出的大学者,学识渊博,著述宏富,成就显赫。他一生严谨治学,做人做事一丝不苟,这既是他的成功之道,也是他留给后人的宝贵精神财富。杨先生十一岁时,因生计而辍读从商,但不废学业,白天站柜台,晚间灯下苦读,常至鸡鸣才就寝。十八岁时参加府试,因答卷书法较差落榜,由此杨先生开始发愤练字。十九岁再次参加府试时,五场皆列第一。
杨守敬先生为写《水经注疏》对《水经》和《水经注》作了深入研究和考订,他总结前人研究成果,比前人的研究更为周详,所著《水经注疏》40卷,使中国沿革地理学达到了高峰,其舆地学与王念孙、段玉裁的小学和李善兰的算学被誉为清代“三绝”。除此以外,杨先生编绘的《历代舆地沿革图》、《历代舆地沿革险要图》和《水经注图》等亦不失为鸿篇巨著。杨先生精金石,是“储藏之富,当世罕匹”的金石学家。并撰著有《湖北金石志》、《日本金石志》、《望党金石录》等。编辑有《寰宇贞石图》、《三续寰宇访碑录》等。杨守敬擅书法,楷行隶草篆诸体俱长,被誉为“日本现代书法的祖师”(王学仲语);富收藏,藏书十万余卷,其中海内外孤本逾万卷,是近代的大收藏家,其对中国文化典籍的保存功不可没。另外在碑板目录学上也造诣颇深。著作有《日本访书志》、与人合辑的《古逸丛书》等等,都颇受当时学者名流的推重。
因此,杨守敬是一个集舆地、金石、书法、藏书、碑板目录学之大成于一身的大学者。杨守敬先生的书法在其众多的成就中,位列第三,但这丝毫不影响其在中国书法史上“亦足睥睨一世,高居上座”(虞逸夫)的地位。杨守敬的书法、书论驰名中外,撰有《楷法溯源》、《评碑记》、《评帖记》、《学书迩言》等多部书论专著。在日本期间,杨守敬以精湛的汉字书法震惊东瀛,折服了许多书道名家。他还应邀讲学、交流书艺,传授弟子,在当时的日本书道界刮起了一股“崇杨风”,其影响至今犹存。
突出贡献
杨守敬一生对我国的科学教育、文化艺术事业贡献颇多,二十五史之《清史稿》对杨守敬评价:“杨守敬,其学通博,精舆地,用力于水经尤勤;通训诂,考证金石文字,能书摹钟鼎至精;工俪体,为箴铭之属,古奥耸拔,文如其人;以举人官黄冈教谕,加中书衔,常游日本,为鄂学灵光者垂二十年。”(见《清史稿·列传》)
杨守敬最大的成就是舆地学,也即历史地理学。一是著作多。代表作《水经注疏》、《历代舆地沿革图》2301幅,军用图《历代舆地沿革险要图》71幅,绘有《水经注图》304幅,以及《隋书经籍志补正》、《晦明轩稿》、《汉书地理志补校》等20多部。世人评价最高、最多是《水经注疏》,清朝学者罗振玉将其为代表的历史地理学与光绪时李善兰的算学,王念孙、段玉裁的小学并誉为当朝的三大绝学。当代学者朱士嘉说:“迄于清末,杨惺吾先生崛起楚北,竭数十年精力于此,集诸家之大成,盖近百年来治历史地理者无能出其古焉。”即没有人能超过杨守敬的成就。毛主席在世时,曾提议出版杨守敬的《历代舆地沿革图》。许嘉璐先生也评价道:“《水经注疏》为杨氏用力最勤成就最大之玺皇巨制,其于郦学可谓前无古人。”《水经注疏》使我国沿革地理学达到高峰,是郦学史上的一座丰碑。它将郦学所引之书,皆注出典;所叙之水,皆详其迁流。集当时研究郦学及地理各家之长于一书,正误纠缪;旁征博列,疏图互证。它既是史地学的,也是水利学的,农学的,民俗学的和文学的巨著。全书40卷200余万字,论述河流3000余条。二是纠正前人错误多。其纠错二法:一是金石考证,对照实物用事实说话验证。二是实地踏勘,亲身亲历。如清江(古称夷水)的发源问题。《水经》载:“夷水,出巴郡鱼复县。”《水经注》也以错传错,郦道元在未到实地考证情况下也认为其源在鱼复县(今奉节)长江。即清江上游源头与长江相通,再流到宜都入长江。杨守敬经实地踏勘,认为清江源出利川。三是杨守敬在治理学问时,时刻与服务现实结合,他在《水经注》中即提出了重视植被、植树造林,防止水土流失的思想。他认为古代长江两岸均有树木,近代砍伐将尽、居民不知种树,时间长了会造成水土流失,堵塞河道,造成洪水。四是他首开彩色套印地图之先河。杨氏之前地图,一般为单色(黑色)清绘,杨守敬在研究《水经注图》等时,为便于区别正误,便引进红色而朱墨套印。
