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炎武简介-清学“开山始祖”,清初继往开来的一代宗师

顾炎武简介-清学“开山始祖”,清初继往开来的一代宗师

字号:原名绛明亡,字忠清;后改名炎武,字宁人,亦自署蒋山佣
生卒:公元1613年~1682年
朝代:清初
籍贯:江苏昆山
评价:清学“开山始祖”,清初继往开来的一代宗师

顾炎武出身于江东望族,明末家道中落。幼年承祖父命出继堂叔为子,嗣母王氏,...

人物介绍

字号:原名绛明亡,字忠清;后改名炎武,字宁人,亦自署蒋山佣
生卒:公元1613年~1682年
朝代:清初
籍贯:江苏昆山
评价:清学“开山始祖”,清初继往开来的一代宗师

顾炎武出身于江东望族,明末家道中落。幼年承祖父命出继堂叔为子,嗣母王氏,十六岁未婚守节,抚育他成人。他相貌丑怪,瞳子中白而边黑,性情耿介,不谐于俗,唯与同里归庄(玄恭)为挚友,时有“归奇顾怪”之谓。

少时深受嗣祖顾绍芾的影响,关心现实民生,注重经世学问。十四岁取得诸生资格后,便与归庄共入复社,与复社名士纵论天下大事,反对宦官擅权。二十七岁乡试落第后,他“感四国之多虑,耻经生之寡术”(《亭林文集》卷六),断然弃绝科举之道,发愤钻研经世之学,遍览历代史乘、郡县志书,以及文集、章奏之类,辑录其中有关全国各地山川、地理、农田、水利、兵防、物产、赋税、交通等资料,开始撰述《天下郡国利病书》和《肇域志》。

书未成而明亡,清兵南下,昆山城破,嗣母王氏绝食二十六日,慷慨殉国,遗命勿仕清廷。顾炎武深受感动,与归庄等人以匡复故明为志,积极投入苏州、昆山、嘉定一带的抗清武装斗争。起义失败后,他开始了漫长的逃亡生涯,随行的骡马驮着书籍,行万里路,读万卷书。清顺治十三年(1656),只身北上,十谒明陵,遍游华北,所至访问风俗,搜集材料,尤致力边防和西北地理研究,并垦荒种地,结纳同道,以图恢复。康熙七年(1668),为山东“黄培诗案”株连入狱,经友人营救获释。

顾炎武律己极严,身处逆境而终无颓唐之想,刚正不阿,坚毅不屈,一生誓不与清廷为伍。其诗《精卫》写道:“尝将一寸身,衔木到终古。我愿平东海,身沉心不改。大海无平期,我心无绝时。”对于投清变节者,他毫不留情,愤然直斥:“蓟门多狐鼠,旧日须眉化儿女”。康熙十六年(1677)开博学鸿词科,都中争相举荐,他致书曰:“刀绳俱在,毋速我死。”并郑重声明:“人人可出,而炎武必不可出!”次年议修明史,总裁叶方蔼又特邀他入明史馆,他严词拒绝,回信说:“七十老翁何所求?正欠一死。若必相逼,则以身殉之矣。”(《亭林文集》卷三)其超行气节,令清廷都敬畏不已。

此后,顾炎武客居山西、陕西,潜心著述,不再入世。晚年筑土室于华阴丛冢间,与妻偕隐,自署门联云:“妻太聪明夫太怪,人何寥落鬼何多。”并说:“秦人慕经学,重处士,持清议,实他邦所少,而华阴绾毂关河之口,虽足不出户,而能见天下之人,闻天下之事。一旦有警,入山守险,不过十里之遥。若志在四方,则一出关门,亦有建瓴之势。”可见即使隐居,仍不忘其志。康熙二十一年(1682),卒于曲沃。

顾炎武阅历深广,学问渊博,著述宏富,今可考见者已有 50 余种,代表作有《日知录》、《天下郡国利病书》、《肇域志》、《音学五书》、《韵补正》、《亭林诗文集》等。他于经史百家、音韵训诂、金石考古、方志舆地,乃至国家典制、郡邑掌故、天文仪象、水利河漕、兵农田赋、经济贸易等都有精湛研究,为清代学术开辟了众多门径。如在经学上,他继承明季学者的反理学思潮,注重确实凭据,辨别源流,审核名实,不仅对陆王心学作了清算,而且在性与天道、理气、道器、知行、天理人欲诸多范畴上,都显示了与程朱理学迥异的为学旨趣。在音韵学上,考订古音,离析《唐韵》,分古韵为十部,在阐明音学源流和分析古韵部目上,有承前启后之功,被誉为古音学的奠基者,其研究成果集中反映在《音学五书》中。

顾炎武为学以经世致用为其鲜明旨趣,认为“君子为学,以明道也,以救世也。徒以诗文而已,所谓雕虫篆刻,亦何益哉?”并以其朴实归纳的考据方法,创辟路径的探索精神,宣告了晚明空疏学风的终结,开启了清代朴学的先路,对吴、皖考据派有深刻影响,被誉为明清学问有根柢第一人,成为清初继往开来的一代思想家。

顾炎武强调为学必须先立人格:“礼义廉耻,是谓四维”;秉承“博学于文,行己有耻”的古训,认为对社会历史(“文”)的探讨和操守气节(“耻”)的砥励,同样重要;还提倡“利国富民”,认为“善为国者,藏之于民”;他大胆怀疑君权,并提出了具有早期民主启蒙思想色彩的“众治”的主张;其“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口号,更是影响深远,流传至今。

顾炎武的治学思想同样贯策在他的文学创作中,主张作品应为“经术政理”服务,认为“文须有益于天下”(《日知录》),“故凡文之不关于六经之指、当世之务者,一切不为”(《与人书》三)。又说:“诗不必人人皆作”,“和韵最害人诗”,反对一切阿谀、剿袭及无聊的应酬文学,提倡严肃的创作态度。他主张“诗主性情,不贵奇巧”,但并不一般地反对运用技巧。他指出《汉书》“束于成格,而不得变化”,《史记》则“情态横出,文亦工妙”,所以他认为《汉书》不如《史记》。他反对盲目地摹仿古人,曾批评一位朋友的诗文说:“君诗之病在于有杜,君文之病在于有韩、欧。有此蹊径于胸中,便终身不脱依傍二字,断不能登峰造极。”(《与人书》十七)

顾炎武的文学成就主要以诗见称,现存各体诗412首,其中包括徐嘉《顾诗笺注》的《集外诗补》中所收的4首佚诗。顾炎武生当乱世,诗歌创作的现实性和政治性十分强烈,形成了沉郁苍凉、刚健古朴的艺术风格和史诗特色,精神骨力,接近杜甫,成就很高。沈德符评他:“肆力于学,……无不穷极根柢,韵语其余事也。然词必己出,事必精当,风霜之气,松柏之质,两者兼有。就诗品论,亦不肯作第二流人。”(《明诗别裁》)如著名的七言律诗《海上》四首,关心恢复事业,悲感苍凉,林昌彝在《射鹰楼诗话》中便评曰:“独超千古,直接老杜。”

清军南渡,一路烧杀淫掠。顾炎武写下了一系列国亡家破、长歌当哭的壮烈诗篇。他在《秋山》中描写江阴、昆山、嘉定等地人民抗清失败后被屠杀劫掠的惨状:“旌旗埋地中,梯冲舞城端。一朝长平败。伏尸遍冈峦。北去三百舸,舸舸好红颜”,“烈火吹山冈,磷火来城市。天狗下巫门,白虹属军垒。可怜壮哉县,一旦生荆杞”。杨廷枢、陈子龙、何腾蛟等抗清不屈而死,他都作诗哀悼。他起初寄希望于南明政权,在《京口即事》中,他将督师扬州的史可法比作东晋志图恢复的祖逖。南明唐王遥授他为兵部职方司主事,他收到唐王的诏命后十分激动和兴奋,《延平使至》诗中写道:“身留绝塞援枹伍,梦在行朝执戟班”。南明政权相继覆灭,使他深感悲痛,以“春谒长陵秋孝陵”(《重谒孝陵》)寄托胸怀。《五十初度时在昌平》、《一雁》、《元旦》、《又酬傅处士次韵》、《汾州祭吴炎潘柽章二节士》、《井中〈心史〉歌》等,都表现了他直至垂暮之年,怀念故国之心仍耿耿不释。

顾炎武同时也是出色的散文家,他的书信笔锋锐利,议论文简明宏伟,记事文如《吴同初行状》、《书吴潘二子事》等,或揭露清军屠城罪行,或表彰志士的高风亮节,读来情景如在目前,人物跃然纸上。

一、“明道救世”的经世思想

面对当时黑暗的社会现实,顾炎武认为当务之急在于探索“国家治乱之源,生民根本之计”(《亭林佚文辑补·与黄太冲书》)。他在纂辑的《天下郡国利病书》中,首先关注的是土地兼并和赋税繁重不均等社会积弊,对此进行了有力的揭露,指出“世久积弊,举数十屯而兼并于豪右,比比皆是”,乃至出现了“有田连阡陌,而户米不满斗石者;有贫无立锥,而户米至数十石者”的严重情况。在所撰写的《军制论》、《形势论》、《田功论》、《钱法论》和《郡县论》中,他探索了造成上述社会积弊的历史根源,表达了要求进行社会改革的思想愿望。他指出“郡县之弊已极”,症结就在于“其专在上(《文集》卷一),初步触及到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问题,从而提出了变革郡县制的要求。他指出,”法不变不可以教今……而姑守其不变之名,必至于大弊“(《文集》卷六)。在《日知录》中,他更是明确地宣称自己的撰写目的就是:“意在拨乱涤污,法古用复,启多闻于来学,待一治于后王”(《文集》卷六),并强调“君子之为学,以明道也,以救世也”(《文集》卷四)。

