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愈简介-唐代杰出的文学家、思想家、哲学家

韩愈简介-唐代杰出的文学家、思想家、哲学家

字号:退之
生卒:768年—824年
籍贯: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州)
简评:唐代杰出的文学家、思想家、哲学家

人物生平

韩愈诞生于唐代宗大历三年(768)的长安,出生仅仅三年之后,他的父亲韩仲卿便去世了,自...

人物介绍

字号:退之
生卒:768年—824年
籍贯: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州)
简评:唐代杰出的文学家、思想家、哲学家

人物生平

韩愈诞生于唐代宗大历三年(768)的长安,出生仅仅三年之后,他的父亲韩仲卿便去世了,自那时开始,幼年的韩愈便开始随长兄韩会生活,视兄嫂一如父母,并在韩会的辅导下读书学习。

到七岁时,韩愈身上已经能体现出一种文学的天赋,所谓“七岁属文,意语天出”、“七岁好学,言出成文”,受到当时有名的文人萧存的赏识。

大历十二年(777),韩会因在官场上受到牵连,被贬韶州刺史,韩愈也随韩会南迁。不幸的是,抵达韶州不久,韩会即因病去世。韩愈先随长嫂郑氏送葬于安阳,再一同避居江南,从处理丧事,到往返奔波、抚育子弟等一切重担,都被郑氏一人挑起,而其维持不易,自然可以想见。

经济的重负使得韩愈早早成熟起来,当他十九岁时,便独身前往长安,要在仕途上有所进取。但与他所预料截然相反的是,自己不仅未能“一战而霸”,且连续参加三届考试均无成果。长安米珠薪桂,大不易居,而考试的挫折与对长嫂的愧疚,更使得他“蹉跎颜遂低,摧折气愈下”。然而他仍然勉力支撑,始终不肯效溜须拍马之辈四处活动。

随后,他打道回府,在宣州住了一年,贞元七年(792)再度入京考试。这一次考试的主考官是兵部侍郎陆贽,他是中唐时期有名的骈文家。陆贽以骈文名世,同时对古文也极为在行,并尝试将古文文法融入骈文。韩愈虽然为了考试违心的习学骈文,真正偏好的却是古文风貌,所写文章恰投考官之好,终于一举得中。

考中进士意味着韩愈获得了入仕资格,但要想真正得到官职,还要再经过一次吏部的考试。贞元八年(793)年,韩愈返回河阳老家与卢氏女完婚,并取得吏部博学宏词考试的资格,随即赴长安应试。

这段时间里,韩愈曾尝试与官员交游,写过《与凤翔邢尚书书》、《应科目时与人疏》等文字,他有名的“相须”、“相资”之说就是在此时提出的。他的干谒书函,始终围绕着一个议题展开,那就是健全国家发现人才、引用人才的制度。

在第一次博学宏词试中,韩愈在被中书省复审后驳下落选。这一则是因为他不肯效仿“浮嚣之徒”游于公卿之门,专事干谒的举动,二则是他的古文主张及文风依旧不能被接纳。随后的考试依然如第一次一样失败,韩愈生活的窘困也到了极为严重的程度。《马厌谷》、《苦寒歌》都是他在此时的作品。

长安十年,未得一官,韩愈在愤懑忧伤的心情中回到河阳,与卢氏相守。乡居生活诚然清苦,却给了他思考的时间。这段时间中,他的思想开始真正涉足一些深刻的问题。贞元十一年(796)九月,他去往洛阳官员云集之处,想要看看是否能在那里得到一些机遇。从贞元十一年到贞元十八年,韩愈的仕宦生涯不过是两入军幕,在官职上没有什么大的起色。但他一生学问道德的理论基础,却是在此阶段打下的。著名的“五原”,《原道》、《原性》、《原毁》、《原人》、《原鬼》及《师说》、《答李翊书》等文章,都是他这段时间的成果。

贞元十七年(801),韩愈再入京选官,得到祠部员外郎陆傪的引荐,授四门博士。四门博士是四门学的学官。这一职务,与韩愈“汲汲于富贵,以救世为事”的理想相去甚远,但他对工作也极为竭力尽心。当时,韩愈在京师已经有些名声,学校学生以外,慕名而来,求学问道者也往往有之。他有问必答,凡登门称弟子者,他一概不回避师徒名分,这又大悖于当时士子耻于求师的风气,因此招致许多非议。

