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号:字彦鸾
生卒:公元478—525年
朝代:北魏
籍贯:清河(今山东临清市东)人
简评:北魏著名史学家
生平简介
崔鸿(公元478—525年),字彦鸾,清河县人(今山东夏津县和平原县恩城一带),北魏著名史学家。其先人仕南燕和刘宋,伯父崔光也是北魏著名史学家。父亲崔敬友是崔光之弟,曾出任本州治中、梁郡太守。崔鸿一生,历仕孝文、宣武、孝明三朝,仕途相对平坦,职事之余,被委以史任。
北魏孝文帝太和二十年(496年),崔鸿被拜为彭城王国左常侍,开始了其政治生涯。宣武帝景明三年(502年),迁员外郎,兼尚书虞曹郎中,奉命撰写起居注。又迁给事中兼祠部郎,转尚书都兵郎中。永平初,徙三公郎中,加轻车将军,又迁员外散骑常侍,领郎中。延昌四年(515年),迁中散大夫、高阳王友,又为司徒长史。正光初,加前将军,参修高祖孝文帝、世宗宣武帝起居注。正光五年(524年),以本官修缉国史。孝昌初,拜黄门侍郎,寻加散骑常侍、齐州大中正。正光六年(525年),卒,赠镇东将军、度支尚书、青州刺史。崔鸿秉性耿介,遇事直陈,为同僚所钦服,主张为官求才,不拘一格,著有《十六国春秋》。
西晋亡后,晋室南渡,中原地区遂有匈奴、鲜卑、羯、氐、羌等少数民族先后建立割据政权,史称五胡十六国。这些政权虽各有本国史书,但体例不同,详略各异,不相统一。
崔鸿聪明好学,少时就有著述。其先人仕南燕和刘宋,伯父崔光是著名史学家,仕北魏,官至太子少傅、司徒、侍中、国子祭酒镶著作,曾参与撰修北魏国书。崔鸿“弱冠便有著述志”,他的志向就是要修撰一部全面的、系统的记述十六国历史的著作。他认为自从西晋“八王之乱”以后,虽然“所在称兵,竞自尊树”,但“能建邦命氏成为战国者,十有六家”。他们虽然都是少数民族所建的政权,但他们是这一时代的政治代表和象征,是中国历史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而总结这一时代历史的经验和教训,同样具有重要意义。其“善恶兴灭之形,用兵乘会之势,亦足以垂之将来,昭明劝戒”。此外,虽然十六国各有国书,记载本国史事,但“诸史残缺,体例不全,编录纷谬,繁略失所”。亟需加以“审正不同,定为一书”,编撰出一部记录这一时代的全史。
从景明元年(500年)开始,崔鸿便开始搜集十六国的旧史及其他资料。由于当时北魏刚迁都洛阳不久,各种书籍“率多分散”,他不得不“求之公私,驱驰数岁”,做到详细占有材料。为了抄录、搜集史料,他几乎竭尽了家产和俸禄,有时甚至没有买纸的钱,可见他是在生活清苦的情况下从事著述的。
到正始三年(506年),《十六国春秋》初稿已基本完成,但为了撰写最后的5卷“蜀录”,他四处访购常璩所撰记载蜀国历史的《蜀书》,但久求不得,为此他又一直耐心等待了近20年,直到得到此书,才补写了最后5卷。由此也可见作者著述之严谨。这样,直到正光三年(522年),《十六国春秋》才最后完成。
崔鸿编纂的《十六国春秋》,体例比较完备,改各国书为录,主为纪,臣为传,又有序例1卷,年表1卷,合计102卷。因为这部史书的叙事以晋为正统,怕忤犯了北魏朝廷,所以当崔鸿在世时,它没有公开传布。崔鸿死后,其子子元才缮写一部,于永安年间奏上朝廷。由于书中刊著了各国遗事,内容丰富,其中虽不免有疏略讹误等缺点,但在当时它仍是一部有价值之作。唐代修《晋书》时,曾征引了本书许多资料,唐宋类书也收录了不少。可惜这部书从北宋以后就亡佚了,现行的辑本有两种;一为明代屠侨孙等辑缀的《十六国春秋补遗辑佚》;一为清代汤球的《十六国春秋辑补》。
正光五年(524年),崔鸿伯父崔光病危。崔光掌修北魏国史多年,但他认为本朝历史不是本朝人所能修成的,史官只需记录时事,编著卷目,便算尽责了。所以直到他临终前,魏史仍“阙略尤多”。崔光把修撰国史的希望寄托于崔鸿,对鸿表示“群才非君莫可”,并向孝明帝推荐了崔鸿。
正光五年(524年),崔鸿受诏撰修国史,可惜他不幸染病,第二年便病逝了。死时崔鸿年仅48岁。
