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谨简介

傅谨简介

生年:1956年
籍贯:浙江衢州人
职务:中国戏曲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特聘教授、研究所所长
专长:戏剧理论、中国现当代戏剧与美学研究

傅谨,1956年生,浙江衢州人。1979年3月考入浙江师范学院,在大学期间即开始关注与从事文艺理论研究。1984年考入...

人物介绍

生年:1956年
籍贯:浙江衢州人
职务:中国戏曲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特聘教授、研究所所长
专长:戏剧理论、中国现当代戏剧与美学研究

傅谨,1956年生,浙江衢州人。1979年3月考入浙江师范学院,在大学期间即开始关注与从事文艺理论研究。1984年考入杭州大学中文系文艺学专业,师从蔡良骥副教授,1987年毕业获硕士学位;同年考入山东大学中文系文艺学(美学)专业,师从周来祥教授,1991年获博士学位。1990年8月至浙江艺术研究所工作,1996年5月调杭州大学中文系。1997年10月调中国艺术研究院,先后在戏曲研究所及《文艺研究》编辑部工作。2004年8月调入中国戏曲学院,现任中国戏曲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特聘教授,研究所所长,教育部文科重点基地中山大学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教育部高等院校艺术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成员,兼任《人大复印资料·舞台艺术》顾问。

从事研究工作十多年来,研究对象横跨美学与戏剧两个领域,近二十年主要研究中国戏剧。已出版专著《宗教艺术比较研究论纲》《戏曲美学》《感性美学》《中国戏剧艺术论》《草根的力量–台州戏班的田野调查与研究》《新中国戏剧史1949-2000》《二十世纪中国戏剧导论》《京剧学前沿》《薪火相传——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理论与实践》《艺术美学讲演录》等十多部,在《新华文摘》《中国社会科学》《文艺研究》《二十一世纪》等海内外重要学术杂志发表论文200余篇,成果逾400万字。曾获全国青年优秀美学成果奖、田汉戏剧奖评论一等奖、浙江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北京市文艺评论奖一等奖、中国文联文艺评论奖二等奖、中国戏剧家协会曹禺戏剧奖·评论奖优秀奖、文化部全国第二届文化艺术优秀科研成果奖二等奖、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科研成果奖二等奖等学术奖项。主持并完成中国国家艺术科学“九五”规划课题“二十世纪戏剧改革发展研究”、国家艺术科学“十五”规划课题“中国当代戏剧发展”研究。

一、著作

  1. 《宗教艺术比较研究论纲》,博士论文,文津出版社(台北)1994年4月出版。
  2. 《戏曲美学》,专著,文津出版社(台北)1995年7月出版。
  3. 《仕隐之思》,专著,陕西人民出版社1996年5月出版。
  4. 《中国寺观》,合著,浙江人民出版社1996年11月出版。
  5. 《感性美学──一种人性的美学观》,专著,东北师大出版社1997年 5月出版。
  6. 《审美文化论》,合著,省八五重点课题“经济发展与审美文化建设”成果,天津人民出版社1998年10月出版。
  7. 《醉卧花丛》,随笔集,广西人民出版社1999年9月出版。
  8. 《中国戏剧艺术论》,专著,山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8月出版。
  9. 《草根的力量——台州戏班的田野调查与研究》,专著,广西人民出版社,2001年3月出版。
  10. 《新中国戏剧史1949-2000》,专著,湖南美术出版社,2002年11月出版。
  11. 《二十世纪中国戏剧导论》,论文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12月出版。