顾炎武在“明道救世”这一经世思想的指导下,提倡“利民富民”。他认为,“今天下之大患,莫大乎贫”(《文集》卷一),因而认为“有道之世”,“必以厚生为本”(《日知录》卷二),他希望能逐步改变百姓穷困的境遇,达到“五年而小康,十年而大富”(《日知录》卷二)。他不讳言“财”“利”。他说:“古之人君,未尝讳言财也。……民得其利,则财源通而有益于官;官专其利,则财源塞而必损于民。”(《日知录》卷十二)他认为问题不在于是否言财言利,而在于利民还是损民,在于“民得其利”还是“官专其利”。他认为自万历中期以来,由于“为人上者”只图“求利”,以致造成“民生愈贫,国计亦愈窘”的局面。由此,他主张实行“藏富于民”的政策,认为“善为国者,藏之于民”。并且指出只有这样,才是真知其“本末”的做法(《日知录》卷十二)。

顾炎武也和黄宗羲、王夫之一样,从不同的角度对“私”作出了肯定,并对公与私的关系作了辩证的论述。他说:“自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而人之有私,固情之所以不能免矣。……合天下之私以成天下之公,此所以为王政也。”(《日知录》卷四)这就把人之有私看作是完全合乎情理的现象,并且认为“用天下之私,以成一人之公而天下治。”(《文集》卷一)他的这种利民富民和“财源通畅”的主张,以及对“私”的肯定,都反映了当时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状态下新兴市民阶层的思想意识。

顾炎武从“明道救世”的经世思想出发,还萌发了对君权的大胆怀疑。他在《日知录》的“君”条中,旁征博引地论证了“君”并非封建帝王的专称,并进而提出反对“独治”,主张“众治”,所谓“人君之于天下,不能以独治也。独治之而刑繁矣,众治之而刑措矣”(卷六),强调“以天下之权寄之天下之人”(卷九)。他虽然还未直接否定君权,未能逾越封建的藩篱,但他这种怀疑君权、提倡“众治”的主张,却具有反对封建专制独裁的早期民主启蒙思想的色彩。

顾炎武“明道救世”的经世思想,更为突出的是他提出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响亮口号。顾炎武所说的天下兴亡,不是指一家一姓王朝的兴亡,而是指广大的中国人民生存和整个中华民族文化的延续。因此,他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口号,就成为一个具有深远意义和影响的口号,成为激励中华民族奋进的精神力量。而在顾炎武的一生中,也确实是以“天下为己任”而奔波于大江南北,即令他在病中,还在呼吁“天生豪杰,必有所任。……今日者,拯斯人于涂炭,为万世开太平,此吾辈之任也”(《文集》卷三),充分表达了他“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高尚情操。

二、“经学即理学”的学术新途径

晚明以来,阳明心学以至整个宋明理学已日趋衰颓,思想学术界出现了对理学批判的实学高潮,顾炎武顺应这一历史趋势,在对宋明理学的批判中,建立了他的以经学济理学之穷的学术思想。

顾炎武对宋明理学的批判,是以总结明亡的历史教训为出发点的,其锋芒所指,首先是阳明心学。他认为,明朝的覆亡乃是王学空谈误国的结果。他写道:“以明心见性之空言,代修己治人之实学,股肱惰而万事荒,爪牙亡而四国乱,神州荡覆,宗社丘墟。”(《日知录》卷七)他对晚明王学末流的泛滥深恶痛绝,认为其罪“深于桀纣”。他进而揭露心学“内释外儒”之本质,指斥其违背孔孟旨意。他认为儒学本旨“其行在孝悌忠信”,“其职在洒扫应对”,“其文在《诗》、《书》、《礼》、《易》、《春秋》”,“其用之身在出处、去就、交际”,“其施之天下在政令、教化、刑罚”(同上)。他直分赞同宋元之际著名学者黄震对心学的批评:“近世喜言心学,舍全章本旨而独论人心道心,甚者单摭道心二字而直谓心即是道,盖陷于禅学而不自知,其去尧舜禹授天下本旨远矣。”(同上)既然陆王心学是佛教禅学,背离了儒学修齐治平的宗旨,自当属摒弃之列。

在顾炎武看来,不惟陆王心学是内向的禅学,而且以“性与天道”为论究对象的程朱理学亦不免流于禅释。他批评说:“今之君子……是以终日言性与天道,而不自知其堕于禅学也。”(同上,卷七)又说:“今日《语录》几乎充栋矣,而淫于禅学者实多,然其说盖出于程门。”(《文集》卷六)他还尖锐地指出:“孔门未有专用心于内之说也。用心于内,近世禅学之说耳。……今传于世者,皆外人之学,非孔子之真。”(《日知录》卷一八)这不仅是对陆王心学的否定,也是对程朱理学的批评。但是,在面临以什么学术形态去取代陆王心学和程朱理学的氛择时,却受到时代的局限,他无法找到更科学更新颖的理论思维形式,只得在传统儒学的遗产中寻找出路,从而选择了复兴经学的途径:“以复古作维新”。

顾炎武采取复兴经学的学术途径,不是偶然的,而是学术自身发展的结果。从明中期以来学术发展的趋势来看,虽然“尊德性”的王学风靡全国,但罗钦顺、王廷相、刘宗周、黄道周,重“学问思辨”的“道问学”也在逐渐抬头。他们把“闻见之知”提到了重要地位,提倡“学而知之”,强调“读书为格物致知之要”,重视对儒家经典的研究。而在嘉靖、隆庆年间,就有学者归有光明确提出“通经学古”(《归震川先生全集》卷七)的主张,认为“圣人之道,其迹载于六经”(同上),不应该离经而讲道。明末学者钱谦益更是与之同调,认为“离经而讲道”会造成“贤者高自标目务胜前人,而不肖才汪洋自恣莫不穷洁”(《初学集》卷二八)的不良后果,他提倡治经“必以汉人为宗主”(同上书,卷二九)。以张溥、张采、陈子龙为代表的“接武东林”的复社名士,从“务为有用”出发,积极提倡以通经治史为内容的“兴复古学”(《复社记略》卷一)。这就表明复兴经学的学术途径,已在儒学内部长期孕育,成为顾炎武“经学即理学”、用经学以济理学之穷思想的先导。

顾炎武也正是沿着明季先行者的足迹而开展复兴经学的学术途径的。他在致友人施愚山的书札中就明确提出了“理学,经学也”(《文集》卷三)的主张,并指斥说“今之所谓理学,禅学也”(同上)。他认为,经学才是儒学正统,批评那种沉溺于理学家的语录而不去钻研儒家经典的现象是“不知本”。他号召人们“鄙俗学而求六经”,主张“治经复汉”。他指出:“经学自有源流,自汉而六朝、而唐而宋,必一一考究,而后及于近儒之著,然后可以知其异同离合之指。”(同上书,卷四)在他看来,古代理学的本来面目即是朴实的经学,正如全祖望所概括的“经学即理学”(《鲒琦亭集》卷一二),只是后来由于道二教的渗入而禅化了。因此,他倡导复兴经学,要求依经而讲求义理,反对“离经而讲道”。顾炎武认为,只有这样才能称为“务本原之学”(《亭林文集》卷四)

此外,顾炎武还倡导“读九经自考文始,考文自知音始”(同上)的治学方法。他身体力行,潜心研究,考辨精深,撰写出《日知录》、《音学五书》等极有学术价值的名著。《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在谈及《日知录》时,说:“炎武学有本原,博瞻而能贯通,每一事必详其始末、参以证佐而后笔之于书,故引据洗繁而牴牾少。”顾炎武的学术主张使当时学者折服而心向往之,在学术界产生了很大影响,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转移治学途径的作用,使清初学术逐渐向着考证经史的途径发展。梁启超在《清代学术概论》中说顾炎武开创了一种新的学风,即主要是治古代经学的学风。汪中也曾说:“古学之兴也,顾氏始开其端。”(《国朝六儒颂》)顾炎武成为开启一代汉学的先导。

三、“博学于文”、“行己有耻”的为学宗旨与处世之道

“博学于文”、“行己有耻”二语,分别出自《论语》的《颜渊》篇和《子路》篇,是孔子在不同场合答复门人问难时所提出的两个主张。顾炎武将二者结合起来,并赋予了时代的新内容,成了他的为学宗旨与处世之道。他说:“愚所谓圣人之道者如之何?曰‘博学于文’,曰‘行己有耻’。自一身以至天下国家,皆学之事也;自子臣弟友以至出入往来、辞受取与之间,皆有耻之事也。”(《文集》卷三)可见,他所理解的“博学于文”是和“家国天下”之事相联系的,因而也就不仅仅限于文献知识,还包括广闻博见和考察审问得来的社会实际知识。他指责王学末流“言心言性,舍多而学以求一贯之方,置四海之困不言而终日讲危微精一之说”,说明他所关心的还是“四海之困穷”的天下国家之事,所注重的自然是“经世致用之实学”,这也就是顾炎武“博学于文”的为学宗旨。

所谓“行己有耻”,即是要用羞恶廉耻之心来约束自己的言行。顾炎武把“自子臣弟友以至出入往来、辞受取与”等处世待人之道都看成是属于“行己有耻”的范围。有鉴于明末清初有些学人和士大夫寡廉鲜耻、趋炎附势而丧失民族气节,他把“博学于文”与“行己有耻”结合起来,强调二者的关系。他说:“士而不先言耻,则为无本之人;非好古而多闻,则为空虚之学。以无本之人而讲空虚之学,吾见其日是从事于圣人而去之弥远也。”(《文集》卷三)因此,他认为只有懂得羞恶廉耻而注重实学的人,才真正符合“圣人之道”。否则,就远离了“圣人之道”。所以,“博学于文”、“行己有耻”,既是顾炎武的为学宗旨和立身处世的为人之道,也是他崇实致用学风的出发点。

此外,顾炎武“博学于文”的为学宗旨的一大特色,是他不仅强调读书,而且提倡走出书斋、到社会中去考察。他说:“人之为学,不日进则日退。独学无友,则孤陋而难成。……犹当博学审问。……若既不出户、又不读书,则是面墙之士,虽子羔、原宪之贤,终无济于天下。”(《文集》卷四)他提倡读书与考察相结合的方法,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方法。这个方法的提出和运用,开创了清初实学的新风。

摘自步近智、张安奇《中国学术思想史稿》第九章

顾炎武诗选

001. 海上(四首)

