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年:1954年
籍贯:内蒙赤峰人
职务:首都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诗歌研究中心主任
专长:先秦两汉文学与文化、中国古代诗歌、中国现代学术史
生平简介
赵敏俐,男,1954年生,汉族,内蒙赤峰人,文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1978年3月考入沈阳师范学院中文系本科,1982年1月毕业,获文学学士学位;同时考取该校硕士研究生,师从伍心镇教授,研究方向为先秦文学,1984年底毕业,获文学硕士学位;同时考取东北师范大学博士研究生,师从著名文学史家杨公骥教授,研究方向为先秦两汉文学,1987年12月毕业,获文学博士学位。从1987年12月至1994年3月,任青岛大学中文系讲师、副教授,1994年晋升教授。1991年评为山东省跨世纪学科带头人培养对象,山东省八十年代优秀毕业生,1993年被评为全国优秀教师,1995年被授予青岛市跨世纪青年学术、工程带头人称号。1997年3月调入首都师范大学,任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1997年被评为北京市跨世纪人才,1999年被评为首都师范大学首批中青年学科带头人,2005年被评为北京市高校首批创新拔尖人才。2006被评为北京市高校教学名师,2008年被评为北京市属高校首批高层次人才。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现任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首都师范大学中国诗歌研究中心主任(2001年3月起),国家级重点学科――首都师范大学中国古代文学学科负责人,中国《诗经》学会副会长,中国屈原学会副会长,日本广岛大学客座教授,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规划办中国文学学科评审委员会成员。
自1987年12月博士研究生毕业后,一直在高等学校从事教学与科研活动。多年来坚持本科生教学,主讲中国古代文学专业基础课,开设《汉代诗歌研究》、《诗经楚辞研究》、《史记研究》、《文学传统与中国文化》等多门选修课。1993年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2000年起招收博士研究生。为研究生主讲的课程有《诗经楚辞研究》、《诸子散文研究》、《两汉诗赋研究》、《魏晋六朝文学研究》、《国学研究》、《史传文学研究》、《文学研究方法论》、《中国古代歌诗研究》等。
从事教学工作的同时,积极进行教学改革研究。1998年主持承担的教育部高等师范院校面向21世纪教学改革项目――《高师中文系中国古代文学课程体系改革》,其成果《高师中文系中国古代文学课程体系改革方案》,2001年获得北京市政府教学成果一等奖,2002年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中国名著半小时》,2002年获第四届全国优秀教育音像制品一等奖。(教育部、新闻出版署)中国古代文学史电子史料库》,2004年12月获北京市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市级二等奖。(以上获奖本人署名均为第一)
科研主要方向为先秦两汉文学与文化、中国古代诗歌、中国现代学术史,在先秦诗歌、特别是汉代诗歌研究方面有比较突出的成就,近年来的主攻方向是运用艺术生产的理论进行中国古代歌诗研究,在学术界产生了比较大的影响,《北京市社会科学年鉴》2003年版曾有介绍。曾先后承担过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重点项目、一般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青年项目、山东省和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多项。