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浦江简介

刘浦江简介

生卒:1961—2015
籍贯:重庆垫江
职务:生前任北京大学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
专长:宋辽金史、中国北方民族史

生平简介

刘浦江,重庆市垫江人,出生在上海。1979年,他通过高考进入北京...

人物介绍

生卒:1961—2015
籍贯:重庆垫江
职务:生前任北京大学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
专长:宋辽金史、中国北方民族史

生平简介

刘浦江,重庆市垫江人,出生在上海。1979年,他通过高考进入北京大学历史学系中国史专业,是恢复高考后垫江第一个考上北大的学生。

1983年7月,本科毕业的刘浦江被分配到中共中央党校,在文史教研部担任助教,后来提升为讲师。刘浦江在《怀念恩师邓广铭先生》一文中写到,“大学毕业后,我在一所说是机关又不是机关、说是学校又不像学校的学校任教,游离于学术界之外”,后来想要回到学术界,就在1987年10月去邓广铭家里找他,希望能帮忙介绍他去中华书局工作。那时,邓广铭刚刚创办北京大学中国中古史研究中心,听过刘浦江的介绍之后,就决定把他调到中古史中心来。刘浦江回忆称,当时北大的人事部门曾就此提出异议,认为调刘浦江这种人进来不合适,邓广铭则说不可以资格取人。据说邓广铭为此还去找了北大分管人事的副校长。刘浦江只有学士学历,邓广铭将他调入北大的时候,他也没有什么学术建树。邓广铭和刘浦江的谈话也只有两个小时。邓广铭认为他是当时青年学者中对宋辽金史料最为熟悉的人,决定让他调回北大。1988年4月,刘浦江顺利回到北京大学,历任讲师、副教授、教授、博士生导师。2006年至2010年,他还担任了北京大学历史学系的副主任。2015年1月6日23点57分,因病逝世。

宋史学家邓广铭的女儿邓小南教授回忆,邓广铭最初交给刘浦江的任务是让他读《大金国志》并解决此书的真伪问题。刘浦江由此开始了辽金史的研究。后来,邓广铭把《三朝北盟会编》的校勘工作也交给了刘浦江。邓小南评价称,刘浦江在辽金史领域有一定的开拓之功;刘浦江做辽金史,不仅使用辽金史的文献,还兼顾宋人的记载,把辽、宋、金当作通体研究,此外他还充分利用考古材料、女真文和契丹文的文献。刘浦江在2000年之前主要关注金史,2000年后才转向辽史。刘浦江不愿只限于断代史的研究,还希望对中国古代政治文化做一个整体的梳理,他自2012年起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历史学视野中的正统论:以华夷观念为中心”。后来,他还发表了一些“四库学”的文章。

刘浦江不仅学问做得好,还是北大学生心目中的好老师、真教授。他曾为北大本科生开设中国古代史、中国史学史、宋辽金史专题课程,为研究生开设《四库全书总目》研读、《三朝北盟会编》研读等课程,深受学生的欢迎和喜爱。当年他的学生何蕴琪曾专门撰文回忆:“刘先生讲课由两部分构成:一段时间是无微不至的对史实的进入——某年某月某日某人某事,非常具体,另一段时间则是他作为一个史学家的观察和评论,对象就无所不包了,对人对事、对国家民族、对时代,而这些都是从史实中生发出来的。所以他的课是时空穿梭的。为了跟上他的思路,你必须手疾眼快,还须头脑敏捷,所以一堂课下来特别精神,仿佛做了一次智力体操。”

刘浦江作为历史系教授,还曾经长年为北大中文系本科一年级学生开设中国古代史课程。他的学生陈恒舒回忆说:“他很注意对我们古代文化基本素养的训练,比如干支纪年甚至纪月、纪日,比如读写繁体字等。现在想想,确实获益匪浅。如果一个老师仅仅能传授知识,那便算不得好老师,充其量算个平庸之辈,因为这是所有老师都可以做到的。而刘先生身上却有一种令人肃然起敬的人格魅力,所以很多大一新生将他奉为自己的‘精神导师’。”