  12. 《二十世纪中国戏剧的现代性与本土化》,论文集,国家出版社(台北),2005年4月出版。
  13. 《老戏的前世今生》,随笔集,人民文学出版社,2007年7月出版。
  14. 《京剧学前沿》,论文集,文化艺术出版社,2007年11月出版。
  15. 《薪火相传——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理论与实践》,论文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6月出版。
  16. 《温岭戏班》,专著,广西人民出版社2008年11月出版。
  17. 《戏班》(《草根的力量》再版),专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1月出版。
  18. 《中国戏剧》专著,中英文版,五洲传播出版社,2010年1月出版。
  19. 《艺术美学讲演录》,专著,山西教育出版社,2010年3月出版。

二、论文

  1. 《王国维“境界说”辨微》,《杭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7年第3期。
  2. 《一个文明的神话——读汤因比〈历史研究〉》,《中国图书评论》1987年第3期。
  3. 《论艺术欣赏能力》,《文艺研究》1988年第2期,《人大复印资料·美学》同年第5期复印。
  4. 《审美能力的群体生成》,《学习与探索》1988年第5期。
  5. 《美感:体验还是判断》,《文艺研究》1990年第3期。
  6. 《文艺:一种中庸的描述》,《浙江学刊》1990年第4期。
  7. 《艺术创作中的超常思维》,《文艺研究》1990年第5期。
  8. 《群体审美意识初论》,傅谨、朱冠,《南京社会科学》1991年第1期。
  9. 《重建戏剧的感性文化土壤》,《福建戏剧》1991年第2期,获华东地区第六届“田汉戏剧奖”评论二等奖。
  10. 《戏曲的抒情本质纵横谈》,《戏剧丛刊》1991年第5期,该文获华东地区第六届“田汉戏剧奖”评论一等奖。
  11. 《论艺术的感性功能》,《南京社会科学》1992年第1期。
  12. 《凭谁再敲警黄钟》,《福建艺术》1992年第3期;《人大复印资料·戏曲》1992年第8期复印。
  13. 《有声皆歌——论戏曲的声腔与唱》,《戏剧丛刊》1992年第4期,《人大复印资料·戏曲》1992年第11期复印。
  14. 《美感与焦虑》,《晋阳学刊》1992年第1期。
  15. 《文化建设与纯学术》,《山东社会科学》1993年第1期。
  16. 《倒读戏曲》,《上海戏剧》1993年第3期。
  17. 《中国美学需要什么》,《学术论坛》1993年第3期;《新华文摘》1993年第8期全文转载;《学术论坛》1994年第1期、第3期发表争鸣文章。
  18. 《诗意的忧郁气质——戏曲的美学基调》,《艺术百家》1993年第2期;《人大复印资料·戏曲》1993年第8期复印。
  19. 《传统戏曲人物塑造与角色的社会抉择》,《地方戏艺术》1993年第3期;《人大复印资料·戏曲》1993年第11期复印。
  20. 《中国戏曲与西方意义上的“喜剧”、“悲剧”》,《戏剧文学》1993年第8期;《中国文学年鉴·1994》选摘。
  21. 《角儿制雏论——传统戏曲为什么没有导演》,《剧影艺术》1994年第1期。
  22. 《〈红楼梦〉:文化—心理层面的一种解读》,《浙江学刊》1994年第1期
  23. 《面对一种不可修补的存在——对改编古典名著的非议》,《中国戏剧》1994年第3期。
  24. 《享乐——民众对戏曲的价值取向》,《艺术百家》1994年第2期。
  25. 《权力话语与戏曲的盛衰》,《美学与文艺学研究》1994年第2期。
  26. 《戏曲:非主流文化的生存策略》,《戏剧丛刊》1994年第3期。
  27. 《边缘焦虑·国家主义·意识形态话语》,《原道》1994第1辑。
  28. 《中和与含蓄——儒家文化与中国古典戏曲的审美特征之一》,《中国文化月刊》(台湾)1994第11期。
  29. 《站在文明与野蛮边缘的思考──从浙江昆剧团访台说起》,《中国戏剧》1994年第11期。
  30. 《国家化与戏曲剧团艰难的改革道路》,《戏文》1994年第6期。获华东地区第九届“田汉戏剧奖”评论二等奖。