出版过《两汉诗歌研究》、《汉代诗歌史论》、《文学传统与中国文化》、《二十世纪中国古典文学研究史》、《先秦君子风范》、《周汉诗歌综论》、《中国古代歌诗研究――从〈诗经〉到元曲的艺术生产史研究》、《文学研究方法论》、《汉代乐府制度与歌诗研究》等学术著作,《中国诗歌通史》主编兼汉代卷作者,此外还与人共同主编了《中国文学通论·先秦两汉卷》(第一主编)、《国学备览》(第一主编)、《先秦大文学史》(副主编)等著作,在《中国社会科学》(中文版、英文版)、《文学评论》、《文学遗产》、《文艺研究》、《文史》、《文献》、《光明日报》、《北京大学学报》、《文史哲》等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其成果出版或发表后,曾在《人民日报》、《文学遗产》、《中国图书评论》、《香港大公报》以及《中国社会科学学术论文文摘》、《中华诗词年鉴》、《中国文学年鉴》、《北京市社会科学年鉴》、《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学报文摘》等多家报刊、杂志、书籍上有过书评或介绍,在《新华文摘》上有全文转载和论点摘编,在《人大报刊复印资料》全文转载30余篇。其科研成果先后获得过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优秀成果3等奖、教育部首届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2等奖,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人文社会科学)3等奖。山东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1、2、3等奖,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1、2等奖等省部级以上奖励10余项。
学术成果
一、主要著作
1、《两汉诗歌研究》,独著,台北文津出版社1993年5月出版。
2、《文学传统与中国文化》,独著,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年8月出版。
3、《先秦大文学史》,副主编,吉林大学出版社1993年1月出版。
4、《燃起智慧的火种——中国古代教育》,独著,人民日报出版社1995年1月出版。
5、《汉代诗歌史论》,独著,吉林教育出版社1995年12月出版。
6、《20世纪中国古典文学研究史》赵敏俐、杨树增合著,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7年8月出版。
7、《两汉大文学史》,参编,吉林大学出版社1998年8月出版。
8、《先秦君子风范》,独著,东方出版社1999年6月出版。
9、《高等师范院校中文系中国古代文学课程体系改革研究》,第一作者,华文出版社2002年4月。
10、《〈诗经〉与楚辞》(教育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开放教育试点教材),第二作者,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11月。
11、《周汉诗歌综论》,独著,学苑出版社,2002年11月。
12、《中国古代文学名篇导读》(高等师范院校中国古代文学试验教材),第二主编,中华书局2003年6月出版。
13、《中国文学通论·先秦两汉卷》,第一主编,辽宁人民出版社,2004年12月出版。
14、《中国古代歌诗研究-从〈诗经〉到元曲的艺术生产史》,第一作者,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9月出版。
15、《文学研究方法论讲义》,独立编著,学苑出版社,2005年12月出版。
16、《中国诗歌与音乐关系研究》,主编,会议论文集,学苑出版社,2005年12月出版。
17、《中国中古文学研究》,主编,会议论文集,学苑出版社,2005年12月出版。
18、《国学备览》总12卷,第一主编,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1月出版。
19、《先秦诗选》,合著,第一作者,人民文学出版社,2009年4月出版。
20、《汉代乐府制度与歌诗研究》,独著,商务印书馆,2009年12月出版。
21、《文学研究方法论讲义》(第二版),学苑出版社2011年3月。
22、《两汉诗歌研究》,独著,商务印书馆再版,2011年7月。
23、《纪念杨公骥教授诞辰九十周年学术论文集》,第二主编,学苑出版社,2011年8月。
24、《中国诗歌通史》(11卷本),第一主编,人民文学出版社,2012年6月。
25、《中国诗歌通史•汉代卷》,独著,人民文学出版社,2012年6月。
26、《中国诗歌史通论》,主编,人民文学出版社,2013年3月。
二、主要论文
1、《〈毛诗序〉作者问题辨说》,《沈阳师范学院学报》1984年第1期。
2、《论〈诗经·郑风〉的产生及其评价问题》,《沈阳师范学院学报》1987年第3期。
3、《汉乐府〈陌上桑〉新探》,《江西社会科学》1987年第3期。
4、《论汉帝国的统一强盛与汉诗创作的繁荣》,《东北师大学报》1988年第6期。
5、《论两汉社会生活变化与诗歌创作》,《沈阳师范学院学报》1989年第1期。