日入空山海气侵,秋光千里自登临。十年天地干戈老,四海苍生吊哭深。
水涌神山来白鸟,云浮仙阙见黄金。此中何处无人世,只恐难酬烈士心。

满地关河一望哀,彻天烽火照胥台。名王白马江东去,故国降幡海上来。
秦望云空阳鸟散,冶山天远朔风回。楼船见说军容盛,左次犹虚授钺才。

南营乍浦北南沙,终古提封属汉家。万里风烟通日本,一军旗鼓向天涯。
楼船已奉征蛮敕,博望空乘泛海槎。愁绝王师看不到,寒涛东起日西斜。

长看白日下芜城,又见孤云海上生。感慨河山追失计,艰难戎马发深情。
埋轮拗镞周千亩,蔓草枯杨汉二京。今日大梁非旧国,夷门愁杀老侯赢。

002. 秋山(二首)

秋山复秋山,秋雨连山殷。昨日战江口,今日战山边。
已闻右甄溃,复见左拒残。旌旗埋地中,梯冲舞城端。
一朝长平败,伏尸遍冈峦。北去三百舸,舸舸好红颜。
吴口拥橐驼,鸣笳入燕关。昔时鄢郢人,犹在城南间。

秋山复秋水,秋花红未已。烈风吹山冈,磷火来城市。
天狗下巫门,白虹属军垒。可怜壮哉县,一旦生荆杞。
归元贤大夫,断脰良家子。楚人固焚麇,庶几歆旧祀。
勾践栖山中,国人能致死。叹息思古人,存亡自今始。

003. 精卫

万事有不平,尔何空自苦。长将一寸身,衔木到终古?
我愿平东海,身沉心不改。大海无平期,我心无绝时。
呜呼!君不见,西山衔木众鸟多,鹊来燕去自成窠。

004. 酬朱监纪四辅

十载江南事已非,与君辛苦各生归。愁看京口三军溃,痛说扬州十日围。
碧血未消今战垒,白头相见旧征衣。东京朱祜年犹少,莫向尊前叹式微。

005. 赋得秋柳

昔日金枝间白花,只今摇落向天涯。条空不系长征马,叶少难藏觅宿鸦。
老去桓公重出塞,罢官陶令乍归家。先皇玉座灵和殿,泪洒西风日又斜。

006. 五台山

东临真定北云中,盘薄幽并一气通。欲得宝符山上是,不须参礼化人宫。

007. 路舍人客居太湖东山三十年,寄此代柬

翡翠年深伴侣稀,清霜憔悴减毛衣。自从一上南枝宿,更不回身向北飞!

008. 白下

白下西风落叶侵,重来此地一登临。清笳皓月秋依垒,野烧寒星夜出林。
万古河山应有主,频年戈甲苦相寻。从教一掬新亭泪,江水平添十丈深。

009. 汾州祭吴炎潘柽章二节士

露下空林百草残,临风有恸奠椒兰。韭溪血化幽泉碧,蒿里魂归白日寒。
一代文章亡左马,千秋仁义在吴潘。巫招虞殡俱零落,欲访遗书远道难。

010. 雨中至华下宿王山史家

重寻荒径一冲泥,谷口墙东路不迷。万里河山人落落,三秦兵甲雨凄凄。
松阴旧翠长浮院,菊芯初黄欲照畦。自笑漂萍垂老客,独骑羸马上关西。

011. 义士行

饮此一杯酒,浩然思古人。自来三晋多义士,程婴公孙杵臼无其伦。下宫之难何仓卒,宾客衣冠非旧日。袴中孤儿未可知,十五年后当何时。有如不幸先朝露,此恨悠悠谁与诉。一心立赵事竟成,存亡死生非所顾。呜呼!赵朔之客真奇特,人主之尊或不能得,独有人兮长叹空山侧。

012. 怀人

秋风下南国,江上来飞鸢。
江头估客几千辈,其中别有东吴船。
吴儿解作吴中曲,扣舷一唱悲歌续。
乍回别鹤下重云,一叫哀猿坠深木。
曲中山水不分明,似是衡山与洞庭。
日出长风送舟去,祇留江树青冥冥。
湘山削立天之角,五岭盘纡同一握。
嵚崟七十有二峰,紫盖独不朝衡岳。
万里江天木叶稀,行人相见客沾衣。
寄言此日南征雁,一到春来早北归。

013. 金坛县南五里顾龙山上有高皇帝御题词一阕

突兀孤亭上碧空,高皇于此下江东。
即今御笔留题处,想见神州一望中。
黄屋非心天下计,青山如旧帝王宫。
丹阳父老多遗恨,尚与儿童诵大风。

014. 秀州

秀州城下水,日夜生春云。
云舍秀州塔,鸟下吴江濆。
我愿乘此鸟,一见沧海君。
异人不可遇,力士难再得。
海内不乏贤,何以酬六国。
将从马伏波,田牧边郡北。
复念少游言,凭高一凄恻。

015. 赠路舍人

自分寒灰即溺余,非君那得更吹嘘。穷交义重千金许,疾吏情深一上书。
大麓阳飙回宿草,岷江春水下枯鱼。丁宁未忍津头别,此去防身计莫疏。

016. 桃叶歌

桃叶歌,歌宛转。旧日秦淮水清浅,此曲之兴自早晚。青溪桥边日欲斜,白土冈下驱虞车。越州女子颜如花,中官采取来天家,可怜马上弹琵琶。三月桃花四月叶,已报北兵屯六合。宫车塞上行,塞马江东猎。桃叶复桃根,残英委白门。相逢冶城下,犹有六朝魂。

017. 劳山歌

劳山拔地九千丈,崔嵬势压齐之东。下视大海出日月,上接元气包鸿濛。幽岩秘洞难具状,烟雾合沓来千峰。华楼独收众山景,一一环立生姿容。上有巨峰最崱力,数载榛莽无人踪。重厓复岭行未极,涧壑窈窕来相通。天高日入不闻语,悄然众籁如秋冬。奇花名药绝凡境,世人不识疑天工。云是老子曾过此,后有济北黄石公。至今号作神人宅,凭高结构留仙宫。吾闻东岳泰山为最大,虞帝柴望秦皇封。其东直走千余里,山形不绝连虚空。自此一山奠海右,截然世界称域中。以外岛屿不可计,纷纭出没多鱼龙。八神祠宇在其内,往往棋置生金铜。古言齐国之富临淄次即墨,何以满目皆蒿蓬。捕鱼山之旁,伐木山之中。犹见山樵与村童,春日会鼓声逢逢。此山之高过岱宗,或者其让云雨功。宣气生物理则同,旁薄万古无终穷。何时结屋依长松,啸歌山椒一老翁。

018. 刘谏议祠

皂囊有史漫传名,白日黄泉气未平。自古国亡缘宦者,可怜身没尚书生。
荒阡草长妖狐出,旧驿风寒劣马行。一自德陵升驭后,山河祠庙总沦倾。

019. 秋雨

生无一锥土,常有四海心。流转三数年,不得归园林。
蹠地每涂淖,闚天久曀阴。尚冀异州贤,山川恣搜寻。
秋雨合淮泗,一望无高深。眼中隔泰山,斧柯未能任。
车没断崖底,路转崇冈岑。客子何所之,停骖且长吟。
夸父念西渴,精卫怜东沈。何以解吾怀,嗣宗有遗音。

020. 与江南诸子别

绝色飘零苦著书,朅来行李问何如。云生岱北天多雨,水决淮壖地上鱼。
浊酒不忘千载上,荒鸡犹唱二更余。诸公莫效王尼叹,随处容身足草庐。

021. 重谒孝陵

旧识中官及老僧,相看多怪往来曾。问君何事三千里,春谒长陵秋孝陵。

022. 赠林处士古度

老者人所敬,于今乃贱之。临财但苟得,不复知廉维。
五官既不全,造请无虚时。赵孟语谆谆,烦乱不可治。
期颐悲褚渊,耄齿嗟苏威。以此住人间,动辄为世嗤。
嶷嶷林先生,自小工文辞。彬彬万历中,名硕相因依。
高会白下亭,卜筑青溪湄。同心游岱宗,谊友从湘累。
江山忽改色,草木皆枯萎。受命松柏独,不改青青姿。
今年八十一,小字书新诗。方正既无诎,聪明矧未衰。
吾闻王者兴,巡狩名山来。百年且就见,况德为人师。
唯此耇成人,皇天所慭遗。以洗多寿辱,以作邦家基。

023. 禹陵

大禹巡南守,相传此地崩。礼同虞帝陟,神契鼎湖升。
窆石形模古,墟宫世代仍。探奇疑是穴,考典或言陵。
玉帛千年会,山河一气凭。御香来敕使,主守付髡僧。
树暗岩云积,苔深壑雨蒸。鸺鹠呼冢柏,蝙蝠下祠镫。
余烈犹于越,分封并杞鄫。国诒明德胙,人有霸图称。
往者三光坠,江干一障乘。投戈降北固,授孑守西兴。
冲主常虚己,谋臣动自矜。普天皆爵禄,无地使贤能。
合战山回雾,穷追海践冰。蠡城迷白草,镜沼烂红蓤。
樵采冈林遍,弓刀坞壁增。遗文留仆碣,仄径长荒藤。
望古频搔首,嗟今更抚膺。会稽山色好,凄恻独攀登。

024. 三月十九日有事于攒宫时闻缅国之报

此日空阶荐一觞,轩台云气久芒芒。时来夏后还存祀,识定凡君自未亡。
宿鸟乍归陵树稳,春花初放果园香。年年霑洒频寒食,咫尺龙髯近帝旁。

025. 五十初度时在昌平

居然濩落念无成,隙驷流萍度此生。远路不须愁日暮,老年终自望河清。
常随黄鹄翔山影,惯听青骢别塞声。举目陵京犹旧国,可能钟鼎一扬名。

026. 王官谷

士有负盛名,卒以亏大节。
咎在见事迟,不能自引决。
所以贵知几,介石称贞洁。
唐至昭宗时,干戈满天阙。
贤人虽发愤,无计匡杌隉。
邈矣司空君,保身类明哲。
坠笏雒阳墀,归来卧积雪。
视彼六臣流,耻与冠裳列。
遗像在山厓,清风动岩穴。
堂茅一亩深,壁树千寻绝。
不复见斯人,有怀徒郁切。