杨守敬第二大成就即金石文字学。重点研究的是铜、石器物上面古文字,如古代石碑、古铜币、青铜器等古代文物上面的文字,其代表著作有《湖北金石志》、《日本金石志》、《古泉薮》、《望堂金石》等10多部。他特别注意金石文字在治学中作用,考证前人著作,《隋书经籍志补证》运用金石考证订正错误达20多处。
杨守敬第三大成就即版本目录学研究。其著作成果颇多,如《从书举要》、《杨守敬藏书目录》、《留真谱》、《古刻源流考》等。
杨守敬第四大成就是书法。他的书法碑帖并重,重侧锋,打破了固有模式,“既有碑刻的苍劲,如刀劈斧削,又有法帖的秀逸,颇有英姿,而无媚骨。”留给后世的作品精,特别是对日本书法影响深远,他被日本书道界称为日本现代书道之祖。
杨守敬第五个成就是藏书。他的藏书量达40万卷,其中宋元精本、孤本2万卷。特别是在日期间,他以个人力,收藏中国流落到日本的古籍10多万册,用船载回国。为妥善保护藏书,他在宜都修建“飞清阁”,在黄冈筑“邻书园”,在武昌筑“观海堂”用于藏书,后来他任民国政府顾问,将藏书运往北京,在他去世前又遗命将书捐给政府,收藏于北海松坡图书馆和北京故宫博物院等机构。
杨守敬品高学富,在他一生的著述和生活中为我们留下了无尽的精神宝藏,概括地讲,我们可以总结其四种精神:
一是国家至上的爱国主义精神。先生在日本期间,借日本否定汉学、粪土汉文化古籍之机,采取购买,以字换书等多种方式,挽救中国流失日本古籍10万余卷运回国内,为国家民族立功,同时在他去世后,遗命捐赠全部藏书给国家,其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二是淡泊名利的奉献精神。先生一生无心做官、潜心学问,成为我国清末民初有多方面成就者,特别是《水经注疏》名流千古,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
三是严谨求实的科学精神。先生治学严谨,字斟句酌,考证精详,喜好身临其境,实境考证,如纠正清江之源即是如此。
四是勇于进取的创新精神。先生幼时丧父,生活艰辛,靠自学苦读在逆境中成才,为练习书法节约纸张,他在一张纸上面正反浓淡写八遍,练成了扎实的书法功底,博取众长,在传统书法上创新,碑帖融合形成自己独特风格,终成一代大家。其进取创新精神,贯穿于他一生的成长和学术生涯。他讨厌八股文,喜爱有新思想,因时制宜的文章,他七次考进士不中,不是文章写的不好,而是大胆探索,改革创新的精神不为考官认同,在七次会试不中后,他毅然绝弃科举之念,潜心学问,终成大业。巍然成为东南大师。
简要年谱
18岁(1856年)工小楷;
24岁(1862年)与陈一山在金石学方面形成志同道合的研究方向;
25岁(1863年)得力潘存金石指导,月下拓《修太公庙碑》;
27岁(1865年)到琉璃厂物色碑版文字,与邓铁香金石之好;
28岁(1866年)希望皆绝,专心金石;
29岁(1867年)著《激素飞清阁评碑记》,提出“金石之学,以考证文字为上,玩其书法次之”。批评“染翰之家,又或专注《集帖》,不复上窥汉魏。”杨守敬由京城赴山西高平,过之见“庙有碑”,乃令车先行觅居,自携毡拓之具往拓。碑西向,约高五尺。适风燥,他所持之纸又厚,干即起,不能施墨。自日暮至二更向尽,仅得一纸。乃乘夜独持以归。抵店则同行者皆鼾矣。而杨守敬犹挑灯伸纸,摩挲不已,不复知其苦;
30岁(1868年)潘存指教杨守敬摹《郑文公碑》,知学碑从“六朝真:口之祖”人手,“绝少流弊”;
31岁(1869)年在荆州府估衣店购金石文字数干种;
34岁(1872年)谋刻《望堂金石》,将所搜集的汉魏六朝的金石文字进十;翻刻成集,认为以双钩之法最善,钩摹之精能存其神采;
37岁(1875年)携碑版由天津到上海,龚孝恭深服杨氏金石之博;
39岁(1877年),辑《楷法溯源》成,编《元押》一书,嗜印章者,竞羡秦汉,真品十不得一,而元押尚有魏晋遗意,杨守敬因其易得而编之;
40岁(1878年)与小夫人龚氏及长子必钧(道承)携《楷法溯源》版去武昌卖书;
