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号:字长庚
生卒:348-409
朝代:东晋
籍贯:晋陵无锡
简评:“六朝四大家”之一
顾恺之(348年-409年),字长康,小字虎头,汉族,晋陵无锡(今江苏省无锡市)人。东晋杰出画家、绘画理论家、诗人。
顾恺之博学多才,擅诗赋、书法,尤善绘画。精于人像、佛像、禽兽、山水等,世人称之为三绝:画绝、才绝和痴绝。谢安深重之,以为苍生以来未之有。顾恺之与曹不兴、陆探微、张僧繇合称“六朝四大家”。顾恺之作画,意在传神,其“迁想妙得” 、“以形写神”等论点,为中国传统绘画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人物生平
顾恺之曾为桓温及殷仲堪的参军,义熙(405年~418年)年间,初任通直散骑常侍。刘裕北伐南燕慕容超,恺之为作《祭牙(旗)文》。多才艺,工诗赋、书法,尤精绘画,尝有才绝、画绝、痴绝之称。多作人物肖像及神仙、佛像、禽兽、山水等。画人注重点睛,自云传神写照,尽在阿堵(即这个,指眼珠)中。尝为裴楷画像,颊上添三毛,而益觉有神。在建康瓦棺寺绘《维摩诘像》壁画,光彩耀目,轰动一时。
后人论述他作画,意存笔先,画尽意在;笔迹周密,紧劲连绵如春蚕吐丝。把他和师法他的南朝宋画家陆探微并称顾陆,号为密体,以区别于南朝梁张僧繇、唐吴道子的疏体。著有《论画》《魏晋胜流画赞》《画云台山记》,其中迁想妙得、以形写神等论点,对中国画的发展,有很大影响。存世的《女史箴图》传是早期的摹本,内容绘写西晋张华所撰约束宫廷嫔妃的教诫。1900年八国联军侵入北京,被英军从清宫劫去,现藏英国伦敦不列颠博物馆。所传的另一作品《女史箴图》,乃宋人摹本。
顾恺之的作品,据唐宋人的记载,除了一些政治上的名人肖像以外,也画有一些佛教的图像,这是当时流行的一部分题材。另外还有飞禽走兽,这种题材和汉代的绘画有联系。他也画了一些神仙的图像,因为那也是当时流行的信仰。而最值得注意的是他画了不少名士们的肖像。这就改变了汉代以宣扬礼教为主的风气,而反映了观察人物的新的方法和艺术表现的新的目的,即:离开礼教和政治而重视人物的言论丰采和才华。这表示绘画艺术视野的扩大;从而为人物画提出了新的要求——表现人的性格和精神特点。 在顾恺之的著作言论中,我们见到他反复强调描写人的神情和精神状态。顾恺之和陆探微、张僧繇是南北朝时期的三位最重要画家,代表了汉代美术得到迅速发展和成熟的人物画艺术。唐代张怀瓘对其画评价甚高,云:"张僧繇得其肉,陆探微得其骨,顾恺之得其神。"
主要成就
顾恺之擅诗词文赋,尤精绘画。擅肖像、历史人物、道释、禽兽、山水等题材。画人物主张传神,重视点睛,认为“传神写照,正在阿堵(指眼睛)中”。注意描绘生理细节,表现人物神情,画裴楷像,颊上添三毫,顿觉神采焕发。善于利用环境描绘来表现人物的志趣风度。画谢鲲像于岩壑中,突出了人物的性格志趣。其画人物衣纹用高古游丝描,线条紧劲连绵,如春蚕吐丝,春云浮空,流水行地,自然流畅。
顾恺之在绘画理论上也有突出成就,今存有《魏晋胜流画赞》《论画》《画云台山记》3篇画论。提出了传神论、以形守神、迁想妙得等观点,主张绘画要表现人物的精神状态和性格特征,重视对象的体验、观察,通过迁想妙得来把握对象的内在本质,在形似的基础上以形写神。顾恺之的绘画及其理论,为中国传统绘画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人物评价
顾恺之知识渊博而有才气,在中国古代画史上声名显赫。擅长诗赋、书法,尤其精通绘画。工人像、佛像、禽兽、山水等。画作《女史箴图》《洛神赋图》《列女仁智图》《斫琴图》等堪称珍品。在绘画理论方面,顾恺之也提出了“传神写照”“以形写神”“迁想妙得”等观点,重视体验观察,主张通过绘画表现人物的内在精神状态。
顾恺之博学多才,世人评价他“三绝”——“才绝”“画绝”和“痴绝”。他的画师法卫协而又有所变化,他的画有敷染容貌,以浓色微加点缀,不求晕饰;笔迹周密,紧劲连绵,如春蚕吐丝,春云浮空的特点。史有以曹不兴、顾恺之、陆探微、张僧繇合称“六朝四大家”。精通画论,其“迁想妙得”、“以形写神”等论点,对我国传统绘画的发展,影响很大。