027. 华山

四序乘金气,三峰压大河。巨灵雄赑屃,白帝俨巍峨。
地劣窥天井,云深拜斗阿。夕岚开翠巘,初月上青柯。
欲摘星辰堕,还虞虎豹诃。正冠朝殿阖,持杖叱羲和。
势扼双崤壮,功从驷伐多。未归桃塞马,终负鲁阳戈。
山鬼知秦帝,蛮王属赵佗。出关收楚魏,浮水下江沱。
老尚思三辅,愁仍续九歌。唯应王景略,岁晚一来过。

028. 将去关中别中尉存杠于慈恩寺塔下

廓落悲王子,栖迟爱友朋。荒郊纡策马,猎径傍韝鹰。
土室人稀到,衡门客少应。倾壶频进酒,散帙每挑灯。
叹昔当忧患,先人独战兢。薄田遗豆面,童阜剩薪蒸。
疾病嗟年老,虔恭尚夙兴。芋魁收蜀郡,瓜种送东陵。
世业为奴有,空名任盗憎。幸余忠厚福,犹见子孙承。
渭水徂年赤,岐山一夜崩。低头从灶养,脱迹溷林僧。
毒计哀坑赵,淫刑虐用鄫。忠魂依井植,碧血到泉凝。
困鬛时防罟,惊禽早避矰。屡扪追驷舌,莫运击蛇肱。
谬忝师资敬,多将气谊凭。深情占复始,积德望高升。
子建工诗早,河间好学称。堂垣逾旧大,国邑与前增。
九鼎知犹重,三光信有徵。沈埋随剑玺,变化待鲲鹏。
树落龙池雪,风悬雁塔冰。更期他日会,拄杖许同登。

029. 龙门

互地黄河出,开天此一门。千秋凭大禹,万里下昆仑。
入庙焄蒿接,临流想像存。无人书壁问,倚马日将昏。

030. 赠孙徵君奇逢

海内人师少。中原世运屯。微言垂旧学,懿德本先民。
早岁多良友,同时尽诤臣。苍黄悲诏狱,慷慨急交亲。
党锢时方解,儒林气始申。明廷来尺一,空谷贲蒲轮。
未改幽栖志,聊存不辱身。名高悬白日,道大屈黄巾。
卫国容尼父,燕山住子春。门人持笈满,郡守式庐频。
竹柏心弥劲,陶镕化益醇。登年几上寿,乐道即长贫。
尚有传经日,非无拜老辰。伏生终入汉,绮里只辞秦。
自愧材能劣,深承意谊真。惟应从卜筑,长与讲堂邻。

031. 重过代州,赠李处士因笃,在陈君上年署中

雁门春草碧,且复过滹沱。
为念离群友,三年愁绪多。
鲁酒千钟意不快,龟山蔽目齐都隘。
却来赵国访廉颇,还到关中寻郭解。
陈君心事望诸俦,吾友高才冠雍州。
玉轴香浮铃阁晓,彩毫光照射堂秋。
人来楚客三闾后,赋似梁园枚马游。
句注山边余旧垒,五原关下临河水。
青冢哀笳出汉宫,白登奇计还天子。
穷愁那得一篇书,幸有心期讬后车。
又逐天风归大海,好凭春水寄双鱼。

032. 子德李子闻余在难特走燕中告急诸友人复驰至济南省视于其行也作诗赠之

急难良朋节,扶危烈士情。平居高独行,此去为同盟。
抚剑来燕市,扬鞭走易京。黄埃随马涨,黑水系船横。
救宋裳初裹,囚梁狱未成,盈庭多首鼠,中路复怔营。
已涉平原里,遄驱历下城。云浮泉气活,日丽岳林明。
夜树蝉初引,晨巢鹊亟鸣。喜犹存卞璞,幸不蹈秦坑。
劳苦词难毕,悲欢事忽并。橐饘勤问遗,寝息共论评。
发愤皆公正,姱修自幼清。君贤关羽弟,我愧季心兄。
将伯呼朝士,同人召友生。诗书仍烬溺,禹稷竟冠缨。
颇忆过从数,深嗟岁序更。川岩句注险,池馆蓟丘平。
每并登山屐,常随泛月觥。诗从歌伎采,辩使坐宾惊。
禄位扬雄小,囊钱赵壹轻。与君俱好遯,于世本无争。
史论悲钩党,儒流薄近名。材能尊选愞,仁义怵孤茕。
自得忘年老,聊存处困贞。不才偏累友,有胆尚谈兵。
坎窞何当出,虞机讵可撄。殷勤申别款,落寞感精诚。
禽海填应满,鳌山抃岂倾。相期非早暮,渭钓与莘耕。

033. 亡友潘节士之弟耒远来受学兼有投诗答之

生平不拟讬诸侯,吾道仍须历九州。落落关河蓬转后,萧萧行李雁飞秋。
为秦百姓皆黔首,待汉儒林已白头。何意故人来负笈,艰难千里愧从游。
十年离别未言还,楚水枫林极望间。野雀暮归吴季庙,寒涛秋拥伍胥山。
人琴已逝增哀涕,笠屩相看失壮颜。独有士龙年最少,一朝词笔动江关。

034. 太原寄王高士锡阐

游子一去家,十年愁不见。
愁如汾水东,不到吴江岸。
异地各荣衰,何繇共言宴。
忽睹子纲书,欣然一称善。
知交尽四海,岂必无英彦。
贵此金石情,出处同一贯。
太行冰雪积,沙塞飞蓬转。
何能久不老,坐看人间换。
惟有方寸心,不与玄鬟变。

035. 路光禄书来叙江东同好诸友一时徂谢感叹成篇

削迹行吟久不归,修门旧馆露先晞。中年早已伤哀乐,死日方能定是非。
彩笔夏枯湘水竹,清风春尽首山薇。斯文万古将谁属,共尔衰迟老布衣。

036. 刈禾长白山下

载耒来东国,年年一往还。禾垂墟照晚,果落野禽闲。
食力终全节,依人尚厚颜。黄巾城下路,独有郑公山。

037. 灵石县东北三十五里神林晋介之推祠

古人有至心,不在狷与忍。国禄既弗加,吾身可以隐。
去矣適其时,耕此荒山畛。更与贤母偕,丘壑情同允。
卓哉鸾凤姿,飘飘高自引。向使属戎行,岂其逊枝轸。
出处何必齐,此心期各尽。末世多浮谈,有类激小忿。
割股固荒唐,焚山事可哂。微哉仲子廉,立操同蚯蚓。
遗祠君故乡,父老事惟谨。牡丹异凡花,春深洗铅粉。
况此黄芦林,晚送秋风紧。厉彼顽钝徒,英名代无陨。

038. 关中杂诗

文史生涯拙,关河岁月劳。幽情便水竹,逸韵老蓬蒿。
独雁飞常迅,寒鸡宿愈高。一闚西华顶,天下小秋毫。

皇汉山樊久,兴唐洞壑余。空嗟衣剑灭,但识水烟疏。
寥落三都赋,栖迟万卷书。西京多健作,傥有似相如。

谷口耕畬少,金门待诏多。时情尊笔札,吾道失弦歌。
夜月辞鸡树,秋风下雀罗。尚留园绮迹,终古重山阿。

徂谢良朋尽,彫伤节士空。延陵虚宝剑,中散绝丝桐。
名誉荪兰并,文章日月同。今宵开敝箧,犹是旧华风。

缅忆梁鸿隐,孤高阅岁华。门西吴会郭,桥下伯通家。
异地情相似,前期道每赊。请从关尹住,不必向流沙。

039. 次耕书来言时贵有求观余所著书者答示

年来行止类浮萍,虽有留书未杀青。世事粗谙身已老,古音方奏客谁听。
儿从死父传楹语,帝遗生徒受壁经。投笔听然成一笑,春风绿草满阶庭。

040. 冬至寓汾州之阳城里中尉敏泘家祭毕而饮有作

岁时常祭祀,朝夕自饔飧。尚是先人祚,谁非故国恩。
枯畦残宿雪,冻树出初曒。奠醊求何所,邻家借小园。

流离逾二纪,怆怳历三都。堕甑煤还拾,承槽酒旋沽。
荒庭依老桧,空谷遗生刍。白发偕宗叟,相看道不孤。

王孙犹自给,一顷豆萁田。今日还相饭,千秋共尔怜。
青门余地窄,白社旧交偏。传与儿曹记,无忘汉腊年。

041. 大行哀诗

神器无中堕,英明乃嗣兴。紫蜺迎剑灭,丹日御轮升。
景命殷王及,灵符代邸膺。天威寅降鉴,祖武肃丕承。
采垩昭王俭,盘杅象帝兢。泽能回夏暍,心似涉春冰。
世值颓风运,人多比德明。求官逢硕鼠,驭将失饥鹰。
细柳年年急,萑苻岁岁增。关门亡铁牡,路寝泄金滕。
雾起昭阳镜,风摇甲观灯。已占伊水竭,直遘杞天崩。
道否穷仁圣,时危恨股肱。哀同望帝化,神想白云乘。
祕识归新野,群心望有仍。小臣王室泪,无路望桥陵。

042. 千官(二首)

武帝求仙一上天,茂陵遗事只虚传。千官白服皆臣子,孰似苏生北海边?