  31. 《诗意的忧郁气质——儒家文化与古典戏曲的审美特征之二》,《中国文化月刊》(台湾)1995年第1期。
  32. 《面对经典:二十世纪的文化态度》,《浙江社会科学》1995年第3期。
  33. 《超越与重构——论道教信仰中的自然山水和自然人生》,《学术月刊》1995年第7期。
  34. 《夜色正阑珊》,《戏文》1995年第5期。
  35. 《满园春色关不住》,《中国戏剧》1995年第9期。
  36. 《为女小生增添更丰富的内涵》,《人民日报》1995年12月2日。
  37. 《发掘地域文化内涵强化地域文化特色》,《浙江社会科学》1996年第2期。
  38. 《民族艺术论》,《民族艺术》1996年第3期。
  39. 《关于“推陈出新”的断想》,《戏剧文学》1997年第2期。
  40. 《话说“改变中国”》,《民族艺术》1997年第3期。
  41. 《陈独秀〈论戏曲〉与20世纪中国戏曲之命运》,《文艺研究》1997年第5期。
  42. 《学校,你教不教地方戏》,《浙江教育报》1997年10月29日第一版。
  43. 《谈传统戏曲的“推陈出新”方针》,《二十一世纪》1998年2月号。
  44. 《我们都应该怕“尚方宝剑”——元剧札记之一》,《博览群书》1998年第2期。
  45. 《什么时候才能容忍妓女横行——元剧札记之二》,《博览群书》1998年第6期。
  46. 《世纪之惑——中国戏曲向何处去》,《民族艺术》1998年第2期。
  47. 《剧团体制改革迫在眉睫》,《文化月刊》1998年第7期。
  48. 《文化市场发展与剧团体制改革》,《文艺研究》1998年第4期。
  49. 《文化守成——保护戏曲与全球化时代的文化策略》,《人民政协报》1998年7月20日第3版;《人大复印资料·戏剧戏曲》1998年第9期转载。
  50. 《什么人能当县官——元剧札记之三》,《博览群书》1998年第9期。
  51. 《20世纪中国戏剧的现代性追求》,《浙江社会科学》1998年第6期。
  52. 《小人物有大悲哀》,《博览群书》1998年第11期。
  53. 《宋江与毛泽东的“水浒”观》,《民族艺术》1998年第4期。
  54. 《走近稀有剧种──观摩浙江省少数剧种交流演出有感》,《中国戏剧》1998年第12期。
  55. 《〈孔乙己〉和越剧的现代转型》,《文艺报》1999年1月23日3版。
  56. 《调整剧目评奖的文化策略》,《文化月刊》1999年第3期。
  57. 《近五十年的禁戏》,《二十一世纪》1999年4月号。
  58. 《中国:“禁戏”五十年》,《小说家》99年第3期。
  59. 《论“推陈出新”》,《原道》第5辑。
  60. 《面向21世纪的中国戏剧》,《中国大学人文启思录》第三卷,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61. 《民族美学资源的价值及其利用》,《文艺研究》1999年第1期。
  62. 《一种新的创演方式——从市场角度剖析越剧〈孔乙己〉》,《文化月刊》1999年第4期。
  63. 《成就与反思:中国戏剧遗产的当代传承》,《中国戏剧》1999年第11期。
  64. 《程式与现代戏的可能性》,《艺术百家》1999年第4期,《人大复印资料·戏曲戏剧》2000年第2期转载。
  65. 《中国稀有剧种的命运与前景》,《中华读书报》1999年12月8日,《人大复印资料·戏曲戏剧》2000年第1期转载。
  66. 《六案孔目与技术官僚治国》,《社会科学论坛》2000年第1期。
  67. 《第三只眼看“戏改”》,《戏剧文学》2000年第1期。
  68. 《戏剧危机的剧团视角》,《安徽新戏》2000年第1期。
  69. 《20世纪中国戏剧发展论纲》,《学术界》2000年第2、3期,《新华文摘》2000年第10期转载。
  70. 《重视“中国经验”》,《民族艺术》2000年第1期。
  71. 《中国美学面临的三大问题》,《学术月刊》2000年第4期,《人大复印资料·美学》2000年第7期转载。
  72. 《国剧的脚色、行当与人物》,《戏剧艺术》2000年第3期。
  73. 《“国剧”正义》,《中华读书报》2000年8月16日。
  74. 《传统伦理的当代转换》,《中国戏剧》2000年第10期。