作为辽金史研究领域卓有成就的学者,刘浦江的英年早逝让人不胜惋惜。他的朋友著名宋史学者王瑞来说:“在学术取向上的类似性,使我对浦江的去世格外悲痛。我常跟学生讲两句话,一是先做杂家,后做专家;二是做断代史,须拥有通史的视野。这也是我心向往之和身体力行的方向。看浦江的学术业绩,可以说上述两点都做到了。他是博而反约的杂家,又是气象宏阔的专家。以浦江这样的知识结构与见识学养,如果假以天年,那可真的是不可限量,会在没有大师的时代创造奇迹。”

邓小南评价刘浦江是“真学者,好老师”,“心地纯粹,有思想,有风骨”,“面对学术议题的敏锐犀利,面对烦剧工作的尽责担当,面对挑战坎坷的达观执著,乃至他的严厉,他的愉悦,他的脾性,都使他具有特殊的人格魅力”,她还借用了宋人的话评价他“质犹近古,纯正笃实”。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罗新评价称,“失去他,是北大中古史中心三十年来最大的损失”。北大中古史中心王小甫教授评价说,“国内辽金史学界的前沿,恐怕就得看刘浦江的研究成果。至于民族史,他专门学习契丹文字,利用契丹文墓志进行研究,已经站到了国际学界的前沿。这样的学者在国际契丹辽史学界恐怕也是少有的”。北大历史学系辛德勇教授评价,“当今中国的学术界,像浦江兄那样做学问一丝不苟,做人、做事也真挚端谨的人,实在不是很多”。中国政法大学教授杨玉圣评价他是“当世中国辽金史研究第一人”。

学术贡献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研究员、辽史学家刘凤翥总结称,刘浦江在辽金史领域有五方面的贡献。其一是广泛、全面地研究了辽金史,出版有《辽金史论》、《松漠之间——辽金契丹女真史研究》。其二是开创用契丹文研究辽史的风气,邀请刘凤翥在北大讲授契丹小字,刘浦江和学生都听讲学习,刘浦江教出的学生也都熟通契丹文字。他还和学生康鹏主编了《契丹小字索引》,既是工具书,亦是学术著作。其三是“不计较个人名利,甘当人梯”,花十年时间编纂了《二十世纪辽金史论著目录》,极大地方便了整个辽金史学界的资料检索。其四是在2007年至2014年间担纲中华书局二十四史点校本修订工程的《辽史》修订工作,在逝世前交稿。其五是“培养了一批德才兼备的学生”。

刘浦江最早的学术领域是文献学,尤其是宋、辽、金史史料辩正、整理。他曾经说过:“史料熟不等于文献熟。史料熟只是局限于某一断代,而文献熟则是一种整体的感觉。一旦文献熟了,上起先秦,下迄明清的史料都可以从容处理。”可谓深得其先师真传,这段话正是对邓广铭先生强调治史要拥有年代、地理、职官、目录“四把钥匙”中目录学的具体阐释。纯治史者,往往缺乏文献学根柢,学问格局受限。纯治文献者,又易溺于文献而难以自拔,学术视野缺乏宏阔。因此,浦江此语,无论治史者,还是治文献者,皆当奉为圭臬,接受启发。

刘浦江除了协助邓广铭先生整理《宋朝诸臣奏议》、《三朝北盟会编》等史料,还分别写了多篇有关《契丹国志》和《大金国志》证伪的文章,解决了学术史上的重大问题。其实,刘浦江后来的好些文章也都是针对相关领域的学术难题而写的,发表以后在学术界产生了重大影响。刘浦江还写过对余嘉锡《四库提要辨证》纠错的文章。总之,文献学和史料功底如此深厚,在其同辈中恐怕真是非常少有的。他在政治文化研究领域连续发表有关历代“五德终始”说的研究文章。

