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号:世高
生卒:不详
朝代:东汉
籍贯:安息国(今伊朗高原东北部)
简评:传法第一人,是小乘佛经的首译者。
弃皇位,求佛法
安清,字世高,安息国(今伊朗高原东北部,西方典籍中称为帕提亚国)的王子。因汉时常在外国人名前冠以其所在国名作为姓,所以他就被称为安世高。他虽然居王子之尊位,却谦虚好学。对父母更是孝顺恭敬,幼时就被大家称为孝子。
由于世高天资聪颖而且刻苦好学,所以在他年轻时就通晓星象、五行、医术等知识,比如观察病人之气色,便知病人之病情,后对症下药。他还经常与鸟兽作伴,注意他们的行动和叫声,因此能理解动物的语言。据说,有一日,他同伙伴一同出游,途中看到一群燕子飞过身旁,它们的呢喃之声传入世高的耳朵中,当下他就明白燕子之意,于是对同伴说:“燕子告诉我说,过一会就有人给我们送吃的来了。”不出所料,他们走了一段后,就有人在路边备下了香气腾腾的饭菜,待众人饱餐之后,佩服世高的料事如神。一传十,十传百,使世高的声望传遍了安息国。
安世高身为一国的太子,可以尽情享受皇室的荣华富贵,可在他心中却视金钱如粪土,专心信奉佛教,从始至终持有宽以待人严以律己的处世态度。
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正当世高专心修持之时,不幸噩耗传来:父王驾崩。世高从小为父母疼爱,对父母也是十分孝顺,父王的离去对他来说犹如晴天霹雳一般。但是国不可一日无君,世高强忍悲痛在百姓众臣的拥戴下,成为安息国的国王。时间减轻了世高的丧父之痛,他开始逐渐对官场中的勾心斗角、繁文缛节厌烦起来。他对居皇位之尊,拥万贯之财不感兴趣,父王的离去更使他觉得世事无常,苦海无涯。经历了一番痛苦的抉择后,他毅然放弃皇位,让位于他的叔父。走上了出家之路,开始了佛教徒的生涯,进一步的修行。
东渡入华 弘扬显异
世高自正式出家之后,非常精进,加上天资过人,不久便对佛教经藏了如指掌,其中对阿毗昙尤为精通,并深得其中三昧。在安息国修习一段时间后,便开始游历西域诸国,寻求佛法,传经布道。西汉之时,中国和西藏的交通已经形成,汉武帝时开始和安息国有使节来往。随后东汉章和元年(公元87年)、二年、永元十三年(公元101年)均有从安息国来的使者送来珍奇物品。当时中西交通路线主要分为两条:南道是由敦煌穿过沙漠,经鄯善进入今塔克拉玛干沙漠南部、昆仑山北麓,到达于阗(今和田),再向西北前进到莎车。北道是由敦煌北上到伊吾(今哈密),经由吐鲁番到龟兹(今库车),然后到喀什市一带。安世高来华之时,佛教传入中国已有百年左右,朝廷和社会上都有人信仰佛教。但是这些人往往佛道不分,对佛教经典亦不知晓。世高看到这种情况,决定对佛教经典进行翻译,使人们对佛经有进一步的了解。
译佛教之经籍 宣禅数之秘旨
世高来华途中,游历西域诸国,精通西域诸国语言。到东都洛阳不久,便又通晓中文。对他的翻译工作起到了很大的帮助。当时佛教初传,佛教名词很难找到相对应的汉语词汇,常常要为一个名词的意译或音译斟酌再三。世高克服了各种困难,对佛经进行了精心的翻译。世高翻译注重原文,侧重直译,坚持较完整反映原文的思想,避免曲解本意。《高僧传》说他译文:“义理明析,文字允正,辩而不华,质而不野。”他所译经籍,不同经录有不同记载。《长房录》记世高译有176部,《开元录》载有95部,《高僧传》有39部,《安录》中列其所译大约只有35部40卷。
世高翻译经籍不仅采用笔译的方式,而且还采用口译的方式。由他口头翻译,再由别人记录成书,如道安经录所记载的《阿含口解》。因为世高系王族出身,所以人们常称他为安侯,他的这一类译经便称为“安侯口解”。当时洛阳是佛教传播和翻译的中心。
安世高舍弃安息王之尊位,千里迢迢来到中国,传播佛教,可以说对中国佛教的传播与发展起到了一定的启蒙作用,他的译经和讲经方式都影响了以后的译经僧。他开创的“口解”方式,在传译过程中,分类解释,他人记录下来以后就变成了对经的一种注疏。安世高所传禅法,对当时的影响巨大,由于他的译文注重直译,意思难免有重复不通之处。总之安世高是一个在东汉初充满神异色彩的外国僧人,也是佛教在中国传播具有拓荒作用的名宿。
西汉时期杰出的文学家、史学家。西汉末期人,生卒年不详。号先生,颍川(治今河南禹州)人,寓居沛县(今属江苏)。汉宣帝或元帝、成帝时做过博士。司马迁死后,《史记》有...