  75. 《“戏改”与美学的意识形态化》,《文学前沿》2000年第2期。
  76. 《没赖场,赖和尚——元剧札记之七》,《博览群书》2001年第1期。
  77. 《向“创新”泼一瓢冷水———个保守主义者的自言自语》,《文艺争鸣》2001年第1期,《人大复印资料·文艺理论》2001年第3期转载。
  78. 《欣赏经典本身》,《人民日报》2001年2月2日。
  79. 《欲望的旗帜──王仁杰剧作的社会学解读》,《中国戏剧》2001年第2期。
  80. 《与董健先生商榷:也谈戏剧的政治化与民族化》,《剧影月报》2001年第3期。
  81. 《审美批评的限度》,《中国文化报》2001年3月3日。
  82. 《周来祥美学思想的自我超越——评〈再论美是和谐〉》,《浙江社会科学》2001年第2期。
  83. 《知死而后知生》,《博览群书》2001年第5期。
  84. 《现代戏的陷阱》,《福建艺术》2001年第3期。
  85. 《20世纪中国戏剧史的对象与方法——兼与〈中国现代戏剧史稿〉商榷》,《戏剧艺术》2001年第3期,《人大复印资料·舞台艺术》2001年第5期、《人大复印资料·中国现代当代文学》2001年第9期转载。
  86. 《感受草根阶层的精神脉动》,《博览群书》2001年第8期。
  87. 《中国戏剧的当代发展与中国戏剧十七年反思》,《戏剧文学》2001年第8期。
  88. 《呼唤多元的戏剧批评》,《剧本》2001年第8期。
  89. 《理想与人道的二律背反》,《东方文化》2001年第5期。
  90. 《〈鲁迅先生〉的音乐语法》,《文艺理论与批评》2001年第5期
  91. 《政治化、民族化与20世纪中国戏剧》,《南方文坛》2001年第5期,《人大复印资料·舞台艺术》2002年第1期转载。
  92. 《流沙河的狐相与仙气》,《博览群书》2001年第11期。
  93. 《戏剧性的开场》,《华夏时报》2001年11月12日。
  94. 《〈洗马桥〉与〈龙母传奇〉》,《华夏时报》2001年11月13日。
  95. 《〈珍珠塔〉的魅力》,《华夏时报》2001年11月15日。
  96. 《昆曲保护与继承之我见》,《中国文化报》2001年11月24日。
  97. 《艺术学研究的田野方法》,《民族艺术》2001年第4期。
  98. 《盛况固然空前,水平仍待提高——第七届中国戏剧节刍议》,《文艺报》2001年12月6日。
  99. 《冷眼旁观京剧节》,《文艺报》2001年12月26日。
  100. 《〈洗马桥〉的三个亮点》,《中国戏剧》2002年第1期。
  101. 《有分寸才耐人寻味——京剧〈凤氏彝兰〉的编导技巧与艺术魅力》,《中国京剧》2002年第1期
  102. 《“学问人”与“自然人”——闲话〈浮生论学〉》,《博览群书》2002年第3期。
  103. 《“百花齐放”与“推陈出新”——20世纪50年代戏剧政策的重新评估》,《中国京剧》2002年第2期。
  104. 《“路头戏”的感性阅读》,《读书》2002年第4期。
  105. 《“音配像”与京剧的发展空间》,《戏剧之家》2002年第2期。
  106. 《濒危剧种的生存之道》,《中国文化报》2002年6月19日。
  107. 《样板戏现象平议》,《大舞台》2002年第3期。
  108. 《覆巢之下,焉有完卵》,《读书》2002年第8期。
  109. 《〈罗生门〉和有关〈罗生门〉》,《中国戏剧》2002年第9期。
  110. 《新社会中的“公家人”》,《上海文学》2002年第10期。
  111. 《“英雄”时代》,《文艺报》2003年1月2日。
  112. 《从百老汇音乐剧〈猫〉看中国的演出市场》,《艺术评论》2003年第1期。
  113. 《工业时代的戏剧命运——对魏明伦的四点质疑》,《中国戏剧》2003年第1期。
  114. 《更接近真实的〈比如女人〉》,《中国文化报》2003年3月8日。
  115. 《什么决定演出市场的开放与繁荣?》,《北京日报》2003年5月18日。
  116. 《非典的城市民谣》,《博览群书》2003年第6期。
  117. 《“戏改”与政府功能的再思考——答安葵先生》,《戏曲研究》2003年第2期。
  118. 《“故事新编”与“万家灯火”》,《读书》2003年第7期。
  119. 《二十世纪中国戏剧的现代性与本土化》,《中国社会科学》2003年第4期。
