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年:1963年1月
籍贯:辽宁新宾满族自治县
职务:吉林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专长:汉语史、古文字
生平简介
武振玉,女,1963年1月生,辽宁新宾人,满族。历史学博士,吉林大学文学院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1981年9月考入吉林大学中文系,1985年7月毕业,获文学学士学位;同年9月考入吉林大学研究生院,师从许绍早先生攻读汉语史专业。
1988年6月毕业,获文学硕士学位。同年留校执教至今。
2000年师从吴振武先生,攻读历史文献学(古文字方向)专业,2006年6月毕业,获历史学博士学位。
1998年晋升副教授,2004年晋升教授,2006年被评为博士生导师。
研究方向
主要研究方向为汉语史、古文字学。
在《古汉语研究》《古文字研究》《求是学刊》《社会科学战线》《社会科学辑刊》《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学术交流》《北方论丛》《东北师大学报》《古籍整理研究学刊》《古籍研究》《长江学术》《中国古典文献学丛刊》《民俗典籍文字研究》《求索》《华夏文化论坛》《贵州大学学报》《新疆师范大学学报》《长江学术》《燕赵学术》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70余篇。著有《两周金文虚词研究》(线装书局2010年)、《汉语史论》(现代出版社2014年),《诗经注释》(吉林文史出版社1999年)、《墨子选注》(凤凰出版社2009年)等、参撰《佛源语词词典》(语文出版社2007年)及古籍校点注释多部。
已完成“两周金文虚词例释”(吉林省教育厅项目)、“两周金文句读汇释”(吉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两周金文虚词研究”(吉林大学社会科学精品项目)、“基于语义场的先秦汉语动词研究”(吉林大学种子基金项目)、“两周金文动词词汇研究”(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等科研项目。
学术成果
重要专著
《两周金文虚词研究》,线装书局2010年12月
《汉语史论》,现代出版社2014年7月
《两周金文动词词汇研究》(即出)
独著学术论文
1、《<五灯会元>中的是非问句与选择问句》,《陕西师范大学继续教育学报》2001年1期
2、《副词“也”的产生与发展》,《吉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3期
3、《副词“都”的产生和发展》,《社会科学战线》2001年5期
4、《<太平广记>中的范围副词“都、全、了”试探》,《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02年3期
5、《“应该”类助动词的发展》,《学术交流》2002年4期
6、《魏晋六朝汉译佛经中的同义连用总括范围副词初论》,《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2年4期
7、《从程度副词的来源看汉民族的文化心理》,韩国岭南大学《中国与中国学》2003年2期
8、《<儿女英雄传>中的程度副词述评》,《绥化师专学报》2003年4期
9、《程度副词“好”的产生与发展》,《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4年2期
10、《程度副词“非常、异常”的产生与发展》,《古汉语研究》2004年2期
11、《<朱子语类>中的“十分”》,《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04年2期
12、《<红楼梦>中“尤最”副词探讨》,《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2期
13、《程度副词“十分”的产生与发展》,《山东教育学院学报》2004年6期
14、《试论<三言二拍>中的双音程度副词》,《延边大学学报》2005年2期
15、《试论副词“全”的产生与发展》,《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3期
16、《古代汉语中双音程度副词的产生与发展》,《新疆师范大学学报》2005年3期
17、《金文“以”字用法初探》,《北方论丛》2005年3期
18、《金文“于”字用法初探》,《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05年3期
19、《试论“既”字在金文中的用法》,《苏州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4期
20、《金文“于”并列连词用法辨正》,《长春大学学报》2005年5期
21、《金文中的连词“而”》,《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5年10期
22、《试论副词“总”的产生与发展》,《中国古典文献学丛刊》(第四卷),香港国际炎黄文化出版社2005年6月
23、《两周金文中否定副词“毋”的特殊用法》,《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1期
24、《两周金文中的无指代词》,《长江学术》2006年3期
25、《两周金文“亡”字用法初论》,《古籍研究》2006·卷上
26、《西周金文中“休”字的一种特殊用法》,《华夏文化论坛》(第一辑),吉林大学出版社2006年8月
27、《两周金文指代词“是”“兹”“之”用法之别》,《长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1期
28、《两周金文中连词“则”的用法研究》,《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07年2期
29、《两周金文“及”字用法试论》,《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3期
30、《两周金文中“乃”字的词性和用法》,《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3期
31、《金文“在”字词性初探》,《社会科学辑刊》2007年6期
32、《李白诗歌中“何”字的运用特点》,《华夏文化论坛》(第二辑),吉林大学出版社2007年9月
33、《殷周金文中“咸”的特殊用法》,《古汉语研究》2008年1期
34、《两周金文中的“偕同”义介词》,《吉林师范大学学报》2008年2期
35、《两周金文中的祈求义动词》,《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4期
36、《两周金文助动词释论》,《殷都学刊》2008年4期
37、《两周金文介词“以”、“用”用法比较》,《绥化学院学报》2008年5期
38、《杜诗中“一”字的运用特点》,《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6期
39、《两周金文宾语前置句简论》,《华夏文化论坛》(第三辑),吉林大学出版社2008年9月
40、《两周金文“暨”字用法释论》,《古文字研究》27辑,中华书局2008年9月