汉兴,承秦灭学之後,景、武之世,董仲舒治《公羊春秋》,始推阴阳,为儒者宗。宣、元之後,刘向治《穀梁春秋》,数其祸福,传以《洪范》,与仲舒错。至向子歆治《左氏传》...
为文王所作。七曰履霜操,(尹吉甫子伯奇,无罪见逐,自伤,作此曲。)八曰朝飞操,(牧犊子所作。牧犊子七十无妻,见雉朝飞,感而作此曲也。)九曰别鹤操,(商陵牧子所作...
房凤字子元,不其人也。以射策乙科为太史掌故。太常举方正,为县令都尉,失官。大司马票骑将军王根奏除补长史,荐凤明经通达,擢为光禄大夫,迁五官中郎将。时,光禄勋王龚...
伯牙鼓琴,钟子期听之。方鼓琴志在山,钟子期曰:“善哉鼓琴!巍巍乎如太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鼓琴!洋洋乎若江河。”钟子期死,伯牙擗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
生平简介 范晔出生在一个著名的士族家庭。高祖范晷为西晋雍州刺史,加左将军。曾祖范汪入仕东晋,官至晋安北将军、徐兖二州刺史,进爵武兴县侯。祖父范宁先后出任临淮太守...
霍光(公元前130年代?—前68年)西汉大臣,政治家。河东平阳(今山西临汾西南)人,字子孟,霍去病异母弟。武帝时为奉车都尉,甚见亲信,昭帝年幼即位,他与桑弘羊等...
孔子学鼓琴於师襄子而不进。师襄子曰:“夫子可以进矣。”孔子曰:“丘已得其曲矣,未得其数也。”有间曰:“夫子可以进矣。”曰:“丘已得其数矣,未得其意也。”有间,复...
刘德升,字君嗣,颍川阳翟(今河南禹州市)人,东汉桓、灵帝时著名书法家。因创造了介于楷书与草书之间的“行书” 书体,被后世称为“行书鼻祖”。 刘德升自幼酷爱书法,...
师经鼓琴,魏文侯起舞,赋曰:“使我言而无见违!”经援琴而撞文侯,不中,中旒(liú)溃之。文侯谓左右曰:“为人臣而撞其君,其罪如何?”左右曰:“罪当烹。”提师经...
金日磾(日音“mì”,磾音“dī”)(前134~前86),字翁叔。本名为日磾,汉武帝赐姓金,故称为金日磾。原是匈奴休屠王的太子,西汉元狩年间(前122年—前11...
年过九十”也。案《史记》:“秦时焚书,伏生壁藏之。其後兵火起,流。汉三十一。案《史记》及《儒林传》皆云“伏生独得二十九篇,以教齐鲁舟之事,与《泰誓》事同,不知为...
宁戚欲干齐桓公,穷困无以进,于是为商旅,赁车以适齐,暮宿于郭门之外。桓公郊迎客,夜开门,辟赁车者执火甚盛从者甚众,宁戚饭牛于车下,望桓公而悲,击牛角,疾商歌。桓...
欧阳生字和伯,千乘人也。事伏生,授倪宽。宽又受业孔安国,至御史大夫,自有传。宽有俊材,初见武帝,语经学。上曰:“吾始生字和伯,千乘人也。事伏生,授倪宽。宽又受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