  120. 《平民视角与波普手法——从评剧〈贫嘴张大民的幸福生活〉谈开去》,《戏剧文学》2003年第7期。
  121. 《媒体与当代戏剧发展策略——再谈工业时代的戏剧命运》,《中国戏剧》2003年第8期。
  122. 《拒绝“原创”的N个理由》,《上海戏剧》2003年第10期。
  123. 《生活在别处》,《读书》2003年第11期。
  124. 《杂说电视与戏剧》,《博览群书》2003年第12期》
  125. 《甚于无知谬误之祸》,《戏剧文学》2003年第12期。
  126. 《2003年中国剧坛择要》,《上海戏剧》2003年第Z1期。
  127. 《聚焦: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国戏曲》,《福建艺术》2004年第1期。
  128. 《戏剧究竟有多“危机”?》,《文艺报》2004年3月20日。
  129. 《戏剧命运与传统面面观》,《福建艺术》2004年第2期。
  130. 《婺剧:腔调与剧种》,《浙江艺术职业学院学报》2004年第1期。
  131. 《解读“复仇”迷思》,《剧本》2004年第4期。
  132. 《2002-2003中国戏剧鸟瞰》,《大舞台》2004年第2期。
  133. 《我所理解与期待的 “都市戏剧”》,《中国戏剧》2004年第4期。
  134. 《陈飞:成功地走在坎坷路上》,《中国戏剧》2004年第7期。
  135. 《影响当代中国戏剧编剧的理念》,《粤海风》2004年第4期。
  136. 《邓小平为新时期文艺松绑》,《文艺报》2004年9月2日。
  137. 《我们如何失去了瓯剧》,《读书》2004年第9期。
  138. 《“吐苦水”:1962年开封戏剧界名老艺人座谈会》,《南方文坛》2004年第5期。
  139. 《透过孟冰之眼的黄土地》,《剧本》2004年第9期。
  140. 《书承志,永继斯文——越剧〈藏书之家〉的文化价值》,《中国戏剧》2004年第9期。
  141. 《〈文化多样性公约〉与中国的国家立场》,《博览群书》2004年第10期。
  142. 《没有“知识”,如何“公共”?》,《博览群书》2004年第11期。
  143. 《对全国剧团体制改革几个重要试点的剖析》,《福建艺术》2005年第1期。
  144. 《江志岳和他的青年越剧团》,《中国文化报》2005年1月27日。
  145. 《困顿与前景:戏剧如何重获生机》,《文艺争鸣》2005年第2期。
  146. 《作为学科的“京剧学”》,《京剧的历史、现状与未来暨京剧学学科建设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册)》,2005年5月。
  147. 《模仿和原创我们究竟需要谁?》,《艺术评论》2005年第6期。
  148. 《雅正可得其所乎?》,《读书》2005年第6期。
  149. 《“文化下乡”与“乡下文化”》,《文艺报》2005年7月14日。
  150. 《作为学科的“京剧学”》,《戏曲艺术》2005年第3期。
  151. 《重建文化自信 坚守艺术本体——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评选感悟》,《福建艺术》2005年第5期。
  152. 《“先生”们的改革》,《读书》2005年第12期。
  153. 《传统节庆之魂何时归来》,《文汇报》2006年2月10日。
  154. 《如何让戏剧批评更有效》,《文艺报》2006年2月25日;《戏剧文学》2006年第6期。
  155. 《市场经济背景下的文艺体制改革——在北京文艺论坛上的发言》,《博览群书》2006年第2期。
  156. 《文人与艺人:谁有权改革京剧?》,《中国京剧》2006年第3期。
  157. 《业余研究很可能会把一些严肃的学术问题漫画化》,《红楼梦学刊》2006年第2期。
  158. 《如何让朱买臣故事有教育意义——老戏新说之一》,《博览群书》2006年第3期。
  159. 《挑战与回应——评泉州市木偶剧团新剧目〈钦差大臣〉》,《中国文化报》2006年4月22日。
  160. 《身体对文学的反抗》,《读书》2006年第4期。
  161. 《贫贱夫妻的经济学——老戏新说之二》,《博览群书》2006年第4期。