一旦传烽到法宫,罢朝辞庙亦匆匆。御衣即有丹书字,不是当年嵇侍中。

043. 感事(七首)

日角膺符早,天枝主鬯临。安危宗社计,拥立大臣心。
旧国仍三亳,多方有二斟。汉灾当百六,人未息讴吟。

缟素称先帝,春秋大复雠。告天传玉岫,哭庙见诸侯。
诏令屯雷动,恩波解泽流。须知六军出,一扫定神州。

上宰承王命,专征指大江。出关收汉卒,分陕寄周邦。
日气生玄甲,云祥下赤幢。登坛推大将,国士定无双。

尚录文侯命,深虞雒邑东。千秋悬国耻,一旦表军功。
蹋鞠追名将,乘轩比上公。君王多倚托,先与赋彤弓。

清跸郊宫寂,春游苑蘌荒。陵边屯牧马,阙下驻贤王。
紫塞连玄菟,黄河界白羊。舆图犹在眼,涕泪已沾裳。

传闻阿骨打,今已入燕山。毳幕诸陵下,狼烟六郡间。
边军严不发,驿使去空还。一上江楼望,黄河是玉关。

自昔南朝地,常称北府雄。六军多垒日,万国鼓鞞中。
听律音非吉,焚旗火乍红。恐闻刘殿乱,父老泣江东。

044. 京口即事(二首)

白羽出扬州,黄旗下石头。六只归雁落,千里射蛟浮。
河上三军合,神京一战收。祖生多意气,击楫正中流。

大将临江日,中原望捷时。两河通诏旨,三辅急王师。
转战收铜马,还兵饮月支。从军无限乐,早赋仲宣诗。

045. 京阙篇

王气开江甸,山河拱旧京。德过瀍水卜,运属阪泉征。
赤县疏封阔,黄图映日明。秩犹分汉尹,烝尚荐周牲。
阙道纡金辂,郊宫伫翠旌。山陵东掖近,府寺后湖清。
国运方多难,天心会一更。神州疑逐鹿,率土骇奔鲸。
虢略旗初仆,函关鼓不鸣。遂令缠大角,无复扫欃枪。
合殿焚丹户,金域落画甍。衔哀遗梓椑,泣血贯宗祊。
倾否时须圣,扶屯理必亨。望云看五采,候纬得先赢。
渡水收萍实,占龟兆大横。旧邦回帝省,耆俊式王祯。
历是周王月,田踰夏一成。雅应歌吉日,民喜复盘庚。
毓德生维岳,分猷降昴精。朝称元老壮,国有丈人贞。
密切营三辅,恢弘顿八纮。塘周淮口栅,山绕石头城。
未荡封豨使,仍遗穴鼠争。师从甘野誓,人杂渭滨耕。
四冢悬蚩戮,千刀待莽烹。柳青依玉勒,花发韵金钲。
黄石传三略,条侯总七营。虎头双剑白,猿臂一弓騂。
会见妖氛净,旋闻阸塞平。载櫜归武烈,伊淢筑文声。
礼洽封山玉,音谐降凤笙。配天归旧物,复国纪鸿名。
晓集仙庭鹭,春迁大谷莺。尊师先太学,纳诲必延英。
侧席推干鼎,回车载钓璜。在阴来鹤和,刻石起鱼铿。
念昔抡科日,三陪荐士行。帝乡秋惝怳,天阙岁峥嵘。
赋客余枚叟,文才后贾生。饮泉随渴鹿,攀径落危鼪。
再见东都礼,尤深上国情。百僚方劝进,父老尽来迎。
宿卫皆勋旧,干掫并禁兵。乾坤恩泽大,雷雨气机盈。
草绿西州晚,云彤北阙晴。法宫瞻斗柄,别馆望金茎。
玉帛涂山会,车书雒邑程。海槎天上隔,阳卉日边荣。
对策犹年少,尊王志独诚。小臣摇彩笔,几欲拟张衡。

046. 金陵杂诗(五首)

江月悬孤影,还窥李白楼。诗人长不作,千载尚风流。
坞壁三山古,池台六代幽。长安佳丽日,梦绕帝王州。

春雨收山半,江天出翠层。重闻百五日,遥祭十三陵。
祝版书孙子,祠官走令丞。西京遗庙在,洒扫及冬烝。

天居宜壮丽,考室自宣王。地即周瀍石,规因汉未央。
水衡存物力,司隶识朝章。父老多垂涕,还思祖德长。

正殿虚椒寢,苍生望母仪。国风思窈窕,小雅梦熊罴。
中使频传勅,台臣早进规。愿闻姜后戒,仍及会朝时。

记得尚书巷,于今六十年。功名存驾部,俎豆托朝天。
树向乌衣直,门临白水偏。侍郎遗石在,过此一凄然。

047. 千里

千里吴封大,三州震泽通。戈矛连海外,文檄动江东。
王子新开邸,将军旧总戎。登坛多慷慨,谁复似臧洪?

048. 表哀诗

晋孙绰作表哀诗,其序曰:余以薄祜,夙遭闵凶,天覆既沦,俯凭坤厚,岂悟一朝,复见孤弃。不胜哀号,作诗一首。敢冒谅闇之讥,以申罔极之痛。

黾勉三迁久,间关百战深。生惭毛义檄,死痛子舆衾。
荻字书犹记,斑衣舞尚寻。凄其天步蹙,荏苒岁华侵。
密叶凋秋气,贞柯落夜阴。国书公父训,女史大家箴。
未已还闾望,仍留恤纬心。霜催临穴旐,风送隔邻砧。
白鹤非新表,青鸟即旧林。欲求防墓处,戈甲满江浔。

049. 闻诏

闻道今天子,中兴自福州。二京皆望幸,四海愿同仇。
灭虏须名将,尊王仗列侯。殊方传尺一,不觉泪频流。

050. 十二月十九日奉先妣藁葬

娄县百里内,牧骑过如织。土人每夜行,冬深月初黑。
扶柩已南来,幸至先人域。合葬亦其时,仓卒未可得。
停车就道右,予也闻日食。魂魄依祖考,即此幽宫侧。
三年卜天道,墓槚茂以直。黾勉臣子心,有怀亦焉极。
悲风下高原,父老为哀恻。其旁可万家,此意无人识。

051. 上吴侍郎晹

烽火临瓜步,銮舆去石头。蕃文来督府,降表送苏州。
杀戮神人哭,腥汙郡邑愁。依山成斗寨,保水得环洲。
国士推司马,戎韬冠列侯。量从黄钺陈,计用白衣舟。
曹沫提刀日,田单仗锸秋。春旗吴苑出,夜火越江浮。
作气须先鼓,争雄必上游。军声天外落,地势掌中收。
征虏投壶暇,东山赌墅优。莫轻言一战,上客有良谋。

052. 延平使至

春风一夕动三山,使者持旌出汉关。万里干戈传御札,十行书字识天颜。
身留绝塞援枹伍,梦在行朝执戟班。一听纶言同感激,收京遥待翠华还。

053. 不去(三首)

不去围城拥短辕,栖栖犹自向平原。此心未忍轻三晋,愿见辛垣尽一言。

落日江津送伍员,秋风垅上别徐君。偶来圯下逢黄石,便到山中卧白云。

欲投海岛问田横,却恨三齐路不平。记作安平门下客,当时曾见火牛兵。

054. 赋得老鹤万里心用心字

何来千岁鹤,忽下九皋音。一自来凡境,摧颓已至今。
临风时独舞,警露亦长吟。乍识人民异,还悲岁月侵。
早寒江上笛,秋急戍楼砧。木落空依沼,云多失旧林。
三株天外冷,甲子世间深。尚想蓬莱晓,终思弱水阴。
神州迷再举,碧落杳千寻。多少乘轩者,知同一寸心。

055. 赠顾推官咸正

上郡天北门,一垣接羌氐。当年关中陷,九野横虹霓。
日光不到地,哭帝苍山蹊。君持苏生节,冒死决蒺藜。
挥刀斩贼徒,一炬看燃脐。东虞势薄天,少梁色悲凄。
遂从黄冠归,间关策青驴。岂知杲卿血,已化哀猿啼。
未敢痛家雠,所念除鲸鲵。有怀托桑榆,焉得岩下栖。
便蹴刘司空,夜舞愁荒鸡。春水湿楼船,湖上闻钲鼙。
勾吴古下国,难与秦风齐。却望殽潼间,山高别马嘶。
天子哀忠臣,临轩降紫泥。高景既分符,汾阴亦执珪。
如君俊拔才,久宜侍金闺。会须洗中原,指顾安黔黎。

056. 大汉行

大汉传世十二叶,祚移王莽由居摄。
黎元愁苦盗贼生,次第诸刘兴宛叶。
一时并起实仓皇,国计人心多未协。
新市将军惮伯升,遂令三辅重焚劫。
指挥百二归萧王,一统山河成帝业。
吁嗟帝王不可图,长安天子今东都。
隗王白帝何为乎?扶风马生真丈夫。

057. 秦皇行

秦肉六国啖神州,六国之士皆秦雠。剑一发,亡荆轲;筑再举,诛渐离。博浪沙中中副车,仓海神人无奈何。自言王者定不死,岂知天意亡秦却在此!陨石化,山鬼言,天意茫茫安可论。扶苏未出监上郡,始皇不死雠人刃。

058. 墟里

昔有周大夫,愀然过墟里。时序已三迁,沉忧念方始。
乃知臣子心,无可别离此。自经板荡余,一再见桃李。
春秋相代嬗,激疾不可止。慨焉岁月去,人事亦转徙。
古制存练祥,变哀固其理。送终有时既,长恨无穷已。
岂有西向身,未昧王裒旨。眷言托风人,言尽愁不弭。

059. 塞下曲(二首)

赵信城边雪化尘,纥干山下雀呼春。即今三月莺花满,长作江南梦里人。

一从都尉生降去,夜夜魂随塞雁芦。陛下宽仁多不杀,可能生入玉门无?