贞元十九年(803),韩愈的文名愈盛,由此升迁为监察御史。但当年即因上书《御史台上论天旱人饥状》被贬连州阳山。

阳山处岭南穷荒之地,韩愈在当地关心教育,兴办学校,有许多惠民之政,甚至在他离去时,当地百姓“多以公之姓以名其子”。

贞元二十一年(805),韩愈得到命令,离开阳山,于郴州等待新的任令——即江陵府法曹参军。这一职务实则属于职掌猥杂的俗吏,因此韩愈对此愤愤不平,极为不满。

判司江陵未满七月,朝中的政局人事都发生着剧烈的变化,韩愈感到有了回归长安的指望。到元和元年(806),他领到朝中“国子博士”的任命,至元和三年(808),正式担任此职。元和四年,改官都官员外郎,但他在任上因祠部事务与宦官发生激烈的斗争,随后为息事宁人,被改官为河南令。

任河南令不足一年,韩愈在繁剧的政务中坚定地与不法军人斗争,兴教育,整顿风俗。元和六年(811),韩愈调任职方员外郎。自此时到元和十三年(818),韩愈一直在长安为官,达到他一生仕宦的顶峰。

元和十四年,唐宪宗预备奉迎法门寺佛骨,这是宪宗朝最隆重的一次礼佛活动。历来坚持反佛的韩愈感觉无法坐视倾城的崇佛狂潮,于是上表切谏,即后世极为有名的《论佛骨表》。言语辛辣,充满轻蔑嘲讽。这篇上书恰恰是在佛骨已迎入长安,长安士庶的佛事活动达到最高潮之际写的,文中更有东汉奉佛之后,帝王咸致夭促一类的话,宪宗见书而盛怒,韩愈则因此被贬八千里外的潮州。

被贬时,韩愈已在晚年,且体弱多病,又在荒僻之乡,境遇极苦。但他在任中勤于王事,终于职守,去害除弊,安定百姓,兴办学校,培育人才。历代潮州官员中,在职仅半年的韩愈不过是来去匆匆的一个,但他在潮州人文史上的影响却是最大的,也是最为潮州百姓爱戴的。

元和十四年(819),韩愈被移袁州,次年十一月,又回到长安任职。长庆四年(824),他因病去世,在长安靖安里私第离开了人世,这一年,他五十七岁。

著作选读

马厌谷兮,士不厌糠籺。土被文绣兮,士无鄗褐。彼其得志兮不我虞,一朝失志兮其何如?已焉哉,嗟嗟平鄙夫!

——《马厌谷》

长安百万家,出门无所之。岂敢尚幽独,与世实参差。古人虽已死,书上有其辞。开卷读且想,千载若相期。出门各有道,我道方未夷。且于此中息,天命不吾欺。

——《出门》

汴州城门朝不开,天狗堕地声如雷。健儿争夸杀留后,连屋累栋烧成灰。诸侯咫尺不能救,孤士何者自兴哀?

母从子走者为谁?大夫夫人留后儿。昨日乘车骑大马,坐者起趋乘者下。庙堂不肯用干戈,呜呼奈汝母子何!

——《汴州乱二首》

利剑光耿耿,配之使我无邪心。故人念我寡徒侣,持用赠我比知音。我心如冰剑如雪,不能刺谗夫,使我心腐剑锋折。决云中断开青天,噫!剑与我俱变化归黄泉。

——《利剑》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古之君子,其责己也重以周,其待人也轻以约。重以周,故不怠;轻以约,故人乐为善。闻古之人有舜者,其为人也,仁义人也。求其所以为舜者,责于己曰:“彼人也,予人也;彼能是,而我乃不能是!”早夜以思,去其不如舜者,就其如舜者。闻古之人有周公者,其为人也,多才与艺人也。求其所以为周公者,责于己曰:“彼人也,予人也;彼能是,而我乃不能是!”早夜以思,去其不如周公者,就其如周公者。舜,大圣人也,后世无及焉;周公,大圣人也,后世无及焉。是人也,乃曰:“不如舜,不如周公,吾之病也。”是不亦责于身者

重以周乎!其于人也,曰:“彼人也,能有是,是足为良人矣;能善是,是足为艺人矣。”取其一不责其二,即其新不究其旧,恐恐然惟惧其人之不得为善之利。一善易修也,一艺易能也,其于人也,乃曰:“能有是,是亦足矣。”曰:“能善是,是亦足矣。”不亦待于人者轻以约乎!