6、《汉鼓吹铙歌十八曲考论》,《青岛大学学报》1989年第1期。
7、《论两汉诗歌语言形式的发展及其在文学史上的意义》,《青岛大学学报》1990年第1、2期。
8、《论中国诗歌发展道路从上古到中古的历史变更》,《辽宁大学学报》1990年第3期。
9、《秋与中国文学的相思怀归母题》,《中国社会科学》1990年第4期,《中国社会科学》(英文版)1991年第4期。
10、《汉鼓吹铙歌十八曲再论》,《青岛大学学报》1990年第3、4期。
11、《关于东方文化的历史思考》,《青岛大学学报》1991年第2期。
12、《论两汉诗人思想变革及其意义》,《东北师大学报》1992年第1期。
13、《关于文学史重构的理论思考》(第二作者),《吉林大学学报》1992年第4期。
14、《历史文化视域下的学术研究》,《中国图书评论》1992年第3期。
15、《“义”的道德伦理传统与中国叙事文学》,《青岛大学学报》1992年第2期。
16、《略论〈诗经〉与中国文化精神》,《东方论坛》1993年第1期。
17、《论周代诗歌的创作特征》,《江西社会科学》1993年第3期。
18、《论班固的〈咏史诗〉与文人五言诗的发展成熟问题》,《北方论丛》1994年第1期。
19、《论文人五言诗与汉代社会思潮》,《社会科学战线》1994年第4期
20、《山崇拜、道教文化与游仙诗》,《东方丛刊》1994年第3期。
21、《文学观念的更新与文学史的编写》,《漳州师院学报》1994年第3期。
22、《论汉代文人五言诗的创作特征》,《文学遗产》1995年第2期。
23、《从古代文化与现代文化的关系问题看五四学人对中国古典文学的思考及其意义》,《展望论坛》1995年第1期。
24、《十九世纪末叶中国古典文学研究的历史回顾》,《江海学刊》1996年第1期。
25、《四言诗与五言诗的句法结构与语言功能比较研究》,《中州学刊》1996年第3期。
26、《论〈诗经〉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创作论意义》,《东方论坛》1996年第2期
27、《20世纪中国古典文学研究史导论》,《青岛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年第1期。
28、《现代化过程中的学术演进——论20世纪对中国传统文学的三次价值重估》。
29、《周代贵族的文化人格觉醒及其意义》,《首都师范大学学报》1998年增刊。
30、《“五四”前后古典文学研究方法论的更新》,《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9年第4期。
31、《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漫话分科过细给古典文学研究带来的弊端》,《文学前沿》1999年第一辑。
32、《试谈出土文献在文学研究中的作用》,《中州学刊》2000年第2期。
33、《出土文献与文学研究方法论》,《文艺研究》2000年第3期。
34、《20世纪出土文献与中国文学研究》,《文学前沿》第2辑,2000年6月。
35、《论五四前后文学本质问题探讨的价值与意义》,《东北师大学报》2000年第5期。
36、《古代诗歌与民族情感》,《光明日报》2000年11月30日,《文化周刊》297期第2版。
37、《李白游历崂山考》,青岛市崂山文化研究会编《崂山文集》(一),地质出版社2000年6月出版;《第三届唐宋诗词国际学术研究讨会论文集》,中国社会出版社,2004年10月。
38、《司马迁(屈原贾生列传)的再认识――兼评屈原否定论者对历史文献的误读》,《鞍山师范学院学报》2001年第1期。
39、《周代贵族的文化人格觉醒及其意义》,《第四届诗经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学苑出版社,2000年8月出版。
40、《诗与先秦贵族的文化修养》,中国诗经学会编《诗经研究丛刊》第一辑,学苑出版社,2001年7月。
41、《重论汉武帝“立乐府”的文学艺术史意义》,《社会科学战线》2001年第5期。
42、《20世纪汉代诗歌研究综述》,《文学遗产》,2002年第1期。
43、《古代文学研究体系现代化过程中的民族化》,《文艺报·文学周刊》,2002年1月29日。
44、《深化先秦文学研究》,《光明日报》2002年2月6日。
45、《汉代社会歌舞娱乐盛况及从艺人员构成情况的文献考察》,《中国诗歌研究》第1辑,中华书局2002年6月出版。
46、《关于加强中国诗歌与音乐关系研究的几点思考》,《文艺研究》2002年第4期。
47、《音乐对先秦两汉诗歌形式的影响》,《社会科学战线》2002年第5期。
48、《汉鼓吹铙十八曲研究》,《文史》,2002年第四辑。