顾恺之沉醉于艺术文学,淡于名利地位,以“痴黠参半,明哲保身”的处世哲学,以达到他艺术最高的成就。
个人作品
顾恺之画迹甚多,有《司马宣王像》《谢安像》《刘牢之像》《王安期像》《阮脩像》《阮咸像》《晋帝相列像》《司马宣王并魏二太子像》《桂阳王美人图》《荡舟图》《虎豹杂鸷鸟图》《凫雁水鸟图》《庐山会图》《水府图》《行三龙图》《夏禹治水图》等。顾恺之作品真迹没有保存下来。相传为顾恺之作品的摹本有《女史箴图》《洛神赋图》《列女仁智图》等。《女史箴图》,绢本,淡设色,藏英国伦敦不列颠博物馆,多数人认为是唐代摹本。
《斫琴图》
《斫琴图》是宋代摹本之一。此图虽不及《洛神赋图》有名,也不及《洛神赋图》更具代表性,但在风格特征上仍凸现出顾恺之的千古一绝。这幅图描绘的是古代文人学士制琴的场景。
《女史箴图》
"女史"指宫廷妇女,"箴"则为规劝之意。晋初惠帝时,贾后专权,极妒忌,多权诈,荒淫放恣。文人张华便以历代贤记事迹撰文《女史箴》以为鉴戒,被当时奉为"苦口陈箴、庄言警世"的名篇。才华横溢的画家顾恺之便将此名篇分段,一段一段画成画,并将相在箴文题于画侧,中国历史上的旷世名作《女史箴图》由此问世。
《女史箴图》有两个绢本,一本藏故宫博物院,专家认为是南宋摹本,艺术性较差;另一本艺术性较强,更能体现顾恺之画风与《女史箴图》原貌,专家认为可能为唐人摹本。原本为清宫所藏,遗憾的是国贫民弱,连累国宝受难,此摹本存大英博物馆(Tje British Museum,London,England)。
《洛神赋图》
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原《洛神赋图》卷,东晋著名画家顾恺之绘制(宋摹),绢本,设色,纵27.1cm,横572.8cm。这幅画根据曹植著名的《洛神赋》而作,为顾恺之传世精品。全卷分为三个部分,曲折细致而又层次分明地描绘着曹植与洛神真挚纯洁的爱情故事。此图卷无论从内容、艺术结构、人物造形、环境描绘和笔墨表现的形式来看,都不愧为中国古典绘画中的瑰宝之一。
轶事典故
痴迷
顾恺之出世没多久,他的母亲就去世了。顾恺之因其他小朋友都有母亲,惟自己没有。他便缠着父亲不放,问:“我为什么没有母亲”父亲说,你怎么会没有母亲呢。顾恺之穷追不舍:“那我的母亲长得什么模样。”父亲只好耐着心思给他描述。顾恺之就是凭借父亲的描述,一次又一次地给母亲画像。每次画好之后,他都要问父亲像不像,父亲总是在肯定之后,表示遗憾。但顾恺之不气馁,仍然画笔不辍,只到父亲两眼放光,说“像,像极了”,他才满意地放下画笔。他的母亲就这样在他的心里永生了。
痴黠
《晋书·顾恺之本传》记载:尝悦一邻女,挑之弗从,乃图其形于壁,以棘针钉其心,女遂患心痛。恺之因致其情,女从之,遂密去针而愈。文人雅士多情感丰富,喜女、戏女是常有之事,自古至 今,概莫例外。顾恺之虽痴,却工于心计。
痴智
《世说新语》说顾恺之吃甘蔗一反常态。别人从最甜的地方吃起,不甜了就扔掉,而顾恺之吃甘蔗从末梢吃起,越吃越甜,渐入佳境。顾恺之倒吃甘蔗节节甜蕴含了深厚的生活哲理,不能不说是人生的大智慧。
史籍记载
《晋书·列传第六十二·文苑·顾恺之》
顾恺之,字长康,生于晋陵的无锡。顾恺之的生平事迹,古迹上记载的不多,其中可以凭信的,就是散见于刘义庆的《世说新语》檀道鸾的《续晋阳秋》;丘渊之的《文章录》许嵩的《建康实录》以及《晋史》的中兴等。其次就是集录于《晋书·文苑传》中的《顾恺之本传》。在画史方面,就是张彦远的《历代名画记》《宣和画谱》几种。
家族成员
顾恺之出身江南土著氏族家庭,《无锡顾氏宗谱》记载,顾恺之祖父的顾毗,字子治,晋康帝时任散骑常侍,后迁光禄卿;父亲顾悦之,字君叔,历任扬州别驾、尚书右丞。
