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号:字彦鸾
生卒:公元478—525年
朝代:北魏
籍贯:清河(今山东临清市东)人
简评:北魏著名史学家
生平简介
崔鸿(公元478—525年),字彦鸾,清河县人(今山东夏津县和平原县恩城一带),北魏著名史学家。其先人仕南燕和刘宋,伯父崔光也是北魏著名史学家。父亲崔敬友是崔光之弟,曾出任本州治中、梁郡太守。崔鸿一生,历仕孝文、宣武、孝明三朝,仕途相对平坦,职事之余,被委以史任。
北魏孝文帝太和二十年(496年),崔鸿被拜为彭城王国左常侍,开始了其政治生涯。宣武帝景明三年(502年),迁员外郎,兼尚书虞曹郎中,奉命撰写起居注。又迁给事中兼祠部郎,转尚书都兵郎中。永平初,徙三公郎中,加轻车将军,又迁员外散骑常侍,领郎中。延昌四年(515年),迁中散大夫、高阳王友,又为司徒长史。正光初,加前将军,参修高祖孝文帝、世宗宣武帝起居注。正光五年(524年),以本官修缉国史。孝昌初,拜黄门侍郎,寻加散骑常侍、齐州大中正。正光六年(525年),卒,赠镇东将军、度支尚书、青州刺史。崔鸿秉性耿介,遇事直陈,为同僚所钦服,主张为官求才,不拘一格,著有《十六国春秋》。
西晋亡后,晋室南渡,中原地区遂有匈奴、鲜卑、羯、氐、羌等少数民族先后建立割据政权,史称五胡十六国。这些政权虽各有本国史书,但体例不同,详略各异,不相统一。
崔鸿聪明好学,少时就有著述。其先人仕南燕和刘宋,伯父崔光是著名史学家,仕北魏,官至太子少傅、司徒、侍中、国子祭酒镶著作,曾参与撰修北魏国书。崔鸿“弱冠便有著述志”,他的志向就是要修撰一部全面的、系统的记述十六国历史的著作。他认为自从西晋“八王之乱”以后,虽然“所在称兵,竞自尊树”,但“能建邦命氏成为战国者,十有六家”。他们虽然都是少数民族所建的政权,但他们是这一时代的政治代表和象征,是中国历史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而总结这一时代历史的经验和教训,同样具有重要意义。其“善恶兴灭之形,用兵乘会之势,亦足以垂之将来,昭明劝戒”。此外,虽然十六国各有国书,记载本国史事,但“诸史残缺,体例不全,编录纷谬,繁略失所”。亟需加以“审正不同,定为一书”,编撰出一部记录这一时代的全史。
从景明元年(500年)开始,崔鸿便开始搜集十六国的旧史及其他资料。由于当时北魏刚迁都洛阳不久,各种书籍“率多分散”,他不得不“求之公私,驱驰数岁”,做到详细占有材料。为了抄录、搜集史料,他几乎竭尽了家产和俸禄,有时甚至没有买纸的钱,可见他是在生活清苦的情况下从事著述的。
到正始三年(506年),《十六国春秋》初稿已基本完成,但为了撰写最后的5卷“蜀录”,他四处访购常璩所撰记载蜀国历史的《蜀书》,但久求不得,为此他又一直耐心等待了近20年,直到得到此书,才补写了最后5卷。由此也可见作者著述之严谨。这样,直到正光三年(522年),《十六国春秋》才最后完成。
崔鸿编纂的《十六国春秋》,体例比较完备,改各国书为录,主为纪,臣为传,又有序例1卷,年表1卷,合计102卷。因为这部史书的叙事以晋为正统,怕忤犯了北魏朝廷,所以当崔鸿在世时,它没有公开传布。崔鸿死后,其子子元才缮写一部,于永安年间奏上朝廷。由于书中刊著了各国遗事,内容丰富,其中虽不免有疏略讹误等缺点,但在当时它仍是一部有价值之作。唐代修《晋书》时,曾征引了本书许多资料,唐宋类书也收录了不少。可惜这部书从北宋以后就亡佚了,现行的辑本有两种;一为明代屠侨孙等辑缀的《十六国春秋补遗辑佚》;一为清代汤球的《十六国春秋辑补》。
正光五年(524年),崔鸿伯父崔光病危。崔光掌修北魏国史多年,但他认为本朝历史不是本朝人所能修成的,史官只需记录时事,编著卷目,便算尽责了。所以直到他临终前,魏史仍“阙略尤多”。崔光把修撰国史的希望寄托于崔鸿,对鸿表示“群才非君莫可”,并向孝明帝推荐了崔鸿。
正光五年(524年),崔鸿受诏撰修国史,可惜他不幸染病,第二年便病逝了。死时崔鸿年仅48岁。