49、A Study on the Nineteen Sacrificial Songs of the Han Dynasty(《汉郊祀歌十九章研究》),Hiroshima Interdisciplinary Studies in the Humannities Vol.1,2002。
50、《新世纪的中国文学研究如何体现中国文化传统――从〈中国历史文学史〉说开去》,《江汉论坛》2002年第11期。
51、《西汉贵族乐府考论》,中国古典文学献学(天津师范大学中国古典文献学信息研究中心、天津师范大学古典文献研究所主办),国际炎黄文化出版社,2003年3月出版。
52、The Highbrow Music in the First Stage of the Han Dynasty and 《The Boudoir Poetry of Peaceful Age》(《汉初贵族乐府与〈安世房中歌研究〉》), Hiroshima Interdisciplinary Studies in the Humannities Vol.2,2003。
53、《关于中国古代歌诗艺术的理论思考》,《中国诗歌研究》,2003年第2辑。
54、《中国古代最早反映陇西风情的诗篇》,《文史知识》,2003年第10期。
55、《略论诗经的乐歌性质及其认识价值》,《陕西师范大学学报》2004年第1期。
56、《古代歌诗的艺术“生产”》,《人民政协报》,2004年4月19日。
57、《汉代歌诗艺术生产的基本特征》,《首都师范大学学报》2004年第4期。
58、《20世纪〈诗经〉研究的几个问题》,《光明日报》,2005年2月28日第6版。
59、《略论〈诗经〉乐歌的生产、消费与配乐问题》,《北方论丛》2005年第1期。
60、《魏晋文学自觉说反思》,《中国社会科学》,2005年第2期,《中国社会科学》(英文版)2005年第2期,《新华文摘》2005年第10期。
61、《中国古代歌诗艺术生产与消费的基本方式》,《江海学刊》2005年第3期,《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05年第4期。
62、《20世纪赋体文学研究的几个问题》,《北京大学学报》2005年第4期
63、《汉乐府歌诗演唱与语言形式之关系》,《文学评论》2005年第5期。
64、《乐歌传统与〈诗经〉的文体特征》,《学术研究》2005年第9期。
65、《独具个性,执着求真――杨公骥先生的中国古代文学研究》,《文学遗产》,2006年第6期。
66、《周南·芣苡艺术解读――兼谈〈国风〉的艺术特质与研究方法》,第二作者,《文艺研究》2006年第11期。
67、《楚歌、横吹鼓吹与相和歌在汉代的兴衰更替》,《光明日报》2006年12月29日。
68、《网络诗词与网络新诗序言》,檀作文主编《网络诗词年选2001-2005卷》,尹文涓主编《网络新诗年选2001-2005卷》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10月。
69、《汉代文人的乐府歌诗创作及其意义》,《乐府学》第一辑,学苑出版社,2006年12出版。
70、《楚辞》的文体区分与屈宋的文体意识,《长江学术》,2007年第4期。
71、《歌诗与诵诗:汉代诗歌的文体流变及功能分化》,《首都师范大学学报》,2007年第6期。
72、《七言诗并非源于楚辞体之辨说》,《深圳大学学报》2008年第3期。《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08年第9期摘要。
73、《20世纪汉代诗歌研究》,《经典与理论》,上海大学中文系学术演讲录(二),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年5月出版。
74、《屈原的艺术身份、活动分期与歌诗作品分类问题》,《中国楚辞学》第十一辑,2009年5月。
75、《汉代乐府官署兴废考论》,《文献》2009年第3期。
76、《汉代民间歌谣简论》,《跨越时空――中国文学的传播与接受(古代卷)》,马来西亚大学中文系学术文丛(中国文学传播与接受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第49-61页,2009年8月出版。
77、《如何利用出土文献进行古代文学研究――从清水茂的〈乐府“行”的本义〉说起》,《中州学刊》2009年第5期。
78、《重塑孔子形象,再造中华道德》,《儒学与二十一世纪文化建设》,学苑出版社,2010年1月。
79、《先秦两汉琴曲歌辞研究》,《文学遗产》,2010年第2期。
80、《论七言诗的起源及其在汉代的发展》,《文史哲》,2010年第3期。
81、《汉代骚体抒情诗主题与文人心态――兼论骚体赋的意义及其在文学史中的位置》,《中国文化研究》2010年夏之卷(总第68期)。
82、《简评〈乐府诗集〉分类研究从书》,《文学评论》2010年第4期。
83、《当代中国的日本汉诗研究》,《人民政协报》2010年8月30日。