顾恺之(约346—407),字长康,小字虎头,江苏无锡人。东晋安帝义熙年间曾为散骑常侍,精通诗文、书法、音乐,而对绘画最为擅长,以“画绝、才绝、痴绝”而驰名于世。为人“痴黠各半”、“好谐谑”、“好矜夸”但又“率直通脱”,这正是魏晋名士的典型表现。最能表现他通脱的是他曾投奔大司马桓玄门下,桓玄窃取他的画,他非但不生气,还用“妙画通灵,变化而去,亦如人之登仙者”来解嘲。后来桓玄政治失败,他却能全身而退。最能说明他自负“好矜夸”亦是表现在绘画上。据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引《京师寺记》:晋哀帝兴宁间(363—365),建业(今江苏南京)瓦棺寺初置,寺僧请当地士大夫布施。其中布施最多者不过十万。到顾恺之时却写下布施百万。大家都认为他在说大话,寺僧事后要求兑现,顾恺之说:“宜备一壁,遂闭户往来一月余日,所画维摩诘一躯,工毕将欲点眸子,乃谓寺僧曰:‘第一日观者请施十万,第二日可五万,第三日可任例责施。’及开户,光照一寺,施者填盈,俄而得百万钱。”
顾恺之为曹不兴的再传弟子,也是六朝时期惟一有画迹传世的画家。顾恺之所作人物画,一反汉魏古拙之风,专重传神。主张画人物要有传神之妙,而其关键在于阿堵(眼)中。并以人物面部的复杂表情,来隐现其内心的丰富情感。顾氏人物得其神韵,前人记载里有他为邻居少女画像,以针刺画像之胸,少女即有疼痛之感的传说。此虽无稽之谈,可以推知他十分注重神情的摄取刻划。顾恺之曾在画裴楷的肖像时,颊上加了三毫,借助于细节,来加强肖像的神态。他也曾故意把谢鲲画在岩石中间,企图用环境来烘托人物的性格。强调传神和突出人物性格,这是顾恺之人物画杰出之处,也是他取得如此绘画成就的主要原因所在。在运笔上,他善于用紧劲连绵、循环不断的笔法,使衣服线条流畅而飘举,优美生动。他画的维摩诘像,据张彦远说,“有清羸示病之容,隐几忘言之态”。他与陆探微、张僧繇被推为“六朝三杰”。 陆探微、张僧繇皆仿效过顾恺之的维摩诘像,但张彦远认为“终不及也”(《历代名画记》)。
顾恺之还善绘风景,所作树木、山峦,布置有致;或水不容泛,人大于山,充满艺术魅力。晚年笔法如春蚕吐丝,似拙胜巧,傅以浓色,微加点缀,不作晕饰,而神气飘然,饶有浪漫的色彩。南朝陆探微、唐代吴道子等皆临摹过他的画迹。
顾恺之在绘画理论上亦有贡献。他的《论画》、《魏晋胜流画赞》和《画云台山记》是我国较早成篇的绘画理论著作。他在《画论》中提出“以形写神”,一方面强调客观实践、人物写生在画家创作中的重要作用,同时也强调人物画重在表现人的神情和精神状态,以及人的性格和精神特点,重视点睛,认为“传神写照,正在阿堵中”。他在表现竹林七贤之一嵇康的“手挥五弦,目送飞鸿”诗意时,曾说“写手挥五弦易,而摩目送飞鸿难”。因为“手挥五弦”是个形体动作,是“写形”;而“目送飞鸿”是种精神状态,必须通过微妙目光来传达出对于天边白云的眷恋,以及眷念中所寄托的怅惘又悠然的复杂心态,这难以揣摩,更难以表达,这就是“以形写神”难。为了解决这一难题,他在《魏晋胜流画赞》中又提出“迁想妙得”,主张在创作中发挥想象力,充分调动和运用生活积累,运用形象思维去“迁想”以求“妙得”。他闭室月余所绘的维摩诘像,他的代表作神话题材《洛神赋图》,应当说都是“迁想妙得”的结果。另外,他在“置阵布局”中对画面处置、构图、剪裁还提出具体意见。这些都为后来谢赫 “六法”论奠定了理论基础。
顾恺之的绘画真迹今已无存。其绘画散见于唐宋人的记载中,有《谢安像》、《桓温像》、《烈女仙》、《维摩诘像》、《雪霁望五老峰图》、《荡舟图》、《笋图》、《庐山会图》、《水府图》、《水雁图》、《中朝名士图》等。至今流传有绪的有《女史箴图》、《洛神赋图》、《列女仁智图》和《斫琴图》。这些作品有隋唐或宋人的摹本,但也十分珍贵,可称为第二珍本,为研究我国早期士人画的重要资料。其中又以《洛神赋图》和《女史箴图》最为珍贵。除绘画外,顾恺之还著有《启蒙记》3卷,另有文集20卷,均已佚。但仍有一些诗句流传下来,如“千岩竞秀,万壑争流,草木蒙茏,若云兴霞蔚”等,细致生动地描写了江南的秀丽景色,充满诗情画意。
人物生平 李梦阳的先世是扶沟(今河南扶沟)人,明初从戎,徙居陕西庆阳。其曾祖父从军,在战争中殉职,曾祖母改嫁,而其祖父遂不得不早早自立,从十三岁时就往来于彬县、...