060. 海上行

大海天之东,其处有黄金之宫,上界帝子居其中。欲往从之,水波雷骇;几望见之,以风为解。徐福至彼,止王不来。至今海上人,时见城郭高崔嵬。鼋鼍喷沫,声如宫商。日月经之,以为光明。或言有巨鱼,身如十洲长,几化为龙不可当,一旦失水愁徬徨。北冥之鲲,有耶无耶?又言海中之枣大如瓜,枣不实,空开花。但见鲸鱼出没,凿齿磨牙。昔时童男女,一去不回家。东浮大海难复难,不如归去持鱼竿。

061. 哭杨主事

吴下多经儒,杨君实宗匠。方其对策时,已负人伦望。未得侍承明,西京俄沦丧。五马遂南来,汪黄位丞相。几同陈东狱,幸遇明主放。牧马饮江南,真龙起芒砀。首献大横占,并奏北边状。是日天颜回,喜气浮彩仗。御笔授二官,天墨春俱盎。鱼丽笠泽兵,乌合松陵将。灭迹遂躬耕,犹为义声唱。松江再蹉跌,搜伏穷千嶂。竟入南冠囚,一死神慨慷。往秋夜中论,指事并吁怅。我慕凌御史,仓卒当绝吭。齐蠋与楚龚,相期各风尚。君今果不食,天日情已谅。陨首芦墟村,喷血胥门浪。唯有大节存,亦足酬帝贶。洒涕见羊昙,停毫默凄怆。他日大鸟来,同会华阴葬。

062. 推官二子执后欲为之经营而未得也而二子死矣(二首)

生来一诺比黄金,那肯风尘负此心。不是白登诗未解,菲才端自愧卢谌。

苍黄一夜出城门,白刃如霜日色昏。欲告家中卖黄犊,松江江上去招魂。

063. 淄川行

张伯松,巧为奏,大纛高牙拥前后。罢将印,归里中,东国有兵鼓逢逢。
鼓逢逢,旗猎猎,淄川城下围三匝。围三匝,开城门,取汝一头谢元元。

064. 哭顾推官

推官吾父行,世远亡谱系。及乎上郡还,始结同盟契。崎岖鞭弭间,周旋仅一岁。痛自京师沦,王纲亦陵替。人怀分土心,欲论纵横势。与君共三人,独奉南阳帝。誓麾白羽扇,一扫天日翳。君才本恢宏,阔略人事细。一疏入人手,几堕猾虏睨。乃有汉将隙,因掉三寸说。主帅非其人,大事复不济。君来就茅屋,问我驾所税?幸有江上舟,请鼓铃下枻!别去近一旬,君行尚留滞。二子各英姿,文才比兰桂。身危更藏亡,并命一朝毙。巢卵理必连,事乃在眉眥。一身更前却,欲听华亭唳。我时亦出亡,闻此辄投袂。扁舟来劝君:行矣不再计!惊弦鸟不飞,困网鱼难逝。旦日追吏来,君遂见囚系。槛车赴白门,忠孝辞色厉。竟作戎首论,卒践捐生誓。仓皇石头骨,未从九原瘞。父子兄弟间,五人死相继。呜呼三吴中,巍然一门第。尚有五岁孙,伏匿苍山际。门人莫将燮,行客挥哀涕。群情佇收京,恩恤延后世。归丧琅琊冢,诏策中牢祭。后死愧子源,徘徊哭江裔。他日修史书,犹能著凡例。

065. 哭陈太仆

陈君鼌贾才,文采华王国。早读兵家流,千古在胸臆。初仕越州理,一矢下山贼。南渡侍省垣,上疏亦切直。告归松江上,歘见牧马逼。拜表至福京,愿请三吴敕。诏使护诸将,加以太仆职。遂与章邯书,资其反正力。几事一不中,反覆天地黑。呜呼君盛年,海内半相识。魏齐亡命时,信陵有难色。事急始见求,栖身各荆棘。君来别浦南,我去荒山北。柴门日夜扃,有妇当机织。未知客何人,仓卒具粝食。一宿遂登舟,徘徊玉山侧。有翼不高飞,终为罻罗得。耻为南冠囚,竟从彭咸则。尚愧虞卿心,负此一凄恻。复多季布柔,晦迹能自匿。酹酒作哀辞,悲来气哽塞。

066. 十月二十日奉先妣葬于先曾祖兵部侍郎公墓之左

先考葬祖墓左四十年,其左有池,形家或言兆有水,是岁将合葬我母,三族皆为炎武难之。炎武念先妣之治命,不可以不合葬;而四十年之藏,又不可以迁;万一有水,又不可以径情而遂葬,迟回者久之。及启圹,竟无水;讫事,无风雨。昔重光大荒落之岁,葬先王父,既祖奠,火作于门,里人救之,遂熄。念吾先人积德累仁,固不当有水火之菑、阴阳之咎,而不孝一人所遇之不幸如此,天之不遂弃之而曲全之又如此,是可以忘先人之志哉!

王季之墓见水齧,宣尼封防遭甚雨,我今何幸独不然,或者苍天照愁苦。昔我先臣葬于此,神宗皇帝赐之墓一区。六十年间事反覆,到今陵谷青模糊。止存松楸八百树,夜夜宿乌还相呼。行人指点侍郎家,戍卒不敢来樵苏。乃知天朝恩宠大,易世犹与凡人殊。天道回旋改寒燠,公侯子孙久必复。岁月日时共五行,前冈后舍分昭穆。皇天下鉴臣子心:环三百里无相侵。先皇弓剑桥山岑,山多虎豹江水深,欲去复止长哀吟。

067. 墓后结庐三楹作

伟元居城阳,简之在丹徒。
古人庐墓有至意,独我未得心烦纡。
东西南北亦人子,岂知天路还崎岖。
奋矛跃马一到此,营地半亩先人隅。
筑室三楹户南向,前对日月开规模。
旧栽松树无触鹿,惟有老柏衔悲枯。
忆昔曾蒙至尊诏,共姜名字悬三吴。
至今东平冢上木,枝枝西靡朝皇都。
尔来天地春意绝,不见君父重呜呼。
一身去国无所泊,类此鸿雁三秋徂。
阴风怒号白日孤,吁嗟此室千年俱!

068. 吴兴行赠归高士祚明

北风十二月,游子向吴兴。
榜人问何之,不言但沾膺。
三年干戈暗乡国,有兄不得归茔域。
高堂有母儿一人,负米百里伤哉贫。
此来海虞两月日,裁得白金可半镒。
归来入门不暇餐,直走山下求兄棺。
湖中雪满七十峰,江山对君凝愁容。
冬尽月向晦,慈亲倚门待。
果见兄骨归,心悲又以喜。
如君节行真古人,一门内外唯孤身。
出营甘旨入奉母,崎岖州里良苦辛。
君向余太息,此事不足言。
遥望天寿山,犹在浮云间。
长叹未及往,尘沙没中原。
神州已陆沉,菽水难为计。
岂无季孙粟,义不当人惠。
世无汉高帝,饿杀韩王孙。
宁受少年侮,不感漂母恩。
时人未识男儿面,如君安得长贫贱。
读书万卷佐帝王,传檄一纸定四方。
拜扫十八陵,还归奉高堂。
穷冬积阴天地闭,知君唯有袁安雪。

069. 赋得越鸟巢南枝用枝字

微物生南国,深情系一枝。寒风群拉沓,落日羽差池。
绕树飞初急,寻柯宿转迟。悬冰惊趾滑,集霰怯巢危。
路入关河夜,思萦岭峤时。山川知夙性,天地识恩私。
向日心常在,随阳愿未亏。寄言幽谷友,勿负上林期。

070. 赋得江介多悲风用风字

素节乘云梦,清秋下渚宫。哀音生地籁,激楚入天风。
落雁过山急,寒蝉抱树空。伤心千里目,愁绝百年中。
郢路原依北,江关久向东。有人宗国泪,何地洒孤忠。

071. 拟唐人五言八韵(六首)

申包胥乞师

辰尾垂天谪,亡人惎寇兵。舟师通大别,猎火照方城。
九县长蛇据,三关凿齿横。君王亲草莽,微命托宗祊。
彳亍终南近,间关绕霤平。张旜非聘客,蹑屩一书生。
雀立庭柯瞑,猿啼夜柝惊。秦车今已出,誓死必存荆。

高渐离击筑

神州移水德,故鼎去山东。断霓夫人剑,残烟郭隗宫。
身留烈士后,迹混市儿中。改服心弥苦,知音耳自通。
沉沦余技艺,慷慨本英雄。壮节悲迟晚,羁魂迫固穷。
一吟辽海怨,再奏蓟丘风。不复荆卿和,哀哉六国空。

班定远投笔

少小平陵县,萧然一布衣。读书传父业,握管上皇畿。
太乙藜初降,兰台露未晞。生涯凭笔札,甘旨为兹闱。
忽见天弧动,聊将电铗挥。于阗迎辔靷,疏勒候旌旗。
冻碛军营转,秋山捷奏飞。封侯来万里,老见锦衣归。

诸葛丞相渡泸

火山横日幕,铜涧亘天徼。乱树云南国,交绳僰外桥。
枕戈穿偪仄,带甲上岧峣。地汁生淫雾,流烟入斗杓。
七擒依算略,一战定蛮苗。信洽炎荒永,恩宣益部遥。
深思危大业,隆眷切先朝。更有亲贤表,宫廷告百僚。

祖豫州闻鸡

万国秋声静,三河夜色寒。星临沙树白,月下戍楼残。
击柝行初转,提戈梦未安。沈几通物表,高响入云端。
岂足占时运,要须振羽翰。风尘怀抚剑,天地一征鞍。
失旦何年补,先鸣意独难。函关犹未出,千里路漫漫。

陶彭泽归里

结驷非吾愿,躬耕力尚堪。咄嗟聊绾绶,去矣便投簪。
望积庐山雪,行深渡口岚。芟松初作径,荫柳乍成庵。
甕盎连朝浊,壶觞永日酣。秋篱寻菊蕊,春箔理桑蚕。
旧德陈先祖,遗书付五男。因多文义友,相与卜村南。

072. 常熟县耿侯橘水利书

神庙之中年,天下方全盛。其时多贤侯,精心在农政。
耿侯天才高,尤辨水土性。县北枕大江,东下沧溟劲。
水利久不修,累岁烦雩禜。疏凿赖侯勤,指顾川原定。
百室满仓箱,子女时昏聘。洋洋河渠议,欲垂来者听。
三季饶凶荒,庶徵频隔并。谁能念遗黎,百里嗟悬磬。
况多锋镝惊,早夜常奔迸。上帝哀惸嫠,天行当反正。
必有康食年,河洛待明圣。自非经界明,民业安得静?
愿作劝农官,巡行比陈靖。畎浍遍中原,粒食诒百姓。

073. 偶来

偶来湖上已三秋,便可栖迟老一丘。赤米白盐犹自足,青山绿野故无求。
柴车向夕逢元亮,款段乘春遇少游。鸟兽同群终不忍,辙环非是为身谋。

074. 浯溪碑歌

万历元年,先曾祖官广西按察副使,道浯溪,得唐元次山中兴颂石本以归。为颜鲁公笔,字大径六七寸。历世三四,此碑独传之不肖。岁旃蒙作噩,命工装潢为册,工人不知碑自左方起,而以年月先之,遂倒[]不可读。方谋重装,而兵乱工死,不复问者三年。碑固在旧识杨生所,一旦为余重装以来,则文从字顺,焕然一新。有感于先公之旧物不在他人,而特属之嗣人之稍知大义者,又经兵火而不失,且待时而乃成,夫物固有不偶然者也。为之作歌。