  162. 《百年越剧与农民的公共生活》,《南风窗》2006年第10期。
  163. 《风尘的想象与写真——老戏新说之三》,《博览群书》2006年第5期。
  164. 《“百日集训”与戏曲演员的培养》,《中国京剧》2006年第6期。
  165. 《变脸迷思的终结》,《西部时报》2006年6月9日。
  166. 《广西舞台艺术的2006》,《光明日报》2006年6月9日。
  167. 《艺术正随大众传媒起舞?》,《中国艺术报》2006年6月16日。
  168. 《昆曲〈十五贯〉新论》,《戏剧》(中央戏剧学院学报)2006年第2期。
  169. 《祠堂与庙宇:民间演剧的空间阐释》,《民族艺术》2006年第2期。
  170. 《杨四郎的伦理底线——老戏新说之四》,《博览群书》2006年第6期。
  171. 《昭君怨,文姬恨——老戏新说之五》,《博览群书》2006年第7期。
  172. 《从关羽到关老爷——老戏新说之六》,《博览群书》2006年第8期。
  173. 《沧海桑田:二十世纪中国戏剧版图巨变》,《文艺研究》2006年第9期。
  174. 《包龙图打坐在开封府——老戏新说之七》,《博览群书》2006年第9期。
  175. 《走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京剧》,《艺术评论》2006年第10期。
  176. 《西湖山水还依旧——老戏新说之八》,《博览群书》2006年第10期。
  177. 《百年越剧和茅威涛的追求》,《人民日报》2006年11月3日。
  178. 《越剧诞生地何以出现新说?》,《文汇报》2006年11月12日。
  179. 《我们需要更多的〈《人民公敌》事件〉》,《文艺报》2006年11月16日。
  180. 《谁是最可爱的人——老戏新说之九》,《博览群书》2006年第11期。
  181. 《农村女性对温情的守望——花鼓戏〈十二月等郎〉印象》,《光明日报》2006年12月8日。
  182. 《2006文化戏剧占据北京舞台》,《北京日报》2006年12月26日。
  183. 《易卜生的灵魂飘在中国上空》,《中国图书评论》2007年第1期。
  184. 《我们如何站在大师的肩膀上?》,傅谨、童道明,《中国艺术报》2007年1月12日。
  185. 《螟蛉有子,蜾蠃负之——老戏新说之十》,《博览群书》2007年第1期。
  186. 《戏曲转身 面向传统》,《文艺报》2007年2月6日。
  187. 《人鬼情未了——老戏新说之十一》,《博览群书》2007年第2期。
  188. 《呼唤“戏剧”的文学性》,《剧本》2007年第3期。
  189. 《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的艺术威胁》,《民族艺术》2007年第1期。
  190. 《美人计的成本和风险——老戏新说之十二》,《博览群书》2007年第3期。
  191. 《传统与市场是京剧重振的两翼》,《人民日报海外版》2007年4月16日。
  192. 《京剧崛起与中国文化传统的近代转型——以昆曲的文化角色为背景》,《京剧与中国文化传统——第二届京剧学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07年5月。
  193. 《本源·本体·本色——当下中国戏剧理论的三个关键词》,《戏剧文学》2007年第5期。
  194. 《找回被遮蔽的农村文化价值》,《人民日报》2007年6月8日。
  195. 《〈老戏的前世今生〉后记》,《博览群书》2007年第7期。
  196. 《中华民族艺术的绚丽长卷——〈中华艺术通史〉与李希凡总主编的学术贡献》,《中国文化报》2007年7月28日。
  197. 《中国戏剧的世纪性转折》,《中国新闻周刊》2007年第30期。
  198. 《重新寻找话剧在中国的起点》,《文艺报》2007年8月28日。
  199. 《京剧改革的梅兰芳启示》,《中国新闻周刊》2007年第33期。
  200. 《京剧崛起与中国文化传统的近代转型——以昆曲的文化角色为背景》,《文艺研究》2007年第9期。
  201. 《李瑞环和“京剧音配像”的文化贡献》,《博览群书》2007年第9期。
  202. 《东方艺术的身份确认——梅兰芳1930年访美的文化阐释》,《中国京剧》2007年第9-10期。