崔鸿是第一个为少数民族政权写史的人。他把十六国时期当作一个重要的历史阶段,把少数民族政权的历史提高到正史地位,并为此倾注了毕生心血,他的《十六国春秋》,不仅有宝贵的史料价值,而且在史学史上具有特殊的意义,开日后北魏史、辽金史、元史、清史之先河,是中国古代民族关系发展到一个新阶段的象征。
北魏崔鸿所著的《十六国春秋》,是研究十六国史的重要文献。目前所看到《十六国春秋》,是明万历年间出现的残本。《十六国春秋》散佚的时间,清代学者多有猜测。王鸣盛认为,“盖当五代及宋初而亡。”钱大昕认为,“宋人已无见此书者。”然王、钱二位均未做深入考证。其实,《十六国春秋》于宋时仍存。如北宋初编成的大型类书《太平御览》,即是抄录《十六国春秋》最多的一部类书。北宋中后期司马光编就的史学名著《资治通鉴》,亦大量抄录了《十六国春秋》的史料。在南宋还是可以找到《十六国春秋》存在的痕迹。如南宋初孔传的《东家杂记》提到,他读过《十六国春秋》。号称宋代四部目录书之一的《遂初堂书目》著录有《十六国春秋》。甚至明中期学者杨升庵也看到过《十六国春秋》,这比此后万历年间出现的《十六国春秋》残本要早。这说明到明中期,《十六国春秋》仍存在。
公孙弘,菑川薛人也。少时为狱吏,有罪,免。家贫,牧豕海上。年四十馀,乃学《春秋》杂说。 武帝初即位,招贤良文学士,是时,弘年六十,以贤良征为博士。使匈奴,还报,...
顾恺之(约346—407),字长康,小字虎头,江苏无锡人。东晋安帝义熙年间曾为散骑常侍,精通诗文、书法、音乐,而对绘画最为擅长,以“画绝、才绝、痴绝”而驰名于世...
年过九十”也。案《史记》:“秦时焚书,伏生壁藏之。其後兵火起,流。汉三十一。案《史记》及《儒林传》皆云“伏生独得二十九篇,以教齐鲁舟之事,与《泰誓》事同,不知为...
叔孙通者,薛人也。秦时以文学徵,待诏博士。数岁,陈胜起山东,使者以闻,二世召将即反,罪死无赦。愿陛下急发兵击之。”二世怒,作色。叔孙通前曰:“诸生言皆非也。夫天...
云“昔殷纣使师延作靡靡之乐”以下,皆《史记·乐书》之文也。言卫灵公之时,将之晋,至於濮水之上,舍,夜半之时,闻鼓琴之声,问左右,皆对曰:“不闻。”乃召师涓,听而...
季梁是春秋早期的随国贤大夫,生活在“中国哲学结胎的时代”,不仅是伟大的政治家、军事家,而且还是伟大的哲学家。从文献上看,有关季梁的记载并不多,《左传》仅二处,《...
人物生平 贾谊的一生相当短暂,总共只有三十三个春秋,但他的经历却非常丰富。他的家乡在河南洛阳,从小就博览群书,对儒家经典有过系统的学习,而且颇有心得。 公元前1...
对曰:“不闻。”乃召师涓,听而写之。明日即去,乃至晋国,见平公,平公享之。灵公曰:“今者来闻新声,请奏之。”平公曰:“可。”即命师涓坐师旷之旁,援琴鼓之。未终,...
欧阳生字和伯,千乘人也。事伏生,授倪宽。宽又受业孔安国,至御史大夫,自有传。宽有俊材,初见武帝,语经学。上曰:“吾始生字和伯,千乘人也。事伏生,授倪宽。宽又受业...
…处。言正月之时,候气之管,中於大蔟,中犹应也,谓候气飞灰,应於大蔟,其大蔟夹锺,六律六吕之等,皆是候气管名。言正月之时,律之候气应於大蔟之管,又计大蔟管数,倍...
为文王所作。七曰履霜操,(尹吉甫子伯奇,无罪见逐,自伤,作此曲。)八曰朝飞操,(牧犊子所作。牧犊子七十无妻,见雉朝飞,感而作此曲也。)九曰别鹤操,(商陵牧子所作...
韦诞(179—253),字仲将,京兆(今陕西西安)人,三国魏书法家。原官武都太守,以能书留补待中,与卫觊、邯郸淳等皆因善书而有名。又善制墨,与张芝笔、左伯纸并称...
老子、孔子之前二百多年,有一位伟大的思想家,不为常人所知。其人在中国思想史、哲学史上占有重要位置,故学者在系统的专著中无不提及。但是,评价尚嫌不足。 此人是西周...
胡毋敬,秦栎阳狱吏,后为太史令。东汉许慎《说文解字序》云:“斯作《仓颉篇》,中车府令赵高作《爰历篇》,大史令胡毋敬作《博学篇》,皆取史籀大篆,或颇省改,所谓小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