崔鸿是第一个为少数民族政权写史的人。他把十六国时期当作一个重要的历史阶段,把少数民族政权的历史提高到正史地位,并为此倾注了毕生心血,他的《十六国春秋》,不仅有宝贵的史料价值,而且在史学史上具有特殊的意义,开日后北魏史、辽金史、元史、清史之先河,是中国古代民族关系发展到一个新阶段的象征。
北魏崔鸿所著的《十六国春秋》,是研究十六国史的重要文献。目前所看到《十六国春秋》,是明万历年间出现的残本。《十六国春秋》散佚的时间,清代学者多有猜测。王鸣盛认为,“盖当五代及宋初而亡。”钱大昕认为,“宋人已无见此书者。”然王、钱二位均未做深入考证。其实,《十六国春秋》于宋时仍存。如北宋初编成的大型类书《太平御览》,即是抄录《十六国春秋》最多的一部类书。北宋中后期司马光编就的史学名著《资治通鉴》,亦大量抄录了《十六国春秋》的史料。在南宋还是可以找到《十六国春秋》存在的痕迹。如南宋初孔传的《东家杂记》提到,他读过《十六国春秋》。号称宋代四部目录书之一的《遂初堂书目》著录有《十六国春秋》。甚至明中期学者杨升庵也看到过《十六国春秋》,这比此后万历年间出现的《十六国春秋》残本要早。这说明到明中期,《十六国春秋》仍存在。
晋侯观于军府,见钟仪,问之曰:“南冠而絷者,谁也?”有司对曰:“郑人所献楚囚也。”使税之,召而吊之。再拜稽首。问其族,对曰:“泠人也。”公曰:“能乐乎?”对曰:...
刘褒,生卒不详,汉桓帝(147~167)时,官至蜀郡太守。善画。绘有《云汉图》和《北风图》等,今均不存。晋张华《博物志》称赞其绘画的逼真:“尝画《云汉图》,人见...
赞曰:自古书契之作而有史官,其载籍博矣。至孔氏籑之,上断唐尧,下讫秦缪。唐、虞以前,虽有遗文,其语不经,故言黄帝、颛顼之事未可明也。及孔子因鲁史记而作《春秋》,...
霍光(公元前130年代?—前68年)西汉大臣,政治家。河东平阳(今山西临汾西南)人,字子孟,霍去病异母弟。武帝时为奉车都尉,甚见亲信,昭帝年幼即位,他与桑弘羊等...
老子又名老聃,相传他一生下来就是白眉毛白胡子,所以被称为老子。老子生活在春秋时期,曾在东周国都洛邑(今河南洛阳)任守藏吏(相当于国家图书馆馆长)。他博学多才,孔...
公孙弘,菑川薛人也。少时为狱吏,有罪,免。家贫,牧豕海上。年四十馀,乃学《春秋》杂说。 武帝初即位,招贤良文学士,是时,弘年六十,以贤良征为博士。使匈奴,还报,...
生平简介 公孙龙(约前320~前250),字子秉,战国末期赵国人,为名家代表人物之一。名家是活跃于战国中后期,提倡“正名实”学说的流派,即要“正彼此之是非,使名...
诸葛诞(?~258)三国时期魏将,字公休,琅玡阳都(今山东沂南县)人,诸葛丰之后,诸葛亮和诸葛瑾的堂弟。初以尚书郎为荣阳令,累迁御史中丞尚书,是三国时曹魏后期的...
生平简介 黄霸(公元前130年~公元前51年)西汉宣帝时大臣。字次公,淮阳阳夏(今河南太康)人。少学律令,醉心仕宦,武帝末补侍郎谒者,任河南太守丞(武帝在位时历...
生平简介 国学皇甫谧生于东汉,长于曹魏,没于西晋,在血风腥雨、病饿交加中度过了一生。统治阶级内部争权夺利,杀伐攘夺,天下离乱,民不聊生。在母腹中的皇甫谧,就嗅到...
生平简介 崔鸿(公元478—525年),字彦鸾,清河县人(今山东夏津县和平原县恩城一带),北魏著名史学家。其先人仕南燕和刘宋,伯父崔光也是北魏著名史学家。父亲崔...
仓颉,原姓侯冈,名颉,号史皇氏,相传汉字的发明者,也是道教中文字之神,俗称仓颉先师 、制字先师、仓颉至圣等,被后人尊为中华文字始祖。 仓颉生有“双瞳四目”,纬书...
生平简介 臧荣绪(公元414~488年),南朝齐东莞莒(今山东莒县)人,出生在官宦之家,祖父奉先曾任建陵(今江苏泰县)令,父庸民曾任国子学助教。荣绪幼年丧父,靠...
陈钦(约公元前34年~公元15年),西汉经学家,字子佚,世居交州苍梧郡广信县(治所在今梧州市),汉代广信县是苍梧郡郡治所在,其境即今广西梧州市及广东封开县内故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