  203. 《〈京剧学前沿〉后记》,《博览群书》2007年第10期。
  204. 《薪火相传——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理论与实践》,《博览群书》2007年第11期。
  205. 《“京剧学”:能否从滞后到超前》,《光明日报》2007年11月16日。
  206. 《美人计的成本和风险》,《领导文萃》2007年第12期。
  207. 《他的历史影像需要细读——张雅心影展观后》,《中国摄影家》2007年第12期。
  208. 《为京剧培养跨世纪的高端人才》,《中国京剧》2007年第12期。
  209. 《只有“梅兰芳”还远不够》,傅谨、甄宏戈,《中国新闻周刊》2007年第45期。
  210. 《“忠孝节义”有什么不好》,《中国图书评论》2007年第12期。
  211. 《我们需要更多小剧场》,《人民日报》2007年12月12日。
  212. 《晋剧〈傅山进京〉与文人戏的新高度》,《上海戏剧》2008年第1期。
  213. 《大众传媒时代的传统艺术》,《天津社会科学》2008年第1期。
  214. 《戏曲,萧条中的希望》,《文艺报》2008年1月24日。
  215. 《让什么样的京剧进校园?》,《中国新闻周刊》2008年第8期。
  216. 《农民依然看戏难》,《人民日报》2008年3月28日。
  217. 《京剧在当代文化语境中的定位》,《光明日报》2008年3月28日。
  218. 《〈大将军〉和“人艺”的林兆华时代》,《读书》2008年第4期。
  219. 《整旧如旧的全本〈长生殿〉》,《北京日报》2008年5月26日。
  220. 《全本〈长生殿〉与上昆的意义》,《艺术评论》2008年第6期。
  221. 《薪火相续赖传人》,《人民日报》2008年6月26日。
  222. 《评论家的操守》,《文艺报》2008年7月1日。
  223. 《中国戏剧发源于乡村祭祀仪礼说质疑——评田仲一成〈中国戏剧史〉》,《文艺研究》2008年第7期。
  224. 《繁荣戏剧需要新思维》,《当代戏剧》2008年第4期。
  225. 《戏曲教育呼唤更多自主空间》,《光明日报》2008年7月18日。
  226. 《当代文化语境和上海京剧院的成功之道》,《中国文化报》2008年7月26日。
  227. 《多彩艺术人生的幸福指数》,《中国文化报》2008年8月4日。
  228. 《回归传统与思想解放——新时期三十年中国戏剧的发展主线》,《中国戏剧》2008年第8期。
  229. 《建构向下兼容的艺术学理论体系》,《艺术教育》2008年第9期。
  230. 《我们何以走向世界却迷失自我——中国艺术三个成功传播个案的解读》,《文艺争鸣》2008年第9期。
  231. 《发现自己:21世纪初戏曲传统的复归——以历史题材剧目为主轴的考察》,《南方文坛》2008年第5期。
  232. 《全球化时代的中国戏剧》,《艺术百家》2008年第6期。
  233. 《浙江在中国戏曲史上的地位与贡献》,《文化艺术研究》2008年第3期。
  234. 《昆曲〈十五贯〉新论》,《文化遗产》2008年第4期。
  235. 《中国舞蹈理论的顶梁柱——资华筠先生〈舞思〉的启示》,《文艺报》2009年1月13日。
  236. 《写人与写事》,《剧本》2009年第1期。
  237. 《梅兰芳与京剧之美》,《光明日报》2009年1月22日。
  238. 《叙事与抒情——戏情与戏理之二》, 《剧本》2009年第2期。
  239. 《谁是造成“文化包工头”的罪魁?》,《中国新闻周刊》2009年第10期。
  240. 《“国剧”释义》,《中国社会科学院报》2009年3月26日。
  241. 《京剧与梅兰芳的文化意义》,《中国京剧》2009年第4期。
  242. 《唱戏,还得做戏——戏情与戏理之三》,《剧本》2009年第4期。
  243. 《要精品也要市场》,《人民日报》2009年4月24日。
  244. 《要思想,也要一点娱乐——戏情与戏理之四》,《剧本》2009年第5期。
  245. 《三十年戏曲创作的现代性追求及得失》,《文艺研究》2009年第5期。
  246. 《三思京剧现代戏》,《京剧与现代中国社会——第三届京剧学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2009年5月。