刘浦江的另一个学术领域是辽金史。在掌握了契丹文之后,刘浦江先生很快就能把学到的知识应用于契丹文碑铭的整理和考订中去。无论是对汉文的《耶律元宁墓志铭》,还是对契丹小字的《金代博州防御使墓志》、《耶律仁先墓志》和《耶律糺里墓志铭》,刘先生的研究都已经远远超出了普通辽金史学者的旧有规模,而渐渐接近于阿尔泰学的模式。

刘浦江无疑是打通辽金史、契丹女真语文学和阿尔泰学最合适的人选。除了契丹文和女真文之外,刘浦江对其他古代阿尔泰语言比如古突厥语和古蒙古语也有广泛的涉猎。2006年,他参加过北大中古史中心聘请中国社科学院民族所研究员乌兰女士开办的《蒙古秘史》读书班(主要研习最早的汉字记音古蒙古语);2007年,由北京大学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延聘的土耳其突厥学家涂逸珊女士开设的古突厥文读书班,刘浦江也是积极的参加者之一。他曾把学生陈晓伟送到内蒙古大学进修蒙古语,陈晓伟后来就利用学到的蒙古语翻译了蒙古学家亦邻真的多篇蒙文论文。像刘浦江这种向上打通突厥,往下贯通蒙古的视野,已经使他跳出了传统辽金史学的藩篱,真正进入到更为宏大的阿尔泰学领域。

辽金史领域虽然资料寡少,但毕竟是我国史学的一个传统领域,之前已有不少积累。然而,刘浦江凭藉他深厚的文献史料功底、敏锐的学术洞察力和勤奋刻苦的努力,先后发表了一批重头文章,很快就在学术界占有了一席之地。《辽金史论》出版于1999年,其实主要汇集的是刘浦江在金史研究方面的研究成果。以后他的研究重点进一步转向辽史,同样取得了骄人的成绩。据说他有一篇论文投给《中国史研究》,编辑部请辽史前辈学者李锡厚审稿,尽管其中观点与李先生相左,李先生仍然认为文章言之成理、持之有故,同意发表。刘浦江学术服人就到了这样的水平。现在,国内辽金史学界的前沿,恐怕就得看刘浦江的研究成果了。

刘浦江第三个学术领域是做民族史,这个领域当然和他的辽金史研究有关,但是他非常清楚自己的发展方向。做民族史研究要想有所突破,掌握和利用研究对象本民族文字的史料非常重要。刘浦江不但学习契丹文字,还专门请了契丹文著名专家刘凤翥来给学生们上课。他还参加了古代蒙古文和《蒙古秘史》的研读学习。刘浦江在这方面的努力卓有成效,他的《契丹名、字初释——文化人类学视野下的父子连名制》(发表于《文史》2005年第3辑),获得北京大学第十届人文优秀成果奖,就是他主要利用契丹文墓志进行研究的创获。可以说,刘浦江已经站到了国际学界的前沿,他能把契丹语文、民族史志结合起来进行研究,这样的学者在国际契丹辽史学界恐怕也是少有的。

作为辽金史这样的传统学科中培养出来的学者,刘浦江先生不仅第一个明确提出要利用契丹文和女真文史料来研究辽金史,突破了辽金史研究中存在的瓶颈,还使得辽金史经由契丹女真语文学融入阿尔泰学之中,能有这样突破范式的见识,实在是难能可贵。刘浦江先生虽然已经故去,但相信由他引入的这种阿尔泰学理念一定会在他辛勤培养出来的一批兼通甚至主攻契丹女真文的辽金史人才中得到进一步的贯彻和实现。

主要论著

著作

1、《辽金史论》(论文集),辽宁大学出版社,1999年。
2、《二十世纪辽金史论著目录》,上海辞书出版社,2003年。
3、《松漠之间——辽金契丹女真史研究》,中华书局,2008年(印刷中)。