昔在唐天宝,禄山反范阳。天子狩蜀郡,贼兵入西京。
肃宗起灵武,国势重恢张。二载收长安,銮舆迎上皇。
小臣有元结,作诗颂大唐。欲令一代典,风烈追宣光。
真卿作大字,笔法名天下。磨厓勒斯文,神理遗来者。
书过泗亭碑,文匹淮夷雅。留此系人心,枝撑正中夏。
先公循良吏,海内推名德。驱马复悠悠,分符指南极。
遐眺道州祠,流览浯溪侧。如见古忠臣,精灵感行色。
匪烦兼两载,不用金玉装。携此一纸书,存之贮青箱。
以示后世人,高山与景行。天运有平陂,名迹更存亡。
宝弓得隄下,大贝归西房。旧物犹生怜,何况土与疆。
却念蒸湘间,牧骑已如林。西南天地窄,零桂山水深。
岣嵝大禹迹,万木生秋队。一峰号回礁,朔气焉得侵。
恐此浯厓文,苔藓不可寻。藏之箧笥中,宝之过南金。
此物何足贵,足在臣子心。援笔为长歌,以续中唐音。

075. 寄薛开府寀。君与杨主事同隐邓尉山,并被获,或曰僧也,免之,遂归常州

别君二载余,无从问君处。苍苍大泽云,漠漠西山路。
神物定不辱,精英夜飞去。只有延陵心,尚挂姑苏树。
他日过吴门,为招烈士魂。燕丹宾客尽,独有渐离存。

076. 将远行作

去秋闚东溟,今冬浮五湖。长叹天地间,人区日榛芜。
出门多蛇虎,局促守一隅。梦想在中原,河山不崎岖。
朝驰瀍涧宅,夕宿殽函都。神明运四极,反以形骸拘。
收身蓬艾中,所之若穷途。杖策当独行,未敢惮羁孤。
愿登广阿城,一览舆地图。回首八骏遥,怅然临交衢。

077. 京口(二首)

异时京口国东门,地接留都左辅尊。囊括苏松储陆海,襟提闽浙壮屏藩。
漕穿水道秦隋迹,垒压江干晋宋屯。一上金山览形胜,南方亦是小中原。

东吴北翟战争还,天府神州百二关。末代弃江因靖卤,当年开土是中山。
云浮鹳鹤春空远,水拥蛟龙夜月闲。相对新亭无限泪,几时重得破愁颜。

078. 元日

一身不自拔,竟尔堕胡尘。
旦起肃衣冠,如见天颜亲。
天颜不可见,臣意无由伸。
伏念五年来,王塗正崩沦。
东夷扰天纪,反以晦为元。
我今一正之,乃见天王春。
正朔虽未同,变夷有一人。
岁尽积阴闭,玄云结重垠。
是日始开朗,日出如车轮。
天造不假夷,夷行乱三辰。
人时不授夷,夷德违兆民。
留此三始朝,归我中华君。
愿言御六师,一扫开青旻。
南郊答天意,九庙恭明禋。
大雅歌文王,旧邦命已新。
小臣亦何思,思我皇祖仁。
卜年尚未逾,眷言待曾孙。

079. 石射堋山

寒日欲堕石射堋,环湖历历来渔灯。山下蕲王宋时墓,屹然穹碑镇山路。
太白天弧见角芒,金山京口又沙场。尔来牧骑方深入,帝在明州正待王。

080. 春半

春半雨不绝,北风吹荒山。江南花不开,白日愁生寒。登高望千里,苦雾何漫漫。洪州七月围,粮尽力亦殚。营头堕车中,旗纛沈江干。汉道昔中微,白水应图记。晚世得先主,亦作三分事。干戈方日寻,天时自当至。一身客荆州,毫不以措意。流离志不挫。终然正神器。一朝得孔明,可以托后嗣。抚掌长太息,且作南山歌。开箧出兵书,日夜穷揣摩。中原有大势,攻战不在多。愿为诸将言,不省其奈何!

081. 赋得秋鹰

青骹初下赤霄空,千里江山一击中。忽见晴皋铺白草,顿令凉野动秋风。
当时遂得荆文宠,佐运终成尚父功。试向平芜看猎火,六双还在上林东。

082. 八尺

八尺孤帆一叶舟,相将风水到今秋。曾来白帝寻先主,复走江东问仲谋。
海上鱼龙应有恨,山中草木自生愁。凭君莫话兴亡事,旧日长年已白头。

083. 岁九月,虏令伐我墓柏二株

老柏生崇冈,本是苍虬种。何年徙灵根,幸托先臣垄。长持后凋节,久荷君王宠。岁月骎骎不相待,汉畤秦宫一朝改。刳中流柹要名材,乍拟相将赴东海。发丘中郎来,符牒百道声如雷。斫白书其处,须臾工匠来斤锯。持锯截此柏,柏树东西摧。却顾别丘垄,辛苦行不辞。君不见,泰山之庙柏如铁,赤眉斫之尝出血。我今此去为船,海风四面吹青天。秉性长端正,不敢作怪妖。东流到扶桑,日月相游遨。去为天上榆,留作丘中槚。传语松楸莫叹伤,汉家雨露弥天下。

084. 桃花溪歌赠陈处士梅

陶君有五柳,更想桃花源。山回路转不知处,到今高士留空言。太邱之后多君子,门前正对桃花水。嘉蔬名木本先畴,海志山经成外史。曾作诸生三十年,老来自种溪前田。四百甲子颜犹少,有与疑年但一笑。有时提壶过比邻,笑谈烂漫皆天真。酒酣却说神光始,感慨汎澜不可止。老人尚记为儿时,烟火万里连江畿。斗米三十谷如土,春花秋月同游嬉。定陵龙驭归苍昊,国事人情亦草草。桑田沧海几回更,只今尚有遗民老。语罢长谣更浮白,七十年来似畴昔。与君同是避秦人,不醉春光良可惜。春非我春,秋非我秋,惟有桃花年年开,溪水年年流,为君酌酒长无愁。

085. 瞿公子玄錥将往桂林,不得达而归,赠之以诗

不成南去又东还,行尽吴山与越山。万里一身天地外,五年方寸虎豺间。
厓门浪拍行人舸,桂岭云遮驿使关。我望长安犹不见,愁君何处访慈颜。

086. 赠于副将元剀

尝笑苏季子,未足称英俊。雒阳二顷田,不佩六国印。当世多贤豪,斯言岂足信。于君太学髦,文才冠诸生。怅然感时危,遂被曼胡缨。乍领射声兵,南都已沦倾。芒鞵走浙东,千山万山里。饥从猛虎食,暮向鸢巢止。召对越王宫,胡沙四面起。间道复西来,潜身入吴市。崎岖赭山渡,迫阨三江垒。七月出云间,苍茫东海湾。孤帆依北斗,几日到舟山。海水咸如汁,海涛触舟急。日夜白浪翻,蛟龙为君泣。濒死达闽中,闽中事不同。平虏奉降表,胡兵入行宫。途穷复下海,两月愁艨艟。七闽尽左衽,一身安所容。攀崖更北走,满地皆山戎。归家二载余,阔绝无音书。故人久相念,命驾问何如。君家本华胄,高门遍朱紫。囷仓禾百廛,趋走僮千指。侍妾裁罗纨,中厨脍鲂鲤。更有龙山园,池亭风景繁。水声穿北固,花色荫南轩。有琴复有书,足以安邱壑。身有处士名,不失素封乐。何用轻此生,久试风波恶。不辞风波恶,不避干戈患。敝屣弃田园,孤游凌汗漫。乃知鸿鹄怀,燕雀安能伴。君看张子房,不爱万金家。身为王者师,名与天壤俱。所贵烈士心,旷然自超卓。是道何足臧,愿君大其学。异日封侯贵,黄金为带时。知君心不异,无使鲁连疑。

087. 重至京口

云阳至京口,水似巴川萦。
逶迤见北山,乃是润州城。
城北江南旧军垒,当年戍卒曾屯此。
西上青天是帝京,天边泪作长江水。
江水绕城回,山云傍驿开。
遥看白羽扇,知是顾生来。

088. 榜人曲(二首)

侬家住在江州,两桨如飞自由。金兵一到北岸,踏车金山三周。

真州城子自坚,京口长江无恙。舣舟夜近江南,恐有南朝丞相。

089. 流转

流转吴会间,何地为吾土?登高望九州,极目皆榛莽。
寒潮荡落日,杂遝鱼虾舞。饥乌晚未栖,弦月阴犹吐。
晨上北固楼,慨然涕如雨。稍稍去鬓毛,改容作商贾。
却念五年来,守此良辛苦。畏途穷水陆,仇讐在门户。
故乡不可宿,飘然去其宇。往往历关梁,又不避城府。
丈夫志四方,一节亦奚取?毋为小人资,委肉投饿虎。
浩然思中原,誓言向江浒。功名会有时,杖策追光武。

090. 恭谒孝陵

闰位穷元季,真符启圣人。九州殊夏商,万古肇君臣。
武德三王后,文思二帝邻。卜年乘王气,定鼎属休辰。
江水萦丹阙,钟山拥紫宸。衣冠天象远,法驾月游新。
正寢朝群后,空城走百神。九嵕超嵽嵲,原庙逼嶙峋。
宝祚方中缺,炎精且下沦。郊坰来猎火,苑蘌动车尘。
系马神宫树,樵苏御道薪。岿然唯殿宇,一望独荆榛。
流落先朝土,间关绝域身。干戈逾六载,雨露接三春。
患难形容改,艰危胆气真。天颜杳霭接,地势郁纡亲。
尚想初陵制,仍询徙邑民。因山皆土石,用器不金银。
紫气浮天宇,苍龙捧日轮。愿言从邓禹,修谒待西巡。