  247. 《戏曲流派是什么和怎么是》,《福建艺术》2009年第3期。
  248. 《多样文化与传统艺术》,《人民政协报》2009年5月25日。
  249. 《“故事新编”与“万家灯火”》,《中国戏剧奖·理论评论奖获奖论文集》,2009年6月。
  250. 《写英雄,唱英雄——戏情与戏理之五》,《剧本》2009年第6期。
  251. 《回归传统与思想解放——新时期三十年中国戏剧的发展主线》,《新时期戏剧创作研究文集》,2009年7月。
  252. 《地方题材与地方戏——戏情与戏理之六》,《剧本》2009年第7期。
  253. 《电影〈梅兰芳〉的联想》,《中国图书评论》2009年第8期。
  254. 《距离产生美——戏情与戏理之七》,《剧本》2009年第9期。
  255. 《梅华香韵展东瀛 京剧之花吐芬芳——记日本中国文化节“京剧之花——梅兰芳”展活动》,《中国文化报》2009年10月28日。
  256. 《秦腔〈大树西迁〉与西部文化阐释》,《光明日报》2009年10月30日;《当代戏剧》2009年第5期。
  257. 《英雄能不能有缺点——戏情与戏理之八》,《剧本》2009年第11期。
  258. 《儿女情长与家国情怀——戏情与戏理之九》,《剧本》2009年第12期。
  259. 《市场:连接文艺与现实的捷径》,《中国文化报》2009年12月19日。
  260. 《跨界的界限:以荣念曾的戏剧创作为中心》,《南方文坛》2010年第1期。
  261. 《“三大戏剧体系”的政治与文化隐喻》,《艺术百家》2010年第1期。
  262. 《女子越剧兴盛的背景与策略》,《艺术评论》2010年第1期。
  263. 《找回失落的“孔子”》,傅谨、刘玉琴,《人民日报》2010年2月25日。
  264. 《“现实”如何重归当代戏剧》,《文艺争鸣》2010年第5期。
  265. 《南通伶工学社的兴衰及启示》,《戏剧》(中央戏剧学院学报)2010年第1期。
  266. 《公有公理 婆有婆理——戏情与戏理之十》,《剧本》2010年第4期。
  267. 《越剧〈红楼梦〉的文本生成》,《红楼梦学刊》2010年第3期。
  268. 《全本〈长生殿〉的文化意义》,《文艺报》2010年5月17日。
  269. 《京剧〈曙色紫禁城〉的时代性》,《中国文化报》2010年5月18日。
  270. 《剧团体制改革的背景、目标与路径》,《福建艺术》2010年第3期。
  271. 《文化批评的新方法与新视角——中国戏剧家协会首期编剧读书班讲课提纲》,《剧本》2010年第8期。
  272. 《“小戏”崛起与20世纪戏剧美学格局的变易》,《戏剧艺术》2010年第4期。
  273.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戏剧发展》,《四川戏剧》2010年第4期。
  274. 《大制作:大要有大的道理》,《光明日报》2010年9月17日。
  275. 《现代戏曲教育体系的建构及其内涵》,《戏曲艺术》2010年第4期。
  276. 《“立”在舞台的章益清》,《中国戏剧》2010年第12期。
  277. 《深耕传统 开拓市场——京剧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后的省思》,《中国文化报》2010年12月29日。
  278. 《〈说客〉:面对历史的一种姿态》,《艺术评论》2011年第1期。
  279. 《从周至秦腔剧团看秦腔的未来——在首届秦腔文化(周至)高层论坛上的发言》,《当代戏剧》2011年第1期。
  280. 《文化体制改革与戏剧的未来》,《戏剧文学》2011年1月15日。
  281. 《“戏曲”考》,《人民政协报》2011年1月31日。
  282. 《中国戏曲的现代转身》,《中国艺术报》2011年2月16日。
  283. 《山歌应在田埂回响》,《人民日报》2011年4月1日。
  284. 《京剧能否出现新的流派?》,《光明日报》2011年4月13日。
  285. 《务必重视文化“夹心层”》,《人民日报》2011年4月26日。

相关推荐

微信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