41、《两周金文中“雩”的词性和用法》,《重庆三峡学院学报》2009年1期
42、《据金文补正《古代汉语》的若干注释》,《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9年2期
43、《先秦时期的“赏”、“赐”之别》(《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3期
44、《两周金文中的运动类动词》,《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09年4期
45、《殷周金文中的征战类动词》,《北方论丛》2009年4期
46、《殷周金文中的特殊句型》,河北师范大学文学院编《燕赵学术》2009年春之卷,四川辞书出版社2009年4月
47、《先秦汉语叹词试论》,《吉林师范大学学报》2009年5期
48、《两周金文语法札记(四则)》,《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2009年6期
49、《两周金文叹词初论》(《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6期
50、《两周金文中“用”的词性和用法》,《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6期
51、《两周金文中“休”的词性和用法》,《长春大学学报》2009年7期
52、《两周金文心理动词试论》,《华夏文化论坛》第四辑,吉林大学出版社2009年9月
53、《两周金文并列连词初探》,《吉林师范大学学报》2010年1期
54、《殷周金文范围副词释论》,《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1期
55、《殷周金文词汇研究综述》,《西华大学学报》2010年2期
56、《殷周金文中的赐予义动词》,《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3期
57、《两周金文“承继”类动词试论》,《社会科学辑刊》2010年6期
58、《殷周金文动词类释》,《古文字研究》第28辑,中华书局2010年10月
59、《殷周金文虚词研究述要》,北京师范大学民俗典籍文字研究中心编《民俗典籍文字研究》第七辑,商务印书馆2010年12月
60、《两周金文第一人称代词述论》,《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11年1期
61、《殷周金文语法研究综述》,《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年3期
62、《两周金文中的“奉事”类动词》,《长安学术》第二辑,商务印书馆2011年2月
63、《殷周金文中同义词运用及其修辞特色》,《华夏文化论坛》第六辑,吉林文史出版社2011年8月
64、《从相关语言现象看周金文所反映的为政观》,《社会科学战线》2014年2期
65、《西周金文中的抽象名词》,《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3期
66、《两周金文中的第二人称代词》,《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12年4期
67、《两周金文“享”字释义》,《古汉语研究的新探索—第十一届全国古代汉语学术研讨会论文集》,语文出版社2014年4月
68、《两周金文“取予”类动词研究》,《历史语言学研究》第七辑,商务印书馆2014年11月
合著学术论文(第一作者)
1、《论“尤最”副词来源及其表现的汉民族文化心理》,《求索》2012年2期
2、《近20年古汉语动词研究综述》,《社会科学辑刊》2012年4期
3、《近10年唐代词汇研究综述》,《华夏文化论坛》第七辑,吉林文史出版社2012年6月
4、《两周金文中“有”的句法特点》,《西华大学学报》2013年1期
5、《殷周金文“献纳”义动词释论》《深圳大学学报》2013年1期
6、《酉阳杂俎》词语补释与方校本补校(《吉林师范大学学报》2013年1期
7、《殷周金文实词虚化研究》,《求是学刊》2013年5期
合著学术论文(第二作者)
1、《东亚文化圈的形成、衰退与重建—以汉字的地位变迁为视角》,《东北亚论坛》2011年5期
2、《论色彩词“绿”在使用中的语义充实》,《学术交流》2014年7期
生平简介 何兹全,1911年9月7日生,山东菏泽人。1935年在北平大学史学系毕业后,去日本留学,翌年因病回国。1939-1940年接受中英庚款董事会的专款资助...
一、生平简介 杨成凯,1941年9月生,山东招远人,中国社科院语言所研究员。主要学术专长是现代汉语语法,现从事现代汉语语法研究。1973年12月至1974年7月...
人物简介 欧阳中石(1928年-2020年11月5日),山东省泰安市人,中国著名学者、教育家、书法家,中央文史馆馆员,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第八、九、十...
刘大年于1915年8月出生于湖南华容县一个中小地主家庭。抗日战争前家境已经衰落。六岁入小学,大部分时间念私塾。1929年—1931年,湘鄂西苏区开辟至华容,他积...
徐霞客(1587年1月5日-1641年3月8日),名弘祖,字振声,又字振之,号霞客。南直隶江阴(今江苏江阴)人,明代地理学家、旅行家、探险家和文学家。 徐霞客自...
巩本栋,汉族,1955年生,江苏丰县人。1980年3月至1982年7月,在南京师范学院中文系学习;1984年9月入西南师范大学中文系学习,师从徐无闻、林昭德教授...
傅谨,1956年生,浙江衢州人。1979年3月考入浙江师范学院,在大学期间即开始关注与从事文艺理论研究。1984年考入杭州大学中文系文艺学专业,师从蔡良骥副教授...
杨曾宪,1948年出生于青岛,山东即墨人。1965年开始自修人文学科,文革中亦未间断。1967年高三毕业。1969年开始在码头、工厂、学校、街道干过各种临时工,...
我和谁都不争 / 和谁争我都不屑 / 我爱大自然 / 其次就是艺术 / 我双手烤着生命之火取暖 / 火萎了 / 我也准备走了。 ——兰德(英)作 杨绛译 我站在...
胡晓明,1955年8月生,四川成都人、汉族。安徽师范大学中文系文学硕士(1986)。华东师范大学中国文学批评史专业文学博士(1990)。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副教授...
巴兆祥,1963年10月生,安徽休宁人。1980~1987年就读于上海复旦大学历史系。现任复旦大学历史系、旅游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旅游管理专业负责人,历史系(旅...
袁行霈,字春澍,1936年4月18日生于济南,原籍江苏武进。著名古典文学专家,享誉海内外。现任北京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国学研究》年刊主编、北京大学校...
生平简历 1924年6月20日,卞孝萱生于扬州没落的书香门第。出生不到两个月,父亲去世,寡母与卞孝萱相依为命。不识字的母亲每天先向邻人学会几个字,然后回家教卞孝...
朱文华,男,汉族,1949年3月3日出生于上海市,祖籍浙江鄞县。1973年7月毕业于复旦大学中文系。曾赴安徽阜阳农村插队务农,后任教于复旦大学,主要从事中国现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