论文

1、“春秋五霸”辨,《齐鲁学刊》1988年第5期。
2、《青箱杂记》衍文发覆,《古籍整理研究学刊》1988年第4期。
3、《次柳氏旧闻》无《桯史》之名,《中华文史论丛》1989年第1辑。
4、辛稼轩《美芹十论》作年确考,《古籍整理研究学刊》1990年第2期。
5、再论《大金国志》的真伪——兼评《大金国志校证》,《文献》1990年第3期。
6、关于《契丹国志》的若干问题,《史学史研究》1992年第2期。
7、书《金史·施宜生传》后,《文史》第35辑,1992年。
8、范成大《揽辔录》佚文真伪辨析——与赵克等同志商榷,《北方论丛》1993年第5期。
9、《契丹国志》与《大金国志》关系试探,《中国典籍与文化论丛》第1辑,中华书局,1993年。
10、金代户口研究,《中国史研究》1994年第2期。
11、金代猛安谋克人口状况研究,《民族研究》1994年第2期。
12、邓广铭先生与古籍整理研究工作,《古籍整理出版情况简报》1994年第11期。
13、论金代的物力与物力钱,《中国经济史研究》1995年第1期。
14、“博学于文行己有耻”——邓广铭教授的宋史研究,《北京大学学报》1995年第2期。
15、金代户籍制度刍论,《民族研究》1995年第3期。
16、渤海世家与女真皇室的联姻——兼论金代渤海人的政治地位,《大陆杂志》(台北)90卷第1期,1995年1月15日。
17、金代“通检推排”探微,《中国史研究》1995年第4期。
18、金朝的民族政策与民族歧视,《历史研究》1996年第3期。
19、金代杂税论略,《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96年第3期。
20、金代土地问题的一个侧面——女真人与汉人的土地争端,《中国经济史研究》1996年第4期。
21、辽金的佛教政策及其社会影响,《佛学研究》第5辑,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所,1996年。
22、唐突历史,《读书》1996年第12期。
23、金代的一桩文字狱——宇文虚中案发覆,《庆祝邓广铭教授九十华诞论文集》,河北教育出版社,1997年;收入《北京大学百年国学文粹·史学卷》,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
24、独断之学考索之功——关于邓广铭先生,《中华读书报》1998年1月21日第6版。
25、《三朝北盟会编》研究(与邓广铭先生合著),《文献》1998年第1期。
26、十二世纪中叶中国北方人口的南迁,《原学》第6辑,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8年。
27、关于契丹、党项与女真遗裔问题,《大陆杂志》(台北)96卷第6期,1998年6月15日。
28、最后的时光,《北京日报》1998年6月4日第7版。
29、说“汉人”──辽金时代民族融合的一个侧面,《民族研究》1998年第6期。
30、关于金朝开国史的真实性质疑,《历史研究》1998年第6期。
31、大师的风姿──邓广铭先生与他的宋史研究,《文史知识》1998年第12期。
32、不仅是为了纪念,《读书》1999年第3期;收入《仰止集──纪念邓广铭先生》,河北教育出版社,1999年。
33、内蒙古敖汉旗出土的金代契丹小字墓志残石考释,《考古》1999年第5期。
34、邓广铭与二十世纪的宋代史学,《历史研究》1999年第5期。
35、试论辽朝的民族政策,载《辽金史论》,辽宁大学出版社,1999年。
36、金代捺钵研究(上、下),《文史》第49、50辑,1999年12月、2000年7月。
37、一代宗师——邓广铭先生的学术风范与学术品格,《学林往事》下册,朝华出版社,2000年3月。
38、女真的汉化道路与大金帝国的覆亡,《国学研究》第7卷,2000年7月。
39、河北境内的古地道遗迹与宋辽金时代的战事,《大陆杂志》(台北)101卷第1期,2000年7月15日。
40、辽朝的头下制度与头下军州,《中国史研究》2000年第3期。
41、《金朝军制》平议──兼评王曾瑜先生的辽金史研究,《历史研究》2000年第6期。
42、辽朝亡国之后的契丹遗民,《燕京学报》新10期,2001年5月。
43、辽朝国号考释,《历史研究》2001年第6期。