091. 拜先曾王考木主于朝天宫后祠中

晋室丹杨尹,犹看古柳存。山河今异域,瞻拜独曾孙。
雨静钟山闭,云深建业昏。自怜褴褛客,拭泪到都门。

092. 赠万举人寿祺

白龙化为鱼,一入豫且网。愕眙不敢杀,纵之遂长往。
万子当代才,深情特高爽。时危见絷维,忠义性无枉。
翻然一辞去,割发变容像。卜筑清江西,赋诗有遐想。
楚州南北中,日夜驰轮鞅。何人詗北方,处士才无两。
回首见彭城,古是霸王壤。更有云气无?山川但坱莽。
一来登金陵,九州大如掌。还车息淮东,浩歌闭书幌。
尚念吴市卒,空中吊魍魉。南方不可托,吾亦久飘荡。
崎岖千里间,旷然得心赏。会待淮水平,清秋发吴榜。

093. 淮东

淮东三连城,其北旧侯府。昔时王室坏,南京立新主。
河上贼帅来,东南费撑柱。诏封四将军,分割河淮土。
侯时拥兵居,千里暂安堵。促觞进竽瑟,堂上坎坎鼓。
美人拜帐中,请作便旋舞。为欢尚未毕,羽檄来旁午。
扬舲出庙湾,欲去天威怒。举族竟生降,一旦为俘虏。
传车诣幽燕,犹佩通侯组。长安九门中,出入黄金坞。
故侯多猜嫌,黄金为祸胎。白日不尔待,长夜来相催。
徬徨阙门前,一时下霆雷。法吏逢上意,罗织及婴孩。
具狱阿房宫,腰斩咸阳市。踟蹰念黄犬,太息謼诸子。
父子一相哭,同日归蒿里。有金高北邙,不得救身死。
地下逢黄侯,举手相捓揄。我为天朝将,尔作燕山俘。
俱推凶门毂,各剖河山符。嗟公何不死,死在淮东郛。
一死留芳名,一死骨已枯。寄语后世人,观此两丈夫。

094. 赠人(二首)

杨朱见路岐,泫然涕沾臆。路旁多行人,一南一以北。
南北遂分手,去去焉所极?南指越裳山,北适氈裘国。
同在天地间,合并安可得?此去道路长,哀哉各努力。

步上太行山,盘石郁相抱。行人共太息,此是摧辀道。
前路无康庄,回车苦不早。闻君将有适,念此令人老。
山下有丈夫,穷年折芝草。不出岩谷间,长得颜色好。

095. 同族兄存愉拜黄门公墓

公姓顾氏,讳野王,字希冯。以梁临贺王记室参军起兵讨侯景;入陈,官至黄门侍郎。墓在今苏州府吴县横山山东五里越来溪上。卢襄石湖志曰:“墓上有一巨石横卧,可二丈许。石上古松一枝,似盖,湖上望见之,即知为野王坟。”今树与石无恙。天启中,有势家欲夺其地而葬,竁已穿矣。族兄存愉发愤,讼于官,得止。其势家所筑周垣及树木,皆归顾氏。

古墓横山下,遗文郡志中。才名留史传,谱系出先公。
岁月千年邈,郊坰百战空。立松标旧竁,偃石护幽宫。
地自豪家夺,碑因贵客砻。贤兄能发愤,陈迹遂昭融。
念昔遭离乱,于今事略同。登车悲出走,雪涕向临戎。
记述名山业,提戈国士风。荒祠亡血食,汗简续孤忠。
山势仍吴镇,溪流与越通。眷言怀往烈,感慨意无穷。

096. 赠路舍人泽溥

秋雁违朔风,来集三江裔。未得遂安栖,徘徊望云际。
呜呼先大父,早识天子气。谒帝福州宫,柄用恩礼备。
汀江失警跸,一死魂犹视。君从粤中来,千里方鼎沸。
绝迹远浮名,林皋托孤诣。东山峙大湖,昔日军所次。
奉母居其中,以待天下事。相逢金阊西,坐语一长喟。
复述国变初,山东并贼吏。长淮限南北,支撑赖文帅。
擒魁献行朝,逆党皆战悸。江外甫晏然,卒堕权臣忌。
铄金口未白,牧马弯弓至。天子呼恩官,干戈对王使。
感激千载逢,一下君臣泪。岭表多炎风,孤棺托萧寺。
怒声泷水急,遗策空山閟。君才贾董流,矧乃忠孝嗣。
国步方艰危,简在卿昆季。经营天造始,建立须大器。
敢不竭微诚,用卒先臣志。明夷犹未融,善保艰贞利。

097. 清江浦

此地接邳徐,平江故迹余。开天成祖代,转漕北京初。
牐下三春尽,湖存数尺瀦。舳艣通国命,仓廩峙军储。
陵谷天行变,山川物态疏。黄流侵内地,清口失新渠。
米麦江淮贵,金钱帑藏虚。苍生稀土著,赤地少耰锄。
庙食思封券,河防重玺书。路旁看父老,指点问舟车。

098. 丈夫

丈夫志四方,有事先悬弧。焉能钓三江,终年守菰蒲。
如何驷隙间,流光日已徂。矫首望太行,努力驱盐车。
风吹河北雁,飒沓云中呼。岂无怀土心,所羡千里途。

099. 王家营

荒坰据淮津,弥望遍秋草。行人日夜驰,此是长安道。鸡鸣客车出,四野星光早。征马乏青刍,山川色枯槁。燕中旧日都,风景犹自好。衣残苕上缯,米烂东吴稻。公卿不难致,所患无金宝。还顾旅舍中,空囊故相恼。回头问行人,路十如何老?

100. 传闻(二首)

传闻西极马,新已下湘东。五岭遮天雾,三苗落木风。
问关行幸日,瘴疠百蛮中。不有三王礼,谁收一战功?

廿载河桥贼,于今伏斧碪。国威方一震,兵势已遥临。
张楚三军令,尊周四海心。书生筹往略,不觉泪痕深。

101. 路舍人家见东武四先历

夏后昔中微,国绝四十载。
但有少康生,即是天心在。
历数归君王,百揆领冢宰。
路公识古今,危难心不怠。
属车乍蒙尘,七闽尽戎垒。
粤西已踰年,其岁值丁亥。
侵寻各自拥,迫蹙限厓海。
厦门绝岛中,大泽一空叄。
新历尚未颁,国疑更谁竺?
遂命畴人流,三辰候光彩。
印用文渊阁,丹泥胜珠琲。
龙驭杳安之,台星陨衡鼎。
犹看正朔存,未信江山改。
在昔顺水军,光武战几殆。
子颜独奋然,终竟齐元凯。
叔世乏纯臣,公卿杂鄙猥。
持此一册书,千秋戒僚采。

102. 再谒孝陵

再陟神坰下,还经禁岭隈。精灵终浩荡,王气自崔嵬。
突兀明楼峙,呀庨御殿开。彤云浮苑起,碧巘到宫回。
鼎叶周家卜,符占汉代灾。苍松长化石,黑土乍成灰。
城阙春生草,江山夜起雷。兴王龙虎地,命世鄂申才。
瞻拜魂犹伤,低徊思转哀。上陵余旧曲,何日许追陪?

103. 恭谒高皇帝御容于灵谷寺

肃步投禅寺,焚香展御容。人间垂法象,天宇出真龙。
隆准符高帝,虬须轶太宗。扫除开八表,荡涤翦君凶。
大化乘陶冶,元功赖发踪。本支书胙德,臣辟记勋庸。
遗像荒山寺,尘函古刹供。神灵千载后,运会百年重。
痛迫西周烕,愁深朔漠烽。万方多蹙蹙,薄晦日喁喁。
臣籍东吴产,皇恩累叶封。天颜仍左顾,国难一趋从。
飘泊心情苦,来瞻拜跪恭。异时司隶在,可许下臣逢?

104. 监纪示游粤诗

知君前自广州来,泷水孤云万壑哀。两路攻虔皆不下,一军守岭竟空回。
同时金李多骁将,遗事江山只战台。独有临风憔悴客,新诗吟罢更徘徊。

105. 赠邬处士继思

市中问韩康,药肆在何许?床头本草书,门外长桑侣。
每吟诗一篇,泠然在云天。筇穿北固雪,艇迷京口烟。
六代江山好,愁来恣搜讨。兰荪本独芳,姜桂从今老。
去去复栖栖,河东王伯齐。年年寻杜甫,一过浣花溪。

106. 昔有(二首)

昔有楚项羽,宰割封侯王。徙帝都上游,杀之于南方。
大权既分裂,海内争雄强。何况咫尺间,嬴秦尚未亡。
时会互反覆,壮盛岂有常?感事再三叹,令我一徬徨。

魏政昔浊乱,兵甲兴尔朱。唐臣多险浮,全忠肆诛屠。
贪夫分自当,不用重哀吁。河阴与白马,千载同一途。
奈此国命何,大势常与俱。天意未可窥,或为真人驱。

107. 杨明府永言昔在昆山起义不克,为僧于华亭;及吴帅举事,去而之兰溪;今复来吴下,感旧有赠

绝迹云间日,分飞海上秋。超然危乱外,不与少年俦。
阅岁空山久,寻禅古寺幽。干戈缠粤徼,妻子隔宁州。
乍解桐江镜,仍回谷水舟。刀寒余斗色,血碧带江流。
旧卒苍头散,新交白眼休。同年张翰在,宾客顾荣留。
海日初浮屿,吴霜早覆洲。与君遵晦意,不负一匡谋。

108. 送归高士之淮上

送君孤棹上长淮,千里谈经意不乖。卜宅已安王考兆,携书还就故人斋。
檐前映雪吟偏苦,窗下听鸡舞亦佳。此日邴原能断酒,不烦良友数萦怀。

109. 赠刘教谕永锡

栖迟十载五湖湄,久识元城刘器之。百口凋零余仆从,一身辛苦别妻儿。
心悲漳水春犂日,目断长洲夕雁时。独我周旋同宿昔,看君卧起节频持。

110. 郝将军太极,洁具人也。天启中守霑益,余于叙功疏识其姓名。
今为医,客于吴之上津桥,言及旧事,感而有赠

曾提一旅制黔中,水蔺诸酋指顾空。入楚廉颇犹未老,过秦扁鹊更能工。
风高剑气蛉川外,水沸茶声鹤涧东。桥畔相逢不相识,漫将方技试英雄。

111. 孝陵图

重光单阏二月己巳来谒孝陵,值大雨。稽首门

相关推荐

微信二维码