84、《汉代五言诗起源与发展问题再讨论》,《中国诗歌研究》第七辑,中华书局2010年12月出版。
85、《台湾中国古代文学研究之一瞥》,《人民政协报》2011年2月14日。
86、《杨公骥:真诚治学的思想家》,《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9月8日。
87、《日本汉诗的吟诵及启示》,赵敏俐、李均洋合著,《光明日报》2012年2月20日。
88、《中华吟诵的教育价值》赵敏俐、徐健顺合著,《人民政协报》,2012年3月19日。
89、《多民族特点与世界性眼光-略论新世纪的中国诗歌史观》,《文史哲》,2012年第4期。
90、《20世纪80年代以后的汉乐府歌诗研究》,《中国诗歌研究动态》第11辑,学苑出版社,2012年11月出版。
三、主编刊物
1、《文学前沿》1-6辑,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主办,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12月-2002年11月。
2、《中国诗歌研究》,1-8辑,首都师范大学中国诗歌研究中心主办,中华书局,2002年6月-2011年12月
3、《中国诗歌研究动态》,第1-11辑,首都师范大学中国诗歌研究中心主办,学苑出版社,2005年1月-2012年12月。
美国莱斯大学钱南秀教授,因患癌症,不幸于2022年11月16日在休斯敦逝世,享年75岁。 钱南秀教授1947年6月18日生于南京,1981年毕业于南京大学中文系...
刘扬忠,1946年2月生,贵州大方县人。1968年毕业于贵州大学中文系,任中学语文教员近十年。1978年考入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文学系,师从吴世昌先生,专治唐...
陈惠琴,女,1957年5月生。1977 年考入福建师范大学中文系学习;1980年到泉州师范学院中文系任教;1987年考入福建师范大学中文系攻读硕士学位;1990...
冯胜利,男,1977年考入北京师范大学,先在历史系攻古史,两年后又考入中文系,师从陆宗达先生攻读硕士研究生,主修《说文》及训诂学,文史兼治。1982年毕业留校,...
一、小传 李浩,1960年6月出生,陕西靖边人,汉族,文学博士。曾在复旦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现为西北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副校长。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教...
巩本栋,汉族,1955年生,江苏丰县人。1980年3月至1982年7月,在南京师范学院中文系学习;1984年9月入西南师范大学中文系学习,师从徐无闻、林昭德教授...
麻天祥,男,1948年生于河南。幼入学,嗜读书。20世纪60年代毕业于医学专科学校,从医十余年。80年代初弃医从文,并获英语本科学历。1986年底考取西北大学中...
朱文华,男,汉族,1949年3月3日出生于上海市,祖籍浙江鄞县。1973年7月毕业于复旦大学中文系。曾赴安徽阜阳农村插队务农,后任教于复旦大学,主要从事中国现当...
杨曾宪,1948年出生于青岛,山东即墨人。1965年开始自修人文学科,文革中亦未间断。1967年高三毕业。1969年开始在码头、工厂、学校、街道干过各种临时工,...
华林甫,男,汉族,1965年4月浙江省余杭县 (今杭州市余杭区) 博陆镇。小学就读于博陆中心小学,初中、高中毕业于县城的临平中学。1982年9月以全省文科第十一...
生平简介 刘浦江,重庆市垫江人,出生在上海。1979年,他通过高考进入北京大学历史学系中国史专业,是恢复高考后垫江第一个考上北大的学生。 1983年7月,本科毕...
生平简介 沈文凡,文学博士,吉林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文系主任,中国古代文学学科学术带头人。担任吉林大学文学院学术、学位、教学以及研究生培养指导委员会委...
生平简介 罗时进(1956—),男,江苏东台市人。文学博士,导师为我国著名学者钱仲联先生。苏州大学文学院原院长,现任苏州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古代文学学科...
我和谁都不争 / 和谁争我都不屑 / 我爱大自然 / 其次就是艺术 / 我双手烤着生命之火取暖 / 火萎了 / 我也准备走了。 ——兰德(英)作 杨绛译 我站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