张芝,生年不详,约卒于汉献帝初平三年(约公元192年),字伯英,敦煌酒泉(今甘肃安西县东)人,东汉大书法家,有“草圣” 之誉。张芝出身官宦之家,为家中长子,其父...
萧何(前257—前193),沛县人。早年任秦沛县吏掾,秦末辅佐汉高祖刘邦起兵反秦。汉军攻入咸阳后,萧何不取金帛,独收秦丞相、御史府所藏律令、图书,掌握了全国的山...
许慎(约58—约147),字叔重,汝南召陵万岁里(今河南省郾城县东),东汉著名经学家、文字学家、语言学家,中国文字学的开拓者,有“字圣”之称。师事贾逵,曾任太尉...
公孙弘,菑川薛人也。少时为狱吏,有罪,免。家贫,牧豕海上。年四十馀,乃学《春秋》杂说。 武帝初即位,招贤良文学士,是时,弘年六十,以贤良征为博士。使匈奴,还报,...
庄子(约前369-前286),战国中期哲学家,庄氏,名周,字子休(一作子沐),汉族,宋国蒙(今安徽蒙城,又说河南商丘)人。做过宋国地方漆园吏。庄子是我国先秦(战...
生平简介 萧子显(公元487年537年),字景阳,梁南兰陵(今江苏常州)人,南朝梁史学家,文学家。齐高帝萧道成孙。历任太子中舍人、国子祭酒、侍中、吏部尚书等职。...
为文王所作。七曰履霜操,(尹吉甫子伯奇,无罪见逐,自伤,作此曲。)八曰朝飞操,(牧犊子所作。牧犊子七十无妻,见雉朝飞,感而作此曲也。)九曰别鹤操,(商陵牧子所作...
诸葛瑾(174年-241年),字子瑜,琅琊阳都(今山东省沂南县)人。东汉末年三国时期东吴重臣,官至太傅。诸葛瑾是蜀汉丞相诸葛亮的胞兄,其子诸葛恪也在东吴官至太傅...
生平简介 崔鸿(公元478—525年),字彦鸾,清河县人(今山东夏津县和平原县恩城一带),北魏著名史学家。其先人仕南燕和刘宋,伯父崔光也是北魏著名史学家。父亲崔...
司马彪(?-306年),字绍统,河内温县(今河南温县)人,西晋史学家、文学家。乃晋高阳王司马睦长子。自小好学,然好色而不得为嗣。后折节改志,闭门读书。晋武帝时,...
韩婴,燕人也。孝文时为博士,景帝时至常山太傅。婴推诗人之意,而作内、外《传》数万言,其语颇与齐、鲁间殊,然归一也。淮南贲生受之。燕、赵间言《诗》者由韩生。韩生亦...
周文王,姓姬名昌,季历之子,汉族,西周奠基人。季历死后由他继承西伯侯之位,又称伯昌。又称周侯,周季历(周朝建立后,尊为王季)之子,姬姓,名昌。先秦时期贵族有姓有...
生平简介 王通(584——617),字仲淹,生于隋文帝开皇年间,卒于隋炀帝大业年间。当他出生时,父亲为他算卦,得出“坤之师”,他的祖父认为这是“素王之卦”,“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