今之君子则不然。其责人也详,其待己也廉。详,故人难于为善;廉,故自取也少。己未有善,曰:“我善是,是亦足矣。”己未有能,曰:“我能是,是亦足矣。”外以欺于人,内以欺于心,未少有得而止矣,不亦待其身者已廉乎!其于人也,曰:“彼虽能是,其人不足称也;彼虽善是,其用不足称也。”举其一不计其十,究其旧不图其新,恐恐然惟惧其人之有闻也。是不亦责于人者已详乎!夫是之谓不以众人待其身,而以圣人望于人,吾未见其尊己也。

虽然,为是者有本有原,怠与忌之谓也。怠者不能修,而忌者畏人修。吾常试之矣。尝试语于众曰:“某,良士;某,良士。”其应者,必其人之与也;不然,则其所疏远不与同其利者也;不然,则其畏也。不若是,强者必怒于言,懦者必怒于色矣。又尝语于众曰:“某,非良士;某,非良士。”其不应者,必其人之与也;不然,则其所疏远不与同其利者也;不然,则其畏也。不若是,强者必说于言,懦者必说于色矣。是故事修而谤兴,德高而毁来。呜呼!士之处此世,而望名誉之光,道德之行,难已!

将有作于上者,得吾说而存之,其国家可几而理欤!

——《原毁》

形于上者谓之天,形于下者谓之地,命于其两间者谓之人。形于上,日月星辰皆天也;形于下,草木山川皆地也;命于其两间,夷狄禽兽皆人也。曰:“然则吾谓禽兽人,可乎?”曰:“非也。指山而问焉,曰山乎?曰山,可也。山有草木禽兽,皆举之矣。指山之一草而问焉,曰山乎?曰山,则不可。”故天道乱,而日月星辰不得其行;地道乱,而草木山川不得其平;人道乱,而夷狄禽兽不得其情。天者,日月星辰之主也;地者,草木山川之主也;人者,夷狄禽兽之主也。主而暴之,不得其为主之道矣,是故圣人一视而同仁,笃近而举远。

——《原人》

士之特立独行,适于义而已,不顾人之是非,皆豪杰之士,信道笃而自知明者也。一家非之,力行而不惑者,寡矣;至于一国一州非之,力行而不惑者,盖天下一人而已矣;若至于举世非之,力行而不惑者,则千百年乃一人而已耳。若伯夷者,穷天地、亘万世而不顾者也。昭乎日月不足为明,崒乎泰山不足为高,巍乎天地不足为容也!当殷之亡,周之兴,微子贤也,抱祭器而去之;武王、周公,圣也,从天下之贤士,与天下之诸侯,而往攻之,未尝闻有非之者也。彼伯夷、叔齐者,乃独以为不可。殷既灭矣,天下宗周,彼二子乃独耻食其粟,饿死而不顾。由是而言,夫岂有求而为哉?信道笃而自知明也。今世之所谓士者,一凡人誉之,则自以为有余;一凡人沮之,则自以为不足。彼独非圣人,而自是如此。夫圣人乃万世之标准也。余故曰:若伯夷者,特立独行,穷天地、亘万世而不顾者也。

——《伯夷颂》

维年月日,阿爹阿八,使汝妳以清酒时果庶羞之奠,祭于第四小娘子挐子之灵。

呜呼!昔汝疾极,值吾南逐。苍黄分散,使女惊忧。我视汝颜,心知死隔。汝视我面,悲不能啼。我既南行,家亦随谴。扶汝上舆,走朝至暮。天雪冰寒,伤汝羸肌。撼顿险阻,不得少息。不能食饮,又使渴饥。死于穷山,实非其命。不免水火,父母之罪。使汝至此。岂不缘我。草葬路隅,棺非其棺。既瘗遂行,谁守谁瞻?魂单骨寒,无所托依;人谁不死?于汝即冤。我归自南,乃临哭汝。汝目汝面,在吾眼傍;汝心汝意,宛宛可忘。逢岁之吉,致汝先墓;无惊无恐,安以即路。饮食芳甘,棺舆华好;归于其丘,万古是保。尚飨。

——《祭女挐女文》

右臣伏以今年已来,京畿诸县,夏逢亢旱,秋又早霜,田种所收,十不存一。陛下恩逾慈母,仁过春阳,租赋之间,例皆蠲免。所征至少,所放至多;上恩虽弘,下困犹甚。至闻有弃子逐妻,以求口食;坼屋伐树,以纳税钱;寒馁道途,毙踣沟壑。有者皆已输纳,无者徒被追征。臣愚以为此皆群臣之所未言,陛下之所未知者也。

臣窃见陛下怜念黎元,同于赤子,至或犯法当戮,犹且宽而宥之,况此无辜之人,岂有知而不救?又京师者,四方之腹心,国家之根本,其百姓实宜倍加忧恤。今瑞雪频降,来年必丰,急之则得少而人伤,缓之则事存而利远。伏乞特敕京兆府,应今年税钱及草粟等在百姓腹内征未得者,并且停征,容至来年,蚕麦庶得,少有存立。

臣至陋至愚,无所知识。受恩思效,有见辄言,无任恳款惭惧之至。谨录奏闻。谨奏。

——《御史台上论天旱人饥状》

相关推荐

微信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