44、辽朝“横帐”考——兼论契丹部族制度,《北大史学》第8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12月。
45、二十世纪契丹语言文字研究论著目录,《汉学研究通讯》(台北)21卷第2期,2002年5月。
46、二十世纪女真语言文字研究论著目录,《汉学研究通讯》(台北)21卷第3期,2002年8月。
47、女真语言文字资料总目提要,《文献》2002年第3期。
48、李锡厚《临潢集》评介,《中国史研究动态》2002年第7期。
49、契丹族的历史记忆——以“青牛白马”说为中心,《漆侠先生纪念文集》,河北大学出版社,2002年10月。
50、文化的边界——两宋与辽金之间的书禁及书籍流通,《中国史学》(东京)第12卷,2002年10月。
51、第三只眼睛看中国历史──评《剑桥中国辽西夏金元史》,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文化研究所《中国文化》第19、20期合刊,2002年12月。
52、书生本色,《中华读书报》2002年12月11日第5版;收入《载物集——周一良先生的学术与人生》,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年1月。
53、辽代的渤海遗民——以东丹国和定安国为中心,《文史》2003年第1辑。
54、宋代宗教的世俗化与平民化,《中国史研究》2003年第2期。
55、近20年出土契丹大小字石刻综录,《文献》2003年第3期。
56、德运之争与辽金王朝的正统性问题,《中国社会科学》2004年第2期。
57、正视陈寅恪,《读书》2004年第2期。
58、从《辽史·国语解》到《钦定辽史语解》——契丹语言资料的源流,《欧亚学刊》第4辑,中华书局,2004年6月。
59、再论阻卜与鞑靼,《历史研究》2005年第2期。
60、金代“使司”银铤考释,《中国历史文物》2005年第2期。
61、契丹名、字初释——文化人类学视野下的父子连名制,《文史》2005年第3辑。
62、正统论下的五代史观,《唐研究》第11卷,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12月。
63、 邓广铭——宋代史学的一代宗师,郭建荣、杨慕学主编《北大的学子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6年1月。
64、 辽《耶律元宁墓志铭》考释,《考古》2006年第1期。
65、 “糺邻王”与“阿保谨”——契丹小字《耶律仁先墓志》二题,《文史》2006年第4辑。
66、 “五德终始”说之终结——兼论宋代以降传统政治文化的嬗变,《中国社会科学》2006年第2期。
67、 宋代使臣语录考,《10—13世纪中国文化的碰撞与融合》,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11月。
68、 百年邓恭三,《中国教育报》2007年3月16日第4版。
69、 金中都“永安”考,《历史研究》2007年第6期。
70、 怀念恩师邓广铭先生,《中华读书报》2007年4月11日第20版。
71、 契丹名、字研究——文化人類学の視点からみた父子連名制,日本唐代史研究会《唐代史研究》第10号,2007年12月。

参考文献

1、北大历史系教授王小甫教授《刘浦江申请教授鉴定》,王小甫教授微博。
2、王瑞来:《遥祭浦江:生命以另一种形态不朽》,澎湃新闻2015.2.13。
3、唐钧:《回忆英年早逝的契丹学大家刘浦江先生》,南方都市报[微博]。
4、王庆环:《真学者、好老师——追记英年早逝的北大历史系教授刘浦江》,光明日报2015.01.07。
5、刘浦江:临走,也没坐热历史这张“冷板凳”,中国青年报2015.01.14
6、邓小南追忆刘浦江:“质犹近古,纯正笃实”:中国社会科学网2015.01.09日。
7、中国辽金史研究第一人、北大刘浦江教授英年早逝,澎湃新闻2015.01.07。
8、宋德金《刘浦江教授对辽金史研究的贡献》,《东方早报》2015.2.8。

相关推荐

微信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