41岁(1879年)在武昌为倪模刻《古今钱略》;
44岁(1882年)在日本,碑版古钱印“以有易无”,与日本汉学书法家沦碑,被称为“杨守敬旋风”。首次利用进步技术缩印古碑《寰宇贞打图》,此为治文史、艺术者重要藏书;
58岁(1896年)为奋战台湾的福建提督父母撰墓志铭;
65岁(1903年)刻《壬癸金石跋》,杨守敬碑学获“屹海内南北两大家”之誉(北为李葆恂);
66岁(1904年)《古泉薮》十六册集成,《飞清阁钱谱》稿成;
68岁(1906年)、69岁、71岁、72岁、74岁(1912年)在金陵、上海跋《碑》数十百通。以上足以说明杨守敬毕生致力治《碑》。其中《望堂金石》为随搜随刻随印随售的著作,故同一本书,别有名称:《望堂金石文字》、《激素飞清阁摹刻金石文字》、《激素飞清阁摹刻古碑》、《激素飞清阁藏碑》、《望堂金石初集·续集·二集》。
高亨,初名仙翘,字晋生,吉林双阳县人,当代著名古文字学家、训诂学家和先秦文化史研究专家。1900年农历七月初四出生于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1910年春,入私塾读书...
生平简介 杨守敬先生是清末杰出的大学者,学识渊博,著述宏富,成就显赫。他一生严谨治学,做人做事一丝不苟,这既是他的成功之道,也是他留给后人的宝贵精神财富。杨先生...
生平简介蔡元培(1868-1940),字鹤卿,号孑民,浙江绍兴人。清光绪进士,翰林院编修。早年曾任绍兴中西学堂监督,一九○二年与章太炎发起中国教育会,创办爱国学...
陈垣(1880—1971),中国近现代杰出的史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出身药商家庭,早年在民主革命影响下﹐曾在广州创办《时事画报》,以文学﹑图画作武器进行反帝...
生平简介 1887年(清光绪十三年二月初二日),钱基博与孪生弟基厚出生。 钱氏家族的历史,可以上溯到五代十国,至吴越最后一位国王钱俶(钱鏐孙)。长久以来,江浙钱...
生平简介 幼承庭训 汤用彤,字锡予,祖籍湖北黄梅,其父汤霖,字雨三,光绪十六年(1890年)进士。光绪二十三年,即1897年,戊戌变法的前一年署甘肃渭源,任上颇...
严复(1853——1921),原名宗光,字又陵,后改名复,字几道,福建侯官人。少年时期,严复考入了家乡的船政学堂,接受了广泛的自然科学的教育。1877年到187...
生平简介 1893年农历3月23日(阳历5月8日)出生于江苏省苏州市一书香世家,据顾颉刚先生自述: 我出生时祖父为我算命,命里缺土缺金,我的排行是“诵”字,因此...
一、家世渊源 王氏家族的先世祖籍开封。《宋史》有王氏先世王圭、王光祖传,远祖王圭、王光祖、王禀、王荀四世,均以战功显赫,其中王圭、王禀及王荀死于国难,尤以王禀于...
张伯苓(1876年4月5日~1951年2月23日),生于天津,是中国著名教育家、中国奥运先驱。他一生致力于教育救国,创立天津南开大学,为中华民族的振兴作出了巨大...
一、生平简介 梁漱溟(1893年10月18日-1988年6月23日),原名焕鼎,字寿铭。曾用笔名寿名、瘦民、漱溟,后以漱溟行世。原籍广西桂林,生於北京,现代著名...
生平简介 余嘉锡(1884-1955),字季豫,湖南常德人,出生于仕宦之家。父亲嵩庆公,字子激,清光绪二年(1876年)进士及第,曾任河南商邱县令。余先生八岁读...
人物简介 孙诒让(1848年9月16日—1908),清末经学家,被誉为有清三百年朴学之殿。幼名效洙,又名德涵,字仲颂(一作冲容),别号籀庼,浙江瑞安人。同治六年...
一、生平及著述 俞樾(1821-1907),字荫甫,号曲园。少年致力科举,30岁始中举人。入仕后居馆职,中年罢官,此后一意讲学、专心研经,留下大量著述文章,成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